如何理解“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这句话?

用户62564438606

先说答案:

这几句说的是,圣王治理天下要认识常德,掌握常德,把常德之朴,散化为天下所需的各种器物和方法而用之。无所不应,无所不任,无所不能,如此才可以胜任于治理天下,才能居天下之王之位。

出处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知其雄:要能够理解,我现在所处的世界;

守其雌:要能够明白,现在的世界之所以是现在的这个样子,他是怎么演化出来的?他的根源在哪里?演化的规律又是什么?

为天下谿:谿,山渎无所通者。渎,本意指水沟。这里是指生生不息的演化之源。

这三句是从天下演化的时间轴上,纵向的阐述,什么是常德。

知其白:对于天下万物,要知道它看上去显现出来的样子;

守其黑:对于天下万物,要理解是什么背后的力量在使得它们如此显现,去掌握那个背后的主宰力量;

为天下式:以此治理天下,用这样的方法和道理来应对一切事物。

这三句是从天下演化的时间轴上的横向来阐述,什么是常德。

知其荣:荣,说文注,桐木也。金文字形,象两支如火把相互照耀的花朵或穗头形。指草木茂盛的样子。

守其辱:辱,从辰从寸。辰,指农时三月,天地易气初动。寸,法度之意。古代在三月失耕时,会处决一些奴隶或者死囚。后来引申为屈辱之意。

为天下谷:谷,泉出通川为谷。和“谿”同义。

这三句是说:

天下之物,没有永远一直旺盛的,也不会有一直衰败的。

目前旺盛的,说明即将衰败;

目前还看不到迹象的,说明已经在地下酝酿好了,正准备破土而出。

所以,天下没有绝对的兴旺,也没有绝对的衰败。

兴旺,都是从从衰败而来,衰败,也终将兴旺。不过只是个谁先谁后的问题。

知道万物的繁荣,更要知道,它们为什么会繁荣,所有的繁荣,都是从过去的不繁荣之中而来。

掌握这个道理,就能不为天下先。

不为天下先,即可为天下谷,承载万物而不争,孕育万物而不有。



平凡2850

《论语学释》子衍先生讲解的非常值得一读,分享给大家。

师:《道德经》云:“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这几句话啥意思知道吗?

(众说纷纭。)

师:观世音菩萨是男的女的?

无余:有三十二相。

师:观世音菩萨像你们见过男的么?几乎没有,都是女的、母姓的形象。这叫做“守其雌”。佛、菩萨还有个通称,叫大雄。

无余:哪个雄?

师:大雄宝殿的雄啊。

无余:哦,原来大雄宝殿意思是佛菩萨的殿堂!

师:啥叫雄啊?雄伟,雄伟不就是庄严么?无比的庄严谓之大雄。那么的庄严,却甘愿做个母系的形象,以雌(女)性形象慈悲度化娑婆世界众生。“天下溪”啥意思?

无余:天下之水汇集的地方。

师:观世音菩萨是不是手里拿个玉净瓶啊?祂那个瓶子的水是孕育生命的啊,准确说不是生命,是慧命啊!观世音菩萨用祂清净的智慧之水专门开启众生的慧命啊!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意思就是观世音菩萨证得了庄严清净的报身(知其雄),却倒驾慈航(守其雌),慈悲救度天下众生,为众生开启智慧之门(为天下溪)。

(众赞叹不已。)

无余:还以为《道德经》讲的都是很玄妙的东西。

不带:请问师父,修行人需要谦卑么?

师:怎么问这个?

不带:我觉得应该是庄严,我看到有些人过分谦卑,见谁都鞠躬。

无余:君子不器。

师:你知道什么是庄严?你们哪了解什么叫庄严啊。你能描述的了么?比如一个人相貌堂堂就是庄严么?慈眉善目就是庄严么?

无余:庄严讲的是报身吧?

师:是啊,你们见过报身么?可不是肉身有庄严,哪有肉身庄严的?比如济公活佛啃着鸡腿喝着酒,我请问这是庄严还是不庄严?济公的做法你能学得会么?济公是说了:“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可是还有下句你知道吗?“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你刚才讲的庄严也好谦卑也好那都是化身(肉身也属于化身),化身都是假的啊,明白吗?

