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笑話是什麼樣的?

陳名芳

1,一毛不拔

有隻猴子死了去見冥王,要求來世轉做人。冥王說:“既然想做人,就必須把身上的毛全部拔掉,”隨後就叫夜叉動手拔毛。剛拔一根毛,猴子就忍不住痛,冥王笑著說:“畜生,看你一毛不拔,怎麼做人啊!”

2,吝嗇鬼

有個人非常吝嗇,突然得了肺癆,醫生給他診斷後,說:“你的脈氣虛弱,應該用人參補補身體。”

病人非常驚訝地看著醫生說:“我沒有那麼多錢買人參,只好聽天由命了。”

醫生說:“如果不用人參的話。用熟地代替也可以,它的價錢很低。”病人搖搖頭說:“費用也太高了。我寧願去死。”

醫生知道他吝嗇,於是騙他說:“另外還有一個藥方,用乾的狗屎調和一二錢紅糖吃下去,也可以補元氣。”病人非常高興地跳起來問醫生說:“

不知道單吃狗屎這味藥可不可以呢?”


3,下輩子請客吃飯

有個人非常吝嗇,從來沒有請過客。一天,家裡的侍童拿著一籃子碗到河邊去洗。

有人看到了就問:“你家主人莫非今天請客?”侍童說:“要我家主人請客,除非是下輩子的事!”

主人知道了,罵侍童道:“誰要你輕易向別人許下日子。

4,不會說話

有人以梳頭為生,結果被賊偷去財物,第二天到僱主家做活。主人見他臉色悲傷,問他原因,回答說:“一生辛辛苦苦積攢下的財物,昨天夜裡被盜了。仔細想來只當替賊梳了一輩子頭罷了。”主人聽後十分惱怒,把他趕了出去。

換了一個梳頭的。新來的人好奇問道:“前一個梳頭的原是府上的,為什麼你不用了?”

主人就講了不會說話的事情。新來的梳頭人說:“就是,

這樣不會講話的,只好出來弄卵蛋了。”

5,垛子神

一位武官出征打仗,即將敗陣的時候,突然有神兵助陣,反而轉敗為勝。

武官給神兵叩頭並問其姓名,神回答說:“我是垛子神。”武官說:“小將何德何能,怎麼敢有勞垛子神相救?”

垛子神答道:“我是感謝你平時在練武場上,從來沒有射傷過我一箭。

6,老虎不吃人

一隻老虎出山回來,大叫肚子餓,老虎們問道:“今天難道一個人也沒有遇到嗎?”那隻老虎說:“遇是遇到了,但是沒有吃。”

其他老虎問是什麼原因。老虎說:“先遇到一個和尚,因為他滿身臊氣,就沒有吃他;然後遇到一個秀才,因為他一身酸氣,又沒有吃;最後又遇到一個童生,我又沒有吃他。”

另一隻老虎又問:“為什麼不吃童生?”老虎解釋說:“這童生太老,我怕咬傷了牙齒。”


以史為鑑

越往古代,流傳於平民口頭的東西就不容易見於文字記載。

所以最早的“笑話”,大概要算是先秦時代諸子百家典籍裡的寓言故事,其中不乏一些發噱的段子。比如:邯鄲學步、買櫝還珠、掩耳盜鈴、刻舟求劍、守株待兔、揠苗助長……等等。

這些“笑話”可能來自於當地民間,通過諸子的講述流傳下來,也有可能本身就是諸子的杜撰和虛構,聽上去都不太像是真有其事。

與之相反的另一類“笑話”,則是名人軼事,至少聽上去有名有姓,似乎是真實發生過的趣事。這一類“笑話”集中在《世說新語》這樣的筆記類書籍裡。

比如說王敦吃廁所裡塞鼻孔的幹棗,笑他沒見識的:

