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浙江教師吻別三尺講臺,拒絕高薪退休後要去農村的做法?

董姝廈



盛老師的行為有好的示範效應,他這個浙江省首批特級老師對鄉鎮的巨大的福音,但是因為一張半是擺拍的照片成為網紅,是不是有點過度消費了,成了新聞邏輯的得益者?


還有很多真正值得致敬和需要幫助的基層老師。要知道,在中國鄉村,還有很多工資微薄,卻堅守在窮山惡水地方的貧困老師,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注和制度性改善!

親,你同意南瓜的觀點嗎,歡迎留言評論我們一起探討……


南瓜博士劉楠

我認為這是一種個人選擇,而對於個人選擇,我的一貫態度就是尊重。不管自己是否認同,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尊重別人的選擇。

往小的方面說,我也曾是一名教師,也曾在三尺講臺前揮灑青春,現在回想起當初教書育人的日子,依然是那麼難忘,所以我特別能理解老師吻別講臺的舉動。盛老師執教近40年,在上完最後一節課後,他俯身長吻講臺,令人動容。他的這一吻,有不捨,有留戀,有故事,有回憶,肯定還有欣慰。

至於說盛老師拒絕培訓機構提供的高薪職位,決意去農村為培訓師資隊伍盡力的行為,則特別讓人佩服。中國夢,其精神內核就是“人各有夢”,一個人能追隨自己的夢想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在很多人眼裡,成功就是有錢,成功就是從一個高點到另一個高點,不能說有多大的錯,但至少太片面。其實每個人對成功的看法是不一樣的,唯物質論的標準會抹殺人的個性,忽略人的差異,麻痺人的敬畏之心,擊碎人對世界的展望和對星空的仰望。不同的價值觀會導致不同的行為,也許有人不理解盛老師的舉動,沒關係,但至少請不要嘲笑,那是一種低素質的表現。

往大的方面說,中國教育在近幾十年裡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這一點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其中依然埋藏著許多問題。最為突出的,可能要算教育資源不均衡了。大城市的教育資源非常豐富,而廣大農村地區卻異常匱乏。有人說“寒門難出貴子”,並不是指窮人家的孩子天生就笨,而是他們沒有條件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從而導致成長受限。盛老師此舉,可以算是為均衡教育資源這個問題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這份力量也許有限,但是難得。

我和小夥伴們在決心創業時,讓中國教育變得更好就是我們的一個遠大夢想,我們創辦的跟誰學教育平臺,就是為實現“讓教育更平等、更便捷、更高效”這個目標而做的些許努力。從本質上說,我們跟盛老師是一路人,目標相同,做法不同,

我們尊重盛老師的選擇,我們祝福他在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陳向東

任何一個年齡的人都可以擁有熱血、成為理想主義者。其中最令人羨慕的是初出茅廬的新教師和已經退休的老教師。年輕人尚未成家立業,不用考慮太多家庭問題;老教師子女都已經成家立業,能夠影響一生抉擇的問題差不多都已經得到了解決。這是兩個可以盡情去做事情的年紀。而大多數的中青年教師,即使有著種種教育理想主義,也不可能真的拋妻棄子去做。只能是看見這樣的新聞,跟著感嘆一下,景仰一下。

不過,“培養農村的師資”是一個太過複雜和宏大的命題。你想要培養,可學校會接受你的培養麼?用什麼樣的形式?開培訓班還是發傳單?農村的教師們又有那個精力和心力去接受這樣的培訓麼?七八年前,我曾經在四川省東北邊緣支教過,遇到過一個代課老師,穿著老式靛青色衣服,褲腿扎得高高的,為什麼呢?因為下課之後他就要馬上去田裡插秧。而另外一個老師,他家的土豆還是班上的同學們趁著課間幫他削的。

世易時移,我不確定現在還有沒有工作條件如此艱苦的地方,相信這些年一些過於艱苦的地區也已經得到了相關部門的大力扶持。但是城市和農村教育資源差距越拉越大是不爭的事實。甚至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間差別也很大。今年高考成績已經出來,成都地區的各所學校重本升學率動不動都是百分之五六十以至百分之百,而大多數小城市相比起來低得可憐,清華北大更是大部分地市州想都不要想的目標。這樣的局面,不是僅僅靠一個熱血男兒就可以改變的。

但,仍然很佩服這個老師。很多時候,正是這樣的人,而不是那些高考喜報、職稱論文、社會虛名向後人傳達著教育的精神和意義。


吹上來的小動物

從這個事情我們可以看得出 ,只有教師們有精力有餘力 ,物質條件豐富了 ,才能談到奉獻 。人們如果要是連飯都吃不飽,人吃人的事情都是會做得出來的。

馬克思和恩格斯說過,物質決定精神。“人們必須要滿足基本生存資料,然後才會追求精神層次的需求”。也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就個人而言“物質決定精神”,擴大到國家、整個社會以及全人類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只有物質條件極大豐富了人們才能講究精神的享受。