所以你们问我的问题就如同问地沟油和涂蜡苹果吃哪一种好,答案是都有问题。因为你没找到那个真,所以我为啥说在开悟前一切都是错,就是这个道理,你们现在所想的所说的都是错的。

不带:那不是得借假修真么?

师:“借假修真”是方便说,你把方便当真理了。佛所说的“三乘马车”都是方便说,其实本来就一乘,庄严和不庄严本来就是一回事,你看到济公吃肉你觉得不对,但我看到的是本质,我看到济公和尚是庄严。因为你眼瞎,就这么简单。“真作假时假亦真,假作真来真亦假。”本来是一回事。所以简单听话照做不但体现在行为上,还体现在思想上,我让你停,你思想也要停。

无余:啊?思想也要停?

师:你以为呢,行为是靠什么指导的?你光停行为了,思想还在动,你停了吗?你们非得想要在我的回答里找到你满意的答案,其实你们已经在心里预先设定答案了。如果我说到你心里了,你就说“师父说的好。”我说不到你心里,你就认为“师父讲错了。”到底咱俩谁是师父?

众(乐):我们心里就是这样想的。

不带:还是想不通。闻思修总得思吧?

师:思是思静啊,是思考怎么停下来。你还非得去想,你以为通过想你能明白?想是意识的作用啊,意识能想明白么?能想明白的就不叫智慧了。

好,再看“知其白守其黑”。代表人物是孔子。多少人包括一些隐士劝孔子别干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孔子怎么说?

无余:“疾固也。”

师:对,孔子说这是因为我的毛病太深了。疾,疾病,佛教称为业障。那孔子都“从心所欲”了,哪儿来的业障呢?其实,业障属于因缘的一种。业障叫做造恶,如果是种善因就叫做积福修慧。孔子意思是因缘所致。为什么呢?这就是大乘佛法的精髓了。大乘佛法讲究自度度人,就是不光自己要解脱,还要救度众生一起解脱。孔子修的是大乘道,救度众生本就是孔子历劫所发的愿,是孔子的愿力让孔子走这样一条慈悲济世的道路,所以称为“疾固也”。白代表光明,“知其白”就是见到光明,即明心见性,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那孔子已经从心所欲(知其白)了,却放弃极乐不去享受,却甘愿与众生共苦(守其黑),所以“为天下式”。式,模式,即楷模。所以孔子是人类的楷模!

顺便说一句,佛教管这样的人叫做大势至菩萨或者得大势菩萨。因为“为”是得,“天下”为大,式通势,“为天下式”就是得大势。

(众赞叹不已。)

师:“知其荣守其辱”,代表人物是佛教的地藏王菩萨。地藏菩萨早已经达到了佛的境界(知其荣),却发宏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甘愿化身为地狱里面的阎罗王(守其辱),慈悲救护众生。谷是低地,地狱是六道最低的地方。“为天下谷”就是执掌天下最低的地方,那就是阎罗王了,也就是地藏王菩萨。

(众赞叹不已。)

无余:师父,地藏王菩萨是佛教人物,只在地狱里面度众生吗?在人间有没有祂的化身呢?

师:当然有。历史上有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来历不详,去向不明,弟子门人也是众多且都很有成就,能猜出来是谁吗?

(众人思考。)

无余:鬼谷子!

师(笑):然也!鬼者地狱也,谷者藏也,子者法王子(菩萨)也。鬼谷子,地藏王菩萨是也!

(众欢喜赞叹不已。)


qzuser201704308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知其雄,守其雌,说的是,万物生生不息的被演化了出来。 知其雄,是说要能够理解现在所处的世界。守其雌

,是说要能够明白,现在的世界之所以是现在的这个样子,他是怎么演化出来的,他的根源在哪里,演化的规律又是什么。这就是知其雌。

这是治理天下的首要问题:我们当前的阶段,我们为什么会出在这个阶段呢?这两个问题都解答了。那么守着一个导致我们出在目前这个阶段的事物演化规律,就可以预知未来的下一个阶段世界会怎么样。

