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酒科普貼|撕下遮羞布,芝麻香品類的痛點在哪?

魯酒科普貼|撕下遮羞布,芝麻香品類的痛點在哪?

承認自己的困境與不足,是成事的前提。圖文無關。(素材來自“北京時間”,感謝,非用於商業目的)

魯酒科普貼|撕下遮羞布,芝麻香品類的痛點在哪?

戲謔與自嘲是緩解尷尬的妙招。重溫星爺經典作品。

本週兩篇文章聊了景芝、泰山、花冠、趵突泉、溫和等幾家典型魯酒的次高端化動作,顯而易見,有上進心的魯酒都意識到這個次高端化的時機千載難逢,機不可失,失了就歇菜了。

如果能在2018年站上次高端位置,起碼保留了魯酒第一梯隊的資格,哪怕一款次高端產品能順利站穩腳跟,也可以給市場和渠道吃顆定心丸。不然,錯過窗口期,一個品牌很快就會被市場遺忘(講舊情面?講地緣?醒醒吧,消費文化多元碎片、消費力升級、消費者主權和消費者迭代、一線品牌收割,五者融合形勢下,誰會給你講記憶和情面呢)。

魯酒令給魯酒的次高端化歸納了三種方法:一是舊產品系升級抬價;二是新品類新產品直接佔位;三是灌輸新品牌形象。

這其中,景芝的次高端化算是魯酒中最為有效果的,也是三種套路結合應用最好的。

新品類——芝香,新產品——中國芝香,新氣象——時尚化升級、技術驅動、省酒格局,新營銷升級。這些都使得景芝在渠道和終端層面的品牌勢能上升、挺價抬價能力堅實。這其中,芝香品類營銷套路是景芝的重中之重,前一篇文章,我說了它模仿了醬香品類營銷,如終端導向、圈層訴求思維、消費時尚潮流觀、品類信仰打法,都有了新營銷感覺了。

是不是,這樣一看,景芝就迎來好時代了?

恐怕未必,我就從三個方面來說下:品類營銷邏輯,品類市場認知,品類信仰塑造。

先說品類營銷邏輯。

前幾天,在成都春糖期間,有個“中國酒業品類領袖高峰論壇”,行業及媒體都關注了,在論壇上,景芝系統闡明瞭自己的芝香品類的營銷邏輯。想具體瞭解的,可搜索下,各類拍馬文章多得是。

在2017年,魯酒令還說過,現代形勢下,一個品類如果不對標一個精準圈層和主場景,基本沒機會,如果芝香品類不知道自己的受眾在哪,是誰,文化調性和消費軌跡,那麼芝香就落不了地。再看2018年的景芝套路,明顯的加重了對於終端用戶的研究,明晰了自己品類必須要對接、引領某一消費文化潮流,這個側重是對的,過剩時代,你要往消費者心裡去,而且你還不能三心二意,只能忠誠於一類消費者,這個道理,談戀愛的都懂,不難理解吧。

現在看,景芝芝香品類的消費圈層是誰?是中高端商務群。因為你從一開始就號稱芝香工藝比醬香還複雜,難度還大,高品質高稀缺對應高品質階層,這個淺層真理,是營銷的基本邏輯。所以,你看中國芝香,這款單品還是很有針對性的。

但是,問題在於,從來沒有“品類帶產品”的邏輯,只有“產品帶品類”的邏輯,醬香是茅臺帶起來的,絕不是茅臺是醬香帶起來的。而景芝目前對於芝香品類的用力還是很大的,投入了大量資源,但是魯酒令還是建議,把那瓶中國芝香或者一品景芝系列的故事講好,現在來看,芝香的這幾個代表性大單品的產品品牌故事,過於中庸了。

講不出一個好故事,講不出一個時尚的、有衝擊力的故事(什麼叫故事,舉個例子,一說起郎酒,我就想起了某紅色電視劇裡高端人物的郎酒談資),而僅僅是渲染工藝、功能和文化底蘊,怕是不夠吧,中高端商務人群的價值觀共鳴和匹配,不是僅僅靠工藝和歷史文化就能滿足的吧。

編個故事,難麼?難!

需要麼?需要!因為明星大單品需要故事,渠道需要做話術,消費者需要做話題和購買衝動,品牌需要豐富文化調性。

再說品類市場認知。

毫無疑問,現在魯酒市場,對於景芝芝香品類近幾年的提價還是認可的,“景芝的芝香,還是挺貴的”,這個市場印象算是打下了。同時,景芝整體品牌的口碑也是魯酒中最強的,迄今為止,魯酒令還沒有發現專門說景芝酒不行的(惡意的除外)。

但是,芝香的市場消費氛圍,也就是喝酒層面,就不好說了,魯酒令尚不敢說芝香是否是有價無市,但是據行業估計,2017年,景芝的庫存也是不太理想。這說明,芝香的銷售還有大力提升的空間,也說明渠道商有些觀望,還說明景芝的民酒中的高檔者佔位的過程還沒完成。渠道力挺高價位,但是如果動銷不暢,依然賺不到錢。

這其中主要原因,在於消費者對於芝香這個品類的認識,還缺少一個爆點突破式的重塑(喝芝香就值某個價之類的牢固認知),也就是說,要通過爆點事件或者創意,一舉把芝香的印象和口碑提升上去,當然,這個過程可能不是短時間就能實現的,就目前來說,最要命的就是市場還有一種偏見認為:喝完芝香的體驗不是太好(這看和誰比),還有人認為芝香工藝不穩定,風格不明晰。這種個性化體驗,仁者見仁吧,不過也說明現在市場缺少對於芝香消費的一個風格共識,景芝還是需要繼續引導啊。市場教育成本可不小啊(趕緊上市?)。

除了“在山東喝芝香”之外,還需要再給一個更實在更明晰的飲用理由,對吧?

最後說說品類信仰塑造。

其實品類信仰塑造,可以歸結到上述部分中。我這裡只說,魯酒中芝香的勢力格局,除了景芝,魯酒中能做芝香的企業非常多,也各自有自己的芝香單品,所以整個市場中,芝香形象並不是景芝一家在塑造,“龍多了,旱;人多了,亂”,老祖宗的總結還是很到位的,各家酒企都能打芝香牌,使得彼此稀釋了芝香大品類的價值。

這種現象,在魯酒令看來,叫做“攪和”戰術。

雖然,近年來,魯酒中一線梯隊也都表示要抱團打天下,又是成立什麼品牌聯盟,又是搞什麼協會,裝啥呀,兄弟們玩得就是背後捅刀子(哈哈,我說多了)。

芝香品類信仰在山東人自己心目中尚且難塑造,這就不是景芝的問題了,有心無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