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笑话是什么样的?

陳名芳

1,一毛不拔

有只猴子死了去见冥王,要求来世转做人。冥王说:“既然想做人,就必须把身上的毛全部拔掉,”随后就叫夜叉动手拔毛。刚拔一根毛,猴子就忍不住痛,冥王笑着说:“畜生,看你一毛不拔,怎么做人啊!”

2,吝啬鬼

有个人非常吝啬,突然得了肺痨,医生给他诊断后,说:“你的脉气虚弱,应该用人参补补身体。”

病人非常惊讶地看着医生说:“我没有那么多钱买人参,只好听天由命了。”

医生说:“如果不用人参的话。用熟地代替也可以,它的价钱很低。”病人摇摇头说:“费用也太高了。我宁愿去死。”

医生知道他吝啬,于是骗他说:“另外还有一个药方,用干的狗屎调和一二钱红糖吃下去,也可以补元气。”病人非常高兴地跳起来问医生说:“

不知道单吃狗屎这味药可不可以呢?”


3,下辈子请客吃饭

有个人非常吝啬,从来没有请过客。一天,家里的侍童拿着一篮子碗到河边去洗。

有人看到了就问:“你家主人莫非今天请客?”侍童说:“要我家主人请客,除非是下辈子的事!”

主人知道了,骂侍童道:“谁要你轻易向别人许下日子。

4,不会说话

有人以梳头为生,结果被贼偷去财物,第二天到雇主家做活。主人见他脸色悲伤,问他原因,回答说:“一生辛辛苦苦积攒下的财物,昨天夜里被盗了。仔细想来只当替贼梳了一辈子头罢了。”主人听后十分恼怒,把他赶了出去。

换了一个梳头的。新来的人好奇问道:“前一个梳头的原是府上的,为什么你不用了?”

主人就讲了不会说话的事情。新来的梳头人说:“就是,

这样不会讲话的,只好出来弄卵蛋了。”

5,垛子神

一位武官出征打仗,即将败阵的时候,突然有神兵助阵,反而转败为胜。

武官给神兵叩头并问其姓名,神回答说:“我是垛子神。”武官说:“小将何德何能,怎么敢有劳垛子神相救?”

垛子神答道:“我是感谢你平时在练武场上,从来没有射伤过我一箭。

6,老虎不吃人

一只老虎出山回来,大叫肚子饿,老虎们问道:“今天难道一个人也没有遇到吗?”那只老虎说:“遇是遇到了,但是没有吃。”

其他老虎问是什么原因。老虎说:“先遇到一个和尚,因为他满身臊气,就没有吃他;然后遇到一个秀才,因为他一身酸气,又没有吃;最后又遇到一个童生,我又没有吃他。”

另一只老虎又问:“为什么不吃童生?”老虎解释说:“这童生太老,我怕咬伤了牙齿。”


以史为鉴

越往古代,流传于平民口头的东西就不容易见于文字记载。

所以最早的“笑话”,大概要算是先秦时代诸子百家典籍里的寓言故事,其中不乏一些发噱的段子。比如:邯郸学步、买椟还珠、掩耳盗铃、刻舟求剑、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等等。

这些“笑话”可能来自于当地民间,通过诸子的讲述流传下来,也有可能本身就是诸子的杜撰和虚构,听上去都不太像是真有其事。

与之相反的另一类“笑话”,则是名人轶事,至少听上去有名有姓,似乎是真实发生过的趣事。这一类“笑话”集中在《世说新语》这样的笔记类书籍里。

比如说王敦吃厕所里塞鼻孔的干枣,笑他没见识的:

王敦初尚主,如厕,见漆箱盛乾枣,本以塞鼻,王谓厕上亦下果,食遂至尽。既还,婢擎金澡盘盛水,琉璃碗盛澡豆,因倒箸水中而饮之,谓是干饭。群婢莫不掩口而笑之。


但《世说新语》并不以记录笑话为主要目的,而同时期开始,也诞生了如《笑林》、《解颐》、《笑苑》、《启颜录》等笑话专书。

《笑林》中的笑话画风是这样的:



《启颜录》中的笑话画风是这样的:



另外,喜欢搞大杂烩的冯梦龙也有两部笑话专书,一部是《古今谭概》,另外一部是《笑府》,前者基本是以名人的趣闻轶事为主,后者则基本是以杜撰的笑话为主,内容庞杂,值得一读。

到了清朝,有人广采众书,汇集成一部《笑林广记》,算是知名度最高的一部笑话专书,其中有大量的荤段子,更是在民间广为流传。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东土大唐三俗和尚

古代人的笑话,以《笑林广记》跟《太平广记》最为出名。

下面我给大伙儿选取几个片段,就不翻译成白话文了。(因为翻译了可能通不过)

都带点荤的,虽然没有现代段子这么七拐八绕的,但是偶尔读起来,还是觉得古人其实也很调皮。

哭郎中的段子:

一人有一妻二妾,死后,妻妾绕尸而哭。妻抚其首,曰:“我的郎头呀!”次捏其足,曰:“我的郎脚呀!”又次者无可哭附,只得握其阳物曰:“我的郎中呀!”

