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軒誠
一個正常人學習+養成習慣需要3個月時間,開課7個月,現在已經有兩批簽約的了。就有一些同學分享自己的學習歷程,這些學習歷程被罵是“軟文”,下面如果有其他學員背書說:“我也簽約了”,就會被說成是“水軍”。
這些人看似有理的分析:“一本書59元,看完這本書寫一篇8000字的稿件,就給幾千元,一萬元,這些平臺傻嗎?”
可是你們為什麼不看看這些平臺的訂閱量呢?這個音頻定價4.9元,有幾萬人訂閱,這個音頻的收入是十幾萬,幾十萬,平臺花5000元、1萬元錢買這個音頻的定稿很正常呀!
這就是思維的侷限性,或者說這就是封閉式思維的侷限性。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從學校畢業以後,幾年就會拉開明顯的差距。在學校有老師或者說有固定課本的情況下,你有否定式的封閉式思維,會有人提醒你,會有固定的答案提醒你錯了。
當你進入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你用封閉式思維思考,邏輯能力又不強,再加上被信息流包圍,沒有辨別能力。很容易就隨波逐流,等你回頭看的時候,你已經落後很多了。
在龐大信息的包圍中,突破思維的侷限性,有3點注意事項。
1、成長型思維
我回答過一個自媒體盈利的攻略,下面有個人回覆:“我粉絲數比你還高,我都沒掙到錢,你怎麼可能掙到,你這肯定是假的。”這就是否定式思維,我做不到你肯定做不到。
成長型思維是:他怎麼做到的?我跟他有什麼差距?我需要做什麼?行動步驟。
《終身成長: 重新定義成功的思維模式》
作者卡羅爾·德韋克博士在書裡介紹了思維模式對人的影響:
有時,在遇到挫折時,我會去思考這意味著什麼,我準備如何應對。應對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制定一個具體的、成長型導向的計劃,並堅持不懈的實行它。
深陷困境時,不要被臆想矇蔽了心智,應該冷靜下來,梳理下不如意的地方。找到問題的結症,然後對症下藥,一步一步來解決問題和實現目標。
就像人生跌倒了能繼續站起來,就有希望看著前方的目標走的更遠,如果跌倒了就順勢躺下,那麼視野裡除了摸不到的天,再也沒有前方的路。
2、邏輯思維能力
《麥肯錫教我的思考武器:從邏輯思考到真正解決問題》
作者安宅和人根據自己在麥肯錫公司工作時積累的豐富經驗以及腦神經學的專業背景,設計出一套極具邏輯性的問題解決思維模式——先找到真正的問題,想清楚目的再動手,蒐集個性化信息,組建故事線,劃定答案界限,整合有用材料,最後交出完美成果。
2、獨立思考
這就說明獨立思考的重要性了,也印證了《烏合之眾》中闡述的,人們受別人引導,智商會被降低。
《隱性邏輯:教你快速切換思考方式》
作者卡爾•諾頓(Carl Naughton)總結了大量更優思維的例子和解決方案,可以幫助我們在關鍵時刻正確思考,做出更好的判斷和選擇。
鼴鼠的土豆
1 對於有“收集”屬性的物品,人們對它的價值判斷往往是不理性的
還記得小時候我們為了收集“水滸英雄卡” 而購買了小浣熊方便麵嗎?為了手機哪些水滸英雄,我們買了好多好多方便麵——然而水滸英雄卡不值那麼多錢,我們也不需要那麼多方便麵。
2 當我們將自己做的事情找到一個理由以後,我們反而會忘記自己為什麼要做它
