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少年犯的一句话扎心了:这个原因让普通孩子变成问题儿童

01

下面这个故事,来自一位幼儿园园长的分享。

某天中午,幼儿园的教室里,老师们正在忙碌着安排孩子们睡午觉。所有小朋友一边叽叽喳喳说小话,一边愉快地配合着老师的指令。

中途,一位年轻的女老师有事离开了教室。

女老师前脚刚走,一个3岁的小男孩后脚就开始表现出明显的焦虑。

他坐在自己的小床上,紧紧抓着被子的一角,嘴瘪着,眼睛红着,嘴里念叨着:XX老师,XX老师……——那是离开教室的女老师的名字。

其他两位老师太忙了,没有看到他的状况。

下一秒他可能就会哇地哭出来。

恰好来班里巡查的园长,清楚看到了这一幕。

她还知道,这个小男孩是班级上最小的那个孩子,出了名的爱哭。平时最喜欢那位女老师,因为她声音甜美,最爱逗孩子玩儿,跟孩子说完话,总会自然而然地去抱一抱孩子,并且说:你真可爱,老师好爱你。

园长这个时候该如何处理呢?

凭经验她知道,如果她去试着跟孩子说,你喜欢的XX老师很快就会回来的,孩子并不能听懂。相反,听到女老师的名字后,只会更加勾起他的情绪波动,说不准,他还会哭得更大声。

要是园长再说,别哭别哭,你很快就能见到妈妈了呀。孩子会哭得更厉害。

所以,智慧的园长换了个方式去安抚小男孩。

她帮小男孩躺好,轻轻摸了摸他的小脑袋,然后说:

你乖乖睡觉的样子真可爱,园长妈妈好爱你!

说完,还亲了亲小家伙。

那一瞬间,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小男孩的嘴角不再抽动,焦虑和委屈慢慢不见了,孩子闭上眼睛开始睡觉。

小脸上写满了满足和宁静。

发生了什么呢?

园长妈妈开口说话之前,孩子是独自承受着他的焦虑的。园长妈妈的一系列安抚行为,以及那句“我爱你”,却又把孩子带回到了关系里。

因关系缺失引发的焦虑,只能靠关系去疗愈。

这就是这个小故事背后藏着的那个神奇道理。

14岁少年犯的一句话扎心了:这个原因让普通孩子变成问题儿童

02

活在关系里,被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看见,并认可,是一个孩子心灵成长的重要养料,能够帮助孩子建构起牢靠的安全感。

如果孩子感觉到关系不牢靠,焦虑感和不安全感就会升高,行为问题自然就来了。

比如,前些天,一位马上晋升二孩妈妈的朋友,吐槽自己家4岁的大宝最近有些看不懂。

反正妈妈做什么,他就学什么。

你下厨房他也要动动厨具。你搞卫生,他也要摸摸拖把。你说句话,他也在那儿鹦鹉学舌。甚至你挺着大肚子走路,他也挺出小肚子走路。

可爱归可爱吧,总觉得蛮烦。

最让朋友头疼的是,大宝的幼儿园老师也跟妈妈反应了一个比较奇怪的情况。那就是小家伙最近都不怎么爱跟其他小朋友玩儿。相反,

他总会腻歪在老师身边,时不时学着老师的样子去管理、组织其他小朋友。完全像个老师的跟屁虫,或者小助手。

孩子到底在做什么?

孩子模仿大人本是很常见的行为。他们正是在反复的模仿和操练中,发展他们的创造力,也变得越来越有力量。

但是,我们能从这个小孩的行为中嗅到焦虑的味道,因为他似乎为了守住跟权威人物的关系,连同跟小朋友游戏的快乐都放弃了。

没错,弟弟/妹妹的即将到来,明显给了他不安全感。他也许是在担心,妈妈会不会有了小宝宝就不爱我了?

他在通过刻意模仿妈妈,去吸引妈妈关注。他甚至可能以为,这样妈妈会更爱他。

在幼儿园里模仿老师,目的也一样。你可以认为他是在学习,但事实上,他更可能是在通过模仿老师去引起老师的关注,从而获得和他人的关系联结。

所以,更好的处理方式是什么呢?

