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為什麼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

安德冰

一戰和二戰德國戰敗都有幾個共同特點。第一:兩線作戰。由於德國的地理位置是夾雜在英法和俄國之間,單方面作戰都德國都不放心其中一邊,所以德國寧願兩線作戰,西邊要打英法,東邊要打俄羅斯。而且到最後美國人就來攪和參戰,而且是加入英法一邊,給英法等盟國提供了,大量的物資資金。所以,德國的,國力支撐不了長久的物資消耗戰。



第二:交友不慎。其中最大坑就是意大利。一戰的時候,大戰爭快結束時突然投靠,協約國而戰的時候,不僅不出力而且還拖累德國。使得德國不能專心攻打一方還得時不時的顧及一下這個盟友。還有二戰時日本為了自己的利益攻打美國,這使得德國不得不向美國宣戰。


第三:幾乎同時挑戰當時世界幾個強國。一戰時挑戰英國和法國,二戰是挑戰美國和蘇聯(雖然蘇聯在戰爭初期表現的特別差,但是它擁有個強大的戰爭潛力)。所以用德國再強大你也不能同時抵抗三個強國。正所謂“一虎不敵群狼”。

以上的是德國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的外部原因。而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還有內部原因。那就是由於戰爭的消耗國內的物資越來越少,當時的人民喪失了開戰初期的高漲的熱情。從而不斷質疑政府的決策,反正情緒越來越嚴重。到後來俄國爆發革命的浪潮傳到德國,德國的政壇也開始動搖,於是其他政權並不斷髮動政變。這就迫使了德國不得不向協約國投降。


一戰的結束協約國大量的剝削德國民眾為二戰的爆發埋下的隱患。而且,當時,德國的中下層,軍官都認為,德國不是輸在戰場上,而是輸在政權的動搖與懦弱上。並且將責任推給猶太人,這就是為什麼,到,後來二戰時希特勒大量屠殺猶太人的原因之一,以及強烈反對共產黨並強化納粹政權。所以,二戰時德國被蘇聯打下柏林才投降,而不是經歷幾次重大戰役損失的之後就投降了。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二戰初期,德國戰車所向披靡,勢不可擋;到後期時卻連連敗北,最後柏林被攻佔,最終被迫投降。其戰敗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戰術高明戰略失策。

二戰初期,德國軍事實力強悍,兵鋒銳利,依仗著閃電戰術,德國戰車所向之處,周邊小國紛紛淪陷。可以說,德國幾乎是依靠自己一個人的實力,橫掃大半個歐洲。從這點上看,德國閃電戰術是高明的,打了歐州一個措手不及,當英、法、蘇聯等國反應過來時,歐州已被打下一大半了。但是德國戰略失策在於兩線作戰。德國在進攻英國沒有結果的情況下,開始在西邊採取守勢,然後貿然與蘇聯開戰,結果導致八月南北分兵。因為進攻進程超出預定計劃太多,結果就是到十月以後才開始進攻莫斯科,當時不僅雨多,而且寒冬到來了,閃擊戰的矛頭——坦克部隊被拖延了,而德國根本沒做好面對莫斯科冬季的準備,結果三十萬德軍被包餃子,為戰敗埋下了禍根。

第二,野心大於實力。

希特勒不僅是一個舉世聞名的的政治家、軍事家、演說家,而且還是一個詭辯家、陰謀家、野心家。他帶領日耳曼人到達他們從未經歷過的權力與征服的頂峰,將卐字旗從北歐一直插到高加索山脈和非洲。他一度在整個歐洲呼風喚雨,颳起了一陣納粹主義的狂風暴雨。但是,他領導下的德國卻有著極大的硬傷,那就是地小、資源少、人口少。作為坦克燃料的石油,德國非常緊缺。德國的閃電作戰,主要靠機械化部隊的高超配合,如果一旦缺乏石油,德軍的坦克便會趴窩。在二戰當中,同盟國可以隨意的拖時間,但是德國不行。所以希特勒便想要攻克蘇聯,為自己補充石油資源。但是,跟蘇聯打起來後,卻陷入了拉鋸戰,等到德國準備再一次向莫斯科發動襲擊時,寒冬籠罩蘇聯大地,對當時大都是穿著單衣在風雪中進行戰鬥的德軍士兵來說,噩夢來了,大多數人沒有死在槍炮下,而是凍死在冰冷的荒原裡。

