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茶葉煮蛋兩炷香

品味|茶叶煮蛋两炷香

楊忠明

舊聞、食事作家,上海作家協會會員,海派雕刻多面巧手。

作家馬尚龍說:“評論的都像是在排隊等著吃網紅茶葉蛋。”何菲回答:“味道爭取也網紅,還沒燒好,我已經吃掉兩個了。”我說:“看來你家三口邊燒邊吃,一鍋吃光正好天亮,好像圍著爐子吃火鍋。”

記得1964年,我外婆家的淮海中路老弄堂口有位老婆婆賣茶葉蛋,8分錢一個。外婆說,買茶葉蛋有竅門,要等蛋快賣光的時候去,這時蛋已經煮了很久,蛋殼更碎,湯汁更濃,五香味道都滲透進去,吃口更香。後來想想也對,燒得到位的茶葉蛋,外觀呈火石紅,包漿厚實,剝開滾滾燙的蛋殼,一股香汁流出,蛋白上呈現出美麗的古陶色冰裂紋,醬油滲進蛋白、蛋黃裡,鹹、鮮、香!

品味|茶叶煮蛋两炷香

關於茶葉蛋,明代田汝成《西湖瀏覽志》記:“蘇、錫、杭等地農村,立夏,家家有向七戶鄰居討陳年老茶葉煮成‘七家茶’給小囡喝的鄉俗,可以防‘伏夏之疾’。”有人說當時農民把雞蛋放在“七家茶”中煮熟而食,稱其為茶葉蛋的起源,是否屬實,有待考證。

也有人說,茶葉蛋是婺州舉巖茶產地金華北山的鹿田村張志學發明的。張嗜茶,冬夜讀書茶喝多了要到屋外小便,寒極,便把雞蛋同茶煮,咬一口蛋有股茶香,亦可解飢,後來他添加了鹽、茴香煮蛋,帶著茶葉蛋去鄉試,竟然中了秀才,之後在金華開了一家茶葉鋪,妻子王雪茶則在店門口架鍋賣茶葉蛋。

清代美食家袁枚《隨園食單》記:“茶葉蛋,雞蛋百個,用鹽一兩,粗茶葉煮兩枝線香為度。如蛋五十個,只用五錢鹽,照數加減,可作點心。”有人請教寺廟的老和尚,得知每個時辰敬香一炷。按此推算,“兩炷線香”約4個小時。

江南江北流行的茶葉蛋經過各地改良,加了茴香、桂皮、花椒、醬油之後,大約在清末時傳入上海,茶葉蛋們開始混跡於大街小巷、茶樓戲館,成為滬上特色小吃之一。

上海人家喜歡煮茶葉蛋,一股誘人的香氣瀰漫在石庫門老屋內經久不散,引得鄰家的小孩探頭探腦,香啊!饞啊!好客的家庭煮婦也會把煮好的茶葉蛋分給鄰家小囡們嚐嚐。

品味|茶叶煮蛋两炷香

煮茶葉蛋究竟要用什麼五香料?應該是甘草、桂皮、茴香、紹酒、醬油、茶葉吧!有人說,香料越齊,茶葉蛋味道就越香,雞蛋要煮熟後才敲碎,味道才能進入蛋內,煮茶葉蛋以小火燜燒最佳。各家煮茶葉蛋的用料五花八門,如加入丹參、紅花、桃仁、糖、雞精、尖椒、蔥、姜、冰糖、可樂、白蘭地等。

我有一位朋友別出心裁地把高級別的沉香料放入鍋中,煮出的茶葉蛋有股特殊的沉香氣味,這是當代奢侈級的沉香茶葉蛋!玫瑰公主做的“玫瑰茶葉蛋”聞有奇香,我問她有何竅門,她說:“沒啥大訣竅,是放醬油的版本,有時不放大料,直接放五香粉,就是多加了幾朵紅玫瑰花。用的茶葉是顏色深的正山小種,有時放點生抽,放糖增鮮,白煮蛋趁熱拿鋼勺敲碎蛋殼後再燒。”

據傳,光緒帝每日吃4個茶葉蛋,御膳房開出價,每個“三四十兩銀”。其實,清代市場上茶葉蛋只售三四文錢一個,錢都被宮庭內務府的官員貪汙了。某日,光緒手拿一個茶葉蛋,問老師翁同龢:“此種貴物,翁師傅可曾吃過?”翁同龢連忙回答:“老臣只在祭祀大典時才偶爾吃一次,否則不敢食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