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的生父是哪位王爺?為什麼慈禧放心選他的兒子當皇帝?

某一種未來

1861年咸豐皇帝駕崩於熱河後,年僅5歲的載淳被推上皇位,是為同治。

14年後,年僅19歲的同治皇帝因天花駕崩,而其生前並未留下任何子嗣,這無疑給皇位繼承出了個大難題。

事實上,皇帝沒有子嗣可以延續,這在清朝皇帝是世系上是頭一遭。

要知道,之前往往是因為皇子太多而爭奪儲位,而到了同治這就一個獨苗,沒得選。而同治完了,什麼都沒有。

從這個意義上說,清朝皇帝的直接世系到同治這就算完了,之後只能算是旁支嫁繼了。

同治駕崩當晚,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在養心殿西暖閣召集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及諸位御前大臣、軍機大臣、總管內務府大臣等二十餘人討論皇位繼承人的問題。

類似的事件,清朝本無慣例,但要是按儒家學說及前朝慣例的話,如前任皇帝沒有子嗣,那就應該為他立嗣。這樣的話, 皇位就可以繼續傳襲,帝王世系也不會紊亂。

而從輩分上說,同治當時是“載”字輩,他的下一輩是“溥”字輩,按理應該從“溥”字輩中挑選一個候選人,來充當同治嗣子並繼承其皇位。

然而,當時“溥”字輩的人只有一人,即道光長子奕緯之孫溥倫。但是,溥倫當時未及週歲,能否養活尚是問題;而且其父親貝勒載治並非奕緯親生而是旁支過繼的養子。

由此,慈禧太后否決了這一選擇而斷然宣佈:“溥字輩既無可立,就不必勉強。醇親王奕譞的長子已四歲,又是至親,由他繼位最合適。”

(中為醇親王奕譞,右立者載湉即光緒,左載灃。)

於是,奕譞長子載湉就這樣被推上了皇位,是為光緒皇帝。

醇親王奕譞是咸豐皇帝的七弟,不過這並非慈禧太后選擇其子載湉為皇位繼承人的主要原因。事實上,奕譞的好運氣主要來自於他的福晉,因為後者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

從這個意義上說,慈禧太后不僅是光緒皇帝的伯母,同時也是光緒皇帝的大姨,算得上是親上加親。

此外,奕譞本人的性格也叫其兄長恭親王奕訢要來得軟弱,比較好控制,這大概也是慈禧太后決定選光緒的原因之一。


坑爹史冊

對於醇親王奕譞來說,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初五日是驚心動魄的一天。

下午5點,他那飽經病痛的折磨,全身潰爛的侄子——同治皇帝,終於六脈斷絕,牙關緊閉,瞑目而逝,結束了他那19年短暫而痛苦的人生之旅。

當醇親王與其他重臣被召入養心殿西暖閣時,知道慈禧太后就要對帝統承繼大事做出安排了,心情不免萬分緊張。果然,只見慈禧果斷地說:

“文宗無次子,今遭如此劇變,如果繼位的人年紀大,我們實在不願意,必須是年紀幼小的,才可以教育。現在,我們一句話就定下了,誰也不許更改。我們兩人(指慈禧和慈安)已經一致決定,你等恭敬聽著,奕譞長子今年四歲了,而且是至親,即宣召他即刻入宮繼位!”

早在同治帝病情垂危之際,王公大臣們就已紛紛私下議論由誰繼承皇位。按清朝祖宗家法,皇帝死後無子,應從皇族近支中選一個晚輩的人繼承帝位。載淳的下一輩屬“溥”字,按慣例應該從“溥”字輩中選一人過繼給載淳為子,立為嗣帝。而在“溥”字輩中,王公大臣們普遍認為道光帝長子奕緯的長孫溥倫是最合適的人選。

聽了慈禧的諭旨,不僅其他諸重臣大吃一驚,就是被宣佈為新帝的父親醇親王也“敬懼敬惟,碰頭痛哭”,以致“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自己的兒子被立為皇帝,本應是件天大的喜事,醇親王何以如此這般悲痛欲絕,驚懼得昏暈在地?