第三,豬隊友拖累後腿。

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這句話,如果當時希特勒聽到,肯定大為贊服。軸心國兩個重要成員之一的意大利,從沒打過像樣的仗,意大利軍隊遇見盟軍,不是失利就是投降,成為了德軍的軟肋,真不知道為什麼希特勒要和他聯盟。而軸心國另一個重要成員之一的日本,也跟德國一樣,地小、資源少、人口少,所以仍然是要用軍隊素質來彌補這個國家的劣勢,說白了必須要做到速戰速決才行,不能深陷某個戰爭泥潭,否則消耗戰會耗盡國內所有的資源。於是這個國家為了東南亞等地的資源,又空襲了美國,讓美國加入盟軍,成為了壓死軸心國的殺手鐧。可以說,如果沒有日本的這一敗筆,把美國這個中立國家直接推向了反德意日聯盟,讓德國不得不同時與英、法、蘇聯、美國等國同時開戰,耗盡了資源、財力、物力、人力,軸心國與同盟國之間的戰爭下估計沒有這麼快結束。

投降後的日軍

第四,沒有來得及造出原子彈。

當時德國的工業水平非常的發達,聚集了很多高素質高水平的科學家,並最先啟動原子彈研製項目。但由於戰爭開啟後,很多研究沒有能有序進行,原子彈沒有在戰爭中研製出來。如果當時德國率先研製出原子彈,那個時候二戰的走向可能會發生逆轉,第一顆原子彈炸的不再是廣島,整個人類歷史也將重新改寫。

但是,歷史沒有如果,只有後果和結果。曾經威震亞歐的德國戰車,最終還是戰敗了!



美景情歌匯

德國在一戰中,帶著三個快要散架的盟友,頂著一個反水仔,硬拼英法俄三大國,剛猛至極。

但是當德國士兵還在敵人的國土境內奮戰的時候,國內卻投降了,也算是奇葩了。

德國人的戰敗屬於三個方面,他們打了一場沒有未來的戰爭。

第一方面——外交:從十九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威廉二世破壞了俾斯麥的聯合俄國針對法國穩住英國的政策,徹底把俄國推向了對立面,可以說英法俄三國協約就是威廉二世一手促成的,反觀德國僅剩的盟友——奧匈帝國垂垂老矣,而意大利人不可信任,而在直到一戰爆發的三十年時間裡,德國竟然沒有沒有任何舉動去打破自己的外交困境。

第二方面——軍事計劃:按照施裡芬計劃,德軍東線用少量兵力牽制俄軍,全力進攻法國,佔領巴黎。但是1940年的德國由閃電戰和周密的計劃,而1914年的德國乃至歐洲還是陣地戰的水平,炮兵和騾馬象徵著火力和運輸力,在早有準備的情況下必將拖成持久戰,而持久戰,德國無力應付英法的海上封鎖。

第三方面——過於自信:不光計劃的不周密,德國人在戰前歐洲大陸暗流湧動之時沒有和意大利軍隊有任何一次演習或者計劃上的溝通,和奧匈帝國的軍事交流也僅限與貴族軍官們喝喝茶聊聊天,德國把自己拖入外交困境後不思進取,擺出了一副想靠自己打贏戰爭的架勢。而德國在戰爭中居然沒有徵收私人財產和全面動員青壯年進行軍事行動和軍事生產,這也體現了德意志帝國“脆弱的統一”。

美國的下場參戰從1915年之後就是必然了,因為協約國一方承擔著更多美國借款和美國產業,一旦協約國失敗,美國經濟將會承受沉重打擊,德國人在美國人來到歐洲之前打贏戰爭才是唯一機會,而德國三個方面的失敗讓戰爭一直拖到了美國人上場。


