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一絕——平江九龍舞

作者■ 童昇平

如雷的鼓點,震撼大地。雄渾的號角,穿越長空。伴隨一聲地動山搖的吶喊,九十九名身著祖制龍服的舞龍人,高擎九條色彩斑斕的長龍,躍上洞庭湖的水上舞臺。

頃刻間,龍珠騰空飛舞,彩龍盤旋翻滾,排山倒海般的龍舞大陣,編織起一套接一套的精美圖案,組合成一個又一個的生動造型。龍陣飛旋,力似雷霆。數萬觀眾群情激昂,掌聲和歡呼聲,如洞庭春潮,轟動巴陵。

中华一绝——平江九龙舞

這一幕,發生在1991年中國湖南嶽陽國際龍舟節開幕式上。

從這一刻開始,一個響亮的名字,平江九龍舞,傳遍中華大地!

龍隊凱旋,古老的平江山城,一片沸騰。縣委書記、縣長和十萬民眾雲集街道兩旁,飛舞彩旗,燃放鞭炮。象當年迎接解放大軍南下那樣,迎接這支為平江人民爭了光彩的民間龍舞隊。

從此,平江九龍舞相繼亮相“中國湖南國際龍舟節”、“中國金鷹電視 藝術節”、“中國汨羅江國際龍舟節”、“國際杜甫學術研討會”等幾十次重大活動。

中央電視臺二度來平江拍攝九龍舞。1999年《中華一絕》電視專題片在國際頻道播出,九龍舞亮相世界。

2001年,國家文化部授予平江伍市鎮“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2006年,平江九龍舞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中华一绝——平江九龙舞

傳奇的龍舞史話

1988年,龍年春節。縣裡舉辦“金龍杯”龍舞大賽。當時的時豐鄉白楊村一百多名村民,在龍舞老藝人口傳身授下,將陳封了數十年的九龍舞部份套路恢復起來。當他們出現在賽場時,人們驚呆了。那套路,那陣勢,驚心動魄,撼人肺腑,贏得滿堂喝彩,當之無愧地捧走了“金龍杯”。

文化部門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顆養在深山人未識的藝術明珠。當機立斷,組織專業人員前往挖掘整理,讓其重放異彩。我們來到九龍舞的發祥地白楊村,走訪幾位耄耋老翁。令人震驚的是,歷朝歷代流傳下來的龍譜龍經竟然片紙無存,全部毀於“文革”浩劫。老人們傷心落淚,憑著記憶,訴說著九龍舞的傳奇史話。

九龍舞始於漢,興於唐。一脈單傳姚姓,上下二千年,演繹至今。其間朝代更替,社會變遷,然九龍舞在歷史興衰中傳承,一代代的民間藝人,將龍譜和套路刻在心中,言傳身授,代不隔人。這種執著虔誠,與一個動人的傳說息息相關。

楚國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懷沙報國之後,洞庭龍王鎖住了屈原忠魂,不讓其返回人間。龍王的九個兒子——九條小蛟龍常在汨羅江戲水,目睹百姓對屈原的深深懷念,每年端午都要駕龍舟招喚屈原忠魂。於是,決意幫助百姓逼迫老龍王放還屈原忠魂。龍王授制於邪惡,不肯答應。激起了九龍怒火,大鬧洞庭。他們請來玉皇大帝,接來南海觀音。在八百里洞庭掀起巨瀾,迫使龍王將屈原忠魂送回人間。為了感謝九龍義舉,人們模仿九龍姿影,創造了九龍舞。

對照九龍舞的套路,多與神話傳說有關。如“洞庭大陣”大有翻江倒海之勢;“五龍奉聖”似迎玉帝駕臨;“觀音坐蓮”儼然菩薩臨凡;“金盤吊水”則是吊幹洞庭湖水威逼龍王屈服;“老龍脫殼”象徵龍王脫殼認輸……