原來,醇親王天生膽小怕事,明哲保身。他長期依附慈禧太后,對慈禧的陰毒和權欲有極深的瞭解。自己的兒子當了皇帝后,他作為皇帝的生父,必然被推到太上皇的高位上,而這必然與權力慾極強的慈禧發生衝突。一想起慈禧的苛毒險惡,他便不寒而慄。醇親王心裡非常清楚,慈禧立載湉為帝,只不過是利用自己的兒子來達到她垂簾聽政、操縱朝政的目的。一想到自己親愛的兒子落入這個陰險的女人手裡,他怎能不感到萬分絕望和悲痛呢?

自從兒子被宣佈繼承皇位後,膽戰心驚的醇親王為了保全自已和兒子的性命,立即向慈禧上書,堅決要求退出政治舞臺。他在奏書中說: “臣侍大行皇帝十有三年,時值天下多故,嘗以整軍經武,期睹中興盛事,雖肝腦塗地,亦所甘心。何圖昊王不弔,龍馭上賓,臣前日仰瞻遺容,五內崩裂,已覺氣體難支。猶思力濟艱難,盡事聽命。勿蒙懿旨下降,擇定嗣皇帝,倉猝間昏迷罔知所措,迨舁回家內,身戰心搖,如痴如夢,致觸犯舊有肝疾等症,實屬委頓成廢。惟有哀退,皇太后施恩格外,洞照無遺,曲賜矜全,許乞骸骨,為天地容一虛糜爵位之人,為宣宗成皇帝留一庸鈍無才之子,使臣受帡幪於此日,正邱首於他年,則生生世世,感戴高厚鴻施於既矣。”

在這份奏摺裡,醇親王簡直就像大難臨頭,遭遇殺身之禍那樣,可憐兮兮地懇求慈禧“曲賜矜全,許乞骸骨”,把自己當作一個廢人,以保全自已的身家性命。

慈禧選定載湉為帝,除了看他“年幼可教”,又是自己親妹妹的孩子等各種因素外,奕譞這種軟弱怕事的性格,也是深為專橫的慈禧所喜愛。果然,醇親王的奏請正中下懷,慈禧便順水推舟,將醇親王的一切職務全部解除。但為了表示自己的恩典,慈禧在革去醇親王一切職務的同時,又賞給奕譞一個“世襲罔替”的崇高榮譽。儘管這只是個虛名,但醇親王還是誠惶誠恐,一再推辭。慈禧為了給別人看,堅決不允,醇親王才勉強接受了這個稱號。

即使這樣,醇親王仍感到有危險。自己可以夾著尾巴,但如果有人為了達到個人目的抬高自己的身分,說不上什麼時候就會招來莫須有的橫禍。因此,光緒元年(1875)正月初八日,醇親王又給慈禧太后上了一份名叫《豫杜妄論》的密奏,要求將這份密摺存留在宮中,表示即使以後皇帝親政,如果有人上書抬高“皇父本生考”的身分,“務目之為奸邪小人,立加屏斥。”

總之,兒子登極,並沒有給醇親王和他的兒子帶來“齊天洪福”。恰恰相反,醇親王父子作為慈禧專權的工具,從此陷入專橫陰毒的羅網中。醇親王戰戰兢兢地夾著尾巴做了16年“皇父本生考”,在慈禧“謙卑謹慎,翼翼小心”的稱讚中抑鬱成疾,在自己的兒子剛剛親政不久便病死了。而自己的兒子載湉,更是在慈禧這個專制魔鬼手中飽受折磨,年僅38歲便含冤辭世。