歷史區總柴

其實德國的戰敗主要是1918年的很多因素造成的,知道1918年中期,德國依然佔據著優勢,給協約國造成了巨大的損失。而直到德國戰敗,德國依然沒有被攻下一寸土地,原因就在於其戰略上已經堅持不下去了。

首先說人口,當時的德國人口為6600萬,奧匈帝國5000萬左右,而土耳其不到2000萬,但是在協約國一方,沙俄就擁有高達1億以上的人口,而法國則有4000萬人口,英國4700萬,而且英法兩國的殖民地也能輸送很多士兵,所以在兵力補充能力上,德國並不佔優勢,最後德國的失敗就和兵力幾乎枯竭有一定關係。

其次就是資源和工業生產了。現代戰爭極為需要各種戰略資源的補充,而由於地理位置不佳,外加海軍實力不強,德國自開戰之後就幾乎失去了同殖民地的所有聯繫,海軍幾乎成了一支存在艦隊,而且航運受到封鎖,難以獲得包括石油、橡膠、糧食等重要物資的海外補充,只能依靠自己的生產力。而像英國、法國等則可以從殖民地源源不斷的獲得礦產、糧食等。而在一戰後期,雖然德國依然佔據著法國、比利時領土,但是德國國內已經開始鬧饑荒了,前線將士們的士氣也已經大幅下滑。

在工業實力上,德國依然較差,在一戰前,同盟國的工業產值加起來僅有協約國產值的三分之一,因此在生產力上,德國即使再強也難以在如此之大的差距下堅持下來。比如坦克方面,英法都推出了自己的坦克並大規模參加了實戰,但是德國的A7V坦克僅僅製造了不到50輛,難以扭轉戰局。

而在戰略上,德皇威廉二世對開戰過於心急,沒能等得過做好戰爭準備,而且德國在外交上也很是失敗,沒能爭取更多的盟友,以寡擊眾,焉有不敗之理。


最可愛的人

先說答案。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1、德國缺乏足夠的資源支撐長久的消耗戰;


2、美國的參戰,打破了戰場的平衡。

科技的領先,可以帶來戰術上的速勝,從全局戰略看,戰爭打的還是資源和戰爭潛力。

一戰前的德國,殖民地少,原材料也少,市場也小,因而,他主要在效率和產業升級上做文章,德國重視科技進步和革新的起點,就在這裡。

通過科技進步和技術革新,德國擁有了效率和結構優勢,漸漸超過了用歐資源和市場優勢的英國,成為了新興的知識和科技的集散地。

德國的效率和產業鏈結構,都優於老牌的霸主英國以及他的鄰居法國,所以,它需要為飢渴的商品尋找資源和市場,因此,英德、法德矛盾不可調和。

(上圖為1913年的世界殖民地圖)

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

殖民地少,原材料少,市場小,是德國得以在科技和技術革新上超過英法的原因,

殖民地少,原材料少,市場小,同樣是德國戰爭資源和戰爭潛力弱於英法的原因。

一戰,德國無法速勝,只能戰敗,

二戰,德國無法速勝,同樣只能戰敗。


平凡2850

歸結德國在二戰中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大致有以下幾點。


第一,缺少支援,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戰場有兩個法西斯國家發動戰爭,它們就是意大利和德國,最初在1939年戰爭初期德國並非孤軍奮戰,而是還有意大利與其現在同一條線上,但是到了1943年意大利向非法西斯國家投降,並將槍口指向德國,導致德國缺少了一個朋友而多了一個敵人,因此,在二戰後期德國實在孤軍奮戰,沒有任何的支援才導致失敗。


第二,加入反法西斯的強國越來越多,在1939年歐洲反法西斯國家英國和法國等國家,這些向德國宣戰的國家相對於德國來說並不是很強大,直到1941年當時世界上兩個超級大國蘇聯和美國正式向德國宣戰,因此,二戰的大好局勢才會倒向反法西斯陣營,德國才會在二戰中失敗。


第三,作為法西斯國家的德國發動的戰爭是不正義的戰爭,這是一場為了單一狹隘民族利益而發起的戰爭,世界上發動不正義戰爭最終往往是會失敗的,二戰就是德國發起的不正義的侵略戰爭,它首先消滅了波蘭,後來又佔領了法國等國家,激起了人們反抗法西斯的熱潮,最後德國失敗了。