王敦初尚主,如廁,見漆箱盛乾棗,本以塞鼻,王謂廁上亦下果,食遂至盡。既還,婢擎金澡盤盛水,琉璃碗盛澡豆,因倒箸水中而飲之,謂是乾飯。群婢莫不掩口而笑之。


但《世說新語》並不以記錄笑話為主要目的,而同時期開始,也誕生了如《笑林》、《解頤》、《笑苑》、《啟顏錄》等笑話專書。

《笑林》中的笑話畫風是這樣的:



《啟顏錄》中的笑話畫風是這樣的:



另外,喜歡搞大雜燴的馮夢龍也有兩部笑話專書,一部是《古今譚概》,另外一部是《笑府》,前者基本是以名人的趣聞軼事為主,後者則基本是以杜撰的笑話為主,內容龐雜,值得一讀。

到了清朝,有人廣採眾書,彙集成一部《笑林廣記》,算是知名度最高的一部笑話專書,其中有大量的葷段子,更是在民間廣為流傳。就不在這裡贅述了。


東土大唐三俗和尚

古代人的笑話,以《笑林廣記》跟《太平廣記》最為出名。

下面我給大夥兒選取幾個片段,就不翻譯成白話文了。(因為翻譯了可能通不過)

都帶點葷的,雖然沒有現代段子這麼七拐八繞的,但是偶爾讀起來,還是覺得古人其實也很調皮。

哭郎中的段子:

一人有一妻二妾,死後,妻妾繞屍而哭。妻撫其首,曰:“我的郎頭呀!”次捏其足,曰:“我的郎腳呀!”又次者無可哭附,只得握其陽物曰:“我的郎中呀!”

開葷

師父夜謂沙彌曰:“今宵可幹一素了。”沙彌曰:“何為素了?”僧曰:“不用唾者是也。”已而沙彌痛甚,叫曰:“師父,熬不得,快些開了葷罷。”

訟奸

有婦訴官雲:“往井間汲水,被人從後淫汙。”官曰:“汝那時何不立起?”答曰:“若立起,恐脫了出來耳。”

必殺之

夫遠行歸,就妻求歡,妻拒,曰信水至。夫欲採其後庭,又止之,曰痔瘡破。夫乃大怒:若再敢言口瘡潰者必殺之!

再醮(再婚)

有再醮者,初夜交合,進而不覺也。問夫:“進去否?”曰:“進去矣。”婦遂顰蹩曰:“如此,我有些疼。”

如果認真看,其實現代很多流行的葷段子都是出自《笑林廣記》,只是被後人用語言再潤色了一遍。


笑嘗歷史百態

某朝,公主剛到16歲,父皇、母后便催她婚姻,公主卻不從,弄得父皇很不高興,公主便提出條件:自己寫100個梅花篆字,若才子識得,當即嫁之,帝允之,公主寫好後,帝令人張榜帖於城門外,期限百日,引來無數風流才子圍觀,猜字,然無一認全者,甚至半數不到。眼見觀榜之人日漸稀少,已到春暖花開季節,使人睏乏,距張榜之日已99天了,兩位看榜之差倚牆而打起瞌睡。話說此時正走來一小皮匠,內急,正愁沒東西擦屁股呢,見城牆有紙,便近前一把扯下,二差驚醒:一邊一個將小皮匠挾持住:你揭了皇榜,想必學問非淺,一百個梅花篆字你全認的?小皮匠一聽急了:二位差爺啊,小民是一字不識啊,放我走吧。二差聽了吃驚道:嚯!一百個字,只有一個不認識,走走走快隨我倆去面見聖上,不由分說,前託後推的將他帶到皇帝面前,帝王一看這小夥雖說穿著不雅,卻長著一副好模樣,問他果真識得梅花篆字?小皮匠如實稟告:小草民一字不識啊,皇帝道:只有一字不識,天下你已是頭名了。此時皇后、公主在屏風後看的清楚,公主見小夥長相俊俏,內心歡喜,母后也很滿意,待帝王命人帶去沐浴丶更衣,又按排食宿等,隨與皇后,公主商量,都挺滿意,便決定三天後舉行婚典,舉國歡慶呀。在洞房之夜,公主才知道駙馬爺真正的一個字都不識的,但事已至此,覆水難收,為了皇家的臉面要緊啊。此時駙馬爺如雲裡霧裡的,想不到一步登天,同時又害怕…,跪求公主,公主見他可憐兮兮的樣子,又氣又笑!便告訴他宮內之事:三天後滿朝文武大臣就要見你,定有人出題讓你作答!料你答不出!自今夜我教給你:到時如有大臣問你,你可回答:自從盤古開天地,都是駙馬問大臣,哪有大臣問駙馬?就這樣教了無數遍,駙馬總是記不住盤古二字,公主命下人弄來一點面,用面捏成盤子狀,這回駙馬一見面盤便記住了:盤古,果然三天後,文武大臣分列兩旁,皇帝介紹駙馬後,便入內去了,大臣們紛紛向駙馬爺賀喜完畢,其中班首一位文臣道:眾人皆雲駙馬爺才高八斗,百字識的99?駙馬此時難免緊張,高聲道:自從…又忘了,抬左臂袍袖內面盤,誰知面已扁平了,於是高聲道:自從扁古開天地,都是駙馬問大臣,哪有大臣問駙馬?一大臣聽了面帶譏諷道:駙馬爺學問就是高啊,只聽說:盤古開天地,從末聽說:扁古開天地!駙馬急了:你哪裡知道?扁古是盤古他爹的爺爺!眾者愕然!


