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產品可靠嗎?安全嗎?

飛飛魚46

在銀行的服務人員口中,理財產品簡直全身都是優點。低風險的收益當然低,高收益伴隨而來的風險,本金都要縮水。所以購買一項理財產品之前,一定要仔仔細細的瞭解這支產品,而不是全部從銀行從業人員口中瞭解。

想當年我去銀行存錢,就不止一次被忽悠的去買理財產品。然而有一個銀行出身的家人,從小被耳提面命著要小心小心再小心,對那些花樣繁多的理財產品,我一向敬而遠之。如果不是事先有準備,一來就打算買,我是不會去買那些東西的。


歡迎在下方討論:你的銀行理財產品,有跌到割肉的地步過嗎?


雲凌霞海

  安全可靠,但投資標的風險還是以投資收益為參考,即收益越高風險越大,反之相反。

  其實,我很不明白大家為什麼對銀行理財牴觸心理那麼強,難道就因為網上流傳的買理財買成保險,然後自身就被這種流傳感染中毒了?

  謠言止於智者,不是智者比他人多多少知識,而是願意去追尋根底,並不是標題黨,不會看到標題就斷章取義。當然了,如今的媒體人也有很大責任(特別是如今的自媒體),為了吸引人眼球,往往把標題搞的誇大不真實,起碼與文章內容不太相稱。



  不管銀行業務員怎麼忽悠,如果是保險在你籤合同的時候必然會寫著保險。即使當時懵懵懂懂的簽了合同,拿回家去瞟兩眼都能識別其合同是保險。即便沒去瞟兩眼(好像買理財幾萬十幾萬投進去跟打水漂一樣,不去理會),保險還會回訪,必須要本人知曉其內容保險才會生效。

  而這一流程下來,只要其中一環節知道其是保險,那麼在15天之內如買的是保險都是可以退保的。

  所以,綜上所述,不是購買者不知道買的是保險,而是被收益矇蔽了雙眼。

  其實呢!再退一步說,是銀行理財還是保險並沒有多大沖突,保險也是理財方式中的一種。如果該保險是純收益型的,那麼跟銀行理財是沒有多大區別的,收益和風險都差不多,我老姐就經常買這種純收益類的保險(沒有到櫃檯,網上買的,有一年的兩年的)。

  說回銀行理財吧!

  銀監會於2011年8月28日正式發佈《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2012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辦法》進一步要求了商業銀行對於理財產品的銷售必須明示風險。



  也就是說,銀行理財是存在風險的,虧則虧,賺則賺,但相對應收益低風險就低,虧損的可能性極小,但並不是沒有。

  銀行理財並不像銀行存款一樣,銀行存款是受《存款保險條例》保護的,即銀行倒閉,50萬及以下存款也是全額賠付的。

  存款的話,存款人是銀行的債權人;而銀行理財,它屬於所有者權益,一般並不是到期還本付息的,所以叫預期收益率,並不是準確的收益率。市場行情好收益高則高,低則低,但因其投資標的確定和風險性確定,那其預期收益率跟實際收益率是相差不遠的。



  銀行理財一般五萬十萬起投,其投資標的五花八門,但是大多數僅是投資短期貨幣工具,與餘額寶之類的貨幣基金投資標的一樣,也因其風險較低,這樣的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一般在五個點左右。

  如果你追求高收益,也可以投資銀行理財中的較高風險產品,例如投資標的是短期貨幣工具+債券+股票等等,這樣的理財產品收益率相對會高,但是風險性較高。

  總而言之,銀行理財不是單指某一理財產品,但是我們一般是指收益在5%左右銀行的理財產品稱為銀行理財。如果這樣的話,那其是很安全的,跟餘額寶之類的貨幣基金一樣安全。


三人聚眾

其實銀行理財在資管新規下來後,將立馬沒有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了,而且必須三個月以上的非保本的理財產品,慢慢地將全部是淨值型理財了,即每份1元,超過1你有賺,不到1你賠本,以後就是這樣,名叫理財不剛兌,


chaizhangquan

我們對於銀行有一種天然的信任感,覺得什麼東西只要跟銀行產生關係就覺得很靠譜,很安全,這種感知的產生是計劃經濟時期國家信用對銀行背書造成的,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逐步開放,銀行參與市場經濟的程度越來越深,銀行的市場角色正在發生變化。明確了以下幾點後我們就知道銀行產品是否可靠,是否安全了。

