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称改革的正确方向是什么?

雄鹰展翅遨游苍穹

我认为,该从以下方面改革。

一,教师工资只与职称挂钩!

现在实行的工资制度分几大版块,其中与职称工资挂钩的占一个版块。

建议今后教师工资只与职称等级挂钩,三十年都评不上的,你永远别想提升工资。


二,岗位设置再继续缩小。

现在的岗位设置,根据在校学生师生比来设置,并且形成一个梯度,越高级,名额越少,越难评。



你没有这个岗位的话,连被评的资格都没有。

建议,继续缩小岗位设置,把高级的职称设置成一千五百万分之一,全国之一一个能评上,直接封神。

三,lingdao优先,课题研究优先,城市优先。

老师们一直是谦让,淡薄名利的,不计较收入的,和其他人有点差距是忍受得起的。

因此,职称评审,应该优先lingdao,优先有课题研究的,优先那些真城里的真白领。



至于,那些兢兢业业一直奋战一线的,没有建树,没有论文,没有因为参加课题研究而抄袭论文的,中考高考成绩靠前的那些教师,算了吧,他们觉悟高,等得起。

这样改革,简直堪比开国功臣!

然后,置之死地而后生!


教书匠也操琴

一直以来,在教师职称评定中,唯资历、唯论文、唯学历等职称评定中的弊端一直受到一线教师诟病。自从2018年1月8日发布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后,现行的教师职称制度终于有望得到改观。


《意见》提出如下改革方向:

1.设置正高级。

《意见》提出职称系列可根据专业领域设置相应专业类别。目前未设置正高级职称的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

2.注重品德。

《意见》要求把品德放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的首位,重点考察专业技术人员的品德。



3.适度放宽基层条件

《意见》提出,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侧重考察其实际工作业绩,适当放宽学历和任职年限要求。


4.从外语、计算机考试上“松绑”

《意见》里还说到,需要评价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的,由用人单位或评审机构自主确定评审条件。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对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要求不高的职称系列和岗位,不作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笔者觉的,教师职称制度的改革不管咋改,只要有利于教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保障教师的切身利益就是一次成功的改革!



唱歌的小青蛙

职称自1987年实施以来,已经有30多年,一直在不断完善。职称之所以被人诟病,并不是它制度的不合理,而是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了一些问题。正如高考被人诟病,但高考还是目前最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模式,没有之一。

你会认同一位师德败坏的老师晋升职称吗?师德师风有问题,这在职称评审上是一票否决的。你会认同一位碌碌无为、混日子的老师30年后评上高级吗?

如果取消职称,满20年都上中级,满30年都上高级,对能力强、工作出色的老师是不公平的。如果论资排辈,只会养一大群不思进取的懒汉,如果干好干坏一个样,那么,好教师将会越来越少,打消教师上进心和工作热情,不利于教师发展。

看到这里,立马有人会说了,评职称的都要走后门啦,评上高级的都是酒囊饭袋啦,评上职称的都是领导啦,评上高级的老师不上课啦,辛苦教书30年还是初级啦,等等等等,这些现象有,但不是普遍现象。

要承认,没有两把刷子是评不上高级的,当然,评不上职称的老师,一样有水平不错的老师,这都是事实。

这是职称没有真正做到公开、公正,以及职称条件的不合理等等原因造成的。想想,如果大家都能像评委一样看到所有人的职称材料,还会有这么多人大呼不公平吗?还会大家担心弄虚作假吗?

