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級或淘汰,知識付費進入“深水區”

升级或淘汰,知识付费进入“深水区”

5月25號,得到APP的CTO快刀青衣,在朋友圈曬出一張圖,當天得到累計用戶已經突破2000萬,這距離得到正式運營剛好2週年。也就是在這個月,離北京2300公里的深圳南山,上線一年多的知識付費的技術服務商小鵝通,流水突破10億。

而另一方面,很多知識付費的早期創業者卻感嘆,紅利期在消失,生意越來越難做,開始放棄線上,轉型做了線下,甚至開始離場。2017年人人都在談論的知識付費,突然進入了轉彎車道。行業進入了大洗牌階段。

知識付費的三國殺格局:

現在可追溯的信息裡,知識付費概念的正式提出者,是果殼創始人姬十三。但是發展歷史卻很早了,從2013年開始,羅振宇在羅輯思維嘗試推出付費會員,被行業人認為是知識付費的萌芽, 整個行業在2014-2015年開始發展, 直到2016年上半年,付費語音產品分答問世,王思聰的加持,羅振宇的得到上線,整個行業被點燃引爆,轉到2017年,知識付費更是進入整個行業的大年。

2016-2017年的火爆,誕生了大大小小無數的玩家,一時間彷彿人人都是付費用戶。包括內容創業者、內容平臺、技術服務、流量分發、課程推廣、支付對接等多個類型。但是,就像任何一個互聯網行業一樣,都會經歷萌芽、發展、高潮、洗牌、再發展的螺旋式上升的路徑。

到2018年時,整個行業進入了拐點,根據36氪報道,一位知識付費的創業者Steven,在知乎Live 上,單月最高收益能夠達到 2 萬。但一年之後,這筆收益不到 3000 元。很多媒體和外界都在討論,知識付費是不是已經黃了?還是整個行業更冷靜了?

根據行業發展現狀,主要有以下三種模式:

內容系:主要是把內容出版模式線上化。主要代表是得到、在行一點(分答)。不管是得到還是在行一點,還是一箇中心化的平臺,由平臺提供流量,不僅是提供一個內容創作者賣課、與用戶互動的機會,而是平臺深度參與,包括作者開拓和篩選、選題、策劃、品牌策劃、包裝,銷售全流程參與。是一個平臺對內容主導很深的模式。這樣做的好處就在於內容的品質有所保障。但同時人員,時間成本也急劇增長。以頭部的得到為例,目前成員已經超過200多人。

技術系:通過技術+服務,提供內容付費的一站式解決方案。這個以小鵝通為典型代表。小鵝通創始人老鮑是原騰訊T4專家。這種模式最大的特點是去中心化,沒有絕對的中心,沒有倒流,用戶的流量歸屬自己。作為第三方,不參與運營,主要是提供內容付費、用戶管理、營銷等需求的解決方案,是一個閉環技術SAAS服務工具。小鵝通之後,同類的產品出現了很多。目前小鵝通流水已經超過10個億,佔據了行業的頭部地位。

流量系:主要是進行內容的分發。用平臺自有流量,不斷開拓和簽約作者,幫著內容創作者進行分發。典型代表包括喜馬拉雅等。這種模式的特點就是平臺中心化,流量集中在平臺,主要是偏運營和推廣,對於具體內容介入較少。內容創作者需要依賴平臺的流量和資源,同時對於內容的生產必須有更強的把握能力。

但是在大V和中心化平臺之間,其實是有一個悖論。內容創作者想要靠平臺拉流量傳播和增加收入流量,但是從平臺角度上,平臺也希望大V能帶來更多新的流量,如果達不到這個效果,平臺的支持力度會大大降低。

知識付費還是知識服務?

闌夕作為知名的微博科技大V,知名評論家,他有自己的微博粉絲社群,為他們每天提供科技快訊的清單和簡評。經過一年多的打理,目前在微博的付費會員5000多,每個人一年300多會員費。也就是說,他的收益已經超過了150萬。這一切都是自己一個人在運營。

“知識付費其實是一種行為,不能代表整個現象。更合理的提法應該是是知識服務,知識經濟。”在行一點的市場公關總監吳雲飛,在交流時,覺得到了現在這個階段,知識付費這個提法已經不適用。其實,不僅僅是概念,包括行業和內容,商業模式等都在發生變化。

首先是,用戶正在發生變化,早期的IP付費和品牌付費,更多是為個人買單,為崇拜和粉絲經濟買單,經過市場教育和洗禮,開始上升到真正的為知識和成長買單。

闌夕經過一年多的實踐和觀察,感覺第一波付費課程的洗牌後,用戶進入到了雙向選擇的階段。“現在販賣焦慮的越來越少,像之前很多話題是階級固化,你被同齡人拋棄等等,但現在你看,豆瓣時間很多文藝的,包括古典音樂欣賞之類的,人們願意把它當做知識學習的窗口。”

內容也在變化,在得到精品課講師、職場自媒體創業者Spenser看來,很多平臺,包括得到,在早期更多是通識教育,比如經濟學,美學等,相對大而單操作性較差的內容,除了和平臺用戶有關係之外,更關鍵的是,這個時間段,用戶也沒搞清楚需要什麼,再就是更多是緩解自身的焦慮,在這個階段,用戶在乎的是觸發購買這個行為,關鍵學到的東西,反而不是關鍵了,用戶處在盲學階段。