老藝人回憶說,祖上傳下的規矩,除鬧端午外,九龍是不輕易出龍的。

由此可見,九龍舞因屈原投江,端午憑弔而興起。沒有屈原投江,便沒有端午節,沒有端午節,也就沒有九龍舞。

凝重的祭祀色彩

平江九龍舞不同於其他自娛自樂或強身健體的龍舞,它具有濃烈而凝重的祭祀色彩。

九龍舞設有龍壇,供奉龍神。村裡設有老龍會,壇主、掌門一應俱齊。歷史上,九龍除端午節外,不遇祈福消災、驅邪求雨,是不能出龍的。出龍每次先要稟告龍神,三卦同行允可,開壇設案,閶龍祭龍,方可出行。

時至今日,白楊村仍然保留著原生態的祭祀儀式。祭龍頭一天,由一童男挑水桶,一龍護送,前往深山,求取清泉。清泉取回後,倒入神壇前水缸之中。自此刻始,龍舞、樂手等須沐浴更衣,已婚者分床而居,忌近女色。天色微明,一聲鑼響,舞龍人靜悄悄趕往龍壇。龍壇上擺放龍神牌位,三牲祭品,供起香花蠟燭。九龍團架壇前,舞者肅立兩廂。主祭者就位,宣佈閶龍、祭龍禮開始。道士著道袍、法衣,手執幡引祭器,進疏請神。行三獻禮,獻香、獻帛、獻酒。主祭人宣讀祭文。祭文有固定文本,只須填寫時日、出龍緣由、地點,祈求龍行一步,百草皆青,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祭文讀畢,焚於壇前。清風飄渺,灰燼飄入水壇之中,神龍之水,就此而成,成為鎮壇之寶(舞龍活動期間,壇前香火不斷,如果不小心弄翻了壇水,龍舞必出事端——這是題外之話)。參與閶龍祭龍人等,跪於壇前,三行大龍禮。年尊派長者用硃砂為龍點睛,給龍頭披紅敬酒。此時,鳴金擊鼓,高舉祥龍,繞場一週,躍出龍門。門外,莊嚴華麗的儀仗早已魚貫排列。兩面大鑼開道,龍字大旗前行,旗面丈餘,金色龍字光彩奪目。旗頂高懸萬民傘,百姓簽名,寄託祈願;後面是兩丈多高的豎形龍號旗,上書“平江九龍舞”、“九龍鬧洞庭”等名號;隨後是八面條幡,每幡四字,多用“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等願語;條幡後是八抬龍神大轎;轎後簇擁九面三角龍旗,旗面是九種顏色絲線繡制的九條形態各異的蛟龍;龍旗後是鼓樂隊。如此排場,大有帝王出行之勢。

閶龍、祭龍、儀仗如此莊重,這與歷史上九龍舞的定位密切相關。可以 說,九龍舞因祭祀活動而生,自然成為祭祀活動的一種工具。

今天,時代變了,九龍舞也賦予了新的內涵和使命,成為重大慶典和節日廣場文化藝術表演形式。其原生態的閶龍祭龍儀式,是九龍舞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珍貴,應予保護,以利於九龍舞的承前啟後,研究創新。

獨特的表演風格

九龍舞稱作“龍舞”,顧名思義,是龍的舞蹈。其他流派統稱“舞龍”。“龍舞”與“舞龍”,都是人在舞動手中的龍,但二者的表演風格是絕然不同的。我走訪過中國舞龍協會,申請九龍舞參加全國龍舞大賽。聽完我的描述,專家們很驚異。九龍舞與其他龍舞的套路、程式完全不同。現有的舞龍評判標準無法適應於九龍舞。九龍舞可以參加表演,但無法參加比賽。舞龍多為單龍表演,也有多龍表演。其動作和套路定位於翻、滾、騰、越和臥、盤、跪、蹲。有規定套路,也有自選套路。既看龍的藝術表現力,也要看舞者的藝術表現力。九龍舞雖然也包含上述要素,但講究的是龍舞的圖案和造型。可以說他是一種造型藝術。舞者以跑位、穿插、編織動作為主,觀眾的視線集中在龍的身上。龍在千姿百態的圖案造型中舞蹈,因而叫“龍舞”。