小時候我們比較頑皮,喜歡踢球。常常一下課就去踢,踢得滿頭大汗才回來。老師多次勸告我們不要踢,但是一點效果都沒有。
有一天,老師突然就“開明”了,告訴我們,她不僅不會攔著我們去踢球,而且鼓勵我們去踢,如果能在鈴響前回到教室,並且擦乾汗,還會獎勵我們小紅花。
我們被老師的“獎勵政策”驚呆了,但還是非常高興。於是我們更加快活地去踢球。
但後來,因為我們熱情太高,老師獎勵的政策變得嚴苛了,以前是每次踢都能獎勵,後來要集齊5次才有獎勵。
我們感到很生氣,漸漸地就不去踢球了
——你看,我們連自己為什麼要去踢球都不記得了。
3 我們喜歡“稀有”的東西,卻並不知道為什麼要喜歡它
我還在上中學的那會兒,有段時間我的同班同學們都喜歡下象棋,放學以後,天天下象棋,殺個天昏地暗。
後來,學校裡新開了一個乒乓房,但桌子比較少,喜歡打乒乓的人又多,所以我們幾個愛下象棋的人就商量著輪流去搶桌子。
我們確實搶到了桌子,但漸漸地,我們天天去打乒乓了,完全忘記了下象棋這回事兒。為什麼呢?不是因為乒乓球比象棋更好玩,而是下象棋不需要“搶”。
4 我們喜歡給自己“等量”地分配每天的計劃
在讀高中的時候,有段時間我對自己的學習狀態不太滿意,於是去找老師詢問,該如何提高做題效率。
老師告訴我:“人的狀態每天是有起伏的,狀態好和不好的時候,我應該制定不同的做題策略。”
我點點頭:“這我知道,每天需要保證做題量,狀態好的時候,可以早點做完,給自己多休息下,狀態差的時候,就得努力去找找做題的感覺。”
老師搖了搖頭,正色道:“恰恰相反,每天的定量學習十分不合理。狀態好的時候才應該多做題,做難題,而狀態差的時候才應該給自己放個假。效率高的時間應該多利用,效率低的時間應該多回避,才可以達到總體上的高效啊!”
我先是一驚,繼而覺得這個說法無比正確。
5 我們常常過於在意勝負,為此付出過高的代價
我剛進大學的時候,三國殺風靡學校,我也興致勃勃地花了近一百元買了全套的三國殺卡牌,喜歡和同學們殺通宵。
後來,三國殺除了網絡版,一開始是免費的,後來,漸漸出了一些付費的武將,比如左慈,有段時間甚至賣到了198元。我想,這種多變的“神將”可以大大地提升勝率,何樂而不為呢?於是也跟風買了。
過了一段時間,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Online 三國殺 上左慈的價格比我線下買兩套三國殺都貴,而網殺的體驗並沒有比線下好,還失去了一起面殺的小夥伴,何必呢?
原來,我被網上的“勝率”矇蔽了雙眼,忘記了自己只是在玩一個遊戲而已。
曾加
1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思維侷限。
比如某乎網友說過這樣一個事:
我第一次搬家,來來回回跑了三四趟,累的不行才搬完。算上父母的車票,搬東西來回打車,一來一往也花費不少。一週才把所有東西全部弄完。 第二次搬家,也是東西太多,同事幫我搬了一部分,結果請別人吃飯就花了200多,然後我也怕人家太辛苦,自己搬了很多,累得不行,前前後後搬完花了3天。 第三次搬家,突然意識到可以花錢找搬家公司,然後就找了,然後人家直接幫我把東西拖到家,還幫我搬上去,效率很高,只花了100元。 我這才發現,我之前完全沒有想過花一點錢就可以辦到想幹的事。
網友通過三次搬家的過程完成了一個完美的認知過程。
自己幹——找朋友幫忙幹——僱傭專業人士幹。
