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講解《楞嚴經》(六根 六塵 六識)相互之間的關係以及作用

對於鑽研《楞嚴經》的同修來說,(六根 六塵 六識)這些名相概念是基礎,需要懂得他們相互之間的關係以及作用,聽楞嚴經講解時,才不會被名相概念繞的雲裡霧裡。

《六根》

眼根: 眼睛向外直接攀緣相應的色塵,色塵又分為明塵和暗塵兩種。眼根的作用只管看。

耳根:耳朵向外直接攀緣相應的聲塵,聲塵又分為動塵和靜塵兩種。耳根的作用只管聽。

鼻根:鼻子向外直接攀緣相應的香塵,香塵又分為通塵和塞塵兩種。鼻子的作用只管聞。

舌根:舌頭向外直接攀緣相應的味塵,味塵又分為恬塵和變塵兩種。舌頭的作用只管嘗。

身根:身體向外直接攀緣相應的觸塵,觸塵又分為離塵和合塵兩種。身體的作用只管觸。

意根:意根直接攀緣頭腦中的法塵,法塵又分為生塵和滅塵兩種。意根的作用只管搬運傳輸。

詳細講解《楞嚴經》(六根 六塵 六識)相互之間的關係以及作用

《六塵》

注:外六塵,外在,指的是肉團身六根以外的萬法萬相。

(色塵)分為明塵和暗塵

明塵:光明,大,小,紅,黃,白等等一切外在色相與顏色。

暗塵:走進暗室,或者閉上眼睛所接觸到的黑暗,或者盲人看到的黑暗。

(聲塵)分為動塵和靜塵

動塵:大小聲音,人聲,男女老少聲,牛馬豬羊聲,雞鴨貓狗聲,颳風下雨聲,打雷閃電聲,車水馬龍聲,耳朵能夠聽到的一切外在所發出的音聲。

靜塵:耳朵聽不到外在的任何聲音,或者沒有聲音。

(香塵)分為通塵和塞塵

通塵:當鼻子通暢時,可以聞到外在香氣,臭氣,以及一切萬法各自的味道。

塞塵:當鼻子阻塞時,聞不到外在的任何氣味。

(味塵)分為恬塵和變塵

恬塵:當舌頭不吃東西時,屬於恬塵。

變塵:當舌頭與食物接觸時,感受到,酸,甜,苦,辣,鹹等等味道時,屬於變塵。

(觸塵)分為離塵和合塵

離塵:當身體不與物體接觸時,處於離塵。

合塵:當身體與物體接觸時,感受到,冷,暖,澀,滑,疼痛,舒服,屬於合塵。

(法塵)分為生塵和滅塵

(眼耳鼻舌身,這五根如同一部超能攝影機,當它對應五塵的時候,當下就產生第一念直覺感受,這個時候已經形成了底片,這個底片就是我們留在頭腦裡的一個影像,或者叫底片。這個影子就叫:法塵)

生塵:頭腦想起了自己過去的種種經歷,善,惡,不善不惡,是非,好壞。或者在想當下所發生的事情時,都處於生塵。

滅塵:當頭腦忘記了過去發生的種種經歷時,或者頭腦不想任何事情的時候,處於滅塵。

生滅二塵還有一種理解:

當我們晚上睡著了以後,頭腦不再妄想時,這個時候,處於滅塵。

當我們睡夠了醒來以後,頭腦又開始妄想,這個時候,處於生塵。

詳細講解《楞嚴經》(六根 六塵 六識)相互之間的關係以及作用

《六識》

眼識:眼根攀緣色塵時,產生了對明,暗,大小,紅黃黑白等,種種顏色的識別心(直觀感受)。

耳識:耳根攀緣聲塵時,產生了對動,靜,大小,人聲,動物聲,噪聲,非噪聲等,種種聲音的識別心(直觀感受)。

鼻識:鼻根攀緣香塵時,產生了對通,塞,香,臭等,種種氣味的識別心(直觀感受)。

舌識:舌根攀緣味塵時,產生了對恬,變,無味,或者酸,甜,苦,辣,鹹等,種種味道的識別心(直觀感受)。

身識:身根攀緣觸塵時,產生了對離,合,冷,暖,澀,滑,疼痛,舒服等,種種觸塵的識別心(直觀感受)。

意識:意根攀緣法塵(前五根對應五塵,留在頭腦中的影子)時,產生了對生,滅,善,惡,不善不惡,是非,好壞等虛妄感受,形成了一個經過細加工的業識種子。

然後,第七識(意根)立刻把這個業識種子搬進第八識阿賴耶識種子倉庫中,這個種子,什麼時候成熟,第七識就什麼時候把它再搬出來,使我們自作自受。

詳細講解《楞嚴經》(六根 六塵 六識)相互之間的關係以及作用

《前五識:俱生意識》

眼根——色塵——眼識

耳根——聲塵——耳識

鼻根——香塵——鼻識

舌根——味塵——舌識

身根——觸塵——身識

意根——法塵——意識

(實根對實塵所顯現出五種俱生意識,也叫:前五識。)

實根:眼耳鼻舌身,這五根,是有實體存在的,所以叫:實根。

實塵:色聲香味觸,這五塵也是有實體存在的,即使是藉助於某一物體而顯現,也算是有實體的。所以叫:實塵。

前五根對五塵所產生的第一念直覺感受,就是五種俱生意識,這是實根對實塵的第一念直覺感受。

而法塵的概念是:第一念直覺感受(前五識)在頭腦中留下了一個影子,或者叫作:底片。這個影子就是法塵。

打個比喻來理解什麼是法塵:我現在眼睛(眼根)看到一本經書(色塵),當下,我的頭腦中,就已經留下了這個經書(色塵)的影子,這個影子,它沒有實體,可它客觀存在。我現在閉上眼睛,不去看這本經書了,我的腦海裡依然存在這本經書的影子。這個就是法塵。

以此類推,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留在頭腦裡的那個影子,統統都是法塵。

詳細講解《楞嚴經》(六根 六塵 六識)相互之間的關係以及作用

《第六意識心》

意根(第七識)對著這個法塵(前五識留在頭腦中的影子)繼續打妄想。按分別法來講:意根(第七識)的作用是不分別,不妄想,不執著好壞善惡的。但是,它能夠變現出一個具備妄想,分別,執著能力的第六意識心,這個第六意識心,就是因此顯現出來的。

注意:我們每個人的肉身,六根,六塵,六識,都是通過自己這個(意根)第七識再加上父母的緣,漸變出來的。每個眾生都有第七識,每個眾生的第七識都是各自肉團身的後臺老闆,通俗的稱為:靈魂。

那麼,我們的第六意識心是怎麼妄想,分別,執著的呢?

我打比喻來說明六意識心:

比如:我眼睛(眼根)看到一本經書(色塵),先是實根對實塵(眼睛和經書,都有一個實體的存在,因此叫:實根對實塵),眼根對應色塵,第一念直覺,有了眼識。這本經書映入我的眼簾我看到了,當下,我的頭腦裡有了這個經書的影子(法塵)存在了。

那麼,我現在閉上眼睛不去看這本經書了,但是,這本經書的影子(法塵)還在我的腦海裡。我就對著腦海裡面那個影子打妄想:這本經書,到底在說明什麼法理?這是佛在什麼時期講的?等等妄想就出來了。已經事過境遷,我還在對頭腦裡的那本經書的影子打妄想,這個就是第六意識心的妄想,分別,執著。

再比如:我眼睛(眼根)看一朵花(色塵),第一念的直覺:這是一朵花。當下這朵花的影子(法塵)已經存在我的腦海中了。這個影子就是(法塵),大家不妨觀照一下攝影機的工作原理。

