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韵致|弯弯的月亮,照着回不去的故乡

腊八过了就是年,过不了多久,大多数国人就要踏上归乡的旅程。但对于漂泊在外年轻人来说,“春节”是个意味复杂的字眼,不知道你是不是像我一样,总觉得故乡是种情绪,无处安放。

四时韵致|弯弯的月亮,照着回不去的故乡

如果说现实是清晰可见的油画,记忆里的故乡应该是一幅水墨。不是青绿山水,而是黑白的色调,晕染出一纸淡淡的光辉。如果现实是酒吧中的一曲热舞,光影变幻中节奏飞快,故乡就应该是一首歌谣,若有若无的哼鸣,在耳际缠绕。

“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

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

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

弯弯的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阿娇。”

四时韵致|弯弯的月亮,照着回不去的故乡

都说中国人天生亲水,前奏刚起,先听到的就是潺潺的流水声。俯身有水,抬头有月,中国人看月亮,也别有一番思量,要不怎么有“月儿弯弯照九州”呢。不过在现代的都市里,可没有这样的情绪,一定是诗一样的过去。夜空、月亮、小桥、船儿、流水……歌声像笔,一笔一笔勾勒出恬淡的画卷。噢对了,还有那童年的阿娇,广东一带,水上人家的小女孩都被这么叫——当然,那也是过去的叫法了。

四时韵致|弯弯的月亮,照着回不去的故乡四时韵致|弯弯的月亮,照着回不去的故乡

记忆里,这真的是一首相当久远的歌,久远得就像多年不曾回去的故乡。曲调传统,也像小时候听到的童谣。一连串的“弯弯”反复,一唱三叹,再加上结尾的哼唱,像极了民歌。大概只有在“从前慢”的时光里,这样的反复才不会被觉得烦吧。想想看,诗经里的“蒹葭”“子衿”,吴歌西曲里的“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那些微小的变幻,流淌着的都是情绪起伏的脉络。

四时韵致|弯弯的月亮,照着回不去的故乡

可是,当你的心沉浸在”弯弯的河水“中时,这首歌忽然又转变了流向:“我的心充满惆怅,不为那弯弯的月亮。只为那今天的村庄,还唱着过去的歌谣。”故乡他乡,本是空间概念,一旦加上了今天与过去的时间维度,歌曲也就增添了新的味道。

动人的音乐能带来视觉的通感,如果说前面的水流与小船,早已在我心里留下湛蓝色的澄澈印记。可唱到“忧伤穿透胸膛”,竟感到一丝昏黄蒙上眼睛。突然想到鲁迅的《故乡》,小时候那“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四时韵致|弯弯的月亮,照着回不去的故乡

情绪的转折显而易见,陈旧的故土牵扯出伤感。又或者,故乡本没有变,只是在我们的眼睛里,它变得陈旧了。漂泊在外的你我怀念故乡,怀念的不就是因为它的“故”,放不下的不就是过去的事和过去的人,可回到了故土,却要为“唱着过去的歌谣”而惆怅。

惆怅也不止这一种。还记得罗大佑的《鹿港小镇》吗?那是另外一个望乡的故事。“假如你先生来自鹿港小镇,请问你是否看见我的爱人。想当年我离家时她已十八,有一颗善良的心和一卷长发。”和《弯弯的月亮》一样,《鹿港小镇》的开头也是白描。和《弯弯的月亮》一样,描绘着,描绘着,歌者也是越唱越激动:“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但这里,《鹿港小镇》与《弯弯的月亮》不再一样,罗大佑追问的是另一个问题:过度的现代化与城市化,是不是也摧毁了乡村的文明。

四时韵致|弯弯的月亮,照着回不去的故乡

听上去是不是有些矛盾?它们偏偏同时存在着。而且,有这种矛盾感的绝不止一人。每年春节前后,都有话题围绕城与乡、今与昔展开:在老家农村吃的一顿饭,一线城市漂泊者的回乡记,城乡的对比,亲缘的捆绑,种种立场不同见解的不同的感悟同时爆发……故乡,像是蒙着一层纱的魔盒,戳破了表面的窗户纸,照见的确实现世生活的困扰,心里往往不是滋味。

扯得有些远了,还是听这首《弯弯的月亮》。生活在现代都市的我,越是被各式各样的电音敲打耳膜,越是贪恋它曲调中的纯净与恬淡,而不忍心,让这首充满复古韵味的歌谣负载这么多的思索。至于故乡,故乡呵,或许它最适合出现的地方就是记忆里。它是脑海深处有待激发的回忆,稍一触碰便惊起波澜,但平时看着却那么的平静无奇。

最美的故乡,其实在远方。

专注传统文化

倡导生活美学

下载阅读IPAD电子杂志

请移步App Store或安卓商城

搜索“三联生活节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