鄧海春

1875年12月初五的這天夜裡,載湉被抱離自己的家,抱進了紫禁城。這一天上午,同治帝駕崩,風雨飄搖的大清國突然落在了一個四歲孩子的身上。下令強行抱走載湉的人,就是慈禧(圖一),當時,慈禧與載湉的關係是親上加親,小載湉的父親醇親王奕譞(圖二)是同治皇帝的七叔,而載湉的母親是慈禧的親妹妹,叫葉赫那拉·婉貞(圖),也就是說,載湉既是慈禧的親外甥,又是她的親侄子。

這天傍晚,一場權力的較量剛剛落下了大幕,在養心殿西暖閣,慈禧太后召開御前會議,商議繼承皇位的事,史稱西暖閣會議。當時,具有繼承資格的有兩人,一個是恭親王奕訢17歲的兒子載澄,另一個則是醇親王奕譞還不滿四歲的兒子載湉,兩個孩子的較量實則是兩個父親的較量。古有明訓,國賴長君。按祖制,載澄應該是最合適的人選。但是,慈禧太后卻另有考慮。打算第二次垂簾聽政的慈禧,自然需要的是一個“兒皇帝”,而同她一起發動辛酉政變的奕訢,對她來說是巨大的威脅,因為此時的奕訢已經是權傾朝野,身兼三職,如果讓他的兒子繼承皇位,自己勢必是大權難握。於是,在這次御前會議上,嗜權如命的慈禧再次玩弄了一把權術。

會議結束時,慈禧宣佈,醇親王奕譞的兒子載湉成為大清國第九位皇帝。就在這時,出人意料的一幕發生了,聽到這個消息的奕譞當場暈倒在地。在場的朝臣都以為奕譞暈倒,是激動所致。沒有人理解,此刻這個父親複雜的心情。

載湉的“湉”字,是平靜安寧的意思,取這個名字,原是因為載湉是奕譞夫婦的第一個兒子,他們視若珍寶,希望他能過上無憂無慮、遠離紛爭的生活。然而,一紙奏摺徹底改變了這個垂髻小兒的一生。

1874年12月初九,慈禧頒佈懿旨,曉諭天下,宣佈光緒皇帝登基,以第二年,為光緒元年,諭旨(載於《光緒朝東華錄》)上有這樣一句值得注意:“皇帝龍馭上賓,未有儲貳,不得已以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承繼文宗顯皇帝為子,入承大統為嗣皇帝,俟皇帝生有皇子,既承繼大行皇帝為嗣,特諭”。這裡的“文宗顯皇帝”指得是咸豐,“承繼文宗顯皇帝為子,入承大統為嗣皇帝”意思就是說,光緒的父母,必須把光緒過繼給咸豐皇帝當兒子,這是光緒繼位的前提。

慈禧的心裡非常清楚,光緒這個年齡的小孩,是最依賴父母的,要想讓他心悅誠服地認自己為“母親”,成為自己的傀儡,就必須割斷光緒與他親生父母間的一切聯繫。在諭旨上,慈禧昭告天下說,同治帝沒有孩子,不得已我選了光緒繼位,這一切都是慈禧在為自己的第二次垂簾聽政鋪路。查按清史發現,入宮前的小載湉被描述為性情溫和,聰明伶俐,喜歡寫寫畫畫,喜歡同花鳥說話,然而,宮中的禮儀和規矩很快磨滅了這個孩子的童真,入宮後,為了讓自己的威嚴快速的烙印在光緒的心裡,慈禧制定了“斷親情 立威嚴 傳孝道”的教育方針。慈禧沒把自己當成是光緒帝的母親,而是光緒的主子。光緒剛剛進宮的時候還不到四歲,連奶都沒斷。 “親爸爸”是慈禧命令光緒對她的稱呼。顯然,威嚴,權力,孝道,慈禧要向光緒強調的所有要求都彙集在“親爸爸”這個稱謂。

