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崇尚欧化生活,认为中国丝绸不如外国的毛,此人的影响巨大

1919年三月四日,溥仪醇亲王载沣,帝师陈宝琛,朱益藩等人等候在毓庆宫内,准备觐见新聘请的英文教师庄士敦。

响午时分,宫外传来了御前太监的传呼声:“涛贝勒到!”声音刚落,溥仪的七叔载涛引着一位外国人走进宫来,载涛率先向端坐在皇帝宝座上的溥仪叩拜后说道:“臣将英文帝师庄士敦先生引来了,敦请皇上觐见。”说完,载涛侧过身说了声:“庄先生,请。”只见这位外国人,朝溥仪深深地鞠了一躬,用十分流利的中国话说:“臣雷湛奈尔徳•约翰•费莱明•庄士敦给皇上恭请圣安!”

溥仪崇尚欧化生活,认为中国丝绸不如外国的毛,此人的影响巨大

溥仪听得糊里糊涂的,慢慢从宝座上欠起身来与庄握了握手,而后又重新落座。只见庄向后退了一步,又深深地鞠了一躬,这才完成了清室觐见外臣的“三鞠躬”礼仪。这时,庄抬起头,目不转睛地看着坐在上的“小皇上”。溥仪仔细地打量着这位苏格兰人。他年过五旬,中等身材,长着黄发黄眉,整个面部轮廓明显,具有典型的欧罗巴人的形象特征:一双深陷在高额之下的蓝眼睛,高高在鼻梁,厚厚的嘴唇。站立时腰板挺得很直,俨然带有一种学者的风度和盛气凌人的神情。这位外国先生给溥仪的第一印象是高傲而又严厉的。

在庄士敦开始授课的前几个月里,溥仪对庄教的英文字母A、B、C、D很是感兴趣,学得也

溥仪崇尚欧化生活,认为中国丝绸不如外国的毛,此人的影响巨大

十分用心,常常受到庄的夸奖。相处久了两人便熟悉了起来,在与庄的谈话中,溥仪了解到这位英国先生似乎带有着传奇色彩的经历。庄士敦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他早年读书时,就十分主意阅读和研究有关东方国家的古典文学和历史,毕业后,他以牛津大学文学硕士的身份来到中国,先被委任为香港英国总督秘书,后又被派往山东威海卫,任殖民地行政长官。

庄即能讲广东话,又能说一口流利的北京“官语”,曾经游历中国二十几个省份,遍访名山大川,对中国历史、经济等各方面都有所了解。1918年夏天才来到北京,先采访了溥仪的七叔载涛和李鸿章之子李经迈,后又觐见了中国民国的大总统徐世昌,并经过他们的推荐,最后才来给溥仪做老师。

小皇帝跟一个阅历丰富的殖民主义老手意气相投,你猜这位会教给溥仪些什么?在中国经营了几十年的经验,使得庄深刻的明白,只有扶植封建势力,才能使英国维持在中国的殖民主义地位,因此庄每天给溥仪教完《英文法成》之后,便开始讲授《金河王》、《阿丽斯漫游奇遇记》等教材,大肆宣扬殖民主义的“功勋”和“荣耀”。与此同时,他又用所谓的西方文明为诱饵,向溥仪灌输殖民主义的思想。而这些富有传奇色彩的说教以及欧洲的生活方式,对于从小就被禁锢在紫禁城的溥仪来说,即陌生又新奇,有着一种潜营默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渐渐地庄在溥仪的心里占有了重要位置。

溥仪崇尚欧化生活,认为中国丝绸不如外国的毛,此人的影响巨大

受庄士敦的影响,溥仪开始醉心于“欧式生活”。他见到庄穿的毛呢西装和雪白的衬领,以及闻到庄身上所散发“樟脑”和“香水”夹杂的气味,就开始厌倦清末遗老们身上所散发的臭味。他甚至自卑的觉得,中国的丝绸不如外国的毛;中国的毛笔和宣纸不如外国的自来水钢笔等等。后来他不顾遗老和太妃们的阻拦,割掉了鞭子,穿上西装,登上了皮鞋。还购买大量的西式用品用具置于宫中。还给自己取了个英文名“亨利”,更过分的是他给自己胞弟溥杰改成“威廉姆”;二格格取名“玛丽”;三格格叫“莉丽”;皇后叫做“伊丽莎白”。

溥仪这种做法按旧社会来说,是违反祖制的,引起了太妃和遗老们的不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帝师们见到溥仪总是沉着一张脸;几位太妃见面就抱头痛哭,都认为这是清室的“厄兆”和“败象”。但是呢,最终还是无法阻止小皇帝。从某用意义上而言溥仪的做法是向现代化迈进,但更多的是现在人常常说的“崇洋媚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