开荤

师父夜谓沙弥曰:“今宵可干一素了。”沙弥曰:“何为素了?”僧曰:“不用唾者是也。”已而沙弥痛甚,叫曰:“师父,熬不得,快些开了荤罢。”

讼奸

有妇诉官云:“往井间汲水,被人从后淫污。”官曰:“汝那时何不立起?”答曰:“若立起,恐脱了出来耳。”

必杀之

夫远行归,就妻求欢,妻拒,曰信水至。夫欲采其后庭,又止之,曰痔疮破。夫乃大怒:若再敢言口疮溃者必杀之!

再醮(再婚)

有再醮者,初夜交合,进而不觉也。问夫:“进去否?”曰:“进去矣。”妇遂颦蹩曰:“如此,我有些疼。”

如果认真看,其实现代很多流行的荤段子都是出自《笑林广记》,只是被后人用语言再润色了一遍。


笑尝历史百态

某朝,公主刚到16岁,父皇、母后便催她婚姻,公主却不从,弄得父皇很不高兴,公主便提出条件:自己写100个梅花篆字,若才子识得,当即嫁之,帝允之,公主写好后,帝令人张榜帖于城门外,期限百日,引来无数风流才子围观,猜字,然无一认全者,甚至半数不到。眼见观榜之人日渐稀少,已到春暖花开季节,使人睏乏,距张榜之日已99天了,两位看榜之差倚墙而打起瞌睡。话说此时正走来一小皮匠,内急,正愁没东西擦屁股呢,见城墙有纸,便近前一把扯下,二差惊醒:一边一个将小皮匠挟持住:你揭了皇榜,想必学问非浅,一百个梅花篆字你全认的?小皮匠一听急了:二位差爷啊,小民是一字不识啊,放我走吧。二差听了吃惊道:嚯!一百个字,只有一个不认识,走走走快随我俩去面见圣上,不由分说,前托后推的将他带到皇帝面前,帝王一看这小伙虽说穿著不雅,却长着一副好模样,问他果真识得梅花篆字?小皮匠如实禀告:小草民一字不识啊,皇帝道:只有一字不识,天下你已是头名了。此时皇后、公主在屏风后看的清楚,公主见小伙长相俊俏,内心欢喜,母后也很满意,待帝王命人带去沐浴丶更衣,又按排食宿等,随与皇后,公主商量,都挺满意,便决定三天后举行婚典,举国欢庆呀。在洞房之夜,公主才知道驸马爷真正的一个字都不识的,但事已至此,覆水难收,为了皇家的脸面要紧啊。此时驸马爷如雲里雾里的,想不到一步登天,同时又害怕…,跪求公主,公主见他可怜兮兮的样子,又气又笑!便告诉他宫内之事:三天后满朝文武大臣就要见你,定有人出题让你作答!料你答不出!自今夜我教给你:到时如有大臣问你,你可回答:自从盘古开天地,都是驸马问大臣,哪有大臣问驸马?就这样教了无数遍,驸马总是记不住盘古二字,公主命下人弄来一点面,用面捏成盘子状,这回驸马一见面盘便记住了:盘古,果然三天后,文武大臣分列两旁,皇帝介绍驸马后,便入内去了,大臣们纷纷向驸马爷贺喜完毕,其中班首一位文臣道:众人皆云驸马爷才高八斗,百字识的99?驸马此时难免紧张,高声道:自从…又忘了,抬左臂袍袖内面盘,谁知面已扁平了,于是高声道:自从扁古开天地,都是驸马问大臣,哪有大臣问驸马?一大臣听了面带讥讽道:驸马爷学问就是高啊,只听说:盘古开天地,从末听说:扁古开天地!驸马急了:你哪里知道?扁古是盘古他爹的爷爷!众者愕然!


