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第一臺

萬里長城第一臺

鎮北臺在陝西榆林紅山之巔,無定河畔,因地勢高而稱“臺”,取威鎮北方之用,故而叫“鎮北臺”,建於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建築雄渾古樸、粗獷大氣,與山海關、居庸關、嘉峪關並峙比肩,又稱“萬里長城第一臺”。

走近鎮北臺和無定河,一個宏大而蒼老,一個柔美而靜謐。撫今追昔,一種歷史的滄桑感和現實的平和感在內心交織出現。

鎮北臺、無定河曾同樣發揮了軍事防禦作用。明朝時期,在毛烏素沙漠和黃土高原交界處建造的鎮北臺,與東面的山海關和西面的嘉峪關遙相呼應,既阻擋了塞外大漠風沙,又形成了西北的屏障。因為建在無定河的幹流,水源條件好,在此駐兵也便於屯田自給,利於攻守。在當時,鎮北臺、無定河起到過軍事防禦的作用,只不過一個是人工構築,一個是天然賜予罷了。

鎮北臺、無定河曾同樣目睹了民族的衝突與融合。鎮北臺附近的烽火臺和城堡,一方面起到防禦和威懾外族的作用,使境內外得以安寧;另一方面,它又阻隔過蒙漢之間的交流互通。無定河,橫貫榆林市區及內蒙古自治區南端,在乾旱少水的環境下,它滲出珍貴的水資源,在峽谷深溝中匯成河流。羸弱的無定河一路走來,滋養了蒙漢兩族人民。如果說,鎮北臺曾阻隔過蒙漢兩個民族交流的話,那麼,無定河又開創了蒙漢“一家親”、共飲一江水的局面。

萬里長城第一臺

鎮北臺、無定河曾同樣見證了歷史的變遷。鎮北臺佇立的前一百餘年,見證了明朝的統治。同時,世界正煥然一新、發生鉅變。而中國卻正在幾道長牆之中,走向無可奈何的封閉與落後。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它告訴我們,一味地廣築牆,並不能保證長久穩固、繁榮向前。追溯歷史,少數民族、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和內地的漢族向北遷徙,民族之間這種遷徙互動很多。民族間的團結往來,國家間的交流互往,才能促進發展,走向共同繁榮。

無定河是榆林市名副其實的母親河,歷經歲月的滄桑,今天,隨著治理能力的提升,水利投資的不斷加大,無定河綜合治理工程已經啟動。通過全線治理,將解決無定河流域供需水矛盾問題,全面改善生態環境,更加完善防洪體系,促進多種產業蓬勃發展。

穿越千年邊塞烽火,走近鎮北臺、無定河,在中國的歷史、文化長河中,它們顯得厚重而悲壯,但在未來,它們將不斷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萬里長城第一臺

聯繫人:劉豔飛

郵箱:[email protected]

雜誌訂閱、廣告合作與應聘

聯繫人:劉曉晨

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