這種思維侷限不是他笨,而是思維認知不足和經驗值不足造成的。
2
有時候,我們處理一件事方式判若兩人。比如你是一位正在上大學的學生。有一次星期天早上你正在宿舍自己睡大覺。這時候外面傳來一陣敲門聲。你半醒不醒的大聲問:“誰啊。”這時候你聽到一個親切的聲音:我是媽媽,今天有空來看看你,這時候即使宿舍再凌亂你也不會去收拾,懶洋洋的爬起來開門,然後回來接著鑽被窩。
可是,假如門外傳來嬌滴滴的班花的聲音的時候,這時候你就會大聲說道:稍等一下,這就開門。於是你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迅速的把臭鞋破破襪子髒衣服向床底和櫃子裡一賽,疊好被子再去開門。
這種思維方式和處理事情的方式我們稱為前臺、後臺效應。在舞臺上表演的時候你思維和行為都是最高配,最優化。卸下濃妝和麵具回到後臺,你就是最低配。
思維侷限有時候不是因為你想到沒想到,而是想不想去做,這由前臺效應和後臺效應所決定的。
3
選擇性偏差造有時會造成思維侷限。
我們只願意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事情。忽視不想聽的話,注重那種能夠支撐他先前觀點的信息。
在談戀愛的時候,陷入愛河的情侶們都會選擇性的放大對方的優點。男方人說女人美麗優雅賢惠,女人說男人英俊瀟灑有能力。選擇性偏差讓他們對願意相信自己遇到的是最好的。
可是結婚後,隨著鍋碗瓢盆、油鹽醬醋、雞毛蒜皮的繁雜事務,很多人又會選擇性的放大對方的缺點。
同樣在工作中,我們也會這樣選擇,比如我們願意相信我們的工作雖然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可是還是有較好的福利待遇,我們不想放棄自己信任的東西。
選擇性偏差,讓我的思維心甘情願的關在安逸的籠子裡。
4
我們都是諸葛亮,不過這個諸葛亮是事後諸葛亮,比如你解一個數學題的時候,你用的是比較複雜的方法,你的同位用的是簡便方法,這時候你會說,這個方法誰不知道啊,我們用的方法不同罷了,反正答案都對了。
這種事多了,你會發現你一直沒有融入性進步,你的知識只是侷限於你自己的眼界。
這種思維侷限是由於學習反芻能力差所造成。不去反省對比自己和別人知識和方法的差距,不善於總結和融入知識的異構,思維不被侷限,那就怪了。
5
其實最重要的是,我們的思維往往會被裝在性格的套子裡。契科夫《裝在套子裡的人》中,有個經典形象——別利科夫。
別利科夫是一名希臘語教員,他與眾不同的是:他只要出門,哪怕天氣很好也總要穿上套鞋,帶著雨傘,而且一定穿上暖和的棉大衣。他的傘裝在套子裡,懷錶裝在灰色的鹿皮套子裡,有時他掏出小折刀削鉛筆,那把刀也裝在一個小套子裡。就是他的臉似乎也裝在套千里,因為他總是把臉藏在豎起的衣領裡。他戴墨鏡,穿絨衣,耳朵裡塞著棉花,每當他坐上出租馬車,一定吩咐車伕支起車篷。總而言之,這個人永遠有一種難以剋制的願望──把自己包在殼裡,給自己做一個所謂的套子,使他可以與世隔絕,不受外界的影響。
在某種意義上,我們都有別利科夫的一面。
狂妄、自大、傲慢、張揚、孤獨、過度謙虛、懦弱、憂鬱、神經質,這些性格特點,讓我們不自覺把自己的思維裝在一個性格編制的套子裡,就行別利科夫一樣走不出自己的殼。
6
思維侷限看起來是小事,可對一個渴望成功的人來說是大事,對一個渴望改變人生境遇的人來說是一個大事。
怎樣突破思維侷限?
