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九龍十三鄉

​九龍是香港的一個半島,面積47平方公里,在南宋時期,這裡已經有不少村落在此居住,而後陸陸續續加入其他姓氏,慢慢的,按大地方來算,一共有十三個鄉村,所以也叫九龍十三鄉。

香港的九龍十三鄉

在獅子山下,有一片竹林,在康熙的復界令之後,從福建的莆田來了林氏一族在此居住,一些人住的地方竹子多就叫竹園村,另外一些人住的地方認為莆田來的,於是叫蒲崗村。

香港的九龍十三鄉

40年代,幾十萬人蜂擁到香港,港英政府一時間無能力安置此批難民,所以允許他們搭建木屋居住,那麼,九龍自然也住了不少人,其中竹園更是不少,一住就是幾十年。

香港的九龍十三鄉

到了1956年,港英政府要收購這片土地,連黃大仙祠都要拆,遭到村民們奮起抵抗,一傳十十傳百,整個九龍的十三個鄉村都來了,並且驚動了中國政府。1957年,中國外交部連續兩次譴責並要求英國政府停止清拆行動以及作出賠償,最後英國國會議員向港英政府的斡旋下衝突才得以平息。

香港的九龍十三鄉

於是,港英政府在旁邊撥了一塊地方,改了一個廉租房區,後來叫黃大仙(上下)邨,建好之後讓一部分人住進去。

香港的九龍十三鄉


香港的九龍十三鄉

能住上公房,這待遇給住在木屋的人各種羨慕,畢竟木頭做的房子衛生,環境各方面都差,隨著時代的進步,特別是1979年跟1981年發生過火災,這些村民不得不要求自己搬遷而出去新的公共房屋,在80年代,這片木屋區終於清拆。

香港的九龍十三鄉


香港的九龍十三鄉

公共房屋區內,各種配套十足,地鐵站,幼稚園,小學,中學,菜市場,特別是香火鼎盛的黃大仙祠。

香港的九龍十三鄉

而當時,奮起抵港的九龍十三個鄉村(沙埔丶衙前圍丶竹園丶大磡丶元嶺丶沙地園丶坪頂丶牛池灣丶坪石丶牛頭角丶茜草灣丶茶果嶺和鯉魚門)隨著歷史的進程,不少村子沒了,但名字留下了,還註冊了社團,後來叫做東九龍居民委員會。

香港的九龍十三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