九龍舞表演形式獨特,集中在以下幾點。

一是龍的製作獨特。龍頭不能過大和過於花哨。過大不能在快速奔跑中舉起,過於花哨會在頻繁的會耙時損壞甚至纏住龍被;龍身只能用單龍被,不能用圓形龍被。單龍被便於編織格子,圓龍雖好看,但編織格子時易鼓氣,不靈活;龍耙間距不均等,比其他龍種間距要寬。特別是龍頭與第一耙,間距寬達一丈二尺。其他龍種則為七~八尺。有人在觀看九龍舞時埋怨龍騰不起來。“騰”俗稱挽“東瓜圈”,也叫挽“紐絲”。能挽“東瓜圈”的龍,耙與耙的間距要相等,且以七八尺為宜。九龍間距超寬且不均等,是為了編織格子的需要,挽“東瓜圈”就困難了。

二是套路追求圖案造型。九龍舞有記載的套路百餘種,不論單龍、雙龍、還是多龍,都是編織圖案,都有一個形象的名字。如“金盤吊水”(單龍、多龍),“鳳凰展翅”“喜鵲搭橋”(雙龍),“三星拱月”(三龍),“四海昇平”(四龍),“五龍奉聖”(五龍),“觀音坐蓮”“七層花樓”(九龍)。名字與造型十分吻合、逼真,一看就會使人產生聯想。單龍講求優美、精巧,多龍追求紛繁複雜、氣勢磅礴。如“洞庭大陣”,九龍織成方陣,起伏翻騰,龍珠在陣中穿插,時隱時現。跑陣時,方陣飛速旋轉,時起時伏。此時,展現在你面前的便是八百里洞庭連天波湧,排山倒海。那時隱時現的龍珠便是散落的船帆,逐浪的魚豚。再以“觀音坐蓮”為例,一龍在中央搭起蓮臺,龍頭似觀音坐蓮。四周象蓮花花瓣,一張一合。八條彩龍用龍被和龍耙織成兩層圓形彩鏈,一正一反,繞蓮花旋轉,似祥雲飛渡。舞到高潮處,儼然觀音駕臨,把雨露灑向人間。

值得一提的是,九龍舞的表演並不侷限於九條龍。根據其編織圖案的規律,二個九龍,三個九龍,甚至九個九龍都可以聯臺表演。

三是場面轉換神速。用瞬息萬變形容九龍舞圖案編織和場景轉換一點也不誇張。在常人眼裡,九十九個龍耙瞬間編織成一個個複雜的圖案並且一下子又要打開有點不可思議。小時候,我看到黃龍鬧元宵,一不小心就打了死結,解也解不開。老人們說這是大忌,誰家打了死結,就會大禍臨頭。九龍舞用不著擔心打死結。他編排有序,十分科學。只要不跳錯格子,不會錯耙子,再複雜的圖案片刻即可完成。我問老藝人其中奧妙,他指點著龍譜支支吾吾,也說不清子醜寅卯。大概這就是隻可意會不能言傳吧!

一場龍舞由多個圖案組成,圖案與圖案轉換的速度十分重要。按老套路,一個圖案散開,九龍要繞場打幾個圈完成調度,再編織下一個圖案。經過重新編排,取消了打圈圈,一個圖案散開馬上編織第二個圖案,調度在編織過程中完成。這就大大加快了節奏,使整場表演一氣呵成,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中华一绝——平江九龙舞