無外乎一個“破”字。
1)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破一點認知侷限。
讀書改變命運,但不能讀死書,讀書和實踐並重才能收穫能力。每讀一本書,我們都需要遵循一種規律: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
人們的大腦認知過程與行為密切相關。
心理學家桑代克有一個著名的迷箱實驗。桑代克把一個飢餓的貓放在一個迷箱中,這個迷箱唯一的逃脫途徑是壓在這個箱子底部的一個控制桿,在箱子外面有一條魚。貓想吃到魚必須推動控制桿逃出箱子。飢餓的貓並沒有立刻學會推控制桿逃出迷箱。
在經過多次試錯後,貓最終能越來越快的推動控制桿逃出迷箱吃到外面的魚。
人類大腦的認知過程也是如此,只有抓住認知和實踐的規律,邊認知邊實踐,知識和經驗值增加了,我們解決問題的思維侷限才能少一點,才能又快又好的做想做的事。
2)多運用逆向思維,破一點選擇性偏差。
選擇性偏差的慣性思維和偏見,讓我們的思維總是順著環境、心境去水到渠成,我們太相信自己的判斷力了。
破除選擇性偏差我們可以多進行思維訓練,比如訓練這樣幾種思維:
◆方位逆向法:設身處地的進行完全交換,使對方處於己方原先位置的換位。它不僅僅是指物理空間,更是指一種對立抽象的本質。相反相成的對立面有:入-出、進-退、上-下、前-後、頭-尾等。
◆屬性逆向法:事物的屬性是多向位的,同一件事情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其性質是多方面的,並且他們是相互轉化的。就像錢鍾書說的“以酒解酒、以毒攻毒、豆燃豆萁、鷹羽射鷹”,包含著極大的矛盾性。
◆因果逆向法:倒因為果、倒果為因。有時,某種惡果在一定的條件下又可以反轉為有利因素,關鍵是如何進行逆向思考。比如人類對疫苗的研究就利用了的這個思維。
◆心理逆反法:心理逆反法是指在思考的過程中擯棄自身侷限,先探究對方的思想,然後按對方的思路“以彼之道,還彼之身”行事,讓對方跟著你的思路走,讓他做“他需要你作的選擇”。說白了就是:要求對方做“他要求你做的事”。
3)用態度決定思維效率,破一點舞臺效應。
態度決定效率。遇事不積極,你就想不到解決問題的好辦法。一位專家曾這樣說過:學習效率取決於一個人的行為習慣和思維習慣。同樣,我們思維效率的高低取決於我們處理事情的習慣和態度。
不論臺前和幕後,只要你認真思考,何愁不能突破思維侷限。
4)養成知識反芻的習慣,破一點不懂裝懂的梗。
做一次事後諸葛亮可以,但是不能總做事後諸葛亮。這需要我們注意對別人的經驗進行總結和學習。
每讀一本值得學習的書,要注意寫筆記,做知識和思維導圖。
別人的優秀經驗,只要你需要,就做好總結,然後和自己的思維和行為融合。
就像士兵許三多,只要一點一點的進步,時間不久你就會發現擁有的是一顆參天大樹。
5)做一個心裡充滿陽光的人,破一點性格編制的殼。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但我們可以用陽光來驅除心理陰影。
◆學會接受和服從。性格中固執和偏激的原因,往往在於我們不能接受現實。比如失戀了,很多人為情消沉幾年甚至一輩子。又如你害怕被嘲笑,而經常被嘲笑。對此,如果你一直把他們拒之門外,得到的結果只是抑鬱。反而,你學會坦然的接受後,你的心立即就被陽光照亮了。
接受和服從,不是屈服,而是一種放下。
◆有自己的價值標準和原則。很多思維侷限不是你不聰明,而是你的聰明損人利己。擁有明辨是非的心理,才能讓你的人生走的更遠。
是非、美醜、好壞、背叛與忠誠、人性與獸慾。多理解這些判斷價值的標準和原則,你的心理就會健康,性格就會溫瑞如玉。
如此,定能破一點性格編制的殼。
一部經書上這樣說:你相信你所相信的,而我相信我所相信的。我相信:你不會相信我所相信的。而你也必相信:我不會相信你所相信的。
既如此,但願唯有思考能夠永恆。
高太爺
1. 有一次寒假前,和學計算機的基友聊天。他說自己買了一百塊的肉雞,我問他是要帶回家吃嗎?
從此我深刻理解了隔行如隔山的道理。
2. 我們小縣城交通秩序很混亂,不少道路很窄,汽車電瓶車混雜。
有時集市佔據了一半的道路,可是汽車仍然全然不顧道路的擁擠程度,不知繞道只顧往裡扎,最終堵塞誰都走不了。我心裡那個氣呀,這些開車的司機真是太沒腦子了。
沒過幾天,有朋友向我吐槽,說小縣城裡騎電瓶車的橫衝直撞,不知道避讓車輛,太沒素質了!
從此我深刻理解了屁股決定腦袋的道理。
3. 大學時候有段時間腸胃不好,吃肉類的食物總不太消化,所以我總吃蔬菜。
有次和一些人出去聚餐,吃飯的時候我在想,若是待會有人問我為什麼不吃肉只吃菜,我是開個玩笑說自己考上佛學院了呢,還是把自己得病的事告訴大家呢?
