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崑曲和南京 金陵一曲《牡丹亭》

南京.崑曲

呂峰

「文化」崑曲和南京 金陵一曲《牡丹亭》

六朝古都的南京,金陵霸氣已消,剩下的只是平和厚實的一種莊重,被歷史擦亮的一抹斜陽給人一種靜謐的安詳。六百年前,崑曲來到南京後,在歷史的嬗變中,逐漸成為了南京的文化名片,吸引著越來越多人的目光。

崑曲是一種精緻典雅的藝術,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自明清以來,就與南京結下不解之緣。沒有哪個地方,能夠像南京這樣讓你與崑曲如此接近。南京曾出現了"興化部"、"華林部"、"李漁家班"、"曹寅家班"等名揚全國的專業昆班,而且清音小部和文人唱曲之風亦綿延不絕。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每天都要欣賞《琵琶記》。湯顯祖在南京生活了七年並寫出了《紫釵記》傳奇;孔尚任以秦淮名伶李香君為摹本寫了《桃花扇》;閒情大家李漁在南京生活了二十年,並營建了芥子園,自編自導自演。

崑曲曾因其過於風雅繁難的表演風格而逐漸走向沒落,如今它又重新散發出迷人的魅力,特別是臺灣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以一種令人驚訝的氣概,將崑曲《牡丹亭》重新演繹後,各種劇團在世界各地紛紛排演起了《牡丹亭》、《西廂記》、《長生殿》等,一時間崑曲成為最熱門的詞彙,從網站到手機彩玲,都能聽到崑曲的吟唱之聲。在南京,幾乎處處可聞悠揚的崑曲聲。聽崑曲,不僅可以體會到南京的性格,也可以瞭解南京的歷史與未來。正如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說的那樣,南京的“菜傭酒保皆有六朝煙水氣”。

「文化」崑曲和南京 金陵一曲《牡丹亭》

有一次應朋友之邀去南京遊玩,第一天,朋友就安排去朝天宮江寧府學欣賞了一出精妙絕倫的《牡丹亭》。在一片現代的高樓大廈之中,一處古色古香的清靜院落,不朽的愛情傳奇,在寧靜的水面中的古戲臺上娓娓道來……沒有麥克風和揚聲器,演員完全靠嗓子和身段,裙裾暗香迫近眼眉,曼拂輕紗構成了恍惚如生的意境。表演者的動作語言很豐富,俯仰之間,綽有態度,一顰一嗔,皆有神韻。現場也沒有伴奏帶,唯有樂師的現場演奏,貫耳即聞曲笛幽咽,絲絃婉轉如琢如磨,無法揮去的撲面古意交纏著無限的幻想,那種驚豔之美似乎瞬間就飛至眼前身畔,給我帶來了珍稀美妙的觀劇感受。

夜晚在南京城裡漫步,突然發現在歌榭茶樓之間,古老的崑曲在靈活地以一種韌性的狀態存在著,這是尤為難得的。雖然這些崑曲表演的不能算是爐火純青,但是給外行聽聽,也是足夠的。有一家茶館競以“牡丹亭”來命名,走進去,素素的窗簾茶几,沙發的抱枕上繡著牡丹,一朵半朵嬌豔地開著,很是雅緻。牆壁上懸著許多跟崑曲有關的圖片,我一進去就喜歡上了這種淡淡如水的清素之氣。坐下來之後,朋友點了一壺南京當地產的雨花茶,很是清正素淡。那音箱裡的曲子如濁世裡的清音,唱詞或者清妍,或者豔麗,字字珠璣。在茶香嫋嫋間,在低吟淺唱裡,六根清淨,恍若誤入桃花源中。

就這樣,崑曲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來關注、來觀賞,看不懂不要緊,看得不大懂也不要緊,只要使人身心愉悅,就可以達到目的了。有一次,我在一位朋友的駕駛室裡發現了幾張崑曲的碟片,於是以為遇到了知音,想和他好好聊聊崑曲,誰知朋友卻說他不懂崑曲。後來他告訴我,只是因為這些碟片很好聽,“它們的節奏很慢,我聽這樣的音樂,有時候自己還跟著哼,開車的時候可以放慢速度,避免事故。”剎那間,我終於明白了,崑曲表達就是一種閒情逸致、檀板笛聲,陣陣悠揚,帶出了中國文化中最婉約最柔軟的部分。

「文化」崑曲和南京 金陵一曲《牡丹亭》

很難有一種藝術像崑曲這樣,曲高和寡卻綿延百年而不衰,也很難有一種藝術像崑曲這樣,榮列世界非物質類文化遺產卻無狂喜過望,照舊以原有簡單的形式平淡地生活。有人說,這就是真正的藝術,也有人說,這才是所謂的道行。其實,我們所愛戀的崑曲,就是活生生的嬌美容顏、清亮亮的婉轉歌喉、萬方的儀態和毫不屈就的矜持,它能給我們帶來衣香鬢影、曲笛幽咽的非凡感受,帶領我們去領略跨越時空的動人力量。

南京已經洗脫浮麗,不需要張揚,自有大家氣派。正如省昆的風格,不標新立異,講究的是原汁原味,功底深厚。“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殘垣”“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到了南京,如果不到朝天宮江寧府學聽崑曲,那無論如何都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

選自蘇白文化、未來趨勢文化、北嶽文藝出版社聯合出品旅遊美食文化圖書《夢裡天堂:一城一味一景》

呂峰,出生於1979年,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食文化研究會

民事委理事會會員;專欄作家,現已出版發表散文、隨筆、小說200餘萬字;文章多

賽中多次獲獎併入選多種作品集;喜歡看書、喝茶、養花、走天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