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在南京城裡的那些民國遺痕……

我們先來聊一聊中華民國與南京的深厚淵源吧。

1911年12月11日,辛亥革命爆發的2個月後,革命黨17省代表齊聚南京,繼續商討成立中央政府相關事宜,並於12月29日推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正式建立,併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孫中山在南京總統府(時為“清兩江總督署”)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職。中華民國建國後,在國家基本法《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的第五條中明確規定南京為首都,並將中央政府各機關設在南京,成就了南京“十朝都會”的美名。

1912年元旦之後,雖然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因政治需要,曾將辦公地點搬遷到北京(1912年4月2日至1927年4月17日),國民政府又因戰事需要,將國民政府所在地遷至河南洛陽、西安、重慶等地,直至敗退臺灣,但南京作為民國首都的地位始終未被撼動。

散落在南京城裡的那些民國遺痕……

民國首都演變史

雖然,國民政府在南京實際辦公的時間不長,前後累加起來也只有15年(1912、1927-1937、1946-1949),但就是這段斷斷續續的歷史歲月,給南京城留下了眾多的民國印記。

一、南京的民國道路

1、“中山系”道路

所謂“中山系”道路,是我給這些具有相同時代特點的道路所起的共同名號,具體是指中山東路、中山南路、中山路、中山北路,與這些道路相接的還有逸仙橋、中山碼頭等等。直到今日,南京城的主幹道還是這些道路,如南北向的主城幹道是中山南路、中山路以及與之相連的中央路,東西向的主城幹道是中山東路和中山門大街等,而具有南京特色的公交“博愛線”,也是沿著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東路行進,貫穿了城西、城北、城中、城東,連接起中山碼頭和中山陵。看到這些帶有“中山”字樣的道路名字,不用多說,就知道他們都和民國臨時大總統、國民黨總理孫中山有關啦。

散落在南京城裡的那些民國遺痕……

早春的中山東路

2、頤和路

頤和路位於南京市鼓樓區,呈東北至西南走向,東北路口與江蘇路圓環相接,西南路口與西康路、天竺路相交,中間與琅琊路、牯嶺路交匯。早在1930年代,根據當時的《首都計劃》,就在這裡建設了高級住宅區,如今那些矗立在林蔭大道兩旁的兩百多幢二層樓房,即是著名的南京頤和路民國公館區,她們大多是中西合璧式樣,建築密度也較低。曾經繁華高貴的頤和路,如今只是一條幽雅秀麗的小路,與周圍喧鬧的繁華相比,她愈發像是一位慈愛的老人,獨自承載著歲月賦予她的凝重,而道路兩旁那些綜合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建築,那些從法國巴黎郊野購來的法國梧桐樹,都默默地記錄著那一段凝重的歷史,讓整條街道都透著莊重的歷史氛圍和濃郁的文化氣息。

散落在南京城裡的那些民國遺痕……

優雅秀麗的頤和路

3、大馬路

大馬路位於南京市鼓樓區鐵路橋和江邊路之間,南邊和建寧路相接。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拓寬,雖然只有616米長,11米寬,但由於它得益於洋務運動,因此從1899年金陵關對外開埠時就開始興起,很多重要的開埠通商活動以及近代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也發生在這裡。進入民國後,交通銀行、法國天主教、江蘇郵務管理局等陸續落戶在此,1920年前後,這裡就成為茶樓、戲院、旅館、浴室、綢緞莊、成衣店、銀樓、錢莊、鐘錶等商號密集的鬧市。到30年代最為繁榮,時有“南有夫子廟,北有大馬路”之稱。直到1937年底,因被侵華日軍嚴重破壞而繁華落盡。現在整個街區東連南京下關火車站,西臨長江,南至建寧路,北到龍江路,總面積約20萬平方米,是下關商埠中心地帶,也是一個體現民國商埠建築群地帶。