無論如何,盛老師告訴大家:世界上還有比經濟更重要的東西 ,那就是人心 。世界上還有比錢更重要的東西 ,那就是愛 。




教育之象

看到這個場景,能感受到到當時魏老師的心情,接近40年工作的三尺講臺,要道別了,那種難捨之情油然而生。魏老師說:“站好最後一班崗!今天終於上完最後一節課,結束了我在一線教學四十年的教學生涯,百感交集。‘’

有培訓機構高薪聘請,而魏老師拒絕了,要回農村,為了農村教育發展,培養更多農村優秀教師。


魏老師的事例引起了我的反思,佩服魏老師對教育的愛,對國家農村教育的關心,願意奉獻自己的一生為自己心愛的教育事業。

幹一行愛一行,這是一種敬業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愛國敬業,魏老師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敬業的精神,為國家教育發展農村教育振興的愛國精神。

國家發展需要全面發展,現在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近幾年農村教育面臨諸多問題,教師不願意在農村,很多優秀老師考到了城裡,農村學生不願意在農村,在城市租房上學,導致城鄉教育發展不平衡,國家提出鄉村振興戰略,農村教育事業要發展,離不開教師,需要教師整體素質提高。魏老師看到了農村教育存在問題,甘願到農村,培養更多優秀農村老師,這個做法是非常值得欽佩的,這個決定是那麼有力,相信魏老師會完成自己夢想,發揮自身優勢,促進農村教育事業發展。


愛教研

人的本質是實踐,實踐的本質是創新,創新的本質是選擇,選擇的偉大是人格的煥化,浙江省數學特級教師盛志軍同志從教39年零8個月,退休後,他拒絕了高新的培訓機構,而選擇“我想到農村去,培養農村的師資,讓農村的教育質量好一點。”他放棄了高新的待遇而果敢選擇了艱苦的農村。這是一種怎樣的人生選擇?這是一種怎樣的生命抉擇?這是一種怎樣的教育情懷?





當我看了他躬身九十度虔誠地向積澱了他40年教育生命的一張講桌深情一吻的時候,當我讀了他上完最後一節課離開了積聚他40年教育智慧的三尺講臺凝神一回的時候,當我感於他放棄高新培訓機構把40年後的教育情懷寄予農村的時候。

—— 此時此刻,讓我為之敬畏、為之感動、為之禮讚……由使我想起康德曾說的話“這個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心靈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頂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盛老師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是,將自己剩餘的教育人生無限拉長,拉長成一座普惠於鄉村的教育金橋,力圖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

詮釋著教育的真諦——教育是摯愛,這種愛越是無私越是深厚;教育是思想,這種思想越是現實越有智慧;教育是信仰,這種信仰越是堅定越有力量。踐行著教育的高度、厚度、力度、溫度。



當我想象到盛老師風塵僕僕站在鄉村校園的時候,原來到達了的地方,都屬於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風再溫柔,過分的留戀便成了一種羈絆,絆住的不僅是雙腳,還有未來,他的雙腳未絆,他的未來充滿期待!

當我想象到盛老師風采依舊懷抱鄉村教育的時候,他以優秀者的精神靈魂——責任,引動著鄉村教育春天的勃勃生機,原來未來並不是一個他要去的地方,而是一個他要創造的地方。他再一次詮釋了教育是一項永恆的事業。

——此時此地,讓我為之頓悟、為之神往、為之鼓舞……盛老師就是一部教育學,就是一株常青藤,就是一棵翠柏,挺拔在鄉村溝壑中的翠柏,用她四季常青的枝葉為鄉村教育納涼,以此鋪向鄉村教育的八方四面——心靈的溝通、靈魂的交融、思想的碰撞、人格的對話,這就是教育,這就是教育人的期待、實踐和恢宏篇章!

盛老師,您辛苦了!祖國支持您!鄉親父老歡迎您!