谿,山渎无所通者。渎,本意指水沟。这里是指生生不息的演化之源。 知道世界现在是什么样的,又知道世界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牢牢的持守着这个规律,就可以知道世界以后会怎样。掌握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才可以趋吉避凶,趋福避祸,从而可以做到生生不息,源源不断。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对于天下万物,既要知道它看上去显现出来的样子,又要理解是什么背后的力量在使得它们如此显现,掌握了那个背后的主宰力量,才能真正的掌控天下。这就是治理天下,可以应对一切事物的方法和道理。 不要被此因所迷惑,而要找到背后起主导作用的主因。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复归於无极。 真正的主因是什么呢,一直往深处刨根问底,驱动事物变化的根本推动力,就是易。所有的变化,都是从不变中而来。 不易之易,即为无极。无极而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后面就是三生万物了。什么都跟着生了出来。 道无形无质,故合乎大道的常然之德,也是不表现出特殊的形态的。 掌握万物变化规律,就了解和推断什么会被生出来,什么不会被生出来。根据这样的道理来治理天下,用为应对万物的方法,这种复合大道常然的常德,就会复归于事物为有变化之前的状态,于是就可以从最源始的地方着手,对万物的各种变化出来的形态,了如指掌。以不变应万变,从而可以做到,应物无穷。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上面两句讲,事物既会生生不息的演进,也会在演进的过程中,繁复无穷的变易吃各种形态。于是,很显然,万物之间会产生普遍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那么多的事物,并存与天地之间。谁高谁下,谁先谁后,这都是个问题。

荣,说文注,桐木也。金文字形,象两支如火把相互照耀的花朵或穗头形。指草木茂盛的样子。

辱,从辰从寸。辰,指农时三月,天地易气初动。寸,法度之意。古代在三月失耕时,会处决一些奴隶或者死囚。后来引申为屈辱之意。 天下之物,没有永远一直旺盛的,也不会有一直衰败的。目前旺盛的,说明即将衰败,目前还看不到迹象的,说明已经在地下酝酿好了,正准备破土而出。

所以,天下没有绝对的兴旺,也没有绝对的衰败。兴旺,都是从从衰败而来,衰败,也终将兴旺。不过只是个谁先谁后的问题。 知道万物的繁荣,更要知道,它们为什么会繁荣,所有的繁荣,都是从过去的不繁荣之中而来。掌握这个道理,就能不为天下先。不为天下先,即可为天下谷,承载万物而不争,孕育万物而不有。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能承载万物,孕育万物,不争不有,这样的常然之德,便能充盈于天地之间,如同道充盈于天地万物之间那样。复归于道的素朴。 复归于朴,就是说,可以为天下承载并孕育出各种各样的事物。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参与指导交流。


崇儒

这是老子被错误理解最多的一句话了。

是老子本人亲自操刀所做的一部经典。在老子之前,中国还没有本人自己著书立传的先例。包括在内,其他同时代的书大多是由门人弟子整理而成。老子开辟了个人著书的先河。

老子是道家思想创始人,他的学说思想无比奥妙,博大精深,具有无限的智慧,老子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也是深入骨髓。

“贵柔”,“守雌”是老子思想非常突出的特点。老子提倡有能力与人争锋但不与人争,有能力为天下先而不为,有能力指点江山并不指点。这是老子非常崇尚的一种价值观。

“知其白而守其黑,知其雄而守其雌,知其荣而守其辱”就是老子这种价值观的具体表现。

然而,老子却被误读了几千年。

老子提倡这样一种甘为人后,不与人针锋相对的价值观,是因为他看到当时的社会问题都是因为人人都要显示自己,人人都要做天下先,所以争伐不断,纷争不断,社会乌烟瘴气,百姓民不聊生。所以,老子以这样的价值观作为医治当时病态社会的良药。

但是,后人把老子这种价值观讹传成了权谋之术。甚至有人把老子这种思想发挥极致,用来坑害身边的人。让老子白白为他们背了多年的黑锅。真是可叹可悲!

所以,大家读老子,一定不能被恶俗之人带偏带歪了,把老子的智慧用在不正当的地方,那样的话,不如不读!


