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蔚縣是張家口的中心,明清之後張家口是北方的中心

到蔚縣採訪,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在古代蔚縣是古代國所在地,是張家口,甚至冀北、晉東北、內蒙古南部一帶的中心。比如春秋戰國時期,這裡就是著名的代國,到了秦朝統一六國,這裡又成了代郡,到了漢代這裡被劉邦分封給自己一個侄子。

隨後的兩千年裡,蔚縣從代國到了代郡,這是相當於省一級的行政單位,當時郡縣制就是中央、郡、縣三個級別;後來又成了蔚州,這相當於市一級的行政單位,君不見燕雲十六州就是存在於從大同至北京一帶的十六個行政單位;到了民國時期,蔚州改為蔚縣。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到了明清之後,蔚縣一帶的地位急促下降,張家口反而後來居上,直到現在蔚縣還是屬於張家口。

我所關注的就是蔚縣地位下降,張家口地位上升的變遷。

那麼首先要弄清楚一個問題,蔚縣一帶在古代的地位為什麼這麼高?眾所周知,春秋戰國時期,北方面臨最大的威脅就是匈奴,為了抵禦匈奴就在草原邊緣修築長城,修築了長城但是還是需要人防守,有人防守那就需要吃糧。但是從平原地區運糧,第一是路程遙遠,春秋戰國時期蔚縣一帶屬於趙國,南北相距一千多里,第二是路難走,需要穿過太行山。估計若是要運送百車糧,最起碼得吃五十車才能運到。一句話:成本太高了。

但是,匈奴得抵禦,國土得守禦。那怎麼辦?就近生產糧食,也就是軍墾制度的產生。張家口,特別是壩上地區地勢高,年積溫較低,加上氣候乾旱,一些在平原地區能夠生存的莊稼不適合在這裡生產。當時還沒有研發出高產抗旱抗寒的張雜谷,也沒有引進馬鈴薯和玉米,估計莜麥都是稀罕物。

首先選擇地方,因為乾旱,所以需要選擇有水的地方,因為高寒,所以選擇故地,因為養很多軍人,所以要能大規模種植。這樣對比之下,蔚縣靠南,且南面就是太行山,所以是這一帶最好的選擇;加之蔚縣南北山相距二三十公里,且地勢平坦,壺流河貫穿而過。所以這裡適合人類生產,產生了代國,也被趙國所重視。對比之下,張家口地區經常被匈奴騷擾,並沒有適合人類生產的條件。我們需要明白一個前提,即一個地方只有能開展生產作業,才能有人類存在和生活的可能性。

在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現近的張家口不能滿足這樣的條件,所以那時候屬於荒無人煙之地。同樣都處於邊境線(那時候的邊境線是經常變遷的)附近,蔚縣具備了讓軍隊,讓人生產的條件,經過進一步發展,就容易成為人口聚居之地。

也因此,這裡產生了代國,也就是現在的代王城,雖然已經看不到當年的遺蹟,可想而知這個跟當即蔚縣縣城相距不到二十公里的地方,當年經歷瞭如何的繁華。可以想見,當年趙國國公趙襄子除掉時為代國國公的姐夫而取而代之,必然是這裡是一塊讓人嘴饞不可的肥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