四是器樂伴奏鄉風鄉韻。打擊樂器為大鑼、大鼓、大鈸和拋天小鑼。由地方工匠手工打造。打擊樂譜沿用起於楚、越的“平江操臺”。大鑼大鼓音色渾厚低沉,拋天鑼音色清脆嘹亮,二者形成16度音差,極具穿透力。特別是高高拋向空中的瞬間,餘音繚繞,韻味無窮。九支長號沒有音階,由吹者運氣發音,雄渾豪壯。幾種樂器匯成一起,時而急風驟雨,時而風和日麗。抑揚頓挫,撼地動天。把龍舞推向一個又一個高潮。

說到這,不能不提及白楊村九龍舞的團隊精神。兩百多人的龍隊,紀律嚴明,令行禁止,精神充沛,鬥志旺盛。他們自詡龍的傳人,龍的精神。在他們心中,龍是至尊,悠悠萬事,舞龍為大。龍會一聲鑼響,不管家事多忙,甩手就往龍會集中。龍會有一整套龍規戒律,若有觸犯,不論何人,面壁罰跪。他們的精神風貌,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誰也不會相信。1991年我們在白楊村排練《九龍鬧洞庭》,村子上下幾華里,我們擔心人員難集中。龍會的頭兒笑了笑,沒有吱聲。第二天清晨,一陣鑼響,不到二十分鐘,隊伍從四面八方奔來,整整齊齊列隊完畢,如同部隊緊急集合。中午,在一間大教室吃飯。菜擺在地上,十人一圍,席地就餐。我走至窗前,除了聽到輕微的碗筷碰擊聲音,如入無人之境。飯後,收拾完碗筷,水泥地上竟無點滴菜湯飯渣。實在令人驚歎。我突然明白:什麼叫龍的傳人,什麼是龍的精神。正是這種龍的精神深深根植在龍的傳人心中,九龍舞才會跨越二千年時空,原汁原味保留至今。

盛世龍起舞,神州百廢興。中央電視臺的編導稱平江九龍舞“中華一絕”,一點沒有誇張。在弘揚民族文化,構建和諧社會的歷史大潮中,平江九龍舞定會舞向全國,舞向世界。

(作者系浯口鎮人,縣文化局原局長)

關於徵集“平江精神”表述語的

啟 事

2018年7月22日,是平江起義90週年紀念日。為了籌備好紀念活動,宣傳新時期平江人的精神風貌,鼓舞全縣黨員幹部群眾以最大的決心、最實的舉措、最優的狀態投身發展大業,建設綠富雙贏新平江。縣委決定,面向社會各界徵集“平江精神”表述語。

一、“平江精神”表述語徵集要求

1.“平江精神”表述語字數控制在20字以內,以8-16字為宜;務必通俗、精煉、易記,不與其它地區雷同;可以是幾個詞語,也可以是幾個短語。如長沙精神:“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精神。

2.“平江精神”表述語須結合平江的歷史沿革、革命史實和當前平江的發展形勢、發展要求、幹群的精神狀態來提煉,要著眼當前和未來,提振精氣神,凝聚正能量,既面向黨員幹部、也面向廣大群眾。

3.提煉出“平江精神”表述語後,還須對每句表述語進行論證,論證務必有理有據,精煉準確,字數以500-2000字為宜。

二、“平江精神”表述語的論證

第一步:“平江起義”90週年紀念活動籌備辦公室對“平江精神”表述語來稿進行篩選,精選50條表述語;

第四步:將專家遴選出的10條表述語提交縣委常委會議研究,最終確定表述語的內容。

三、“平江精神”表述語的運用

1.被確定為“平江精神”的表述語,將在“平江起義”90週年紀念大會上發佈,並在縣內各種媒體上刊載。

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請勿投其它郵箱)。

截稿日期:2018年1月30日前

聯繫人:朱冒柏 13575022659;

李雙龍 18073055778

稿件請在文後註明作者姓名、工作單位、通訊地址、郵編、電話、電子郵箱。

來稿統一採用word文檔格式,務必註明“平江精神表述語”字樣。

平江起義90週年紀念活動籌備辦公室

2017年10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