而進入到知識服務階段,“知識正在下沉”,小鵝通聯合創始人、COO樊曉星覺得,實用性的內容更加受歡迎了,大而空的課,慢慢落地到垂直可細分的行業和課程。職業教育、技術服務等開始崛起。在小鵝通上,月收入最高的是理財課程,“最受歡迎的理財店鋪,一個月可以賣出幾千萬流水。”在行一點 (分答),原來主打的是,適合一分鐘的輕資訊,比如股票,財經,養生等內容,而現在轉型以賣課為主,幾十分鐘的大課或者十幾分鐘的小錦囊。

平臺早先做的就是純技術支持,幫助用戶完成交易,基本就終止了。但是現在,除了基本的技術,更多是根據內容創業群體變現的需求不斷地創新迭代新技術,並提供更加完善地服務。“付費用戶很難自己完成,需要伴隨和監督。”一般在課程購買後,到後期,付費用戶打開率會出現斷崖式的下跌,也就是買了課,並不去聽課。雖然用戶付費行為,已經完成。

但是對於內容品牌方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一個是整體的課程價值沒有展現出來,包括品牌傳播,另外一個就是會極大影響用戶後續的復購率。

這對於技術平臺,運營者都提出了新的難題和要求,服務變成了核心競爭力。小鵝通對於營銷的拼團,砍價,優惠券等進行優化和開發,包括病毒式的營銷等方式方法。用技術和營銷喚醒用戶,通過數據分析,財務管理進一步加強運營和變現。

在Spenser看來,知識付費不僅是傳授知識,更多其實是一場社交升級,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找到屬於自己的群體,所以他開始由線上,開始開拓線下的私房課,一個人由原來線上的699升級成為7999元,每個城市一場培訓最多100人。由內容開始轉型海外理財、教育,未來還有電商。

知識付費正在開始全面升級為知識服務,改變人的不一定是知識,很多時候是授課的人的榜樣和激勵。在他看來,這兩者的區別在於,知識付費屬於短期爆發,知識付費更要細水長流;知識付費門檻較低,即時滿足,而知識付費更長期投入;知識付費更多偏營銷,而知識付費需要更多時間和精力。

知識付費還有明天嗎?

隨著知識付費概念的退燒,很多媒體都在唱衰整個行業。部分的內容創業者,開始關停項目,轉型做其他的行業。但是在在行一點的市場公關總監吳雲飛看來,他表達了對行業的絕對信心。“實在找不出行業不往上走的理由。”

在他看來,現有的知識服務綜合了教育、出版、傳媒等三大行業的特色,但又有所不同。目前在線的教育市場,已經誕生了包括新東方、好未來、學大等在內的好幾家上市公司,整體體量遠遠超過百億級別。隨著終生教育和競爭更加激烈,對於知識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強烈。

而根據線上教育目前發展的軌跡來看,天然是分散的,沒有馬太效應。新東方只佔整個市場的2%。知識付費的市場份額對比教育產業,預計過百億甚至更多。由此可見,知識付費也不會出現寡頭壟斷的局面。

伴隨著知識付費的逐漸迴歸正常,行業逐漸趨於理性,但是知識付費本身的概念也在不斷擴張,從圖文開始擴張到視頻,音頻,直播,從線上衍生到線下,從單純的培訓開始擴張到問答、訓練營等多種模式,在未來,不斷迭代的內容+服務,將會培育更多的商業模式。

梧桐樹資本的投資人董帥,認為知識付費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產物,是對曾經出版和培訓需求的遷移,知識付費的1.0時代KOL和擁有流量基礎的大號,解決了用戶對課程購買的信任問題。但在2.0階段,用戶對KOL的信任效用遞減,更希望在購買課程緩解焦慮之外,真正獲得自己能夠提升的內容,公司開發課程本身需要在內容上給用戶帶來自我反饋,其次是基於口碑營銷的傳播能力 會將考驗知識付費公司的重要因素。

從市場規模上看,目前中國大概有兩三千萬左右知識付費用戶,未來幾年,這個數字還可能翻幾倍,並且用戶每年的付費金額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整體是一個增長的趨勢。一二線城市的知識付費,很多還是要向教育培訓業去進化,做高客單價。同時用戶付費本身就是一次特別好的用戶篩選,付費內容更容易獲得用戶信任和影響用戶決策, 如果能把付費內容和傳統行業進行良好的嫁接,那會是一個更大的故事,在金融和地產行業,已經有公司在做這樣的嘗試。

一二線市場知識付費內容飽和的大環境下,如何更有效地覆蓋三四線的移動互聯網用戶(尤其是女性用戶),這是做成類似得到這樣十億美金級別公司的關鍵。在那一片市場,用戶的時間更豐沛,也對價格更敏感,同時他們對內容的要求不是精緻幹練,而是通俗易懂。

“現在有些課,還是太端著了,通過收割粉絲,玩弄各種炫酷的概念,在以後,那些接地氣和使用的課會越來越受歡迎,市場也足夠大。”雖然不會產生下一個BAT,但是誕生10億美金級別的公司是很有可能的,得到就是最好的例子。“這類的項目流水好,有現金收入,其實生存不用過於擔心,關鍵是如果解決營銷和連續內容生產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