散落在南京城裡的那些民國遺痕……

大馬路,右邊紅柱建築為南京下關歷史陳列館

二、南京的民國城門

南京明城牆修築於公元1366年到1386年,歷時21年,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座建造在江南的、大一統王朝的都城城牆,共開內城門十三座,外城門十八座,穿城距離大約20公里,沿城一週大約有60多公里。南京城牆在明代、清代、中華民國等每個朝代,都會因為戰爭、交通等原因而被破壞、修繕或者改建,據《明實錄》記載,僅明朝當代就對城牆做了40多次的維修。到了民國時期,南京城牆和城門也是屢有毀建,見於歷史資料的至少有如下8次

1、民國二年(1913年),袁世凱派北洋軍以重炮攻擊朝陽門(今中山門)等要地,次日便奪取了南京城。

2、民國十年(1921年),為方便南京下關碼頭貨物進出南京城,在時任江蘇省民政長韓國鈞的支持下,在儀鳳門西南的城牆上破牆新開單孔城門一座,並以韓國鈞的家鄉名來命名該城門為海陵門,即今天的挹江門。

3、民國十六年(1927年),國民政府再次定都南京後,提出“以新都建設需要,將標賣南京全城城垣城基”,即打算全部拆毀南京城牆,但是遭到了當時文化界的強烈反對及譴責,徐悲鴻等人連續在報紙上發表文章進行批評,城牆終被保護下來。

4、民國十七年(1928年)7月,國民政府為整治首都風氣,決定將南京的7座城門改名,即改朝陽門為中山門(用來紀念孫中山先生的功績)、改儀鳳門為興中門(喻振興中華之意)、改海陵門為挹江門(因城門臨近揚子江)、改神策門為和平門(喻世界和平之意)、改豐潤門為玄武門(因城門臨近玄武湖)、改聚寶門為中華門(喻中華之意)、改正陽門為光華門(喻光復中華之意),直到今天,我們還可以在中華門城堡門楣上,看到蔣介石所題寫的“中華門”三個鎏金大字。同年,國民政府改建單孔朝陽門為三孔中山門。

5、民國二十年(1931年),國民政府為方便南京城北交通,而在中央路北端與明城牆的交點處,破牆開門,並取名中央門,新城門位於神策門西側五百米處。同年,為適應南京市城南的道路建設需要,在中華門東西兩側開闢了中華東門和中華西門,從而同時滿足向南向北車輛通行。

6、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為開闢漢中路,在清涼門與漢西門之間的城牆上,新闢城門一座,命名為漢中門。同年,在位於秦虹路附近的一處明城牆的豁口上,興建了一處新的城門,命名為武定門。

7、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在南京城北金川門西開闢一座新城門,位於現在新民路西端的護城河西側,取名新民門。同年,南京警備司令谷正倫提出《關於南京城防建議案》,將明城牆列入城防計劃,從而南京明城牆得到保護。

8、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國民政府為了在養虎巷處將南京市內的京市鐵路與江南鐵路連接,並與京粵線貫通,而在南京明城牆的牆基上開闢了雨花門。抗戰勝利後,小鐵路逐漸荒廢。

……

散落在南京城裡的那些民國遺痕……

老照片

散落在南京城裡的那些民國遺痕……

南京中華門城堡

三、南京的民國建築

1、總統府

南京總統府,位於南京市玄武區長江路292號,先後是明成祖次子朱高煦的漢王府花園、清兩江總督署、太平天國天王府等。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此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闢為大總統府。同年4月2日,隨著袁世凱將中華民國政治中心遷往北平,臨時政府退出歷史舞臺,大總統府成為了以黃興為留守的南京留守府。

1927年4月18日,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又將南京定為首都。當年9月,這裡成為國民政府的辦公地。

1937年12月,侵華日軍在國民政府大門前舉行了入城儀式,並在門側懸掛第十六師團部木牌,繼而成為"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及汪偽政府監察院等機構的辦公場地。1946年,國民政府從重慶還都南京後,這裡仍作為國民政府辦公地。

1948年5月,"行憲國大"召開,將“主席”改稱"總統",於是大門口的"國民政府"換成了"總統府"三字。

但是不到一年,中國人們解放軍就將紅旗插上了總統府的門樓,蔣介石辦公室的日曆定格在了1949年4月23日。

現有總統府內有門樓、大堂、麒麟門、子超樓、行政院、孫中山起居室、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辦公室、蔣介石總統辦公室等與民國有關的景觀可以參觀。