田野252932016

不知从何时起,中国人缺乏幽默感,成了许多人的共识,对此我向来不甚赞同。在欧风美雨浸染前,中国人的性格的确是内敛的,甚至是闭塞的,但在文化体系内部来观察,国人早就养成了一套能自洽的幽默的法道。

在林语堂巧妙地将文言文里的“幽默”与西文humor结合前,“幽默”另有所指,源出屈原《九章·怀沙》所言“煦兮杳杳,孔静幽默”。林语堂显然是采用了音译法,但也不能说其不形象贴切,这两个字确有诙谐圆润之功效,让人看到humor便能自然联想到古人的“笑话”。

但在古代瀚如烟海的典籍里,留给笑声的空间近乎逼仄,几乎没有哪位知名学者愿意为此话题专门著述,甚至做一文章。正典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不爱“笑”,便容易留下中国读书人不苟言笑甚至呆滞木讷的印象。

其实,孔老夫子的幽默水平一点不亚于西方人文滥觞时期的古希腊圣贤们,“孔子曾经被人描述成一个道貌岸然、规行矩步的学究,其实,他根本不是那种人”(林语堂语),只是后世的徒子徒孙们不对用政治权力和知识权力来异化夫子,让他的影响愈发面目可憎起来。

而读书人不爱谈笑话,的确是个传统的问题,这或许是因为千年来的小农经济让人的思维局限在田间垄上,对渺远的问题缺乏想象力,直到明代商品经济日趋繁荣后,笑话才从纯粹的街谈巷议变成了一些有奇情幽趣的读书人的另类选择。

尽管如此,读书人对待幽默的态度,依有圣贤要求的“过犹不及”的心态。周作人在《苦茶庵笑话选》里,游走在幽默形态的“驳正”与“俗说”之间,仍在试图寻觅一个中庸平衡的姿态,其中的节制意味不言而喻。

而西方现代文化里,对幽默并无节制的要求,甚至带有某种意义上的放浪形骸。这大概是和其生成便与市民社会的发展有关,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塞万提斯和拉伯雷就在借助戏谑的骑士和夸张的巨人形象来表达幽默、讽刺的效果了。西方人的幽默感似乎是天生的,这或许源自其文化基因,毕竟从源头上看,他们就是推崇个人主义和民间力量的。

在等级森严的中世纪,西方人的幽默几乎皆由民间社会来展现,现代性诞生后,这个自下而上的幽默生态蔓延到了整个阶层,并被上流社会、知识阶层所容纳,最终登堂入室,既是下里巴人,又是阳春白雪。而在同时期的中国,似乎只能从《笑林广记》这样来自民间的作品里,窥见一点当时的民风民俗。

《笑林广记》的文学格调不高,自其诞生之初便不为庙堂之上的文人雅士所不喜。从章节上看,“一古艳(官职科名等)、二腐流、三术业、四形体、五殊禀(痴呆善忘等)、六闺风、七世讳(帮闲娼优等)、八僧道、九贪吝、十贫窭、十一讥刺、十二谬误”,便知其讽刺对象多为迂腐的读书人、穷人、地位低贱的人、文化边缘人等。

不管今日学者如何为《笑林广记》的文学史地位称颂,也不能改变它是一部以低俗笑话、荤段子居多的文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有料”,但谈不上多有深意。这是为何?

因为《笑林广记》一类的作品,本来就不是给上流社会阅读的,而是供民间百姓在茶余饭后作为谈资的。不难想象,在沉重的农业劳动和劳累的商贩活动中,有这样的生活佐料是多么重要,这让生活不再乏味,也正是有它,更多历史上无法留名的小人物也进入后世的视野,尽管其往往是可笑乃至拙劣的。

而在今日,能展现幽默,则已成了个人魅力的体现,所谓“有趣”,背后乃“有料”,如果没有智慧光芒的闪现,幽默便会流于低俗,插科打挥只是技巧,而体谅他人、自嘲的胸襟却是根本。

恰如林语堂所言,“最上乘的幽默,自然是表示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各种风调之中,幽默最富于感情”,我一直相信,创造幽默的能力,大抵是跟一个人的情商、度量乃至智商有关的,在化解尴尬、圆润理事的技巧里,幽默的办法往往是最有效的,这是社交中的润滑剂,是独处自居时调味酱,甚至是折射复杂人性的照妖镜。


黄帅

我推荐一本《谐铎》,清朝沈起凤编。里面的故事有雅,有俗。极尽讽刺之能事。

在扬州兴教寺住着一个游医,他为自己取名为磨镜叟,他治病就靠一个古镜,为人治病的的法子就是用镜子照查看病因。不过他不看普通的病,专看愚钝呆傻。有个富二代是个傻子,请他来看,磨镜叟用镜子照一下,就说你孩子这心啊,外面裹着一层酒肉,里面裹着金银,我是看不了。

富人长跪求医,老头勉强答应。他让富翁把这傻儿子关到一间房里,每天吃腐烂的食物,先去掉这酒肉之气。然后说你儿子心里这金银之气,乃是你媳妇怀孕的时候,房间内金银太多,铜臭熏到胎气,导致七窍堵塞。唯一的方法就是去文昌庙惜字库里拿点纸灰回来,伴着墨汁做成药丸,每天早晚服用。富翁立刻照办,三个月之后,再用镜子去照,七窍开了六窍。磨镜叟说:“最后这一窍名为文字窍,因为你是富贵之家,这一窍用不着。”后来这富翁花钱为孩子买了一个官,居然当上布政司。