凌川教育文化析源

39年零8個月之前,他已將大半生奉獻給城市教育,“一吻告別”去培養農村的師資,在我看來,這一吻不是告別而是他選擇承接偉大事業的儀式。

農村教育質量確實有待提高,教師資源嚴重匱乏,農村孩子的教育相較之下真的很落後。

這位教師的選擇,在我眼裡是偉大的,為什麼偉大?因為農村真的需要!他的這一選擇起到了很好的帶頭示範作用,我相信很多城市教師在他這一舉動的鼓舞下開始選擇放眼、投身到農村教育上。

現在大部分農村教師,要麼就是在這個崗位堅守三四十年的老人民教師,讓他們面對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時代,真的已經不夠,這個時代已經沒辦法“讓一個沒坐過飛機的人講飛機”了,但是他們真的值得尊敬!還有一種是學歷不夠高,考上教資的但沒辦法進城市學校只能去農村的老師,這一部分不乏有真的為農村教育做奉獻的老師,但也有一部分只是把農村的學校作為一個過渡期,身在此心卻飛向遠處。讓這樣一批二本三本畢業的去PK名牌大學、碩士畢業的,教育差距顯而易見了。

我不知道其他地方是不是這樣,在我的家鄉,很多年輕人外出務工,五六年前,年輕人生了孩子就放在老家由老人幫忙帶著,多少老人大字都不識幾個,孩子在學前教育上幾乎是缺失。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農村居民平均每戶擁有手機2.41部,家長外出打工為子女留一部手機聯絡變得常見。而對於留守兒童來說,手機成為他們的朋友,幾乎是必然的事情。手機成了主要信息來源,在判斷力尚未成熟的孩子那裡網絡上的一些不正確的信息正引導著孩子三觀的形成!曾有研究者發現中國農村地區初中學生的輟學率高達56%。

到了現在,有些條件稍微好點的會送去上鎮上的幼兒園,但是這些幼兒園跟城裡的是沒法比的。在城裡幼兒園都開始學英語了,古詩詞更別說了,各種才藝都是全面的,因為幼兒園有這麼全面的師資力量。在農村的幼兒園,孩子會唱幾首歌幾首唐詩,家長可能就會覺得已經很棒了。

近幾年,身邊越來越多的村裡人選擇在城裡買房,就算房貸再高壓力再大,也選擇住在城裡,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新一代的父母開始意識到農村孩子和城裡孩子的差距,都說“知識改變命運”,不想讓孩子走自己的老路,那就只能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條件,跟城裡孩子同一個起跑線。所以很多鄉鎮的小學每年的學生源越來越少,教學規模萎縮,很多教師選擇往縣裡市裡奔,很多村子一年到頭都看不見幾個四十歲以下的年輕人,還留下很多空房子沒人住,空巢老人增多。

這就讓國家的美麗鄉村建設,扶貧工作在農村的實踐困難重重。

近幾年國家大力實施扶貧工作,我們家鄉也有村子被定為精準扶貧村,村幹部和扶貧工作組也很用心很努力地在為貧困村做事謀出路,但是卻發現工作開展起來特別困難。

一是因為家裡沒有年輕勞動力,一些家庭的改造項目沒辦法實施;二是很多留守的老人知識水平太低,沒辦法領悟政國家政策,不配合幹部工作,出現了很多“我是窮人我怕誰,坐在門口曬太陽,等著政府送小康”的現象,近日人民日報專門發過這樣一篇文章來批評這種現象。為什麼會這樣?還不是因為思想素質問題,在這樣的一個公共文化缺失的地方,有多少人願意將孩子放在農村,美麗鄉村建設建的不能是個空殼,而是應該有力量的內核,誰是內核?年輕人!他們才是主力軍。

十九大又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國家政策這麼好,農村未來的發展是一片明朗,但是這裡需要年輕人,有知識、有技術、有能力的人來建設自己的家鄉!引進新農民不是根本解決辦法,原住民的素質提高才是關鍵。

怎麼留得住年輕人才?教育是根本。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農村方方面面的發展,期望更多“盛志軍”的出現,為農村輸送“知識血液”!


清蒸關耳朵

盛老師站在這個三尺講臺上,已經近40年,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學子,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時間都在這三尺講臺上度過的。如今離開除了不捨,還有欣慰。他告別了這三尺講臺並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這是他的選擇,也許你不認同,但是應該去尊重。


人各有夢,只需尊重。

說實在的,盛老師拒絕了培訓機構的高薪職位,決定去農村為培訓師資隊伍獻出自己的一份力,特別令人傾佩。

從這個“利益至上”社會角度分析,現在的人都在鉚足勁兒獲取財富,為自己或者下一代創造更好的生活品質,很少有人願意放棄他擁有或者即將擁有的東西去親身參與。也許在一些人眼裡,盛老師就是傻。教書一輩子也沒幾個錢,好不容易可以退休去培訓機構,錢多還不操心,閒暇之餘養花種草出國旅行哪一個不必去農村受苦強?