1、銀行理財產品不能保證穩賺不賠

銀行理財一般分為保本保收益產品和非保本保收益產品。

隨著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的出臺,銀行理財產品的剛兌將逐漸被打破,保本收益的產品將逐漸消失。

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是指商業銀行根據約定條件和實際投資收益情況向客戶支付收益,並不保證客戶本金安全的理財產品。

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要諮詢清楚。

2. 投資需在自己能承受的風險等級之內

任何理財產品都存在一定風險,理財產品也都會有風險等級的劃分。根據產品風險特性,一般銀行將理財產品風險由低到高分為R1-R5 5個等級:

R1(謹慎型)該級別理財產品保本保收益,風險很低

R2(穩健型)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本,風險相對較小

R3(平衡型)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本,風險適中

R4(進取型)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本,風險較大

R5(激進型)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本,風險極大

購買理財的時候要清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避免受理財經理的推銷而購買了不符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應當按照風險評估結果購買與自己相應或更低風險等級的理財產品。

3. 銀行理財不一定是銀行自己發行的

銀行裡的理財產品主要分為自營銀行理財和代銷的理財產品。

銀行理財產品是指我國商業銀行在法律法規核准的經營範圍內,運用銀行在金融市場上的專業投資能力,按照既定的投資策略代理投資者進行投資而推出的理財產品,或稱理財計劃。

而銀行代銷的金融產品由其他金融機構進行產品設計、投資及管理,而商業銀行僅承擔對第三方產品的產品推介、產品銷售和資金代收付等職能。也就是說,這時候銀行就是一箇中介,一單出了問題銀行將不負責後續問題的處理。
所以銀行理財產品,並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麼穩健。


度小滿金融

說起銀行理財,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沒有風險、而且收益穩定。但是,銀行理財真的那麼安全嗎?

銀行理財的分類

銀行理財產品是商業銀行在對潛在目標客戶群分析研究的基礎上,針對特定目標客戶群開發設計並銷售的資金投資和管理計劃。

銀行理財有很多不同的分類方法:

✦ 根據產品預期收益,可將銀行理財產品分為保證收益型和非保證收益型兩類;

✦ 根據產品投資方向,可分成貨幣市場類產品、資本市場類產品、產業投資類產品;

✦ 按照產品設計結構,可分為單一性產品和結構性產品;

✦ 根據產品到期時間,可分為超短期、短期、中期、長期、開放期等;

✦ 根據幣種的不同,可分為人民幣理財產品和外幣理財產品兩大類;

……

銀行理財適合誰?

低風險承受能力、預期收益率高於定期存款、有一定風險識別能力的投資者。

銀行理財收益率一般略高於定期存款,在低風險級別的理財產品上,目前還沒有哪家銀行發生過到期後沒有按預期承諾支付收益的事件發生。但前提是在正規的銀行理財產品中,因此,投資者仍然需要具備相對應的風險識別能力。

銀行理財有哪些風險

  • 被忽悠買了其他產品

不少人尤其是老年人都有這種經歷,本來是去買理財,賺取固定收益的,但被理財顧問一忽悠,莫名其妙地買成了保險。

保險產品沒有存取和利息概念,能否獲得保險金是不確定的,保險金只有在保障期滿或保險事故發生時才能拿到,如提前退保還要承擔一定的損失。而由於保險實質上就不是銀行理財產品,銀行是肯定不會認賬的。

小貼士:銀行裡面賣的保險,基本上都是理財型保險,保障功能極其微弱,就算是作為保險來買也不是特別划算。所以,投資者購買時一定要仔細研讀產品說明書以及認購合同。

  • 模糊自發與代銷

銀行自己設計和推出的產品,由於其風控能力強、管理正規,一般具有保障性。但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並不都是自己發行的,銀行也有業績需求,除了自營還有代銷,這一點大小銀行都一樣。

