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插隊的老知青故事

人們都知道當年轟轟烈烈的知青上山下鄉運動,也知道曾經有一大批知識青年來到草原上插隊落戶,在這片廣闊的天地裡接受貧下中牧再教育,但似乎歲月倒流,進入二十一世紀後,竟然還有一些當年的知青重新回到草原,再次拿起了牧羊鞭,自覺自願地來了個第二次“插隊”,阿巴嘎旗查干淖爾鎮烏蘭圖雅嘎查的和福與丈夫劉祥就是這樣的一戶。

第二次插隊的老知青故事

今年六十七歲的和福,從小就喜歡安寧的環境,草原的寂靜在她來說不是枯燥和單調乏味,反而是一種享受。“1987年我們回北京純粹是為了孩子,當時兒子正在上學嘛,不然我們才不走呢。”

2003年那一年,和福和丈夫劉祥從北京市回到闊別十五年的烏蘭圖雅嘎查臺根那木嘎農場,又重回草原再插隊、準確地說是“歸隊”做了一戶普通牧民的,因為劉祥是本地戶口,也沒有遷走,這些年來嘎查裡還留著他們的4850畝草場呢。唯一與五十年前不同的是,他們都已經從風華正茂的青年男女,成為鬚髮花白的逾花甲近古稀之人了。

既來之,則安之。和福夫婦倆從別人手裡買下三間土房,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外表覆了瓦包了磚。條件好轉以後,從2015年起,他們就按照“四合院”的佈局開始蓋房子。現在,一處前後套院的住宅已經氣派地矗立在浩特里,又通了電力,這給他們老倆口帶來了極大的方便,說話間,劉祥來到東廂房飼料儲藏間的一臺攪拌機前,倒進去麻生和玉米麵,再加上水,一拉電閘就齊活兒了。

第二次插隊的老知青故事

第二次插隊的老知青故事

第二次插隊的老知青故事

每天早晨太陽昇起,和福先來到那座120平方米的塑料大棚前,從旁邊一按電鈕,把覆蓋在棚頂的棉簾子捲起來,讓陽光照射進來。據她說,每年夏天,他們都要在大棚裡種上白菜、豆角、黃瓜、角瓜、蒜、西紅柿等時鮮蔬菜。“足夠自家吃的了,有時候還送給牧民們和來做客的鎮裡的居民們。兒子兒媳他們也經常開車直接抄近路回來探望我們,走的時候就給他們帶回去一些土豆、南瓜、胡蘿蔔。”和福一邊說著話,手裡的活兒也沒有停下。

清晨五點鐘左右,草原的春天剛剛天亮不大一會兒,和福夫婦就已經起床,劉祥去牛棚看看剛出生兩天的牛犢,順便到牛圈給大牛喂草添料,和每頭牛都摟摟脖子挨挨臉,親暱一番。現在,他家的大牛有48頭了,今年春天接了20多頭牛犢,到現在還有沒下的呢。劉祥說,去年我給這些牛備了80噸草和近20噸飼料,摺合12萬元左右呢。

第二次插隊的老知青故事

和福則直接從臥室穿過客廳來到存放燃料的儲物間,取煤取牛糞生火點起鍋爐,然後再洗漱、燒茶、煮肉,手腳麻利地忙乎著。

第二次插隊的老知青故事

每年春天種樹時節,他們都要專門買回一些樹苗來,今年鎮裡還給了100棵松樹,他們也栽到了地裡。在這座草原“四合院”的後院,種有1000多棵松樹、楊樹和榆樹,圍著房後形成了一圈樹柵欄。看著眼前一片漸濃的綠意,他們老兩口也從心底升騰起一種舒心和快意。

在和福夫婦的心裡,自己是老百姓,過的就是小日子,而知足的小日子,就是一種難得的好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