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话语权的看法

题目: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用户真的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吗,谈谈你对话语权的看法。

一、答案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拥有怎样的议程形成机制?换言之,是什么为“话语平权”这种美好的假设提供了现实的可能? “两级传播”甚至“N级传播”的信息渠道在网络平台上实现聚合。这造成了受众在使用媒介接触大众媒体发布的信息时,也可以即刻通过网络人际传播等方式实现二次传播,扩大事件的影响力。

例如在微博平台上,受众对某一信息的大规模转发和评论,可以使信息瞬间爆炸,舆论事件迅速生成。这种裂变式的信息传播一方面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而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得该信息迅速为下一波“热点”所淹没。那么,谁才能成为信息迭代机制下新的意见领袖呢?清华大学李彬教授认为:“微博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带来了所谓的‘话语平权’运动,但这个平权并不是每个人的话语权都是均分对等的,微博更确切地说是给每个人带来了发表话语的机会,更应该说是话语平‘机’。在获得发言机会后带来的是再一次的“话语圈地运动”,形成了全新的“话语集权”。

在微博虚拟社会话语场域中,谁掌握的社会资本越多,谁获得关注的机会和转发的机会也越多,获得的影响力也就越大。当然不否定存在个别线下“屌丝”在微博时代成为意见领袖的可能,但这只是微博场域具有和其他话语场域不同的游戏规则和意见领袖形成的机制,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机制在微博时代已然没有任何变化。”

由此可见,任何信息的传播都离不开背后的资本、知识和权力。但此方面拥有优势的精英群体,往往具有更大的定义事实和价值的可能性。他们会将少部分人的观点通过技术性的手段而包装成优势意见——不管这种包装过程经过了何种策划——他们往往成为优势意见的建立者,对于普通公众而言,要么跟随要么附和。

大v、网红的受众量巨大,甚至可以被称为大众传播,它的传播并没有选择性,在总量上形成意见领袖和群体中心的传播范围更广。转发是一种意见的“再中心化”。网络话语趋向新的单极。受众则从“声音的沉默”走到“声音的沉没”,即过去不出声是因为出不了声,而现在不出声,是因为如果并非主流意见受不到主流媒体的重视。

综上,新媒体语境下,话语权并非是平等的。新媒介技术为所有人提供了发声的机会,从历时上看,相比传统媒体时代,无权者在一定程度上被赋予了传播和表达的权力,但从共时的角度出发,话语权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话语平权”仍然是一种伪命题。

二、网络议程的形成机制

事件刺激个体,个体上传信息观点,形成议程雏形 →社群内对个体信息整合、讨论,形成较为一致性意见倾向,构建议程;→ 突破单一社群束缚,议程进一步扩散 → 持续发酵,从各个方面对议程的细节进行确证,引发共鸣,最终形成议程影响大众媒体议程或公众议程设置。

传播模式图:
谈谈你对话语权的看法​(韦斯特利-麦克莱恩 大众传播概念模式)N:信息 A:传播者 C:媒体 B:受众

相关思考:这种传播模式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优点:

1. 网络媒介信息在传递过程中需要经过传统媒介的放大,才能具有更大影响力,广为认识。

2. 指出大众传播过程是经过选择的,而且这种选择是经过若干阶段进行的,说明大众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及其多重把关性。

3. 它指出反馈的重要性。

缺点:

1. 它认为三个参与者之间是平衡的、互利的,整个系统完全自我调节,事实上很少平衡。

2. 它夸大了大众传播过程的一体化程度,而现实中,每一方都会追求各自不同的目标

三、相关热点事件梳理

武理研究生坠亡事件

2018.3.30 陶崇园姐姐发布《怀念挚爱的弟弟:愿天堂没有压迫》

2018.3 微博用户广泛关注师生关系、师德等议题,并对武汉理工大学进行舆论施压。

2018.4.1 新京报、中国新闻网、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进一步对事件细节进行报道,引爆舆论。

2018.4.8 武汉理工大学校方通报:取消导师王攀的研究生招生资格,被网友指出避重就轻、态度暧昧。

2018.4 事件进一步发酵,网友持续讨论,其他媒体跟进报道。

江歌案

2017.8.14 江歌母亲在微博上发布《请求判决陈世峰死刑的签名活动》一文

2017.8 微博用户密切关注、广泛讨论留日女生惨遭室友男友杀害一事,刘鑫代替陈世峰成为舆论焦点

2017.11 #东京女留学生遇害案#话题阅读数达12.1亿,讨论数达42.9万。

2017.11-12 事件进一步发酵,网友持续讨论,其他媒体跟进报道。 魏则西事件

2016.5 事件向微博平台进一步扩散,舆论啸聚。

2016.5.3 《新京报》撰写报道《青年魏则西之死》

2016.5.6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魏则西留下的生命考题》

2016.5 事件进一步发酵,网友持续讨论,其他媒体跟进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