繁星国学

第二十八章

[原文]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①。为天下式,常德不忒②,复归于无极③。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④。为天下溪,常德不离⑤,复归于婴儿⑥。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⑦。为天下谷,常德乃足⑧,复归于朴⑨。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⑩——故大制不割⑪。

[通释]

知晓什么是显赫,安守自身的黯淡,做天下的楷模。做天下的楷模,恒有的品德不出差错,又回到没有尽头的状态。知晓什么是雄壮,安守自身的柔雌,做天下的沟溪。做天下的沟溪,恒有的美德不会脱离,又回到无智无欲的婴儿状态。知晓什么是荣耀,安守自身的卑微,做天下的低谷。做天下的低谷,恒有的美德始终充足,又回到淳朴的原始状态。未切割的大原木分布在一定位置上就是栋梁,圣人就用这样的人担任首领——所以说最大的行事原则是不破坏事物的本真。

[注释]

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晓什么是显达,安守自身的默默无闻,做天下的楷模。王弼本《道德经》“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在“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的后面,据《道德真经吴澄注》改。知,知晓,明知。其,不确指代词。白,显明,声名显赫。守,坚守,安守。黑,幽暗,默默无闻。式,楷模,榜样。

②常德不忒:恒有的品德不出偏差。常德,恒德。德,遵循道的原则行事的品质(参见第二十一章注释①)。忒,音tè,差失,错误。

③复归于无极:又回到无穷无尽的状态。归于,回到。无极,没有尽头。

④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晓什么是雄壮,安守自身的柔雌,做天下的沟溪。雄,刚强。雌,柔雌。溪,河沟。

⑤离:离开,放弃。

⑥复归于婴儿:又回到婴儿时无智无欲的状态。儿,古音读如“倪(ní)”。

⑦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知晓什么是荣耀,安守自身的卑微,做天下的山谷。荣,荣耀,显要。辱,卑微,辱没。谷,沟壑,低谷。

⑧常德乃足:恒有的美德就充足。乃,就。足,充足,富足。

⑨朴:未经加工过的原木(参见第十五章注释⑦),指原始本真的状态。

⑩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未切割的大原木分布在一定位置就是栋梁,圣人任用这样的人担任首领。散,分布,引申为安排,放置。器,可用之材,比喻人才。用,使用,任用。之,代指具有“朴”的品质的人。官长,统领,领导。

⑪故大制无割:所以说最大的行事原则是不破坏事物本真。大制,大的裁制,比喻大的治人事天方略。制,制度原则。割,切割,分割,割裂,比喻破坏。

[意义归纳]

本章强调“守黑”“守雌”“守辱”就是守朴。

本章总体分为两个层次。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为第一个层次,强调“守黑”“守雌”“守辱”的实质是“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为第二层,说的是“朴”的意义。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又可分为三小层,每小层内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段。

[语法分析]

转折 因果 条件 因果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转折 因果 条件 因果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转折 因果 条件 因果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

因果 (结论是)

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具体选择分析几组有代表性的复句内部的逻辑关系:

虽然“知其雄”,却要“守其雌,为天下溪”,这是第一重转折关系;因为“守其雌”,所以“为天下溪”,这是第二重因果关系。

只有“为天下溪”,才能“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这是第一重条件关系;因为“常德不离”,所以“复归于婴儿”,这是第二重因果关系。

因为“朴散则为器”,所以“圣人用之则为官长”,这是因果关系复句。

“故大制不割”是结论性的话,所以在它的前面我使用了破折号,这个破折号相当于“结论是”,是句间破折号。

[考辨]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王弼本、河上公本等为“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而且学者对“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的合理性也有争议。依据王弼本,有人主张将“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这些内容删去,理由是不押韵,且“白”与“辱”正相对,还有“溪”与“谷”表示的都是低洼处,“无极”与此也不合拍。有学者还辅以《庄子·天下》和《淮南子·道应训》等佐证材料。有学者通过对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甲乙本进行考辨也提出疑义——因为帛书甲乙本中“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在“复归于朴”与“朴散则为器”之间,认为它的存在不合理。

我也注意到有学者对此的怀疑,许多观点我也赞同。再对“无极”进行一下分析。查《道德经》全篇,如果算本章,“极”共五章六见:

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第五十九章:“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第六十八章:“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只在本章中“无”与“极”合在一起,形成“无极”一个概念,以双音词出现,这在老子时代是罕见的语言现象,且“无极”已经带有宗教色彩了,极可能是道家学派后学添加。

《道德真经吴澄注》将“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在本篇之首,它可以补救学者们争论中的顺序问题。其实吴澄是宋末元初之人,距老子时代已经相当久远,他对部分章句应该是按个人理解进行了调整,我感觉他有些调整相对更合理,估计他这样编排顺序或有其他依据,故本章取吴澄本的顺序。

[解读与点评]

