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一|長老憍陳如關於真心和妄心的兩個比喻

不僅僅只是聽老師講,同學交流也很重要。有時候聽老師講了半天都沒懂,同學一交流,一下子就明白了。關於真心和妄心,長老憍陳如打了兩個比喻,阿難這次有些明白了。是哪兩個比喻呢?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

楞嚴經·卷一|長老憍陳如關於真心和妄心的兩個比喻

【爾時世尊,舒兜羅綿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敕阿難,及諸大眾:我初成道,於鹿園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

這時候,世尊伸出其兜羅綿網相光手,張開五輪指,誨敕阿難以及諸大眾:“我當初成道後,即前往鹿野苑為阿若多等五比丘說法,以及後來也為你們四種弟子說:‘一切眾生,之所以不能得成菩提果以及阿羅漢果,都是由於客塵煩惱所耽誤。’你們當時是因為什麼而開悟,而今得成了聖果?”

兜羅綿是印度一種棉花,極其柔軟。網相就是縵網之相,即手紋。佛手有金光。故說兜羅綿網相光手。佛指有千幅輪相,故稱五輪指。

佛陀為太子剛出家時,淨飯王派五位大臣,阿若憍陳如、阿說示(又譯馬勝)、跋提、十力迦葉、摩訶男拘利,尋找太子勸其回宮。然而五人尋到太子後,太子不肯回宮,五人不敢回覆王命,只得隨太子至雪山修苦行。後來他們見釋迦放棄苦行,以為太子退心,便舍之而去。釋迦成道後,首次於鹿野苑為他們說法,於是這五人出家,從此便有了最初的五比丘和比丘僧團。此處的阿若多即是憍陳如,是第一位證得羅漢果的阿羅漢。憍陳如即《金剛經》中的歌利王。釋迦牟尼佛因地修行時,曾遭歌利王割截身體,當時他發願要先度他。

所謂“客”者,寄也。客塵煩惱即是暫時所寄,不能做主,也不會長久的見思煩惱,或叫妄想。

【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

這時候,憍陳如從座位上站起來,對佛陀說:“我現在是資歷最深的長老,在大眾之中,獨得‘最初解’(第一個解悟的人)這個名字。我是聽世尊說‘客塵’二字,而開悟證果的。世尊,譬如旅客,投身寄於旅店中,或是住宿或是吃飯,吃飯或住宿事畢後,就要整理行裝,繼續前行,沒有閒暇安住在旅店裡。如果是旅店的主人,自然就不會如此攸然的往返。如果這樣思維:不能長住的,名字叫做客;能夠常住的,就是主人。以不長住的見思,稱名為客塵之義理。”

這裡的旅客比喻客塵煩惱,見惑、思惑等無明妄想。主人比喻常住真心。旅客住在旅店裡,只是暫時的、不長久的。旅客若能歸家,自然就能見到常住真心。

【又如新霽,清暘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憍陳如又打了另一個譬喻,說:“又好比是雨雪後初晴,清朗的太陽昇於天空。當日光射入空隙中時,能顯發、明見虛空中有很多塵埃之相。塵埃物質搖動不住,但虛空寂然不動。如果這樣思惟,澄靜寂然的稱名叫‘空’,搖動不停的稱名為‘塵’。以搖動的見思,稱名為客塵之義理。”

雨後天晴,陽光射入空隙中時,很容易見到塵埃空中飛舞,這種體驗絕大部分人都有。這裡的塵埃,比喻見惑、思惑,如塵埃飛動,微細難察。虛空比喻真心本性,澄明朗然、寂然不動

楞嚴經·卷一|長老憍陳如關於真心和妄心的兩個比喻

【佛言如是。】

憍陳如所打的這兩個譬喻,佛陀是認可的。

關於客塵煩惱,見惑與思惑,如果微細思維,就會發現:見惑是因為不住的分別而產生的煩惱障。比如說,不住的分別這個說得不對、那個說得好,這是我喜歡的,那是我不喜歡的等等,讓自己陷入在這些是是非非的煩惱裡。思惑是因為搖動不停而產生的所知障。比如說,左思右想,思慮萬千,拿不定主意,糾結不已等,這都是思惑煩惱。

在憍陳如這兩個譬喻的基礎上,佛陀接著又進行了演繹。且看下回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