散落在南京城裡的那些民國遺痕……

總統府大門

2、中山陵

中山陵是孫中山先生的陵寢,1929年6月1日,國民政府將孫先生奉安於此。中山陵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前臨平川,背擁青嶂,東毗靈谷寺,西鄰明孝陵,由青年才俊呂彥直負責設計。整個建築群依山勢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建有博愛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從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臥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鍾”。整個工程自1926年春動工,到1929年夏建成一期、二期工程,1931年底建成陵門等外圍設施,全部工程竣工。目前,

周邊還有音樂臺、正氣亭(本是蔣介石為自己欽定的葬身處)、美齡宮(蔣介石特意為宋美齡在紫金山山腰營建的官邸)等附屬景點可以參觀

散落在南京城裡的那些民國遺痕……

中山陵

3、頤和路民國公館

前面已經說過,頤和路是民國政府提供給政府官員居住的高級住宅區,從1933年開始,陸續建成了287處獨立式花園住宅,目前仍有225幢的民國公館保存較為完好。當年,很多國民黨要員都居住在這一地區,比如蔣緯國、陳誠、顧祝同、湯恩伯、閻錫山、汪精衛、白崇禧、于右任等都曾在此居住過,現有18棟民國名人故居及印度、墨西哥、巴西、加拿大等8處使領館對外開放,因此有

“一條頤和路,半部民國史”之說。

散落在南京城裡的那些民國遺痕……

頤和路公館區

散落在南京城裡的那些民國遺痕……

于右任公館

4、南京大學

南京大學的近代校史肇始於1902年,其前身是清末實施新教育後規模最大、設計最新,也是中國近代最早設立的師範學校之一的三江師範學堂。後歷經多次變遷,於1949年,由“國立中央大學”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翌年改為“南京大學”,沿用至今。辦學實力曾經雄踞亞洲大學第一名。如今,在南京大學漢口路校園裡,還保留著長滿藤蔓的北大樓和頗具年代感的大禮堂,讓學子、遊人都能真切觸摸到民國第一學府的真容風采。

散落在南京城裡的那些民國遺痕……

5、中央體育場

中央體育場位於南京市玄武區大柵門南京體育學院老校區內,由基泰工程公司關頌聲、楊廷寶設計,利源建築公司承造。民國時期,運動場佔地1000畝,可以同時容納6萬觀眾,建有棒球場、籃球場、足球場、田徑場、跑馬場、國術場、游泳池等,是當時全國最大的體育場,也是遠東地區規模最大的現代體育運動場。現為南京體育學院運動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30年,第四屆全國運動會後,蔣介石提出要在南京興建一座大規模的中央體育場,作為以後召開全國運動大會的基地。於是,國民政府以“欲恢復民族地位與精神,須先養成健全之體格;故體育一端,比較德、智育,尤為重要”為由,決定在這裡建造中央體育館。1931年5月,蔣介石等三四百名國民政府政要出席中央體育場奠基儀式。8月底,主體工程基本竣工,1933年順利承辦第五屆全國運動會。

散落在南京城裡的那些民國遺痕……

中央體育場

6、南京浦口火車站

浦口火車站,又稱南京北站,位於南京長江北岸。修建於1914年,是當年津浦鐵路的南端終點。 民國時期,浦口火車站不僅是一個兵家必爭的交通要衝,也是一個曝光度很高的名字,這裡發生了不少歷史大事件,如孫中山靈柩運達南京的第一站就是這裡、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的地點也是這裡,在朱自清的《背影》中,父親送別爬月臺的地方還是在這裡。由於這裡蘊含著深厚的民國曆史底蘊,所以近年來,浦口火車站逐漸成為拍攝民國時期電影電視劇的重要外景基地,如曾經名聲大噪的電視劇《情深深雨濛濛》、大製作《國歌》等都曾在此拍攝過大量場景。