當我第二念分別:這是什麼花兒,這麼鮮豔好看,明天我也要買一朵,頭腦開始進一步妄想,分別,執著的時候,就是第六意識心,它直接對著留在腦海中那朵花的影子(法塵)打妄想。

這個第六意識心攀緣能力非常強,可以妄想過去,現在,未來,坐在這裡可以想到家裡,想到任何一個地方,可以對著眼前的境界打妄想。還可以離開任何境界,對著頭腦裡面的影子閉門造車。我們這個世界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人事環境,包括工業,農業,科技的發展,以及我們的生產資料,生活資料,學習資料,一切的萬法都是這個六意識心妄想,分別,執著而造作出來的。

第六意識心也叫:獨頭意識,它的作用就是對著頭腦裡的影子(法塵)打妄想,分別這個是好人,那個是壞人,這個人對我好,我喜歡他。那個人對我不好,我不喜歡他。小學生人坐在課堂上,心卻跑到了家裡,想著中午他媽媽給他做什麼好吃的飯菜,想著想著,還直流口水。還有的人,坐在家裡看穿越劇的同時,還妄想著自己穿越到那個時代,成為那個時代最有智慧的人。還可以一念想到自己小時候,甚至妄想自己老的時候是什麼樣的子。等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第六意識心它還可以閉門造車,無事生非,本來沒有的事情,它都能妄想出來。

詳細講解《楞嚴經》(六根 六塵 六識)相互之間的關係以及作用

比如:有時候,你身邊的人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話。當你心量狹隘,心底陰暗的時候,也許聽了以後,就生煩惱。你就會想:他這個眼神,這個舉動,這個言語是不是針對我,嘲笑我,輕慢我?心裡起了種種的妄想,分別,執著。因此,越想越不愉快。也許,人家本身就是不經意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話,沒有多大意思,可是你想多了,而且把別人想陰暗了,所以,你不開心。同樣,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話,當你心地寬宏大量,智慧光明的時候,你就會不自覺的把人好處想:人家種種的表現,是在鼓勵我,讚歎我,幫助我,你這樣想,心裡自然就不會生煩惱,就看個人會不會想。

即使,那個人真的很壞,你只要把他往好處想,你的心地都是光亮的,一個心地光亮的人,哪裡會有種種的煩惱呢。有種種煩惱的人,心地自然是陰暗的,潮溼的,不寬宏大量的。假如,那個人並不壞,你卻把他想的很壞,那麼,你就把自己的心變得越來越陰暗了。所以,外在的一切人事物,好與壞,對與錯,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用心看待這一切。這就是我們平時運用第六意識心的作用。

佛法就是教我們認識自己的真心本來面目,認識自己與佛,與宇宙萬物相互之間是什麼關係,來龍去脈是怎麼回事,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你心開意解,生生世世得大自在,大解脫,大智慧,大福報。

第六意識心:獨頭意識又分為四種。

第一:定中獨頭:法塵分為生滅二塵,它攀緣滅塵境界。就好比,你現在頭腦一片空白,什麼都不去想了。

第二:夢中獨頭:做夢時,第六意識心,對著夢境中的人事物,妄想,分別,執著。

第三:狂亂獨頭:一個人生病時,痛苦難忍的一種表現。或者精神壓力過大,心非常狂亂焦躁的時候,身不由己的表現。

第四:散位獨頭: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直在打妄想,妄想過去,現在,未來。對自己和人事物,以及周邊的環境打妄想,身體上有了冷暖,疼痛,舒服的感受,以及心裡有了榮辱得失,愛恨情仇,這種種妄相就是煩惱的根源。不覺悟真理的人,不明白真心本來面目的人,永遠都輪迴在自己的妄想顛倒中,隨著種種的顛倒妄相而六道輪迴,隨業輪轉。

在《楞嚴經》第三卷,把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都歸入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本非因緣,非自然性,非不因緣非不自然,即因緣即自然。都是當下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