知晓什么是赫赫有名,安守着默默无闻,在天下做这样的楷模。做这样的楷模,品德永恒不出差错,永远保持着这样的美德。知晓什么是雄壮,安守着柔雌,在天下做低洼的沟溪。做低洼的沟溪,美德永恒不离不弃,保持的美德犹如赤子。知晓什么是荣耀,安守着卑微,在天下做低谷。做天下的低谷,恒有的美德始终充足,永远保持着原始的质朴。

知白守黑,舍明而取暗;知雄守雌,舍先而取后,舍强而取弱;知荣守辱,舍贵而取贱;“为天下溪”“为天下谷”,舍上而取下——这些是“道”提倡的。

我在释文中将“无极”“婴儿”“朴”处理成“无穷无尽”“无知无欲”“无忧无虑”。无极就是没有极限;婴儿没有复杂的思想,举动全是自然的本能,婴儿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朴是未经加工的天然本真,它比喻的是未被污染的人。

大原木用在一定位置上就是栋梁,圣人就用这样的人担任首领——所以说行事的最高原则是不破坏事物的本真。

“朴散则为器”,关键要解决“散”字。“朴”是未经加工的大木料,即所谓的栋梁之材。“散”,即“分布(分散、散布)”。器,即“器物”,即“有用之物”。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圣人任用的是具有“朴”的品质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循规蹈矩地依道而行。“官长”即“器”,即人才。

本章一再用形象的比喻来讲道理,“大制不割”,“大制”是最大的方略,最好的设计安排,也是最好的治国行事原则。“不割”就是不割裂,不肢解,不破坏,使事物保持本真。“不割”才可大用。

本章有成语“知白守黑”“知雄守雌”“知荣守辱”“朴散为器”和“大制不割”。

出自陈广逵《逻辑解析〈道德经〉》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陈广逵

善人善事也有误区

第28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道它的雄强,却安于阴柔的位置,甘愿做天下的河沟。甘愿做天下的河沟,永恒的“德”就不会离他而去,使其回到婴儿一般的无知无欲中。

知道了“道”的极其准确和丝毫不爽,就不会不敢随便造次了。这里说的婴儿的无知无欲,是指没有自己的主观意识,不去知觉,不动想法,当然这个想法包括了不动善念不动不善念的意思。

昨天我们群谈到了雷锋的问题,的确,这个问题很容易把我们圈住和绊倒。

为什么他做好事却不得善终?为什么华佗有牢狱之灾,扁鹊有砍头之苦?像雷锋这样的菩萨应该有善果才合理才对呀。华佗、扁鹊救人无数也应该没有大难才对呀。究竟失误在哪里了?

我在十多年年也在有意识地做善事,所遇到的真实感受,让我不得不深入思考:我是否在帮倒忙?是谁在需要谁?却发现,是我在需要做善事这个机会,对方未必需要帮助。

佛法说:凡有心而为的都是造作。老子强调的无欲,也是在说不把任何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大医者强行改变了“生命最好的教育”,大善人强行改变了“经历是最好的教科书”,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做善事了吗?非也,是随缘而做,遇上了,碰到了,这就是遵从“缘的到来”,随顺自然,不刻意找寻,自然而然地不设定,随时使自己处于“空虚”的境界,随时可以接纳和帮助他人,但不造作不刻意而为,这才是老子说的“无为”!

恶、不善容易分辩;善,却容易绊倒人,能分清了吗?

水是如何低成海的?

第28章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道会显明,所以固守着晦暗的位置,为的是给天下做示范。既使已经成为了天下的世范,也永恒地处于玄德不能有偏差,使其回归于最终的大道。

明了白而退守黑,则德行永远没有差错,就是回归大道的路径。也是以“无为”的方式与外境——自然社会的相应,以人的本来使事物也回归混沌的本来。

亲历:这也是我们群一同的亲身经历。前几天的2月9日下午,群友源钏问去西安的旅游推荐,答曰:大雁塔、华清池、兵马俑。隔天,腾讯新闻就报道了大雁塔人满为患的消息。

你会问,这两件事情有关系吗?这就是老子、释子等智者圣贤发现的规律,是道的显达,是揭开三千大千世界的面沙—佛界的呈现,是天人合一的实相。

人性的内在至纯、至善、至真的任何一面开始显露,那么释放出光芒就会有客观世界的现实体现。

从人性意识的黑到客观社会的白,丝毫都不会偏差。源钏在问时是根本的无意识,即无极状态,但她本人所具备的对社会的关爱的“玄德”,在此事上得以体现。这样的体现来不得半点虚假,人人都可以,人性平等,佛性具足。

回归真我,让我们每个人的人性光芒照亮社会、国家、世界!老子释子能,我们也能!路,圣贤已经指出了,不难了吧?!