四歲登基的光緒是當時大清朝繼位年齡最小的皇帝,早朝之上,竟是些聽不懂的國家大事,時間一長,坐不住的光緒難免會自娛自樂一下,而這樣每天都會惹到慈禧。西太后是如何對待幼年光緒的,梁啟超《戊戌政變記》上有記載,西太后“常如獅虎”,“皇上為之膽破”,這樣記述一點都不為過。訓斥只是家常便飯,慈禧還會經常體罰光緒,不僅讓他長跪,而且還不給飯吃。一朝之君連飯都吃不上,這是何等可憐。在小光緒入宮前,他在醇王府曾患過痢疾,非常嚴重,險些致命,所以身體瘦弱,身材也比同齡的孩子矮小很多。實際上,得過病的事情,光緒的父親奕譞曾再三向慈禧囑託,希望太監能細心照料光緒的飲食起居,然而,慈禧這個大姨媽對這個親外甥沒有一絲憐愛之情。如果小光緒沒有按時吃飯,她就勒令太監一天都不給他飯吃,讓他得到“教訓”。由於光緒常常受到慈禧的嚴斥與懲罰,照顧他的太監也對他心存不敬。然而,一個人的出現,卻及時改變的小皇帝的境遇,他就是光緒的師父----翁同龢。

翁同龢狀元出身,曾是同治帝的老師,為人正直,胸懷天下,慈禧希望翁同龢把光緒教導成一個“服服帖帖”的皇帝。但是翁同龢很快發現,這個孩子,不同於同治帝小時候的頑劣,機敏好學,十分用功。據翁同龢的日記記載,小光緒身體不好,但經常是“日服藥五劑 仍誦讀不止”,而光緒則天真地告訴他,自己只要好好讀書,就會免於“親爸爸”的呵斥,這讓翁同龢心生憐憫。除了當老師,他還像父親一樣關照光緒的生活。為了斬斷小皇帝和他父母的情感,慈禧曾向翁同龢下旨,關於光緒父母的事情,隻字不準提。“你額娘她去了西天”,當翁同龢於心不忍地哄騙著小光緒時,失神的光緒會拉著他的袖子弱弱的問:“等額娘回來,您讓她到宮裡來,瞧瞧朕吧”。

光緒和翁同龢情同父子,在老師的提點下,他無論是禮法、祖制,還是學識、德業,都遠遠超過當年的同治帝。當時,衰弱的晚清,危機四伏。沉重的危機感刺痛著熱血澎湃的光緒,待到16歲的時候,他發奮圖強,立志要成為像康熙一樣的一代明君。早在光緒4歲登基之時,慈禧為了籠絡人心,曾經在朝廷上公開作出這樣一個承諾,“俟皇帝典學有成,即行歸政”,可慈禧卻打心眼裡不想兌現她許下的承諾。

對於慈禧來說,紫禁城並不是光緒的地盤,皇帝不過是她慈禧行使權力的工具罷了。在她眼中,光緒並沒有什麼過人的稟賦,儘管讀書用功,但生性膽小木訥,權力虛弱,把權力交給這樣一個孩子,她不放心,更不甘心。在光緒歲16歲這一年,朝野重臣開始力薦光緒親政,但是,為了繼續享受站在權力巔峰的愉悅感,慈禧硬是違反承諾,將歸政的時間延後了兩年。儘管大清有祖制和慣例在,但慈禧在這節骨眼上,卻從來不管這一套,就像清朝本無“母后垂簾”這一說,可她依然將垂簾聽政一輪又一輪的實行下去。到了光緒這兒,慈禧自然也不會簡簡單單的歸政,她早就在自己的政治棋盤上佈下了一招。

