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州區財政局全力破解脫貧攻堅資金使用難題

四川新聞網巴中5月30日訊(李長鴻 羅小平)近年來,巴州區財政局緊扣脫貧攻堅大局,按照“規劃引導統籌、重點項目主導統籌、獎補資金引領統籌”的原則,創新投入機制,集中財力,加大投入,強化監管,有效破解資金籌集難題,為打贏脫貧攻堅提供了有力保障。

創新扶貧投入機制,保障脫貧攻堅資金需求

聚焦脫貧攻堅“區摘帽、村退出、戶脫貧”目標,建立財政涉農資金整合“蓄水統配”新模式,保障扶貧資金的需求,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和公共服務短板,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一本預算“蓄水”。區財政局在編制涉農資金年度預算時,根據上年度實際到位情況、預算年度上級提前下達資金及財政投入政策,測算涉農項目資金到位額度,會同相關部門彙總編制統籌整合涉農資金計劃。區脫貧攻堅領導小組辦公室根據年度脫貧任務,對部門、鄉鎮、村申報實施項目,按輕重緩急原則,在整合資金規模內擇優選擇實施項目,編制統籌整合資金使用方案,經區政府審定、區人大批准後納入財政預算。

一個平臺“引水”。區財政局將上級下達的應納入整合範圍內的財政涉農資金,按程序無條件通過“政府財政管理信息系統”全部引入一個“資金池”,即“財政涉農整合資金專戶”,並分類建立統籌整合資金臺賬。

一個龍頭“放水”。按年度資金統籌整合使用方案,由區人民政府統籌安排整合資金,區財政按預算和程序撥付資金,項目主管部門具體實施。整合資金重點用於:一是農村公路、農田水利、農村安全飲水和新村建設與維護等方面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二是支持貧困村、貧困戶發展產業,支持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地適度發展規模種植業、養殖業、林產業等特色優勢產業和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民俗文化等服務業等方面的農業產業發展。通過財政涉農資金“蓄水統配”、整合使用,全區新建農村集中安置點605個,覆蓋27個鄉鎮386個行政村,集中安置76771人、分散安置10801人;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1997家,引導1.8萬戶發展五個“萬元增收工程”;新(改)建通村公路、通村聯網路、產業園區道路、聚居點聯結路等857條1257.4公里;建設各類供水工程5351處,解決了29個鄉鎮(街道)424個村(居)42.6萬人的飲用水問題。

創新基金使用模式,激發困難群眾脫貧致富內生動力

針對一些貧困群眾“等靠要”、“發展動力不足”,採用了“基金+”五種模式激發貧困戶發展的內生動力,引導貧困戶根據信貸規模、勞動能力、區域產業發展規劃等實際情況發展生產,讓貧困戶的“錢袋子”鼓起來。

一是“基金+貧困戶”模式。引導有條件的貧困戶以家庭為單位,按照市場需求因地制宜、長短結合的原則,發展“萬元田”“萬元林”“萬元水”“萬元圈”“萬元店”,五個“萬元增收工程”。

二是“基金+專合社+貧困戶”模式。當地村民結合實際創辦專業合作社,吸收當地貧困戶將貧困村產業扶持基金、貧困戶扶貧小額信貸資金聯戶經營,共同發展,流轉土地,建起了以優質果蔬、生態水產、休閒採摘等為特色的現代農業生態觀光園,參與的貧困戶戶均獲得年利潤收入、務工收入、土地流轉收入。

三是“基金+村集體經濟組織+貧困戶”模式。村委將產業扶持基金用於創辦專業專合社,發展李子、丹參、鄉村旅遊等產業,讓貧困戶務工獲得勞務收入,利潤作為集體經濟收入。

四是“基金+產業園區+貧困戶”模式。業主用信貸支持產業發展基金擔保,貸款創辦產業園區,引導帶動貧困戶入園管理和務工,財政按帶動貧困戶發展的比例及年利率5%予以貼息。

五是“基金+龍頭企業+貧困戶”模式。由村委帶領,與貧困戶戶戶見面做思想工作,通過申貸、整合、利益聯結,成立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並與巴中秦嶺藥業公司合作成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發展水果和道地巴藥,實現貧困戶年保底分紅收益、務工收入以及村集體經濟年收益。

創新資金監管體系,提高扶貧資金使用績效

引入第三方專業機構,從資金整合、科學分配、制度執行、規範操作、強化監督等方面全程參與脫貧攻堅資金監管,為全區脫貧攻堅工作資金安全、精準使用“保駕護航”。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從四川聖源會計師事務所聘請10名專業財務會計人員,強化對全區29個鄉鎮(城區街道)脫貧攻堅資金“賬務指導、監督檢查、績效評價”全過程管控。截至目前,通過第三方專業機構“點名道姓”發現問題線索83個,糾正核算管理不規範行為65處,涉及金額3305.17萬元,確保把有限財力用在“刀刃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