第四,希特勒的錯誤只會使得德國,在1940年德軍把英法聯軍擊退到了法國敦刻爾克,此時德軍一旦進攻,英法聯軍將毫無抵抗之力,在歐洲反法西斯勢力將會大大銳減,但希特勒錯誤的判斷停止了進攻,讓英法聯軍有了喘息的機會,後來英法聯軍又捲土重來,繼續和德國耗著,德國最終才沒有勝利。


DAMONGS

德國在第一次大戰中戰敗,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兩線作戰,盟友意大利的倒戈,打消耗戰等。

當然,每個史學家給說的觀點都不一樣,我認為德國失敗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太貪心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本質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想要獲得與自身實力等價的利益,但是,這就要挑戰英、法、俄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了,而德國處於法俄之間因而使德國陷入兩線作戰。

但是,幸運的是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新成立的蘇俄政府決定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退出戰爭的過程中,簽訂了諸多的條約,幾乎是將整個東歐都給了德國,德國竟然一下子將其吞併。

人心不足蛇吞象啊,其實當時並不是德國一個新興的資本主義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的國家,還有日本和美國,其實在歐洲戰場上的你爭我奪,已經是表象了,有人說是因為德國輸了馬恩河戰役和凡爾登戰役,所以,才導致了德國最終的失敗,要知道凡爾登戰役德法傷亡比例是1比1,除了德國難受,法國也很痛苦。

其實這並不是絕對的因素,絕對的因素是美國站在哪邊,如果美國站在德國一邊的話,結局未可知。

那麼,為什麼美國要站在老牌資本主義陣營,而不站在同是新興資本主義的陣營呢?

因為,美國看到了德國的貪婪,正是因為德國對東歐地區的佔領,使得美國意識到,如果德國獲勝,歐洲將是一個被德國治下的並且不斷擴張的德國,這個新興的國家很可能會威脅到自身的存在。

德國在東歐吞併了一百多萬領土,並且還打算一口吃下,本身就是不現實的事情,而且這麼大塊土地,還需要派重兵維護統治,這樣的話,比兩線作戰還可怕。如果當時德國進行間接的戰領,像日本扶持偽滿洲國一樣進行統治,結果會好很多。

德國在1939年的時候,德國還是犯了同樣的錯誤,貪婪永遠的本質,如果能夠見好就收,在閃擊波蘭之前將佔領地區進行消化吸收,然後再開啟二戰,畫面就不敢想象了,可是越是這樣,越加激發德國的貪婪,再攻打英國一半的時候,轉身就攻打蘇聯,陷入兩線作戰。


史論縱橫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是歐洲主要強國之間爭奪殖民地的引起的。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紀初,世界近代史上爆發了第二次技術革命,它以電能的突破(電磁感應),應用,以及內燃機的出現為標誌,以德國和美國為中心。十九世紀末期,美國經濟實力逐步問鼎全球,但它奉行門羅主義,對軍事重視不夠,英國走向沒落,德國技術先進,軍事力量強大,經濟實力名列前茅,有稱霸世界的綜合實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是因為德國的崛起,一個強大的德國採取了挑畔意味的發展道路。而德國又是怎樣強大的呢?它起源於普法戰爭的勝利。那時德意志的前身是普魯士,1870年——1871年普魯士王國和法蘭西第二帝國為爭奪歐洲大陸霸權爆發了戰爭,結果普魯士勝利,德國實現統一,同時也促成意大利統一,德國取代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自此法德之間結了世仇,戰敗的法國對此耿耿於懷。為了可以全力對付法國,鐵血宰相俾斯麥實行了“聯俄,拉英,親奧”的外交體系,一開始的時候,這一策略是成功的。俾斯麥下臺後,德國皇帝威廉二世過分的支持奧匈帝國,反而惹惱了俄國(俄國和奧國在巴爾幹問題上有矛盾),英國呢有一條英吉利海峽阻隔,始終遊離在歐洲大陸之外,他不希望有任何一個大陸強權出現,進而威脅到自身安危。所以說在二十世紀初,“”聯俄,拉英”是失敗的。在德國和奧匈帝國把意大利拉進來組成同盟國之後,在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下,英法俄三國結成了協約國集團。