人是如何低成王的?

第28章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道何为尊贵,却安于卑微的位置,甘愿做天下的峡谷,正因为甘愿做天下的峡谷,永恒的“德”就会得到满足,使其返回真朴。

在老子“德”的思想体系里有“不得”之意。也就是说,做了善事,明知会得到赞誉,而做不言说,自愿默默不张扬。“上德不得,是以有德”。为什么老子会这样主张呢?是因为这样就形成了“空谷”,能够接纳更多的人、事流向这个方向来,也就是改变了某一领域,某一区域的方向。因为有了低下和空谷,才能自然地导流。

十多年前,给需要的人捐款,用的是假名字,或则不留名。加入了志愿者协会,那时义工的称呼还比较少,公益事业也方兴未艾,这么多年过去了,到处都有公益的身影了。

人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不是用钱的多少,是在别人需要帮忙时,及时地施与援手,这原本就是人性的自然,刻意的做也是为了回归人性本真,有了定向的行为,把善良养成习惯,就自然而然了,那时才可以说“爱到无为皆是爱”!

说到不如做到,你说呢?


汉字在人间

首先来看这六个字:“白”与“黑”、“雄”与“雌”、“荣”与“辱”。这六个字构建了三组词,每组词的意象完全相反。再看前三个字“白”、“雄”、“雌”

都是比较强壮,人们所希望得到的那个方面,相对强大的那个面,而“黑”、“雌”、“辱”这三个字都是比较被人所不希望的方面,相对于弱小的那个方面。也是老子“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至坚”,认为柔弱可以胜过刚强思想的论述。

按照现在人的解读“知其白守其黑”、和“知其雄守其雌”、以及“知其荣守其辱”

的意思是:深知本性雄强,却守持雌柔 ; 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 ; 深知身份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

再来看 : “天下式” ; “天下溪” ;“天下谷”。这三个三字意象,对于这三组词语的解释,老子亲自做了批注

“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复归於无极。” 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

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

“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

我们知道这句话出自《道德经》,也就是老子对于这个世间万物的思考。而老子的学问强调以弱胜强,“弱者道之用”。“柔之胜刚,弱之胜强。” 老子认为“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至坚。”世间没有比水更加柔弱的了,但要冲击坚硬的东西,却没有别的东西可以代替水。老子叹息说,这种弱胜强、柔胜刚的现象,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却没有人能从中得到启迪,没有真正认识到柔弱对人生的意义。大石可以被穿透,钢铁可以被腐蚀,而水则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老子所谓“柔”并非是软弱无力的,实质是一种坚韧不露、外柔内刚的状态。柔到极处便是坚到极处,就可至坚志刚而无敌于天下,上升到哲学层次即形成了“贵柔”、“反者动之道”的辩证哲学思想。

这一整段话,都应当看做是老子对于他的“弱当胜强”思想的阐述。


毛先生语录

这些话出自《道德经》第二十八章,“道经”部分,题目中的语序是有颠倒和缺失上下文的。

下面按原文顺序来简单解读一下。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如果要划重点,这段话的重点在哪里?请大家注意“常德”两字,“德”字延伸开来太多内容可讲了,我们就把重点划在一个字上好了。

常,在此可以理解为一种普遍而长久的状态,简单来说就是常态

那么问题来了,“雄”与“雌”如果代表了两种的状态,“雄”是刚强的积极进取的,“雌”是缓慢累积沉淀的,在非极端环境下,哪种状态才是“常态”?