很多銀行理財顧問在推銷理財產品時,總是不停地跟你宣傳這款產品的收益率多麼多麼高,強調銀行的信譽背書。但是他往往不會主動告訴你產品是銀行自營還是代銷的,避開了風險因素。

對於代銷產品,銀行只拿業績提成,對產品盈虧多不負責任。因此,很多“飛單”案件都來自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

小貼士:凡是銀行理財產品,必有一個防偽編碼,放在產品的說明書、或者是合同裡。格式都是統一的:14位編碼,大寫的C開頭,後面跟著13個數字。只要在中國理財網搜索就會查詢到對應的產品,如果合同裡沒有這個編碼,或者查不到,肯定就不是銀行理財。

  • 混淆產品投向

根據產品投資方向,可分成貨幣市場類產品(投資於同業拆借、短期證券市場、債券衍生市場)、資本市場類產品(投資於股票、債券、基金)、產業投資類產品(投資於信貸資產類、股權投資類)。

其風險排序基本與其投資的標的市場風險排序相近,單款產品的風險與投資的具體標的風險相關。其中比較常見發行的細類產品有QDII(代客投資境外股票、債券)、銀信合作產品(銀行與信託合作)。

理財產品類型和結構的不同意味著產品的風險性不同,有些理財顧問不會跟你講清楚是投向債券、基金、信託、還是保險等,如果投向債券的話,是投向了國債、金融債、公司債還是企業債等。

市場利率大幅下降,股市跌宕起伏,2015年以來很多金融領域都陷入資產配置荒,銀行也不例外。一些城商行運營及管理能力不佳,理財利潤逐漸受到擠壓,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能獲取高收益呢?那就是將理財資金投向高風險領域。

銀行理財資金大部分都投向了債券市場,一些銀行會將資產委託給其他金融機構打理,如券商、信託、基金公司等,而這些機構的投資策略會更加激進,委外資金加槓桿的現象非常嚴重。一旦出現像熔斷或者流動性問題,風險自然還是會傳遞到投資者。

小貼士:投資者要了解產品風險關鍵是要搞清楚產品的投向。此外,有些投資者一味對某款理財產品加大投資,甚至是單一投資,這是很大的投資誤區。事實上對於投資者而言,最好的降低風險的方式就是做好多元化的分散投資。

建議投資者可以根據自身的風險偏好以及對資金流動性的需求,將資金按一定比例在多種理財產品上進行分散。即使在分散後的單一品種之下,也要根據投資金額進行項目上的分配。

  • 稀釋收益率

產品的期限、募集期、清算期等,都有可能會預期收益產生影響。

舉個簡單的例子:兩款預期年化收益率同樣為5.0%的產品,產品A期限35天,產品B期限180天,募集期7天,如果是你,你選哪個?

初看之下,似乎是選擇產品A更合算,由於兩者的預期收益率相等,而產品B佔用資金的時間更長,相當於是犧牲了流動性。但實際上募集期通常為一週左右,這期間不計算收益。如果你是在募集期第一天買的,產品A實際的預期年化收益率僅為5.0%×(35/42)=4.17%;而產品B實際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為5.0%×(180/187)=4.81%。

除了募集期,清算期也是不計算收益的,如果遇上節假日還要推遲到賬時間,實際收益可能遠達不到銀行宣稱的收益水平。

對於結構性產品而言,收益率的計算更為複雜,要知道實現其最高收益率的可能性是多少,而實際收益率的大概率區間又落在哪裡,才能把握住結構性產品的“真實”收益率。

小貼士:銀行每逢季末、年末都會比較缺錢,此外業績壓力也需要這種時候向上級交出個好數字。因此銀行在季末、年末發行的理財產品,往往預期收益率比平時更高。

所以,對於銀行理財產品是否安全可靠的問題,你有自己的理解了嗎?如果你還有其他關於投資的問題,歡迎和我討論。


王萌博士

基本上銀行理財產品是可靠、安全的。雖然購買協議上寫的是非保本收益等等風險提示,但有一點你要明白,銀行發售的這款產品哪怕是結果不大好,它們一般都會按約定如期足額還本付息,因為它們這期即使虧本也不敢虧客戶啊。一期沒能達標,該行後期的產品就別想賣了,隨後櫃檯現金減少,大筆存款洪水一般流失,哪一樣都要命,銀行怕啊。


069893778441

最近,對於咱們理財的老百姓來說,有個好消息就是咱們國家首批公募FOF基金出爐了!