在1907年,歐洲大陸出現了兩股勢力:同盟國集團和協約國集團。兩大集團以紳士風度和男子漢氣概出現世人面前,同時又被他們所保護的小弟弟們所綁架,小弟有難,當大哥的肯定要出面解決,終於1914年的薩拉熱窩事件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科技勢力,軍事工業,國防動員能力遙遙領先的德國為何戰敗了呢?

一,德國由於資源有限,最大的優勢在於速戰速決。在西線戰場上,集中全力擊敗法國,然後再去對付俄國。一開始的時候,德軍戰鬥力確實強悍,打的法國一時難以招架,但是法國在進行了一系列整頓後,在付出了巨大的傷亡後頂住了德國的進攻。這下就麻煩了,速決戰變成了消耗戰,各國在拼內功,誰都看不到勝利的希望。在東線戰場上,隨著俄國發起全國總動員,戰爭潛力充分發揮,對德國壓力陡然增加。德國面臨兩線作戰的戰略困局。


二,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擺脫列強控制發展起來的美國出現了,這時美軍的戰鬥力還很低,但是,他們的工業生產能力很強大,很多戰備物資和兵員源源不斷的輸向協約國,勝利的天平逐步向協約國傾斜。

1918年10月3日,德國新內閣向美國請求停戰,11月11日,德國正式與協約國簽訂了停戰協定。一戰以德國戰敗而告終。


關山明月779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德國國內罷工不斷,由於基爾水兵的起義,德國被迫宣佈停戰,德國國內瀰漫著“德國不是輸在戰場上,而是國內有人在背後捅刀”的情緒,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普魯士貴族(德國國防軍)能與希特勒走到一起的重要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儘管俄國十月革命後退出一戰,緩解了德國的緊張國際環境,但德國依舊深陷戰爭泥潭,普魯士貴族企圖通過新戰術來“挽救”德國,由於國內的反戰情緒高漲,罷工不斷,基爾水兵的起義直接引發德國革命,德國被迫宣佈停戰。

由此,德國上下瀰漫著德國沒有輸在戰場上,而是有人在背後捅了自己一刀,這人就是“德國社會民主黨和工人運動”。日後希特勒正是抓住這一點,渲染德國民族主義情緒,尤其是成功拉攏普魯士貴族,這也都是德國國防軍將領,他們對一戰德國的失敗心生不滿,希特勒終於再次把德國綁上了二戰的列車。


五味社

概括來說:第一兩線作戰損耗國力;第二缺乏打持久戰的基礎;第三同陣營國家數量少力量弱;第四海軍實力弱導致進口壓力大;第五本國財團勢力強大影響政治;第六協約國陣營持續壯大。

而德國處於中歐這個四戰之地,卻偏偏還要惹沙俄,所以一方面不得不承受沙俄的烏拉衝鋒,另一方面還要在西線和英法死扛。而且後期的意大利反水,讓德國承受南部的壓力,北部海域又受到英國海軍的封鎖,德國四面楚歌,除非速戰,否則持久戰德國必敗。

正是因為持久戰的消耗,讓德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積攢的工業基礎都消耗殆盡,而且德國想從外部進口,港口也被老辣的日不落帝國海軍鎖死,德國海軍只得龜縮在海港無所作為。

而且同個陣營的國家數量少,而且大部分實力都不是很強,包括反水的意大利,華而不實的奧匈以及那個站錯隊的西亞病夫土耳其等。

至於海軍,早在在日德蘭海戰就被縱橫各大洋的老辣英國海軍給打得龜縮在海港裡,艦隊等於完全失去了價值。

還有一個就是因為英國海軍的封鎖,導致海外的資源不能進口,本國的產品又不能出口,德國的財團的經濟利益受損,因此就憑藉著國民積壓已久的戰爭壓力,影響德國,讓德國投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