这就是我下面要聊的职称改革方向:

1、职称评审要公平、公开、公正。

让拟晋升职称的老师,把评审材料上传在公众平台,全市老师每人都有一个实名帐号,可以登录看材料,除了极少数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如身份证号、手机号、家庭信息等,全部公开一年,直到第二年评职称时才关闭。

我所在的城市就是这么操作的,已经实施好多年了,反晌很好。评职称有没有弄虚作假一目了然,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评上的大家都会心服口服,评不上的也能知道自己哪里不足,来年再战。这样公开,也避免了一些暗箱操作、人情关系等。

2、取消岗位设置,或增加职称岗位。

岗位设置是国家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但学校虽然是事业单位,有其特殊性,除极少数偏远薄弱学校外,现在极大多数学校师资紧张、岗位紧张,一个学校只有几个高级岗位,老师再怎么努力,由于岗位限制,没有名额,就不能晋升职称,直接影响了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没了指望,就不会努力工作。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岗位设置阻碍了职称晋升的通道,年轻老师上不来,老年教师退休还早,一潭死水,岗位设置不利于老师的发展,不利于学校发展。

3、完善职称制度,让制度更科学、合理。

职称制度不仅要听专家的建议,更要多听一线老师的意见,不断完善职称评审条件中的不合理处。

评审职称中有一项教科研的要求,老师必须做课题、写论文才能晋升职称,没有课题、论文就不能评职称。课题、论文代表了老师的科研能力,科研型教师是我们要提倡的,但在中小学,很多优秀教师是在课堂里做出来的,而不是写论文写出来的。

我们看到, 有些会做课题、会写论文的老师教书也一般,而认认真真教书的老师,常常因为没时间做课题、写论文不能晋升,这是不公平的。

我不反对做课题,教科研范围可以放大,课题、论文可以作为条件之一,而不能作为唯一条件。应该把重心回到课堂、回到教育教学上,高级教师首先要会教书,我们需要一个更会教书的高级教师,还是一个更会做课题、写论文的高级教师?敦轻敦重一目了然。

每年的课题多如牛毛,真正价值的有几何?十年前做的那些课题,现在还有多少能体现其价值?如果只是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筹码,又有何意义?


大侠145002436

我认为应该有两个方向:

一是改为与会计师、经济师、工程师等相同的全国统一的专业技术职称考试,二是改为与公务员相同的职级自然晋升制度。

目前的教师职称评审体系,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已不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而且,这个评价体系有先天缺陷,自制订之初至今,一直饱受诟病。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评审指标中主观权重过大,评审结果易被操控,行政人员比一线教学人员更有优势。

2.高级职称指标少,绝大多数教师退休仍是中级,限制了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

3.弄虚作假成风,各种获奖证书论文毫无含金量,教学实绩反而不被用来作参考。一些从不上讲台的行政、后勤人员,竟然也能评上高级职称。

4.职称与岗位脱节。评上某学科专业技术高级职称的教师,却不从事该岗位教学工作。

还有其它方面的不足,不赘述。

期待职称改革的呼声,多年来从未停歇。为平息广大教师的不满情绪,各地相关部门隔三差五也会对这套评审体系进行有限的修修补补,剔除一些无存在意义的内容,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但因未触及问题的核心本质,收效甚微。

明知目前的职评体系有问题,相关部门却始终没有予以大刀阔斧的改革。可能基于这几个原因:

一是基层既得利益群体阻挠,二是上层主管部门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保守思想,三是仍未设计出更好的替代方案。

如前所述的以考代评和全面取消,都需要考虑全面的配套方案才能施行。

以考代评的优势是:客观公平,杜绝了暗箱操作和弄虚作假;能激励教师不断学习自我提升;全国统一考试,执行通用标准,能给教师的水平层次作出权威的认证。

劣势是,可能导致教师将绝大部分精心专注于职称考试,从而懈怠了课堂教学。

全面取消职称的优势是:参考公务员的职级自然晋升制度,可以提升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让教师将全部精力放在教育教学上,不必为职称晋升费心伤神。能鼓励教师终身从教。

劣势是,这种按部就班、论资排辈的制度,可能不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虽然这两种改革方式仍存不足,但只要配套完善的绩效分配制度和教师退出机制,相比目前的职称评审制度,其巨大优势相当明显。

希望相关部门能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锐意改革的决心,开拓创新,设计出一套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完善的教师职称改革方案来。