田野252932016

不知從何時起,中國人缺乏幽默感,成了許多人的共識,對此我向來不甚贊同。在歐風美雨浸染前,中國人的性格的確是內斂的,甚至是閉塞的,但在文化體系內部來觀察,國人早就養成了一套能自洽的幽默的法道。

在林語堂巧妙地將文言文裡的“幽默”與西文humor結合前,“幽默”另有所指,源出屈原《九章·懷沙》所言“煦兮杳杳,孔靜幽默”。林語堂顯然是採用了音譯法,但也不能說其不形象貼切,這兩個字確有詼諧圓潤之功效,讓人看到humor便能自然聯想到古人的“笑話”。

但在古代瀚如煙海的典籍裡,留給笑聲的空間近乎逼仄,幾乎沒有哪位知名學者願意為此話題專門著述,甚至做一文章。正典意義上的知識分子不愛“笑”,便容易留下中國讀書人不苟言笑甚至呆滯木訥的印象。

其實,孔老夫子的幽默水平一點不亞於西方人文濫觴時期的古希臘聖賢們,“孔子曾經被人描述成一個道貌岸然、規行矩步的學究,其實,他根本不是那種人”(林語堂語),只是後世的徒子徒孫們不對用政治權力和知識權力來異化夫子,讓他的影響愈發面目可憎起來。

而讀書人不愛談笑話,的確是個傳統的問題,這或許是因為千年來的小農經濟讓人的思維侷限在田間壟上,對渺遠的問題缺乏想象力,直到明代商品經濟日趨繁榮後,笑話才從純粹的街談巷議變成了一些有奇情幽趣的讀書人的另類選擇。

儘管如此,讀書人對待幽默的態度,依有聖賢要求的“過猶不及”的心態。周作人在《苦茶庵笑話選》裡,遊走在幽默形態的“駁正”與“俗說”之間,仍在試圖尋覓一箇中庸平衡的姿態,其中的節制意味不言而喻。

而西方現代文化裡,對幽默並無節制的要求,甚至帶有某種意義上的放浪形骸。這大概是和其生成便與市民社會的發展有關,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塞萬提斯和拉伯雷就在藉助戲謔的騎士和誇張的巨人形象來表達幽默、諷刺的效果了。西方人的幽默感似乎是天生的,這或許源自其文化基因,畢竟從源頭上看,他們就是推崇個人主義和民間力量的。

在等級森嚴的中世紀,西方人的幽默幾乎皆由民間社會來展現,現代性誕生後,這個自下而上的幽默生態蔓延到了整個階層,並被上流社會、知識階層所容納,最終登堂入室,既是下里巴人,又是陽春白雪。而在同時期的中國,似乎只能從《笑林廣記》這樣來自民間的作品裡,窺見一點當時的民風民俗。