散落在南京城裡的那些民國遺痕……

7、中山碼頭

中山碼頭,又名下關碼頭,位於南京市下關區長江南岸。在南京下關江面建設碼頭的歷史最早可以上溯到東晉,當時在老虎山一帶建立了軍用碼頭白石步。南宋時期,有長江六渡之一的龍灣渡作為交通漕運往來之所。

為保障孫中山先生奉安大典的順利進行,南京國民政府決定在下關江邊建設碼頭以迎接先生靈柩。新碼頭於1928年8月8日竣工,並被定名為津浦鐵路首都碼頭。1929年5月28日,孫先生靈柩運抵南京浦口火車站,轉從浦口碼頭登上渡輪,再由軍艦護送至下關碼頭,並由挹江門進入南京城。

奉安大典舉行後,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靈柩所到之處均被冠以“中山”之名,如中山門、中山橋、中山路等,下關碼頭也於1936年3月15日被正式定名為中山碼頭,並沿用至今。現在常年開通駛往對岸浦口碼頭的“寧浦線”輪渡。

散落在南京城裡的那些民國遺痕……

8、國民革命軍墓葬遺蹟

在南京城裡應該有不少與國民革命軍有關的墓葬,但我目前所知道的有三處:

一是靈谷寺裡面的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是1927年國民政府再次定都南京後,為安葬在淞滬抗戰和歷次北伐戰爭中陣亡的將士修建的;

散落在南京城裡的那些民國遺痕……

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大仁大義坊

二是位於紫金山北麓王家灣的南京航空烈士墓,是由國民政府軍政部航空署於1932年募捐建造的,一開始僅是埋葬辛亥革命時期,在北伐戰爭及淞滬抗戰中為國捐軀的30餘位航空烈士,隨後,國民政府陸續將散佈在各地的抗戰時期和內戰時期的飛行員遺骸也遷葬於此。南京航空烈士紀念碑上刻了自“一·二八”淞滬抗戰至1945年9月間犧牲的大約3500烈士的英名及生平業績;

散落在南京城裡的那些民國遺痕……

三是莫愁湖公園裡的粵軍陣亡將士墓,1912年,為反對張勳復辟,孫中山領導在寧粵軍當即揮戈北上,首捷固鎮,再捷宿縣,直搗徐州,三站三捷。該墓埋葬的就是在這次戰爭中犧牲的61位粵軍將士,墓前的八級石階上有一座高約5米的墓碑,上刻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建國成仁”四個大字。

散落在南京城裡的那些民國遺痕……

此外,還有不少民國名人墓葬,如靈谷寺裡面的譚延闓墓、鄧演達墓,以及紫金山裡的廖仲愷何香凝墓、戴笠墓等等。

散落在南京城裡的那些民國遺痕……

譚延闓墓

其他民國時期的景點還有遺族學校、靈谷塔上的蔣介石題字、林森在靈谷寺裡的的桂林石屋等等。

散落在南京城裡的那些民國遺痕……

四、南京的民國文化

1、梧桐樹

梧桐樹確實不是南京本來的樹種。1872年,由法國傳教士在南京的石鼓路栽下了一棵與本土青桐樹有別的梧桐樹種,該樹種因此有了“法國梧桐”這個浪漫的名字。

南京城廣種法國梧桐,始於1920年代。關於為什麼南京會種植這麼多的梧桐樹,歷來有多種說法,在此列舉兩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

一種是民間浪漫版的說法。有人說,宋美齡最愛的樹是法國梧桐,因此蔣介石就在整個南京城種滿了法國梧桐,而且之前網絡上流傳一張“美齡宮水晶項鍊”的圖片,說蔣介石為給宋美齡慶祝生日,給宋美齡送了現在被成為美齡宮的這座別墅,今天的航拍顯示其中的法國梧桐走向竟是項鍊形狀,就連電影《建軍大業》也採用了這種說法,但是這些說法似乎是個美麗浪漫的愛情故事,其真實性還真不好說,畢竟南京是從1917年就開始規劃種樹的問題了,而蔣介石是從1927年才開始追求宋美齡的,時間上似乎有些不太一致。不過,在南京的地方誌上確實有記載說,每逢3月12日植樹節,蔣介石和夫人宋美齡都會在南京種植梧桐樹,用來紀念“國父”孫中山。還有記載說,蔣介石除了和宋美齡在植樹節種法國梧桐之外,還曾用金條買了兩萬棵法國梧桐樹種在了南京街頭。