事實證明我想多了。整頓飯吃下來,沒人注意到我吃了啥、愛吃啥,或許發現了但沒興趣進一步瞭解。後來想想,我也同樣不關心桌上其他人的情況呀!
從此我深刻意識到,自己在別人眼中只是nobody,許多我自以為重要或尷尬的事,別人完全不關心。
想通了這一點,我的生活輕鬆了很多。
有一年我們幾個回學校聚會。吃飯的時候他們主動避開有辣味的菜,吃完飯的娛樂活動也直接劃掉了ktv的選項,只是因為他們記得我不吃辣,不喜歡ktv。
從此我深刻意識到,即便在絕大多數人眼中我是nobody,總有幾個人會把我的喜怒哀樂放在心裡。
看風景的蝸牛君
關於侷限性思維,在生活中有很多表現。在這主要講一類,就是“零和”思維。說白了也就是“非輸即贏”的思維方式。
我們在和孩子相處的時候,常常陷入這種思維模式中,比如說,現在放暑假了,父母們都要把孩子的暑期生活好好計劃一下。媽媽想要孩子上午把作業都做完,可是這一天,孩子卻想要上午去遊樂場玩。遇到雙方意見不一致的時候,我們往往不由自主的陷入“非輸即贏”的思維模式。結果呢,或者媽媽通過威脅、強迫孩子聽她的,或者孩子通過哭鬧等方式讓媽媽“就範”。不管是哪種結果,這個場景裡沒有真正的贏家。這樣的結果對親子關係沒有好的影響。
除了“你輸我贏”,或者“你贏我輸”以外,還有第三種選擇,就是“雙贏”,也就是說,我們應該保有這樣的信念:我們總能找到一種方法,能夠同時滿足我們雙方的利益的。
也許,在一地雞毛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很難每次都做到“雙贏”,但是,如果能抱有這樣的思維方法,在每次遇見衝突或困難時,我們會發現更多的可能性,會迸發出更多的靈感。我們眼中的世界,也會變得不同。
李楠的學習樂園
(1)我父親受保險公司的業務員鼓惑買了六年定期的理財產品,到了期限的時候我陪我父親去拿錢,辦手續的時候,那個櫃檯裡辦手續的女職員聽到我父親咳嗽,就好像很懂事似的用吩咐我的口氣說:“去到那個柱子後邊兒倒杯水。”我還沒反應過來,說:“嗯?”她又說了一遍,補充說:“你看老先生一起咳嗽。”
我當時覺得沒必要,她那個口氣似乎在表示我孝順懂事,跟她比也不行,她更懂事。我爸也說不用,但是我還是聽她的話,去倒了杯水,放到櫃檯上,我爸也沒喝。結果一算利息,按銀行存款的最低利率算少了五千塊錢。我爸直說虧大發了,那個女職員似乎在等我說什麼,我什麼也沒說,轉身就走了。心裡明白,那個女職員聽著體貼我父親,實際上是藉著吩咐我倒水,顯示她的高姿態,壓我一頭,拿我當個傻瓜使喚了一下。我並沒有因為聽從了她的吩咐覺得她高我一籌,比我更懂事,反而覺得這種人在耍小心眼兒,幸好不認識。
我遵醫囑跟我父親去拍了片子,醫生一看片子,說:“你這個上面有道印兒,可能是骨折了,受過外傷?”我父親說:“沒有。”醫生說:“你這個如果有骨折還不能拔呢,你要不再拍個CT吧,確實沒有骨折我再給你拔,一個CT大概400塊錢。”父親一聽拔個牙算下來得800,就有點兒猶豫,說:“不用拍了,我沒受過外傷,也沒有骨折。”
醫生說:“那不行,真要是有,不能拔,我給你拔了,這個是誰的責任呢?要不你別拔了,在我們這兒治吧,別到外面的小診所去治,就在這兒治。”我還是沒吭聲,醫生大概也覺得我太安靜了,似乎這個時候我應該插上兩句,我什麼也沒說就有點兒出乎他的意料了,他應該知道我們是父女,就開始注意到我了。醫生又說:“那去斜對門再去拍個片子,這個是不要錢的。”