  • 允许孩子的模仿,回应孩子的模仿。比如当孩子模仿扫地,那就说:你真勤快,希望像妈妈一样做家务啊;当孩子模仿老师,那就说:你真是老师的得力小助手啊,老师谢谢你……不去把这个事当成个事,这样就够了。
  • 专门花时间去给孩子更高质量的陪伴,也许只是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都行。反正在那个时间里,抛开手机和杂务,专心听孩子说的每句话,每句话都给出你的回应,去亲亲和抱抱孩子,明确表达“我爱你”,眼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只有他一人。

上面这两点,并不难做到。

通过把孩子带回到更牢靠的关系里,去真正安抚到孩子那颗躁动的心,行为问题不用刻意管,自然地就会消失了。

14岁少年犯的一句话扎心了:这个原因让普通孩子变成问题儿童

03

美国有这样一个14岁的少年犯。

也没有什么大错,就是偷盗成瘾。

也并不偷什么值钱物件,就是会时不时趁着街坊邻居不在家的功夫,就撬开人家的门窗进去,见着什么看得顺眼的就拿什么。

圣诞节就要到了,到时候会有人来监狱看你吗?

男孩满不在乎的回答道:

不会的,不会有人关心我的。

男孩最后一次被抓,是在邻居家的客厅里。防盗铃响了,他并没有跑。

警察轻易抓住了他。

当警察看到他站在客厅中央的时候,忍不住大喊:

天哪,又是他!这个小混蛋!

有人认出来。就算不认得的,也听过他的名字,简直“如雷贯耳”。

你懂,这让一切都值了。

“这”指的是警察们的那些反应。意思是说,被认出来,被人看见,真的很值。值得他不惜以身试法。

毕竟,糟糕的关系,好过没有关系。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在强调说,打骂是最糟糕的管教方法。因为有些时候,心理上不安、被焦虑困扰的孩子,他们为了寻求跟大人的链接,会不惜反复制造出问题来。大人一旦去批评孩子,去责骂甚至打孩子,孩子的“计谋”就得逞了。

那怎么办才好呢?如上一个例子所给的建议,一方面弱化孩子的行为问题,一方面给出更高质量的陪伴和爱。

因为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往往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

14岁少年犯的一句话扎心了:这个原因让普通孩子变成问题儿童

04

心理学家们曾经录制过这么一些真实的婴儿观察片段。

其中,一岁左右的一个孩子,

当父母离开,他一动不动,不跟任何他人有目光接触。他从一岁退行到5-6个月。

9个月的孩子,他在母亲离开后,出现3-4个月小婴儿的行为,他不爬了,只会左右摆,经常哭。

如果这些孩子的照顾者离开5个月以上,他的损伤是终身的。这个孩子的嘴唇会有这个吸吮的动作,手指的抓握变得僵硬,这是退行的表现。对于孩子来说,与父母分离是一个严重的事。

正是不经意的一个录象,改变了人们对母婴的看法。母婴关系的重要性,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行为主义鼻祖华生曾经说,你不要去拥抱孩子,不要碰孩子,这会给孩子不好的习惯,结果他自己的孩子最后都有心理问题。

曾经一度流行过哭声免疫法,说孩子哭了不能抱,不哭才抱,把孩子当做小动物去驯养,结果发现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困扰。

被照料,被温柔地触碰,是一个孩子的身体和心灵双重的需要。正是在和照料者的互动中,孩子借以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世界。

如果没有人碰这个孩子,他会提防这个世界,难以对他人产生信任感。

跟照顾者建立了好的依恋关系,则能帮助一个孩子更好地去建立和整个世界的关系。他们可以感觉到其他人的感觉,情商看起来更高,人缘更好,也更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根据情形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总之,他们的人格会更具灵活性。

14岁少年犯的一句话扎心了:这个原因让普通孩子变成问题儿童

我们的孩子,就像需要氧气一样需要依恋父母。这种对关系的渴求,从来不会减少。

如果孩子不能通过正常的方式获得联系感,他就会通过疾病、通过行为问题等方式去进行找补。

所以,下次当你遭遇孩子的行为问题,请克制住对孩子的评判,不如先回头看一看:我和孩子的关系,是不是有问题了?

须知,你的爱与看见,是孩子最好的定心丸和治愈良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