散落在南京城裡的那些民國遺痕……

美齡宮的水晶項鍊

另一種是官方版的說法。孫中山於1917年發表《建國方略》,決心營造一個理想中的首都南京。隨後,《南京新建設計劃》(1919年)、《南京北城區發展計劃》(1920年)、《南京市政計劃》(1926年)、《首都大計劃》(1928年)陸續出爐,直到至1929年《首都計劃》定稿,國都設計處處長林逸民等設計者們在《首都計劃》對於包括園林綠化、城市建築等多種元素在內的總體城市風格等作出描述,甚至給出了具體的園林綠化規模標準,核算下來,相當於公園和林蔭道要佔到全城面積40%,南京城的綠化率超過了當時的倫敦、巴黎、柏林和華盛頓等國際大都市。

可惜的是,孫中山於1925年3月12日逝世,未能親眼見到他心目中的首都模樣。但是在1925到1929年期間,宋慶齡先後購入大批法國梧桐在南京種植,再加上由上海法租界工部局贈送的1500棵,南京城已經種上了一萬多棵的法國梧桐。1928年,為迎接孫中山奉安大典,時任南京特別市市長的劉紀文主持修建了一條從下關碼頭至中山陵的迎櫬大道,在中山南路等沿途栽種了2萬棵懸鈴木(南京人稱其為法國梧桐),因此,在1929年6月1日,孫中山靈柩去中山陵奉安時,所經過的道路兩旁都有法國梧桐,至此孫中山的“首都計劃”算是有了雛形,也成就瞭如今中山路等街道綠廕庇日、連綿不斷的梧桐盛景,為南京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

2、1912民國風情街

目前,在南京有不少各具特色的民國風情街,如位於南京市長江路與太平北路交匯處的南京1912街區,位於南京城南夫子廟商圈的茂業天地、位於浦口南門橋的林公堤等等。我主要和大家說說1912街區吧,她由21幢青灰與磚紅相間的民國風格建築及"新世紀"、"太平洋"、"共和"、"博愛"4個街心廣場組成,佔地近40000多平方米,整體風格古樸精巧,錯落有致地呈L形環繞“總統府”,從2004年12月24日營業至今,已經成為南京城裡最有名的民國風情文化景點。目前,太平南路也在出新改造,中華書局、綠柳居、寶慶銀樓等多家百年老店均雲集於此,再現當年的繁華景象。

散落在南京城裡的那些民國遺痕……

南京1912街區

散落在南京城裡的那些民國遺痕……

百年老字號

3、南京博物院民國館

南京博物院是中國最早創建的博物館,也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中國內地第二大博物館。它的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國立中央博物院,原擬建人文、工藝、自然三館,1936年動工,由當時著名的建築師徐敬直設計,後在梁思成、劉敦楨先生指導下,修改為仿遼代大殿建築。1937年因抗戰爆發而停建,至50年代初僅建成人文館。2009年,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擴建工程啟動,2013年完工,形成歷史館、特展館、數字館、藝術館、非遺館、民國館等“一院六館”的新格局。

民國館通過模擬的建築場景真實還原了那段民國歲月。當遊人在民國館漫步時,似乎穿越了時空,回到了民國時期的南京街頭,這裡有民國時期的火車站、火車、郵局、中藥鋪、書店、理髮店、銀樓等可履行實際功能的實體店鋪,店內的匾額、陳設、器具等均是徵集來的民國文物,每一個實景真實的再現了歷史風貌。

散落在南京城裡的那些民國遺痕……

這是模擬當年的浦口火車站外景

散落在南京城裡的那些民國遺痕……

店內陳設及工作人員,都很民國風吧:)

南京與民國可以聊的內容實在是太多了,今天我就先寫到這吧,歡迎大家關注我、互粉,一起聊一聊歷史故事,聊一聊旅遊的那些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