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為什麼從小就有熱愛祖國的博大胸懷?

范仲淹為什麼從小就有熱愛祖國的博大胸懷?

范仲淹少有大節,曾與母親一起跟隨繼父宦遊湖南安鄉、淄州、長山等地,擇清幽之室,寒暑勤讀,刻苦砥礪,孜孜不倦地學習,這也為教育史話留下了“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劃粥斷虀”等立志苦讀的佳話。後來人去留名,安鄉、長山等地的父老鄉親為了紀念仲淹,激勵鄉人求學,曾建有范文正公讀書檯。宋後因范仲淹久享盛名,“書檯夜雨”也成為安鄉著名的八大景觀之一。任友龍《澧州范文正公讀書堂記》、王仁《重修范文正公書檯記》、韓澤《淄州長山縣建范文正公祠堂記》等文對范仲淹少年時期的讀書情況都有較為詳盡的記述,茲不贅述。山海川澤所孕育的鄉土親情,養育了少年仲淹熱愛祖國的博大胸懷;幾千年的經籍典章所蘊含的智慧光輝,成就了少年仲淹報效國家的韜略和才能。

范仲淹在長山醴泉寺苦讀之際,時常感到獨學無友,孤陋寡聞,於是兩次外出遊學。景德三年(1006),十八歲的范仲淹曾與廣宣大師、王洙等交遊,中年後曾寫《贈廣宣大師》詩云:“憶昔同遊紫閣雲,別來三十二回春。白頭相見雙林下,猶是清朝未退人。”大中祥符元年(1008),他又從山東長山遠赴長安(今陝西西安)遊學半年,尋師訪友,增長見識。他在關中結識了隱士王鎬,在其別墅“倚高松,聽長笛”,飽覽名山大川,緬懷大唐盛世。後來又認識了道士周德寶和屈元應。周精於篆刻,屈對《易》有研究,且都琴藝高超。他們一起讀《易》撫琴,“相與嘯傲於鄠、杜之間”。關中游學期間,正值陝西大旱,范仲淹一路上目睹老百姓因災情嚴重而餓死病死的慘狀,深切感受到社會的黑暗與腐敗、民間的苦難與不平,增強了他救民於水火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兩次遊學的經歷,使他不僅結識了眾多良師益友,汲取了儒學與佛、道教義,拓寬了視野,而且目睹了時艱民難,堅定了憂國憂民的遠大志向。

大中祥符三年,范仲淹經過長途跋涉,終於來到仰慕已久的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應天書院求學。應天書院即睢陽學舍,為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宋初著名教育家戚同文在這裡聚徒講學。戚同文,字文約,一作文均,宋州楚邱(今山東曹縣)人,出身儒學世家,幼孤,與祖母一起就養於外曾祖父家,侍祖母以孝聞。因身處兵荒馬亂、戰火紛紛的五代,渴望天下統一,故取名為同文。他平素樂善厚施,賙濟鄉鄰,不營產業。後來又師從當地名儒楊愨,立志向學,勤奮攻讀,學成不仕,在趙直將軍的資助下,興辦學校,招收門徒,樂育天下英才。他學養深厚,教育有方,門徒登第者甚多,故睢陽學舍在當時聲名遠播。戚同文去世後,睢陽學舍曾一度中斷。

摘自“大家精要”之《范仲淹》

范仲淹為什麼從小就有熱愛祖國的博大胸懷?

《范仲淹》從多個角度呈現了范仲淹的一生,不僅為讀者展示了大文學家范仲淹,更凸顯了作為勤政愛民的政治家、智謀雙全的軍事家的范仲淹。作為政治家,范仲淹愛民,不惜以身犯險,犯顏直諫,請太后還政於仁宗,後有懇請朝廷愛惜民力,罷休寺廟、宮院。作為軍事家,在敵強宋弱的情勢下,范仲淹積極防禦,穩定了邊境局勢。

張煥玲,河南南陽人。文學博士,遵義師範學院人文與傳媒學院副教授。從事古代文學及古典文獻學的教學與研究。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項,參與國家及省部級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五項,主持陝西省“十二五”古籍整理項目子項目兩項。出版專著及編著七部,在《古籍整理研究學刊》《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等期刊上發表論文多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