這一招就是軍機大換血,史稱“甲申易樞”,簡而言之,就是慈禧借1884年中法戰爭失敗之際,大做文章,拔掉了領班軍機大臣奕訢,取而代之的,是一向忠厚老實的妹夫,光緒的親生父親醇親王奕譞。慈禧把奕譞搬上來的目的,表面上是為光緒親政掃清障礙,實則是為她日後自己的攝政、訓政鋪平道路。光緒12年6月10日,慈禧召集了所有的王公大臣,叫來了光緒帝。光緒一到就發現,這不是一次普通的會議,因為他在朝臣之中看見了自己的父親,醇親王奕譞。這一天,慈禧發佈了一道懿旨(現保存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本日召見醇親王及軍機大臣禮親王世鐸等,予以自本年冬至大祀圜丘為始,皇帝親詣行禮,並著欽天監選擇吉日,於明年舉行親政大典”。這道懿旨表明,慈禧正式宣佈光緒親政。此時飽讀詩書的光緒早已躊躇滿志,終於等到這一天,大權在握,他自是無比的興奮。

然而就在懿旨發佈的第三天,就是六月十三日,一封請求皇太后收回成命的摺子送到了慈禧的手裡。“臣愚以為歸政以後,必須永照現在規制,一切事件,先請懿旨,再於皇帝前奏聞”,意思是皇帝現在親政不合適,即使要親政也要等到20歲,如果現在親政,太后也要要求皇帝,務必按照現在的規制,每日請示再作決斷。而讓光緒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個遞摺子的人,正是自己的親生父親醇親王奕譞。奕譞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奕譞擔心的是,光緒在宮裡的那個“親爸爸”。1875年,就在兒子被選為繼承大統的第二天,醇親王奕譞向慈禧提出辭掉一切官職,退隱回家,隨後,這位皇帝的親生父親閉門謝客,深居簡出,擺出一副與世無爭的樣子。然而,十年之後,當慈禧要求奕譞再次登上政治舞臺,幫她完成“甲申易樞”的政治大戲時,奕譞卻欣然同意了。奕譞態度的轉變就是為了自己的兒子打點將來,奕譞知道,慈禧早晚是要歸政的,但是歸政也只不過是做做樣子罷了,絕對不會輕易放權,奕譞覺得自己必須要向慈禧滲透一個信息,就是我永遠不會以皇帝的“生父”自居。他知道,只有自己不斷的表達忠心,才能夠保全兒子。

對於奕譞重返朝政,光緒滿懷歡喜,自己與慈禧正要面臨政權交接之戰,此時,他無比需要一個自己可以真正信賴之人,然而,父親進宮後的所作所為讓光緒十分失望,他不僅阻擾自己親政,而且做了一件讓光緒無比反感的一件事,那就是為慈禧修復清漪園。清漪園就是後來的頤和園,實際上,修復清漪園,是一個一箭雙鵰的辦法,因為再造園林,勢必會討得慈禧的歡心,同時還可以將她送進園中,頤養天年,減少她在紫禁城指手畫腳的時間,讓光緒真正實現親政。但是,當年的大清根本就沒有多少銀子,為了解決經費問題,奕譞絞盡腦汁,最終想到了一個偷樑換柱的方法。他提議藉助中法戰爭失敗之際,大力加強海軍的建設,選派八旗子弟操練水戰,地點就選在清漪園。如此一來,修建園林就變成了建設海軍工程。這個計劃讓光緒非常生氣,列強環伺,內憂外患,海軍衙門尚且經費短缺,還要拿去數千萬兩去修園子的,自小性格懦弱的他不敢明確向慈禧提出反對,只能把火氣都撒在父親身上。可是奕譞無法把自己的用心解釋給兒子聽,他只能默默的承受著光緒的指責,同時費盡心力的為慈禧修建園林。當這個浩大的工程完成後不久,奕譞就因為心力交瘁而病逝。

【“祥說近代史”問答團隊·】


讀史品生活

1874年十二月五號,同治結束了他那19年短暫而且痛苦的人生。當一些大臣被召集到養心殿的時候,很多人就已經明白了慈禧要開始安排帝統大事了,本來是同治的兒子頂上去就好,但偏偏同治皇帝也沒留下個兒子,所以在皇帝繼承的問題上有難處。

