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茵陳四月蒿?” 利膽退黃誇茵陳

茵陳原名因陳,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為中醫常用的清溼熱、利膽退黃要藥。《傷寒論》茵陳蒿湯以茵陳配梔子、大黃,用治溼熱黃疸,症見身黃如橘子色、壯熱或寒熱往來、口苦咽乾、尿黃、便秘、苔黃幹、脈弦數之陽黃證;《張氏醫通》取茵陳配附子、乾薑、甘草,用治膚色暗晦、寒盛陽虛、納少脘悶,或腹脹便溏、口淡不渴,苔白膩,脈濡滑或沉遲之陰黃證;皆以茵陳為君藥,隨佐使之寒熱而理黃證之陰陽。


現代藥理實驗,茵陳膽道湯(茵陳、梔子、柴胡、黃芩、木香、枳殼、大黃、金錢草)用於經麻醉的實驗犬,具有顯著的利膽作用,不僅使膽汁流量增加,還使膽汁內固形物含量明顯降低。可見,茵陳確實是一味很好的中藥利膽藥,可用於急性黃疸型肝炎、膽囊炎或尿少色黃等證。

傳統藥用茵陳正品濱蒿、茵陳蒿

陶弘景謂:“今處處有之,似蓬蒿而葉緊細,秋後莖枯,經冬不死,至春又生。”古人很早以前就觀察到,嚴冬來臨時,茵陳的地上部分枯萎,但地下的根依然存活。翌年開春,前一年枯萎了的地上部分會重新萌發新芽。陳藏器《本草拾遺》因此釋名道:“此雖蒿類,經冬不死,更因舊苗而生,故名因陳,後加蒿字耳。”

綜合“似蓬蒿而葉緊細”“經冬不死,更因舊苗而生”等特徵,結合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所附的茵陳圖,可以確證,古代本草中的茵陳就是今菊科植物茵陳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

近世,本草學家經考證,認為《名醫別錄》所稱“生太山及丘陵坂(坡)岸上”、韓保昇所稱“葉似青蒿而背白”(指幼苗)的茵陳,即今之菊科植物濱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而陶弘景所稱“經冬不死,至春又生”者,雖未指明出產地區,但顯然為多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所以,現時全國各地通作藥用的濱蒿和茵陳蒿都屬於傳統藥用茵陳的正品。據此可謂,茵陳自古至今的藥用品種是一致的。

“三月茵陳四月蒿?” 利膽退黃誇茵陳

濱蒿又稱豬毛蒿,為一二年生至多年生草本;茵陳蒿又稱猴子毛、羊毛茵陳、牛尾茵陳,為半灌木狀多年生草本。

它們的植物性狀稍有不同。濱蒿的根紡錘形或圓錐形,多垂直;茵陳蒿根分枝,常斜生。濱蒿的莖常單一;茵陳蒿莖常數個叢生。濱蒿瘦果小;茵陳蒿瘦果較濱蒿的稍大。濱蒿花期8~9月,果期9~10月;茵陳蒿花期9~10月,果期11~12月。

濱蒿生於溝邊、山坡、砂礫地或鹽鹼地,廣佈於全國各地,主產於陝西、河北、山西等省;茵陳蒿生於海灘和沿海河邊沙土或壤土上,少數出現於近海地區的山坡上,分佈於我國東部與南部沿海省區,主產于山東、江蘇、浙江、福建等省。

濱蒿和茵陳蒿經加工整理後的藥材,商品統稱綿茵陳。它們的生藥性狀極為相似,肉眼難以區分。利用顯微鑑別能將兩者分別。

濱蒿和茵陳蒿的化學成分十分複雜,如把它們統統列出來,篇幅一定很大,成分的名稱很專業,讀者也很可能會感到枯燥乏味。那就簡單一點說吧。在濱蒿和茵陳蒿的化學成分中,具有利膽作用的成分竟不下七八種。它們中有的存在於植物生長的全過程,有的存在於植物生長的幼苗階段,有的存在於植物的花果期,有的開始時含量較低,隨著植物的生長,其含量越來越高,有的則方向相反,所有的這些有效成分都是茵陳利膽作用重要的物質基礎。

現代藥理實驗的結果表明,茵陳除了利膽、促進膽汁分泌和退黃外,還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白喉桿菌、結核桿菌等有抑制作用,還能抑制皮膚病原性真菌的生長,對流感病毒亦有抑制作用。此外,茵陳還具有降血壓、降血脂、降膽固醇及利尿的功能。

三月茵陳四月蒿?怎樣採收茵陳才最好

茵陳的採收季節直接影響到藥用茵陳的質量。據我國古代早期本草記載,茵陳的採收季節為農曆五月之後的夏季。如《名醫別錄》曰:五月及立秋採陰乾。宋《本草圖經》雲:“五月、七月採莖葉陰乾。”至明代,逐漸有所變化。從李中立的《本草原始》開始,已經有“三月採收於日中暴幹”的記載,並說“亦有用花實者”。花實須在秋季採收。這就是說,在春季採收的幼苗或秋季採收的花果也都可作茵陳入藥了。

由於我國幅員遼闊,氣候跨度大,故在茵陳的採收問題上各地說法不一。有謂“正月茵陳二月蒿,過罷二月當柴燒”者,亦有謂“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者,而《植物名實圖考》則謂,“四月茵陳五月蒿”。

綜合以上文獻及農諺所述,古今採收茵陳,春、夏、秋三個季節都有;就茵陳的藥用部分而言,則幼苗、莖葉、花實均有之。

那麼,究竟何時採收為好?茵陳的藥用部分,是幼苗好,還是帶花實的莖葉好?它們都有什麼科學依據呢?

