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團長我的團》評2:沒有獅子龍文章,他們曾是一群綿羊

我還是更願意叫他死啦死啦,而不是龍文章。

《我的團長我的團》評2:沒有獅子龍文章,他們曾是一群綿羊

沒有死啦死啦,煩了迷龍他們曾經是一群綿羊。走近這群綿羊,我們會發現他們有的白,有的黑,有的長角,有的毛長,有的愛搶食,有的愛叫喚。

然而站在狼和人的角度,綿羊再可愛,再白再萌,跑的再快,終究還是綿羊。沒有死啦死啦,他們會和那個時代無數的綿羊群一起,淹沒在滾滾硝煙和紅塵之中,籍籍無名,是生是死都微不足道。

《我的團長我的團》評2:沒有獅子龍文章,他們曾是一群綿羊

在到達禪達之前,他們都已經逃了大半個中國。

這樣一群綿羊,一個個目光呆滯,表情迷惘,舉止遲鈍,身體強壯卻精神麻木,若魯迅先生在場,一定又要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他們被忽視被冷落,被當作炮灰,真是一點也不冤枉。

《我的團長我的團》評2:沒有獅子龍文章,他們曾是一群綿羊

《我的團長我的團》評2:沒有獅子龍文章,他們曾是一群綿羊

迷龍來自東北,孟煩了來自北平,阿譯來自上海,康丫來自山西,不辣來自湖南,要麻來自四川,豆餅來自保定,馬大志來自廣東。。。。。。這群來自五湖四海的綿羊,有全國各地人的性格特點,代表了全體了中國人。他們身上,有每一箇中國人的影子。

細看劇中的許多對話,不難發現作者蘭小龍的勃勃野心-----通過禪達一個小城,折射抗日戰爭中的整個中國;通過細心刻畫其中每一個角色,折射大歷史背景下的每一箇中國人。

《我的團長我的團》評2:沒有獅子龍文章,他們曾是一群綿羊

《我的團長我的團》評2:沒有獅子龍文章,他們曾是一群綿羊

孟煩了的小聰明,迷龍的欺軟怕硬,阿譯的眼高手低,要麻的自嘲,豆餅的盲從,李烏拉的頹廢,郝獸醫的無奈,虞嘯卿的固執,唐基的明哲保身,大學生的鍵盤俠氣質,換個故事背景,他們分明就是我們身邊的某某某,甚至就是我們自己。

作者通過這部電視劇,痛斥了國人骨子裡的劣根性,指出了抗日戰爭節節敗退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的團長我的團》評2:沒有獅子龍文章,他們曾是一群綿羊

《我的團長我的團》評2:沒有獅子龍文章,他們曾是一群綿羊

但作者不是魯迅,他通過對小人物的描寫,還讚美了國人人性中閃光的一面:有家國之忠孝,有朋友之仁義,有不屈服之節氣,有百轉千回之柔韌。作者眼裡的中國人還有救,只要有智勇之士振臂一呼,喚醒國人,抗戰就一定不會失敗,中華民族也就絕不會亡國。

死啦死啦,就是這樣的智勇之士,虞嘯卿也算一個。

《我的團長我的團》評2:沒有獅子龍文章,他們曾是一群綿羊

虞嘯卿是第一個用豪言壯語和捷克式輕機槍,激起綿羊們鬥志的人。可是他眼高於頂,看不起這群綿羊,如果不是無人可用,他斷不會讓這群綿羊加入自己的戰鬥序列。即使容納了他們,也一直都把他們當成是炮灰。

死啦死啦不是這樣的。他一出現,就救了他們一命,沒有講大道理,唯一的目的是要帶著他們“回家”。死啦死啦有想法,也有實現想法的步驟,在回家過程中確立了他自己“團長”的權威,成為這群綿羊的主心骨。死啦死啦對他們不離不棄,即使給個主力團長也不幹,就願意給他們當老大,雖然嘴上喊他們是炮灰,但心裡拿他們當兄弟。這樣的認可,讓他們對死啦死啦死心塌地,捨命亦無悔。

《我的團長我的團》評2:沒有獅子龍文章,他們曾是一群綿羊

死啦死啦心中有春秋大義,但嘴上從來不高談闊論,在一次次與日軍的遭遇中,讓這群綿羊逐漸認識到:中國雖大,再退下去只有死路一條,唯有奮力一搏,才是個人最好的選擇。

這樣的大道理,他們之前都聽過,聽的耳朵都生繭子了,聽的煩透了。但知道和懂得,從來就不是一回事,沒有那些親身體會,永遠都是紙上談兵。

《我的團長我的團》評2:沒有獅子龍文章,他們曾是一群綿羊

當綿羊有了主心骨,而且這個主心骨還是一頭獅子,那麼這群綿羊的命運徹底發生了改變。

他們不再退卻,被動防禦甚至主動進攻,在那一場大戰中,一個個殺身成仁捨身取義,成為民族英雄。那時,綿羊已經蛻變為狼,乃至最後和死啦死啦一樣,成為南國國門一頭頭怒吼的雄獅,令日寇膽寒,足壯國威。

《我的團長我的團》評2:沒有獅子龍文章,他們曾是一群綿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