其實本來在同治皇帝病重的時候,一些大臣就開始考慮誰來繼承皇位。而當時本來是應該由同治的子侄輩為皇帝的,但是考慮到如果那樣做的話,慈禧就要當太皇太后了,所以就打算在同輩中立皇帝。

而當時具有資格的有兩個人,一個是恭親王奕訢的兒子載澄,另一個就是醇親王奕譞的兒子載湉。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國有長君是最合適不過的。本來都以為是恭親王的兒子載湉,畢竟人家年長,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慈禧幹了一件事。

當時的慈禧直接讓人把載湉從家裡抱了出來,直接就把載湉立為皇帝。而且當時的慈禧態度十分堅決,不容大臣議論,就相當於一言堂。於是風雨飄搖的大清國就這樣落到了一個四歲的孩子身上,於是慈禧就以皇帝年幼為由繼續垂簾聽政。而關於慈禧為什麼立載湉這件事其實也沒什麼意外的,稍微看清楚點形勢的人都知道是必然的情況,我們來看看慈禧為什麼立載湉為皇帝。

首先就考慮親情關係,肥水不流外人田這句話是亙古不變的。載湉的父親醇親王那可是慈禧的親妹夫啊,從理論來說光緒是慈禧的養子,大清國的皇帝,但是如果從血緣上來說那就是自己的親侄子、親外甥。啥事都是自己人親,慈禧是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的,所以光緒被立也是一種必然的情況。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皇帝小,父親無能,所以慈禧才可以繼續垂簾聽政。你要知道當時的恭親王奕訢是和她一起發動辛酉政變的人啊,本身權傾朝野更是身兼三職,如果立了他的兒子,那慈禧之後準沒好日子過了。相反奕譞這個人就特別的好控制,當慈禧立光緒的時候,深知慈禧秉性的他趕忙的辭職,把自己的職位全部辭退掉,這麼明事理的人你打著燈籠都找不到。

所以說慈禧立皇帝那也是考慮了很久的原因,首先考慮的是和光緒的血緣關係,再加上光緒才4歲,之後的感情還可以慢慢的培養,畢竟都是自家人。再加上光緒父親的無能懦弱,更是讓慈禧看到了立光緒好處。立了光緒之後,慈禧還能繼續的垂簾聽政,那又何苦不為那。


書香茗

德宗景皇帝,即所謂光緒皇帝,其本生父為宣宗成皇帝即道光皇帝第七子醇賢親王奕譞。

至於為什麼選德宗繼承大統,這個就比較麻煩了。

清代從道光朝開始,皇族內部有“近派宗支”的說法。近派宗支的主要作用,即是在皇統欠缺繼承人的時候,可以作為五服近親承繼皇統。

從道光朝開始,這個“近派宗支”的範圍即是“二系八家”,即仁宗嘉慶帝一系三家,宣宗道光帝一系五家,合起來是二系八家。

這八家分別是:

仁宗一系:惇王府、瑞(端)王府、惠王府。

宣宗一系:隱志郡王府、恭王府、醇王府、鐘王府、孚王府。

這二系八家,都屬於近派宗支,都屬於皇帝的五服內親屬,單從出身來講,他們是都有繼承權利的,所以德宗本人,也是從當時的二系八家內選出來的。

確定了範圍之後,我們看看為什麼選德宗。

當時二系八宗裡,一共有奕字輩六位,載字輩九位,溥字輩一位。

根據一些民間的說法,當時孝欽顯皇后為了自己能當皇太后,而不是讓穆宗孝哲毅皇后當皇太后,刻意不選溥字輩,不給穆宗立嗣,而是選了載字輩。而事實上,當時溥字輩裡只有一位男丁,就是隱志郡王府的溥倫,只有三個月大。當時的情況,只能選擇讓穆宗的兄弟或者叔父來繼承帝位。而讓奕字輩的繼承大統的話,就是要當宣宗道光帝的養子了,這樣文宗咸豐帝和穆宗同治帝就都沒人奉祀了。所以只能選載字輩。