《笑林廣記》的文學格調不高,自其誕生之初便不為廟堂之上的文人雅士所不喜。從章節上看,“一古豔(官職科名等)、二腐流、三術業、四形體、五殊稟(痴呆善忘等)、六閨風、七世諱(幫閒娼優等)、八僧道、九貪吝、十貧窶、十一譏刺、十二謬誤”,便知其諷刺對象多為迂腐的讀書人、窮人、地位低賤的人、文化邊緣人等。

不管今日學者如何為《笑林廣記》的文學史地位稱頌,也不能改變它是一部以低俗笑話、葷段子居多的文集,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有料”,但談不上多有深意。這是為何?

因為《笑林廣記》一類的作品,本來就不是給上流社會閱讀的,而是供民間百姓在茶餘飯後作為談資的。不難想象,在沉重的農業勞動和勞累的商販活動中,有這樣的生活佐料是多麼重要,這讓生活不再乏味,也正是有它,更多歷史上無法留名的小人物也進入後世的視野,儘管其往往是可笑乃至拙劣的。

而在今日,能展現幽默,則已成了個人魅力的體現,所謂“有趣”,背後乃“有料”,如果沒有智慧光芒的閃現,幽默便會流於低俗,插科打揮只是技巧,而體諒他人、自嘲的胸襟卻是根本。

恰如林語堂所言,“最上乘的幽默,自然是表示心靈的光輝與智慧的豐富。各種風調之中,幽默最富於感情”,我一直相信,創造幽默的能力,大抵是跟一個人的情商、度量乃至智商有關的,在化解尷尬、圓潤理事的技巧裡,幽默的辦法往往是最有效的,這是社交中的潤滑劑,是獨處自居時調味醬,甚至是折射複雜人性的照妖鏡。


黃帥

我推薦一本《諧鐸》,清朝沈起鳳編。裡面的故事有雅,有俗。極盡諷刺之能事。

在揚州興教寺住著一個遊醫,他為自己取名為磨鏡叟,他治病就靠一個古鏡,為人治病的的法子就是用鏡子照查看病因。不過他不看普通的病,專看愚鈍呆傻。有個富二代是個傻子,請他來看,磨鏡叟用鏡子照一下,就說你孩子這心啊,外面裹著一層酒肉,裡面裹著金銀,我是看不了。

富人長跪求醫,老頭勉強答應。他讓富翁把這傻兒子關到一間房裡,每天吃腐爛的食物,先去掉這酒肉之氣。然後說你兒子心裡這金銀之氣,乃是你媳婦懷孕的時候,房間內金銀太多,銅臭燻到胎氣,導致七竅堵塞。唯一的方法就是去文昌廟惜字庫裡拿點紙灰回來,伴著墨汁做成藥丸,每天早晚服用。富翁立刻照辦,三個月之後,再用鏡子去照,七竅開了六竅。磨鏡叟說:“最後這一竅名為文字竅,因為你是富貴之家,這一竅用不著。”後來這富翁花錢為孩子買了一個官,居然當上布政司。

還有一個關於鏡子的。

說有個人叫馮野鶴,在外交往,頗是豪壯,但回答家去,卻非常懼內。膝下無子,購買一個小妾,妻子竟然不讓同床,偶爾和小妾說一句話,妻子也要對他破口大罵。這一天馮野鶴在家閒坐,一個書生來他家裡,自稱秦臺下士,善識人膽。還說:“這世界上許多人,都名不副實,例如有的讀書人沒有做文章的膽氣,有披甲將軍沒有殺賊的膽氣,有朝堂上的高官沒有直諫的膽氣,有生死之交的,卻無託妻獻子的膽氣。我聽說您為人高義,所以看看您有無膽氣。”