毫米

改革的目标必须是:让所有教师愿意评,让优秀的教师不埋没。

职称是一名教师能力和资历的体现。中国教师职称评定的竞争非常激烈,尤其是高级、特级职称的要求非常非常高。因此,虽然水平高的教师未必职称高,但职称高的教师大多水平高。奇怪的是,现在很多教师对评职称的热情都不高,而且越是能力强水平高的教师越不想评。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投入与回报不成比例。

评上高级每月工资只涨两百元,评上中级更少,但教师为了评职称而付出的经理成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却不可计数。

以魔都为例,2016-2017年上海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条件中规定评高级教师必须以下条件:

  1.根据所教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实际,能有效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比较出色地完成班主任、辅导员等工作教书育人成果比较突出;
  2.具有所教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经验丰富,教学业绩显著,形成一定的教学特色;
  3.具有指导与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在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果在素质教育创新实践中取得比较突出的成绩;
  4.胜任教育教学带头人工作,
在指导、培养二级、三级教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5.具备博士学位,并在一级教师岗位任教2年以上;或者具备硕士学位、学士学位、大学本科毕业学历,并在一级教师岗位任教5年以上;或者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并在小学、初中一级教师岗位任教5年以上。城镇中小学教师原则上要有1年以上在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支教经历

简而言之,一名中级职称的教师要参评高级,必须同时具备六大条件:班主任工作成果突出+教学业绩显著+科研成果显著+带教成效显著+本科以上学历+支教一年以上。其中科研成果必须是五年以内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或者出版的与业务有关的专著。

能具备这六大条件,够资格参评高级教师的人无一例外都是各校乃至各区县的业务骨干或学科带头人,他们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为职称花费了大量时间、经历和金钱,结果评上后在收入上仅仅增加了两百元。这种制度是否会打消很多好老师参评的积极性?

二、工作强度大,缺乏准备的时间精力。

评高级不是想评就能评的,而且最好是准备充分“一枪头”评上。因为根据魔都人社局2009年的文件精神,对去年未通过今年再次申请的教师要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要有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获奖,或者科研项目立项及完成,或者独立撰写并出版专著。

而要“一枪头”评上高级必然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在这期间很难兼顾到日常工作。如果一个教师连年带高三,那么根本没有时间精力去准备。因此就需要学校给予理解和支持,适当调整参评教师的工作任务和强度。

三、求全思维阻碍了专才教师的晋升。

上文我总结了在魔都评高级需要具备六大条件,他们分别属于德育、教学、科研、带教、支教五大领域。要求在所有领域都取得显著成绩,反映出评审制度要求教师往全能方向发展的理念。但事实上能做到全能吗?有必要全能吗?在某一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但其他领域成绩平平的教师就不优秀了吗?

一个人的手指尚且有长短,个人能力有长短更是正常不过了。有些教师喜欢课堂教学,有些教师擅长班级管理,有些教师适合做科研。一个人只要能扬长避短,在工作职能范围内取得突出成绩就应该被认可。要求全能的结果必然埋没很多优秀的专才,并滋生个别假冒的全才。


综上,我认为教师职称评审改革需要往以下几方面发展:

一、大幅提高并拉开收入差距,提高教师评职称的热情。

二、学校将教师职业发展纳入学校建设,给予评审年教师一定的照顾。

三、革新评审理念,中级职称考核合格直接获得,开拓专才教师晋升的道路。



非著名语文教师王振宁

教师职称改革的正确方向是取消职称,实行基于职务的年薪制,并根据任职年限增长,提高年薪。

目前的职称制度,目的是为了激励教师,但是,却没有起到激励作用,一方面,职称评审和职务脱节,有的教师为评职称,不得不去发论文、搞课题,以达到评职称的要求,这导致教师围着职称指标教学。另一方面,职称和待遇、福利保障挂钩,导致职称评审中存在“跑要”现象、潜规则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对职称制度进行改革,包括实行分类评价,要求在评审中摆脱“唯论文论”,评职称不再要求必须参加职称英语、计算机考试等。但是,这都没有触及职称制度的内核。从本质上讲,职称制度,就是行政主导的对教师进行评价、管理的制度,必然会导致行政化、功利化的问题,不利于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在美国和加拿大,大、中小学教师,是没有评职称一说的。管理、评价教师,有两项制度,一是年薪制,二是终身教职(教授)制度。与这两项制度对应,对教师的评价实行专业同行评价,即由专业同行评价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育贡献。这两项制度和教师同行评价,一方面让教师有更强的职业荣誉感,并以这种职业荣誉感,去提高教育质量。另一方面,保障教师教育、学术研究的自主性、独立性,教育和学术研究不受行政因素干扰,促进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有关调查显示,我国教师有很强的职业倦怠感,近年来,国家也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要促进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要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增加教师的职业荣誉感,有必要取消评审制度,建立新的管理评价制度。


熊丙奇看教育

个人在高校从事人事人才工作多年,参与过多次职称政策制定和评审工作,对高校教师职称改革有一定发言权。我个人认为,高校职称评审的改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评价体系,另一个是聘用方式。

评什么、怎么评的问题

评价体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它几乎决定了教师们应该做什么,应该朝什么方向发展,同时,它也预示了教师们会放弃什么,会弱化什么。而职称评审,只不过是人才评价的一个外延、一种具体体现。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就在于,不管有没有职称评审,有没有年度考核,有没有评优评奖,只要高校希望奖优罚劣、激发队伍活力,那评价就必不可少。评价体系就是一个指挥棒,方向指对了,事自然就成了,方向指错了,事可能越办越远。

目前,国内的人才评价体系就存在一定问题,比如重业绩轻道德,重科研轻教学,重论文数量轻质量,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这样的评价体系使中国迅速成为世界第一论文大国,但也让教师越来越不想上课,越来越不想做基础研究,也让一些老师误人子弟,甚至道德败坏。

这样的评价导向是社会发展阶段决定的,也不能全盘否定,但它也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目前,这个评价体系的问题大家都有目共睹了,但怎么改还没有方向。比如,教学质量到底应该怎么评价,科研工作除了看论文成果还能怎么评价,若干年都不出成果的基础研究应该怎么评价?这些问题不光是在中国,在欧美发达国家同样存在。这些问题不搞清,职称评审怎么改都没用。

评价结果怎么使用的问题

职称是评价结果的一种使用形式,除了职称外,年度绩效考核、聘期考核、人才支持计划等等都是一种使用形式。目前,一个人评上职称后,相关的身份证明就进入了个人的档案里,不管到哪所高校,只要是在体制内,这个职称都会被认可,在套工资的时候,也会按职称去兑现。更重要的是,目前职称是终身制的,也就是说一旦评上了,除非是受行政处分,否则不能取消。

一些人认为应该取消职称的终身制,认为取消终身制有利于激励教师继续工作。但我个人认为,对副教授、教授实行终身制并不是坏事,而且,终身制也并不是职称问题的症结所在。

真正的症结在于终身制的适用范围。目前,职称的适用范围是整个体制内,但职称评定却不是整个体制内统一评定的,也就是说,评价的范围是局部的,但结果使用却是全局的。一些高校,比如普通省属院校的职称评审标准明显低于双一流高校,但如果一位省属院校的教授调入双一流高校,后者还必须认可他的教授职称。这种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制度阻碍了人才的流动,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

所以,职称改革的一大方向即是,职称应该只在其所评定的范围内有效,一旦出了这个范围,就应该重新评定。这也就引出了岗位聘用改革。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岗位聘用迟早会取代职称评审。

综上,高校教师职称改革势在必行,大方向也比较明确。但前路漫漫,需要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还需要社会环境和观念的转变。


高校人才真经

近几年,教师的职称评比一直受到社会热议。

确实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基础教育状况的不断变化,教师职称制度虽不断改革和完善,但制度本身和职称评定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造成不良现象频发,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以至于社会上取消教师职称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

那么教师职称评比的改革方向在哪里呢?

首先和大家介绍一下温州的新做法!