載字輩的話,兩宮太后希望找一個年紀小一點的,這樣還可以“從頭調教”,所以九位之中,三十七歲的載治,十八歲的載澂,都二十歲上下的惇王府的載濂、載瀾、載瀛、載津,端王府的載漪,就都pass了。最後剩下醇王府三歲的載湉,鐘王府十五歲的載瀅。十五歲和三歲你覺得哪個更好“調教”?就三歲的載湉了。

有人說選德宗是因為德宗的母親是孝欽顯皇后的親妹妹。你別忘了當時孝貞顯皇后還活著呢……


橘玄雅

愛新覺羅·奕譞(1840.10.16-1891.1.1),字樸庵,號九思堂主人,又號退潛主人。道光帝第七子,咸豐帝異母弟。母為莊順皇貴妃烏雅氏,其大福晉為慈禧太后胞妹。晚清政治家,光緒初年軍機處的實際控制者。

道光三十年(1850年)封為醇郡王。咸豐帝死後奕譞配合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所以慈禧太后開始重用奕譞。同治三年(1864年),奕譞加親王銜。 同治十一年(1872年)晉封親王。光緒登基,他又被加封親王世襲罔替。他負責建設海軍的時候(李鴻章是會辦大臣),為了讓太后有個玩的地方,便將很大一部分海軍經費挪出來修建了頤和園。

光緒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薨,諡號賢。奕譞與側福晉所生的五子載灃則繼承醇親王封號,載灃的長子溥儀為清朝末代皇帝。


河馬公園

,光緒的生父是道光皇帝第七子,咸豐帝的同父異母弟弟,名叫奕譞,先封醇郡王,後有功於嫂子,因當時的皇帝巳是慈禧的親兒子宣統繼位,年輕治不了國家,都是其母皇大後掌權,垂簾聽政,宣統不到二十歲就去世了,眼看皇位後繼無人,因此慈禧大後放心大膽地選取光緒帝,因光緒帝不僅是她的侄子,還是她胞妹的兒子,從小跟她相處,親暱的叫她親爸爸,深知侄子的秉性和才能,扶上他,慈禧大後可繼續掌管國家大事,一言堂,以至後來光緒帝不聽話,直接囚禁,這就是慈禧做幾代女皇的事實。


李潛遠

醇親王奕譞。奕譞先生是道光皇帝第七子,咸豐皇帝異母弟,哥倆兒娶了同一家的閨女,咸豐皇帝娶了慈禧,

譞娶了慈禧的妹紙婉貞。慈禧生了同治皇帝,但同治貪玩兒丟了性命,又沒有子嗣,於是讓她的外甥、弈譞的次子載湉入繼大統,是為光緒皇帝。

後來光緒皇帝的弟弟載灃繼承了醇親王的爵位,成為末代醇親王。光緒皇帝一生也沒有子嗣,他被害後,載灃的兒子溥儀又繼承了皇位。

因此他們的親屬關係就比較清晰了:慈禧太后既是光緒的大姨媽,也是光緒的四大娘,光緒是溥儀的二大爺。


史海擷珍

道光帝傳位四皇子咸豐(奕濘),並封七皇子奕譞為和碩醇親王,世襲罔替。咸豐死後立其長子載淳為帝,是為同治帝。同治19歲駕崩(坊間傳為梅毒)後,因為無後,慈禧慈安立醇親王(咸豐弟奕譞)長子載湉為弟,是為光緒帝,光緒因為變法失敗被慈禧軟禁於瀛臺駕崩後(坊間傳說被慈禧用砒霜毒殺),也無後,慈禧又立二代和碩醇親王載灃(光緒帝之弟)長子溥儀為帝,是為末代皇帝宣統。 慈禧太后西太后是咸豐帝的妃子,慈安太后東太后是咸豐帝的皇后,按道理東宮太后的地位要高一些,不過慈安在政治鬥爭中鬥不過慈禧,所以慈禧得以掌控大清帝國近五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