20世紀80年代,日本學者曾對不同採收季節茵陳的利膽作用進行過實驗比較。結果認為,有明顯利膽作用的是茵陳蒿的花穗,而不是幼苗。但我國學者以茵陳的幼苗作動物實驗,確證其有利膽作用;自古以來醫家大量的臨床病例也說明了這一點。

兩家的結論看似矛盾,其實也很好解釋。茵陳無論藥用幼苗還是花穗,都具有利膽作用,這一點無須置疑。實驗的結果之所以不同,可能各自的利膽成分不盡相同,實驗時所用的劑量也可能有差異。

重要的利膽成分茵陳色原酮在頭狀花序中的含量以9月份時為最高,在葉中的含量以8月份時最高,4~5月的葉中含量極少,1~3月的葉中則不含。另一個利膽的有效成分蒿屬香豆素則僅存在於頭狀花序中,且也是以9月份時含量最高。這就是日本學者認為唯茵陳的花穗和果穗具有利膽作用的依據。

我國學者從濱蒿幼苗中分得利膽作用的重要成分對羥基苯乙酮,而對羥基苯乙酮在茵陳幼苗抽莖期至花前期含量較高。茵陳幼苗中已知的利膽成分,除了對羥基苯乙酮外,還有綠原酸,而綠原酸的含量以幼苗中最高。因此,完全用蒿屬香豆素和茵陳色原酮的含量多少來評價茵陳的質量並以此作為確定其採收期的依據,這是不全面,也是不恰當的。《中國藥典》現在規定,茵陳可以在春季幼苗高 6~10釐米時採收或在秋季花蕾長成時採割。春季採收者稱“綿茵陳”,秋季採割者稱“茵陳蒿”。

也有學者認為,雖然茵陳的幼苗或花穗、果穗都有利膽作用,但究竟哪個藥用部分更好,今後應繼續通過嚴格的實驗研究、多指標的對照比較和長期的臨床觀察來得出正確的結論。考慮到茵陳的花穗或果穗在我國古代早有應用的記載,如果二者臨床效果一致的話,那麼採用花穗、果穗入藥是值得提倡的。因為一株花果期茵陳的總重量相當於一二十株幼苗的重量。從保護藥源、節約資源的角度出發,這一點是應該也是值得考慮的。

茵陳食蔬用作食療方法多

茵陳除了藥用外,自古就有食用的習慣。李時珍曰:“茵陳昔人多蒔為蔬。”又云:“今淮揚人,二月二日猶採野茵陳苗,和粉面作茵陳餅食之。”說明茵陳確實可以作菜蔬食用或用於食療。杜甫有詩云:“棘樹寒雲色,茵陳春藕香。脆添生菜美,陰益食單涼”(《陪鄭廣文遊何將軍山林十首》)。洪舜俞《老圃賦》則雲∶“酣糟紫薑之掌,沐醯青陳之絲。”酒糟紫薑,醋拌茵陳青苗……怎麼樣,勾起您食慾了吧?由此想見,古人春採茵陳幼苗入藥也許就同茵陳食蔬的習俗有關。

茵陳食用的方法很多。從實用、簡便兩者求之,今採擷兩則,以饗讀者。

涼拌茵陳

新鮮茵陳蒿嫩莖葉250克,白糖、麻油各適量。將茵陳去雜後洗淨,入沸水鍋焯透,撈出洗淨,擠幹水。切碎放盤中,加入精鹽、味精、白糖、麻油,食時拌勻即成。此菜碧綠清香,甘甜爽口,具有利溼退黃、祛風明目的功效,適用於溼熱黃疸、小便不利、風癢疥瘡、兩目昏花、夜盲等病證。

茵陳蜂蜜茶

鮮茵陳蒿10克(如無鮮品,可用幹茵陳蒿5克代之),蜂蜜適量。將茵陳去雜洗淨後,用冷開水適量浸泡片刻,而後去掉冷開水,再加入蜂蜜及開水,浸泡飲服。此法對於急性黃疸型肝炎有一定的作用。

程超寰 1944 年5 月生。1966 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藥學系(現復旦大學藥學院)。1981 年調入上海市中藥研究所藥材研究室,從事藥材研究和本草文獻研究。2004 年退休後致力於本草文化研究。

主要著作 《苦杏仁的炮製研究》(國家“七五”科技重點攻關項目科研論文,內部存檔)、《本草藥名集成》《本草釋名考訂》。2005—2011 年,應邀加盟上海市執業藥師協會編寫組,合作編撰出版了《中國常用藥品集》《國家基本藥物用藥手冊》《社區用藥手冊》《上海市增補基本藥物用藥手冊》等,在編撰的全程中,均任常務編委,是中藥章節的主要撰稿人。


家庭中醫藥2017年合訂本開售啦!

“三月茵陳四月蒿?” 利膽退黃誇茵陳


“三月茵陳四月蒿?” 利膽退黃誇茵陳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主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主辦

中醫藥知識 健康養生資訊

零售價:RMB12元

郵發代號:82-65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