女護士這時候站在一邊兒也開始注意我了,我就帶著我父親又去拍片子,回來醫生看了,說:“不行,還得拍CT。”那拍吧,我就帶著我父親去拍了CT,回來醫生在電腦上仔細的看了半天,我就站在不遠的地方也看,醫生看電腦,我也看電腦,那個女護士就在一邊兒開始仔細的打量我,我就裝不知道。
醫生看完了片子,沒問題,就開始過來諮詢我父親有什麼病,吃什麼藥,我這時候就插話了,說吃什麼藥,醫生這時候才拿正眼看我。完了事,要拔了,我就對我父親說:“您在這兒等著,我去交費。”醫生把就診卡交到我手上,囑咐:“去交費吧。”
我父親過來坐在一邊跟我說:“這個醫生是小尚兒兒子的同學。”我說:“哪個小尚?”我父親說:“就是服務公司那個小尚兒。”我說:“怎麼說起來的?”我父親說:“說閒話,他問我是哪個單位退休的。”
這時候有個男子來了,據說是騎電動車掉溝裡了,摔掉了一顆門牙,嘴也破了,弄的血滋忽拉的,醫生趕緊給他看,然後叫他去交費了。接著又來了一個男子,也是拔牙的,醫生看了也去交費了。輪到我父親拔了,我就躲一邊兒看著。
那個女護士就圍著醫生打雜,醫生的電話響了,女護士從他的兜兒裡拿出他的電話放到他耳朵上,他就聽電話,拔完了牙,護士站在一邊兒,語氣倨傲的對我揚了下巴一下,支使我說:“去扶他起來。”那意思好象是責怪我不懂事,也不上去扶老父親一把,而她比我懂事。我看了她一眼,就垂下了眼皮,沒動地方,又抬眼的時候,關切的看著我父親,那個男醫生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裡,伸手把我父親扶了起來。他化解了我的尷尬,我非常感激。那個女護士就走到一邊兒去了。
我猜這個女護士一定是對那個男醫生非常崇敬,覺察到那個男醫生對我印象不錯,心懷嫉恨,要在他面前打打我的氣焰,壓我一頭,以顯示她高我一等,勝我一籌。那個男醫生是個心思細密的人,一眼就看穿了來龍去脈。
我立刻想到了保險公司那個女職員,這個女護士跟那個女職員是一類人,都想通過支使別人顯示自己的高貴,踐踏別人的尊嚴。在工作中也有這樣的人,在領導面前故意支使別人,拿別人當傻子耍,在領導面前顯示自己的高明,比別人懂事、伶俐。不明白他們怎麼會這麼做的,而且某些人還得到了認可,因為我從來沒有這麼想法,這讓我覺得思維侷限,又收穫頗多,長見識。
費燈照夜
一件小事。
我們學校給我們發一卡通,是和銀行卡綁定的,而我們食堂需要刷一卡通才能吃飯。
但是,一卡通有兩種方式充值,第一是直接通過銀行卡轉賬,第二是到指定機臺提交現金,必須要一百元面額的鈔票。
而有一次,我的銀行卡餘額不足,一卡通也所剩不多,但是我有較多現金,我當時想的是,應當要去比較遠的地方充值現金,於是我走了很長的路,又排了很長的隊,才充到現金。
但是當我第二次遇到這種情況,我直接到食堂的ATM機存錢,然後直接轉賬,更加高效。
從此我明白了這就是思維的侷限。
vivivivi123
這兩天洗手檯的水龍頭鬆動了,不是漏水關不上,而是它可以n*360°無死角旋轉。究竟轉到哪個角度是開哪個角度是關,轉多少圈能開多少圈能關,逆時針調大水量還是順時針調大水量全看緣分。剛開始我還覺得挺好玩的,逆時針不行了就順時針,順時針錯了就試試逆時針。反正每次開始的位置和暫停的位置都是隨機的,全面試錯總能找到對的。