當然很多朋友知道這個FOF,也有些朋友不知道,所以咱們今天稍微的聊一聊這個FOF基金。

02、

FOF基金其實就是基金的基金,專門投基金的基金、專門買基金的基金。當然了這個FOF,其實在咱們國家不是剛有,只不過以前就有私募。當然了你要買這個FOF,起手門檻至少是一百萬,現在公募也有了FOF,這麼來說,一下門檻降低了。所以現在咱們老百姓也可以享受到這種FOF基金給我們帶來的好處。

03、

說到這FOF基金有什麼樣的好處,稍微展開一些。大家想想我們為什麼要買基金?其實就是我們讓這些基金經理人替我們選擇那些具體的投資標的,可能他們要比我們選的好。比如說這個基金是專門投二級市場,投股票的那我們自己去買股票,我們也不知道該選哪一隻,我們錢也不多,我們也不夠專業,我們也玩不過莊家。但是這個基金是人家錢多,可能這個信息也多、也專業,就是體量大,可以去跟莊家拼。

04、

所以說很多朋友買基金是這麼個目的,我可以用小部分的錢買一個實力更強的替我去運作錢的這麼一個東西。其實FOF基金也是這個道理,只不過它的投資標的選擇是基金相當於是在基金的上面又加了一層母基金。那麼這個好處就很顯而易見了,投資策略更加分散,投資這個基金的經理也更加分散。因為它是投基金的,可以選擇很多投資這個基金的經理,當然風險就更分散了,這是一個好處。

05、

第二好處是,能幫助我們實現優化配置這麼一個訴求。其實對咱們老百姓來說,理財配置是個挺頭疼的問題,我們一共有幾萬塊錢,你說說怎麼做配置?一拆就七零八落的,這兒三千、那兒五百,門檻高一點的還投不進去,所以這個配置都做不出來,你就更談不上優化配置了。

06、

當然現在公募基金,公募的FOF基金出現了之後,這個門檻一下就降低了。我們其實就在裡頭投1萬塊錢,它也能夠通過這兩層機制,一下把我們1萬塊錢分散開,能夠起到比較好的理財配置和優化配置作用。所以我覺得這個FOF基金出現,對於咱們普通老百姓理財來說,應該是一個比較省心,也相對來說比較安全的這麼一個理財小神器,大家可以關注關注。


小司聊理財

現在估計沒有哪個銀行不推出理財產品。

大家都能發現,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是要高於儲蓄存款的。

對銀行而言,成本最低的資金永遠是儲蓄存款,包括活期和定期存款,都屬於銀行的表內資產,也是存款保險制度予以保護的部分(雖說只有50萬)。

比儲蓄存款成本高的是銀行理財產品資金,雖然還是銀行發售,但是性質卻和儲蓄存款不同,屬於表外資產,不納入存款保險制度,也就說50萬以內也沒得賠(哇,好桑心)。

儲戶去銀行存款,如果存入活期或者定期,無論銀行用這筆錢幹什麼,債權人都是銀行,銀行對儲戶有兌付義務。

但是儲戶買了銀行理財產品,如果銀行用這筆資金買了債券,債權人是儲戶,債券違約的風險,也由儲戶承擔。

理財產品按照風險等級不同,可以分為:

1-保本保收益

2-保本浮動收益

3-非保本浮動收益

目前,銀行發售的大多數產品都屬於第3類,即便是第1,2類,也是有附加條件的。

在一個合理的市場中,就應該是高風險高收益低風險低收益,高風險低收益和低風險高收益都是不存在的(桑心~)。

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比儲蓄存款高,那麼風險也比儲蓄存款高,這並沒有什麼問題。

但是,也要看到在我國特殊的國情下,銀行需要承擔穩定社會,擔當社會責任的義務。

你說儲戶買的理財產品說無法兌付就無法兌付,儲戶能放過你?