馮野鶴立刻說你來看吧,這書生看了一眼說:“你果然是有膽,而且是義膽,但是你這膽還需要歷練,還應該用智慧強化,以氣魄加固。”馮野鶴很自負地說:“我雖然不想趙子龍那樣渾身是膽,但是也臥薪數年,應該還可以。”兩人言談甚歡。

就在這個時候,聽見後房一聲獅吼,馮野鶴談笑自若,過了一會聽見廚房裡有摔盆子砸碗的聲音,馮野鶴就有些不自然了,隨後聽見門口有敲打聲,僕人痛哭的聲音,這馮野鶴臉色已經變了。一個老僕人跑過來說:“夫人拿著棍子過來了。”馮野鶴嚇得就跑。但已經來不及了,就聽他夫人高喝:“哪兒來的狂徒,鼓動我老公膽子大。”馮野鶴已經是臉色如土了。這書生看著馮奇怪道:“哎呀呀,剛才這膽還像雞蛋一樣大,現在成了芥菜籽了,估計你媳婦再喊一聲,你這膽子就要破掉了。我以為你是有膽有識的高士,原來是一個無膽懦夫。”

就在這時候,媳婦已經跑上來了,一棍子扔過來,打在書生左臂,就聽噹的一聲,書生不見,化作一面古鏡。拿起來看,後面是篆書,寫著“照膽”二字。媳婦拿過來照,膽如甕子一樣大,馮野鶴再照,不及半個小米大,而且青水滴瀝,已經碎掉了。

俗的故事我就不講了,講了也不讓播,想看的,自己找這本書看去吧(不過要找全本啊,刪減的古籍就剩下我給你講的這些了)。

錦翼系悟空問答簽約作者


錦翼


搞笑,

根本就不是港片的專利,

更不是星爺的專利,

也不是現代人的專利。

人類從3萬年前剛學會直立行走,

就開始搞笑。

而且,

古人的搞笑精神絕不比現代人差,

你們現代人還要靠音畫PPT小視頻等多媒體手段來搞笑,

古人根本不用,

幹搞!

幹搞的笑果也很強烈。

比郭德綱及其弟子們的低俗段子文藝多了,

岳雲鵬總是那麼一句口頭禪:我的天啊!

很多人已經聽到胃痙攣!



來看看古代的幾個神回覆:

1、《笑林廣記.腐流部》段子一則。

一人問曰:“相公尊姓?”曰:“姓楊。”其人曰:“既是羊,為甚無角?”士怒曰:“呆狗入出的。”那人錯會其意,曰:“嗄!”

【譯】

甲:貴姓?

乙:楊。

甲錯將楊聽成羊,問:既然姓羊,怎麼沒角?

乙怒,大罵:狗日的!

甲:哦!

順便解釋一句,笑林廣記的腐流部,主要是諷刺讀書人讀死書讀成書呆子,啥也不懂,以至鬧出種種笑話。



2、《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段子一則。

三十五年,楚伐隨。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

【譯】

公元前706年,

楚國討伐隨國。

隨君說:“我沒罪啊!親”

楚王答:“我流氓啊!親"



3、《世說新語·家語第二》 段子一則。

孔融,字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 。元禮問曰:“君與僕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僕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

【譯】

孔融十歲的時候,

一個人跑首都安全局長李元禮家作客,

李元禮也是當時著名網紅,

能夠拜訪他,要有身份有名望。

門房問孔融,你是什麼身份?

孔融答,我是李大人親戚。

於是給十歲的孔融安排了靠近李網紅的位置,

李網紅問孔融,我倆是什麼親戚呢?

孔融答:我的老祖宗孔子,與你的老祖宗老子,是師生關係,我倆算老親了嘛!

李網紅和來賓們紛紛感嘆孔融同學人小鬼大。

現場有位副部級領導叫陳韙的看不慣孔融,

就吐槽了二句。

陳韙說:小時如果太聰明,長大就會變傻鳥。

小孔融問:陳部長,你小時是不是灰常灰常灰常的聰明啊!

陳部長頓時呆住了。

好好的一個天,

就這樣被孔融給聊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