日前,温州市印发了《关于在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从今年起全面开展教师岗位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自主评聘试点工作。《通知》指出,各校自行组织中级和初级的教师职称评审,评聘结果公示后,由各学校(单位)自主颁发任期专业技术职务聘书。人力社保部门不再对试点学校教师颁发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这种做法从表面上看给了学校的更大的自主权,能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但是并没有根本上改变现在教师职称评审所存在的名额分配不合理、评审标准不切实际、评比过程不公正、排资论辈促使教师产生职业懈怠等种种弊端,所以效果怎样,可想而知。对温州的新做法,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什么样的职称评比制度才是好的?

通过职称评审将教师分层,改变无区分度的教师专业结构;以完善绩效考核,为教师提供额外的补偿、制定职业发展计划,激励教师高效地教学来改革教育;用职业阶梯制度的实行提高了中小学教师质量, 增强了教师职业的吸引力, 防止了优秀教师的流失。只有达到这样效果的职称评审制度才是好的制度。

怎么改?

一、建议采用考评结合方式。通过考评结合,将以评价为主的职称制度和以考试为主的职业资格制度有机结合、互利互补,充分发挥两者各自的优势。考试能够破除排资论辈的影响,全方位的考察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掌控好基本资格上的“门槛”关;评审能够增强中小学教师的责任感与刻苦钻研精神,促使其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学习最新的技能,不断进步与发展。所以说,考评结合将是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以考试形式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为职称评定优中选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改造流程实现“阳光评审”。追求高效率与高效益的统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也必须紧随时代潮流,进一步精简中小学教师职称申报、评审的程序,以信息化手段优化整个职称评定环节,既能大大缩减对申报者材料方面的要求,又能提高评审者的审核效率。进一步完善职称评审的公示制度与监督机制,确保评审的每一环节都能在公平、公正、公开环境下开展。

三、完善评价体系。逐渐打破对学历、资历、职称、身份等的追求,弱化对教师成绩和论文方面的要求,全面考察中小学教师的品德素养、教学方法、工作业绩等内容,并将其作为职称评定的决定性参考标准,制定量化标准,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总之,我们要以好的职称评审制度促进整个教师队伍爱岗敬业的精神风貌,还教育本来之真。

  


历史趣趣吧

教师职称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教师工作的激情,进而直接影响了教育的良性发展,职称评定中出现的"领导优先"的怪圈,让教师看到了职称评定的阴暗,这种高职称,高工资,低工作量产生的教育不公平在教师心中产生了愤怒怨气,这也是教育产生诸多不良现象的祸根之一。没有教师的激情就没有教育的正能量,所以教师职称评定应该遵循广大教师的意愿,打破比例限制,按教龄时间段,和公务员一样自然晋升,这样让教师心中无杂念,有盼头,一心一意致力于教育工作,不但对整个教育有良性驱动,更能减少那些腐败温床,还教育一个正常的育人环境。


慧眼面面观

教师职称改革的正确方向是什么

教师职称是为了激励教师,现在看来激励作用不大,还遭到教师诟病,教师职称确实需要改革。那么,改革的正确方向应该是什么呢。先看几个事例


一、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教师没有职称,可教师的工作热情非常高,恪尽职守,乐于奉献,教师也是非常受人尊敬的。

二、一部分教师工作到退休,没有评上副高级教师,颇有微词。而那么多人没有评上正高级教师,怎么没人有怨言,因为正高级教师只有少数人可评。

三、公务员系列,等级分明,工资差别非常明显,处级领导与科员一个办公室办公,科员不仅没意见,而且领导安排的工作还无条件完成。

由此可见,职称改革的正确方向应该是:职称不能取消,也不能滥。取消职称,论资排辈,不利于优秀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不利于教学名师的引领。而职称太滥,十个人评上八个,只有两人没评上,而八人中有七人与这两人能力,成绩相同,这两人能没意见。


小眼看教育认为:减少职称数,降低职称工资比例,提高薪级工资比例,是职称改革的正确方向。

欢迎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