但是玩了幾次後我就不覺得好玩了,因為不知道水量調節的方向,經常會在我需要調小水量的時候把水調大了,然後濺我一身水。畢竟氣溫還沒那麼高,我就必須把濺溼的衣服換下來了。於是就去報了修,等待著維修工人來修理。 然而今天早上在打開水龍頭之前,我忽然覺得我為什麼要浪費時間地亂試呢?為什麼非要承擔被水濺一身的風險呢?既然水龍頭的失靈是由螺旋鬆動造成的,那麼我用力按著水龍頭的同時按照正常的方向旋轉它不就好了嗎?於是我向著牆壁方向用力的同時逆時針旋轉水龍頭,果然水龍頭的出水就和正常情況一樣了,調節水量和關閉同理。再也不用旋轉360度反轉調試了,也不用擔心水量調錯打溼衣服了。除了手鬆開的時候由於重力作用水龍頭的重心會下落。 仔細想想,生活中經常會發生的所謂的“思維侷限”,其實是一種慣性思維在作祟。如水龍頭鬆動了,如果不是專業維修工人或者有男生在的話,基本上第一反應就是報修→等待維修工人→修理。在維修工人到來之前就只能忍受鬆動帶來的不便。但是如果能稍稍換個角度思考一下水龍頭鬆動的原理,即使還沒等到維修工人,也可以正常用水。
再比如,春運坐火車的時候,通常過道上不是擺滿了行李箱就是站滿了未買到坐票的旅客。如果買到的座位距離上車的車門比較遠而同時又拿著比較重的行李箱的時候,一會兒一句“不好意思請讓一下”,一會兒一句“對不起踩到你的腳了”,從貨物和旅客的叢林中穿越過去其實是件不怎麼容易的事情。身強力壯的大漢或許可以把箱子扛在肩上肉身移動,手無縛雞之力的女孩子們恐怕只能保證沉重的箱子不要壓著別人的腳惹來抱怨就不錯了。那要怎麼才能輕鬆順利地到達自己的座位呢?其實不用太著急馬上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先在車廂中人比較容易站立的地方等著。等著車廂上賣盒飯賣飲料零食的餐車過來,這個時候緊緊跟在餐車的後面不要丟,餐車會自動為你開出一條寬闊的人行道路。跟著餐車,拖著行李箱,輕鬆到達目的地。看,人擠人擁的車廂裡,也不用費那麼的力氣搬箱子嘛。 再比如,去奶茶店想點個紅豆奶茶的時候,如果店員告訴你不能做紅豆奶茶因為沒有紅茶了,你準備委屈自己選擇不喜歡的奶茶呢還是到3公里外的另一家奶茶店尋找紅豆奶茶?萬一那家奶茶店也沒有紅豆奶茶了怎麼辦?其實仔細思考一下,點紅豆奶茶多是因為喜歡紅豆的味道,那麼只要點有紅豆又不需要紅茶的奶茶就可以了嘛!這樣一想,那就可以點北海道QQ奶茶,也可以點抹綠奶茶把椰果換成紅豆。
這樣做既能滿足想吃紅豆的慾望又不用承擔另一家奶茶店也沒有紅豆奶茶的風險。 思維侷限往往是因為慣性思維,自己給自己的思維廣度設置了範圍。如果不是有意識地去感受這些慣性思維,它會讓你潛意識裡覺得慣性思維所指引的行動是一種理所當然的存在。水龍頭壞了就只能等著維修工人,火車人太多就只能束手無策,沒有茶水就不能喝到紅豆奶茶了……處理大部分的生活小事,有些慣性思維也無關緊要甚至還很必要,畢竟不管多大的事情都要頭腦風暴去考慮所有的解決辦法本來就是種本末倒置的做法。但是,在遇到一些有點糾結需要選擇的情況,事後可以多從其他角度思考打開思維的界限則大有裨益。
芊微生活
思維侷限的時候還是有的。
1:去網吧了一次看見別人都在lol我卻在玩cs,或者看新聞,立馬顯得我鶴立雞群。我真不懂那些lol的玩家到底怎麼想的。
2:我的家人做美容行業,我不理解為什麼那些女孩子願意大把大把地把錢投資到臉上。
3:完全不理解二十多的小夥子把自己頭髮兩個月燙一次再護理一次。我表示我思維太侷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