買的時候,是看中高收益,不管高風險,兌付的時候,一定會覺得自己吃虧了不是?

所以,現在只要是國有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不能兌付算是有聲譽風險的大事。一般國有銀行在目前的情況下,基本都會努力按期兌付理財產品。

❤️❤️❤️


火星理財室

銀行理財產品按照大類分為非自營理財產品自營理財產品。

非自營理財產品

銀行代為銷售的理財產品,這類產品信譽上無法保證、投資方向多樣化,一般投資人很難甄別,所以存在一定的風險。

以前銀行經常曝光理財產品違約問題大多數來自於這類產品。

自營理財產品

在傳統銀行理財產品中,銀行自營產品一般會分為保本保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本保收益理財產品兩種。

1.保本保收益理財產品安全係數基本上不會有任何問題,本金和收益都有保障,一直以來銀行理財已此類產品為主,同時也是穩健型投資人選擇的主要投資方向。

2.非保本保收益理財產品就是銀行規定預期收益率,但是並不保證到時候就是按這樣的收益率兌付,收益有可能變動甚至本金也有可能出現損失。但實際上銀行非保本保收益理財產品基本上都能實現按預期收益率兌付,因為銀行一旦某一款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低於實際收益率,則直接影響到其他理財產品的發售,所以銀行一般都會隱性兜底。

3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這也意味著自去年11月份開始徵求意見稿以來,新規終於落地,資管新規倡導打破剛性兌付,對產品實施淨值化管理。

淨值型理財產品,其運作模式與基金類似,非保本浮動收益,投資者購買產品前無法預知產品實際收益率,而是根據產品實際投資運作情況定期在產品開放申購或贖回日公佈產品淨值,投資盈虧由投資者自負。

隨著資管新規的出臺,保本保收益、非保本保收益類理財產品形式將發生變化,最終會向淨值型理財產品方式靠攏。

為了規避資管新規規定,滿足大部分穩健型投資人對低風險的要求,銀行發行具有“保本”性質的收益憑證類產品漸漸受到歡迎。

收益憑證作為債務融資工具,約定本金和收益償付需要與投資標的掛鉤,不屬於資管產品範疇,因而不受資管新規影響。

收益憑證可分為固定收益型和浮動收益型。

固定收益型收益憑證是在保障投資本金的基礎上,到期還會按預先約定的固定收益率計算支付給投資者收益;

浮動收益型產品是除了保障本金和一個較低的固定收益外,還有可能獲得與標的資產表現掛鉤的浮動收益,這種產品有存在損失認購本金的風險。

為了滿足不同客戶的投資要求,銀行理財產品方式將更多樣化,同時對於理財產品市場這塊大蛋糕,各銀行都在籌劃成立資管子公司來專業運營。目前包括招行在內的多家銀行已向銀監會遞交了資管子公司申請批准,意味著銀行理財正式拉開了市場化運作的大幕。


財經微世界

小馬說券回答您的問題。所有的金融投資工具都有風險,只看風險程度的高低。是的,所有金融工具,包括銀行儲蓄。根據相關條例規定,商業銀行破產,儲蓄最高保障金額50萬元。

所以,在投資一種金融工具時,不要問可不可靠,有沒有風險,因為風險肯定是有的,只是看風險大小,可控程度和可控週期。

你問的銀行理財產品,從風險程度來說,屬於低風險的工具,而且屬於長期可控,可控程度很高。主要控制手段是在投資前期,通過鑑別發行機構和投資範圍控制風險。發行機構一定要是正規合法的金融機構,如果是大型國有機構更好。投資範圍很重要,主要投資範圍貨幣市場和高等級債券,沒有權益類和項目投資,這種理財風險極低,兌付能力也很強。

所以產品是否低風險可控,要通過自己去鑑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