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日用品——油纸伞

中华民族传统日用品——油纸伞

中华民族传统日用品——油纸伞

网络图片

一提到油纸伞,人们言必称苏杭,好像苏州、杭州才应该有油纸伞。这是一种偏见,其实油纸伞是大江南北普遍使用的雨具,制作油纸伞是一项传统的手工业,就像从前裁缝铺、铁匠铺一样,遍地开花,随处可见。只是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受工业文明的冲击,油纸伞渐渐退出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中华民族传统日用品——油纸伞

网络图片

伞是我国首创,历史久远,曾被作为中国文化传播到海外。油纸伞在唐朝传至日本、朝鲜,日本早期将油纸伞称为“唐伞”。油纸伞传至亚洲其他地区如越南、泰国、老挝等地后,又结合了当地的文化,有了各自的风格和名称。古典纸伞以纸为载体传播中国传统书画文化,可谓中国古典文化符号。

中华民族传统日用品——油纸伞

网络图片

旧时,在嫁娶婚俗礼仪中,油纸伞是陪嫁妆奁中不可或缺的物品。“纸”与“子”谐音,有“早生贵子”之意,繁写的“伞”字包含5个人字,寓意“多子多孙”。油纸伞的伞轴意取中空正直,无私无邪。圆形的伞面则取其“圆满”之兆,象征婚姻圆满成就;另外送伞陪嫁亦有表示用来遮日避雨,驱恶避邪之意。

中华民族传统日用品——油纸伞

网络图片

我国古代有个习俗,赴京赶考或做官上任,背上包袱里除书本外,一定会带一把红油纸伞,即“包袱伞”,又称“保福伞”,预祝路途平安、高中状元。1967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生刘春华等人创作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画面上青年毛泽东身穿一件传统的中式长袍,手拿一把油纸伞,意志坚定地大步走在山路上。该画当年单张彩色印刷数量突破9亿张,被认为是“世界上印数最多的一张油画”,油纸伞作为那个时代的圣物也跟着沾光,被人们抢购一空。

中华民族传统日用品——油纸伞

网络图片

油纸伞是中华民族传统日用品,制作历史已有1000多年,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之前,走进贵州赤水丙安古镇,发现这里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油纸伞制作工艺。它用料纯正,精选上等竹木、优质丝绸、丝绢、皮纸、桐油、柿油作材料,全部依赖手工完成,制作过程非常繁琐。当地有民谚称:“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

中华民族传统日用品——油纸伞

网络图片

据制伞艺人透露,这门手艺技术要求高,技艺以师徒相承,靠师徒之间言传身教,主要靠个人的悟性、长期实践来掌握。所用的工具均由铁匠专门打制,伞的用料很讲究,以上好桃花纸为伞面,在柿子漆里浸透,一张一张黏贴在伞骨上。柿子漆是在油柿青的时候,把油柿捣糊榨出的柿子汁,既有黏性又不会把桃花纸黏住。以竹、木制伞柄和伞骨,用发线扎好,伞面糊好后绘上图案,涂上桐油,然后在室内吊起阴干,至少要经过70多道工序。

中华民族传统日用品——油纸伞

网络图片

对于尼龙钢架伞,制伞艺人并不排斥,它携带方便、价格低廉,却是毫无生命的工业品。如今在许多表演中,可以看到温婉清丽的江南女子身穿旗袍、手撑油纸伞款款走来的场面,人们在欣赏雅致天成美感的同时,似乎闻到了江南湿润空气的芳香,感受到了今生对前世的眷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