还有一个关于镜子的。

说有个人叫冯野鹤,在外交往,颇是豪壮,但回答家去,却非常惧内。膝下无子,购买一个小妾,妻子竟然不让同床,偶尔和小妾说一句话,妻子也要对他破口大骂。这一天冯野鹤在家闲坐,一个书生来他家里,自称秦台下士,善识人胆。还说:“这世界上许多人,都名不副实,例如有的读书人没有做文章的胆气,有披甲将军没有杀贼的胆气,有朝堂上的高官没有直谏的胆气,有生死之交的,却无托妻献子的胆气。我听说您为人高义,所以看看您有无胆气。”

冯野鹤立刻说你来看吧,这书生看了一眼说:“你果然是有胆,而且是义胆,但是你这胆还需要历练,还应该用智慧强化,以气魄加固。”冯野鹤很自负地说:“我虽然不想赵子龙那样浑身是胆,但是也卧薪数年,应该还可以。”两人言谈甚欢。

就在这个时候,听见后房一声狮吼,冯野鹤谈笑自若,过了一会听见厨房里有摔盆子砸碗的声音,冯野鹤就有些不自然了,随后听见门口有敲打声,仆人痛哭的声音,这冯野鹤脸色已经变了。一个老仆人跑过来说:“夫人拿着棍子过来了。”冯野鹤吓得就跑。但已经来不及了,就听他夫人高喝:“哪儿来的狂徒,鼓动我老公胆子大。”冯野鹤已经是脸色如土了。这书生看着冯奇怪道:“哎呀呀,刚才这胆还像鸡蛋一样大,现在成了芥菜籽了,估计你媳妇再喊一声,你这胆子就要破掉了。我以为你是有胆有识的高士,原来是一个无胆懦夫。”

就在这时候,媳妇已经跑上来了,一棍子扔过来,打在书生左臂,就听当的一声,书生不见,化作一面古镜。拿起来看,后面是篆书,写着“照胆”二字。媳妇拿过来照,胆如瓮子一样大,冯野鹤再照,不及半个小米大,而且青水滴沥,已经碎掉了。

俗的故事我就不讲了,讲了也不让播,想看的,自己找这本书看去吧(不过要找全本啊,删减的古籍就剩下我给你讲的这些了)。

锦翼系悟空问答签约作者


锦翼


搞笑,

根本就不是港片的专利,

更不是星爷的专利,

也不是现代人的专利。

人类从3万年前刚学会直立行走,

就开始搞笑。

而且,

古人的搞笑精神绝不比现代人差,

你们现代人还要靠音画PPT小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来搞笑,

古人根本不用,

干搞!

干搞的笑果也很强烈。

比郭德纲及其弟子们的低俗段子文艺多了,

岳云鹏总是那么一句口头禅:我的天啊!

很多人已经听到胃痉挛!



来看看古代的几个神回复:

1、《笑林广记.腐流部》段子一则。

一人问曰:“相公尊姓?”曰:“姓杨。”其人曰:“既是羊,为甚无角?”士怒曰:“呆狗入出的。”那人错会其意,曰:“嗄!”

【译】

甲:贵姓?

乙:杨。

甲错将杨听成羊,问:既然姓羊,怎么没角?

乙怒,大骂:狗日的!

甲:哦!

顺便解释一句,笑林广记的腐流部,主要是讽刺读书人读死书读成书呆子,啥也不懂,以至闹出种种笑话。



2、《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段子一则。

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

【译】

公元前706年,

楚国讨伐随国。

随君说:“我没罪啊!亲”

楚王答:“我流氓啊!亲"



3、《世说新语·家语第二》 段子一则。

孔融,字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译】

孔融十岁的时候,

一个人跑首都安全局长李元礼家作客,

李元礼也是当时著名网红,

能够拜访他,要有身份有名望。

门房问孔融,你是什么身份?

孔融答,我是李大人亲戚。

于是给十岁的孔融安排了靠近李网红的位置,

李网红问孔融,我俩是什么亲戚呢?

孔融答:我的老祖宗孔子,与你的老祖宗老子,是师生关系,我俩算老亲了嘛!

李网红和来宾们纷纷感叹孔融同学人小鬼大。

现场有位副部级领导叫陈韪的看不惯孔融,

就吐槽了二句。

陈韪说:小时如果太聪明,长大就会变傻鸟。

小孔融问:陈部长,你小时是不是灰常灰常灰常的聪明啊!

陈部长顿时呆住了。

好好的一个天,

就这样被孔融给聊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