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服有什么讲究吗?

凯风自南247182370

冠服,也称官服、章服,一般指古代社会中皇帝、后妃、王公大臣以及各级官员按章定制所穿着的服饰,体现着官品等级在内的封建秩序。清代自努尔哈赤始,就已经开始着手制定冠服制度,用以维护和巩固统治,并在清初逐步完善。



“一代冠服自有一代之制”。清代制定冠服制度的指导思想之一,即保持满族的服饰特点。满族崛起于东北的黑山白水之间,采集、渔猎是其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而连年的部落战争也使女真人掌握精湛的骑射本领。这些对他们的服饰影响极大,满族服饰具有紧身窄袖的鲜明特色。此特点直到乾隆年间也仍在强调,乾隆皇帝说:“若废骑射,宽衣大袖,待他人给肉而后食,与尚左手之人,何以异也!”他把便于骑射的满服特色视为存亡攸关的大事。



所以,清代袍服一改宽衣大袖的传统,创造出了比较贴身的马蹄袖,也称为箭袖。自帝后到宗室官员的礼服朝袍都是马蹄袖。马蹄袖即袖口的出手处上长下短,呈马蹄型。马蹄袖袖口上长可盖住手背,适合保暖(东北地区常年气温寒冷),下短则是便于拿取东西,符合实用规则。清代早期的马蹄袖很窄小,有的只10厘米宽。但清中期以后,袖口宽大至30多厘米,已经不像马蹄了。嘉庆皇帝认为这不是不守祖训的表现,严厉训斥。



此外,《大清会典》中明确规定,皇帝的吉服、常服、行服都是四开裾,前后开裾长,左右开裾断,这种形式也是满族在游牧生活中为便于骑射而发明的款式。冠服中的“冠”,也体现着民族特色。凡是冬季用的冠,都由异薰貂、紫貂或黑狐皮等材料制作。这种材质充分显示了盛产皮毛,气候严寒的东北地区的生活特点。


当然,清代的冠服也沿用了一些前代的惯例。比如在冠服的颜色选择上,如前代一样,重视和偏爱黄色;还有冠服的图案上,也仍然使用十二章纹。

参考文献:

李英华:《清代冠服制度的特点》,《故宫博物院院刊》1990年第1期。

李国亮,尹春明:《清代冠服制度刍议》,《温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