有人覺得成功就是從一個高點到另一個高點,但人與人之間追求不同,自然對成功的定義也就不同,我們不能通過唯物論的標準去判斷別人的決定。當別人做了你沒有勇氣去做的事情,而事情的本身就是利國利民的好事,這是你只需懷著敬畏之心即可。

我們總會在電視上看見,某某企業家,某某明星為山區貧困學生捐錢捐物的善舉,卻很少看見有哪個老師願意去農村從事教育工作,因為農村真的太苦了,而農村師資水平令城市教師嗤之以鼻。



自古“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農村各方面條件差,個人發展空間差,最主要是工資低。所以那些一本二本三本畢業的年輕老師都削尖腦袋往大城市裡鑽。在他們看來,只要在大城市教書,資源豐富了,就可以更好的往上爬。

那些被分到農村教書的年輕老師,也只是暫時的。

突然想到,一百多年前,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說過: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城裡孩子和農村的孩子都是國家的希望,但越來越少的農村學子能考上好的大學,並不是農村孩子天資不夠,而是他們根本就沒有好的教學資源。

舉個例子:三線城市的小鎮,學前教育幾乎就是空白,那些一歲左右的上學前班的,幾乎學不到東西,就是家長太忙或者他們爺爺奶奶照顧不了放到一個有人照料的地方,僅此而已。而大城市裡的學前教育,各種智力腦力開發,小小年紀就比農村同齡小孩懂得多。農村和城市根本就不在同一個起跑線上,所以萬人獨木橋的高考,農村學子自然就會被刷下來。

這就是“寒門難出貴子”,農村要錢沒錢要資源沒資源,如何能一飛沖天?

我國的城鄉教師水平嚴重的參差不齊,有些老師教師一輩子,都沒有坐過飛機高鐵,你讓他如何為孩子們講解其中的原理?而有的老師只是在履行職責,沒有培訓,沒有新的教學資源,所以幾十年如一日照本宣讀。

這樣的教育背景下,孩子能有什麼好的未來?現在家長也意識到好的教育環境對孩子未來多麼重要,所以他們扎進城市,拼命賺錢買學區房包各種補習課興趣班,為的就是不輸在起跑線上。

而那些家境清寒農村孩子,留守兒童,他們打小與思想固化的老人生活在一起,他們根本沒有機會走出去唸書,只能輟學走出去打工。

以上是我個人觀點,不喜可噴,歡迎補充。


躺在向日葵上的貓咪

浙江省數學特級教師盛志軍,面對著他站了39年零8個月的講臺,一吻告別。退休前他拒絕了高薪聘請。他說:“我想到農村去,培養農村師資,讓農村教育質量更好一點。”


他那深情的一吻,讓人為之動容。他心繫農村,不忘農村教育,讓人欽佩。這是一種什麼精神?這是一種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他沒有豪言壯語,他只是在用自己最樸實的行動來踐行自己的理念、追求。曾經是熱血激昂的青年,如今是依然熱血沸騰暮者。年齡徒增赤心不改,到農村去,到農村去,為農村教育發揮自己的餘熱。

我想起了,“中國航天之父”“火箭之王”錢學森。1950年,他毅然放棄了美國政府的優厚待遇準備回國。卻遭到了美國當局的百般阻撓,各種身體和精神上的折磨。但錢老始終堅信能回到祖國。1955年9月17日曆經千辛萬苦終於回到祖國。運用所學為祖國的航天事業做出了不朽功勳。

錢老毫不利己、專門利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盛老師的毫不利己這、專門利農村教育的精神如出一轍,都是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做貢獻。

正是千千萬萬個像他們這樣不計個人得失、無私奉獻始終以國家的繁榮富強為己任的人。他們才是國家的脊樑。


五月清清

有這樣一句話“情懷是可以賺錢的”。這位老師不是為了功名,不是為了錢財,而是為了自己的情懷——提高農村師資,讓廣大農村學生得到更好的教育。



這種大愛情懷,是他善良、執著的一種追求。也是被埋藏在心中那麼久的一種噴發。他一定是一位好老師,不管在哪裡,都值得尊重和敬佩。

那麼,“情懷”到底是什麼?

她是你心中的明鏡,讓你知道,我是誰,我能做什麼,怎麼去做!

她使你與眾不同,即使偶爾妥協,即使受過挫折,依然清心寡慾,不覺失落。

她是未來,是必定會實現的一天,比如退休後,比如閒下來,比如每一天積少成多。

我也有自己的情懷:第一,文為心聲,不負此生;第二,教書育人,紮根農村教育,努力,改變。

如果您是一位飽學之士,或教育賢能,謝謝您能指點一二!農村教育的優勢是什麼?怎麼做對農村學子更好一些?

(右邊這三個學生的母親精神都不正常,穿青色短袖的學生左眼先天性失明,什麼也看不見。第一個和第三個穿相同衣服的是雙胞胎,那天開校會溫度30,我到他們身邊讓把加絨的厚外套脫了,他們只是衣鏈拉的更緊了。我又找和他們玩的比較好的孩子提醒他們,然後我看到,他們依然包裹嚴實,讓人心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