显然“雌”才是常态,“溪”为“长流水”,在此用的就是“长流水”的状态来比喻“雌”。

最近有一挡综艺节目叫做《演员的诞生》,小鲜肉和老戏骨又一再成为话题焦点,老戏骨怎么来的?就是靠台后的积累沉淀,来换取屏幕前短短地几分钟爆发。

再者,大家津津乐道的是87版《红楼梦》,这些演员的表演都是经历了对一个角色以及原著背景2-3年的学习和揣摩,再演不好,简直没天理了。这里也揭示了一个道理,“雄”得状态怎么来的?就是从“雌”的累积沉淀中爆发出来的。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这一段,我们的落脚点同样在“常”。

“白”与“黑”,我们姑且可以简单理解为“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两种状态,引申出来,就是“知道”和“不知道”这两种状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最后这句话,别看这么花哨,又是“圣人”又是“官长”的,其实也不过是在说,能把常态处理好,就已经很厉害了呢,想想也是呢,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每天在用的“水电煤”,如果没有人去处理好这些常态事物,怕是很多地方就要“失态”了。


姞雪心

事物都有两面性,如同手有手背与手心,一个硬币有两面,偏执一面就会失其真常。

黑白、雄雌、荣辱就是例举这两面性,其实也就是具体的阴阳辩证关系的例子。

式,就是法式,守则之意。

溪,这里指“汇水成溪”的含义。

谷,用山谷、空谷形容包容各种对立与差别。

如果不偏执一面,从对立统一中见其全体,一分为二地辩证认识,知黑白、雄雌、荣辱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我们也就抓住了天下大道的总则了。

这个公式,这个法则,事实上就是万物之理的总公式,也即一切事理中必然不可偏离的恒常大道。


建章看世界

这一章实质上讲的是体悟的实修之学。道的高妙精深的实修在此章得以精彩呈现。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此句讲的是炼己筑基。包括虚极静笃、一阳来复、颠倒坎离、搬运河车(行炁)、行凭子午(子午练功,进火退符)等。我们于其他易道书上说的天一生水(乾之一阳入于坤,则为坎为水),地二生火(坤之一阴入于乾,则为离为火)实乃修炼的结晶。

雄:阳也,刚也。雌:阴也,柔也。谿:潮信也,修炼时,金藏于水(乾属金,乾之一阳入于坤则为坎,故云金藏于水),旋复水生金,金气足而潮信至,其势如漕溪,逆流而上,然水终会回落,故需守于虚处、低处、谷处。雌:重浊之气,处下之地,故为天下谿。德:得也。不离:如鸡抱卵,须臾不弃。婴儿:丹也。

译为:明明“雄、阳、刚”是我要的,但要得到“雄、阳”,就必须从守“雌、阴、柔”开始,于静寂中耐心等候一阳来复,采取烹炼,此采集烹炼犹如漕溪之水,有潮信、有涓涓细流,蓄之无穷。此时的丹,犹如黄芽,犹如婴儿,柔弱无比,必须小心呵护,细加养护,须臾不离。

《周易参同契》上说:“雄阳播玄施,雌阴统黄化。”,《悟真篇》里也有:“雄里怀雌结圣胎”。上述诸语是说“产物时,阴极阳生,雌里怀雄;养物时,阳极阴生,雄里怀雌”。这实际上讲的是炼功子午二时的区别。

知其雄实际上是所要达到的目的,道家修炼就是要剥阴取阳,守雌是取雄的路径、方法、权宜之计、是壮大前的韬光养晦。达其雄壮才是真正的目的。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这句话实际上是讲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的。

白:先天之精。先天之精是谓真情,此真情淫心邪念一丝不起。黑:肾水,后天之精,是谓妄情,欲制妄情,须物我两忘,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式:规矩、法式、范本、规则。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明明先天之精是想得到的,但在得到先天之精前,必须以巩固后天之精为前提,在物我两忘中修炼,将后天之精转化成先天之精。这是天下修道之士必须遵循的规则法式,清楚这一点,就不会出差错,这也是复归无极,返至太虚必由之路。

《悟真篇》中说:“黑中取白为丹母”。说的就是知白守黑,修道之人,在行气的过程中,会有白光呈现,老子书中就有“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虽然白光呈现,还应以一如即往的平和心态固守暗夜中的那份宁静,不要有喜悦兴奋的神情。这里牵涉到体悟,不再详言。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这句话是说炼神还虚,体虚合道的。

荣与辱:荣,繁体字,上有两火,更加耀眼,更亮也,木、材也,堪其大用之才。有大用之材故更耀眼,此乃荣也;辱:上为贝壳类的耕地工具,喻农夫,寸:手足以寸丈量,此乃喻人比农夫地位更低下,是为极卑下之处。谷:虚而空灵。朴:太朴、无极、道。

此中玄妙之旨,无至人无所知之,故不敢妄言,仅点明大意,见谅!

欢迎批评!恳请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