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為什麼會說“買東西”,不是說“買南北”呢?

金陵八卦

這種東西怎麼說,如果是買南北,可能又會有人問,為什麼不是買“東西”呢。

還是言歸正傳給大家說這個東西的幾種由來吧。

第一種說法,據說是從南宋理學大師朱熹身上得來的。據說,朱熹還未做官前,同鄉有個叫盛溫和的好友,也是博學多才。一日,此人提著籃子在巷子里正好碰到朱熹,朱熹便問,你這是幹麼子去咯?盛溫和就答到,我要去買點東西。朱熹聽了就很好奇,心裡可能納悶,你說你咋不上天呢?不過還是尷尬而不失禮貌的說道:你說買東西,為什麼不說買南北呢?於是,盛溫和就反問朱熹,你知道什麼是五行嗎?朱熹一臉懵逼,不就是金木水火土嘛?盛溫和就說,明白就好,那我就和你嘮嗑嘮嗑,五行方位中,東方屬木、西方屬金、南方屬火、北方屬水、中間屬土,我的籃子是竹子做的,如果說買南北,那麼火就會籃子,水就會漏掉,只要木和金,才能裝上。現在你明白了吧。朱熹聽了嘆了一口氣說,原來是這樣,只是心裡還有一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所以呢,據這種說法,“買東西”一詞就是這麼來的。

除此之外,還有第二種說法,據說在清朝乾隆年間,有一位叫龔瑋的學者認為,早在東漢時期商賈多集中在東京洛陽和西京長安,即有俗話,“買東”或“買西”,後來就延伸成了購物名詞。

其實,在古代,南北所對應的水火以及中位所對的土是沒有價值的,所以沒有買賣的必要,且古人以面南背北為上,即南北為通路,東西兩側放物件,然後指點物件的時候自然至東西兩面,因而長期以來,東西作為物品的統稱。

最後,再補充一下,為什麼我們常常罵人要罵不是“東西”,而不是“南北”呢?因為,前面已經說過,南屬火,北屬水,常言道水火無情,所以罵人不是東西(則為南北),自然就是說此人無情無義,如此看來,古代文人罵人還是相當有技巧的,轉了這麼大一個彎,車都剎不住啊!


鹿遙知林深

這可是千古謎團啊。

根據《巢林筆談續編》的記載,明朝時候,崇禎帝對此也很疑惑,他問詞臣:當今市場交易,為何只說“買東西”,不說“買南北”?

詞臣都沒答上來的。

這時候輔臣周延儒回答道:南方火,北方水,入夜叩門求水火(要個打火石、借點水的),沒有不給的,不必交易,所以說買東西,不說買南北。(南方火,北方水,昏夜叩人之門戶求水火,無弗與者,不待交易。故但言買東西,而不及南北)

事實上,古人也認為這很穿鑿。古今多數學者,更加傾向於這詞語源自於古代市場的分佈,幾乎大城市中都分東市和西市。

譬如漢代和唐代。

這是漢代的:

放大一下,漢代長安城市場:

唐代是這樣的:

放大一下,唐代長安城市場分佈:

宋朝也是東市和西市。

事實上,歷史上也有很多是南北分佈的市場。譬如南北朝敘事詩《木蘭辭》裡說的“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但漢朝、唐朝和宋朝,霸佔了十分悠久的歷史,是中國明代以前的三個最最主要的朝代。

人們說,物買四方,乃是東菜西水,南柴北米。然而在中國古代的絕大多數時期,就只有東西兩個。

故而長時間的積累,人們把說買物品,說成是買東西。

東西也逐漸代替了“貨”這個詞。

不信我們可以試試挨個替換:

什麼東西=什麼貨

這東西=這貨

爛東西=爛貨

“爛東西”還等於“行子(或稱為黃子)”,行子是小販挑著賣的賤價東西,不好,所以象徵著“不是什麼好東西”。

故而很多地方罵人,說“這熊行子”“快把那黃子扔掉”。

“東西”這個詞的性質,就更明確了。


豆子人民藝術家


外國人很難理解中國人為什麼用方位詞″東西"兩個字泛指世間萬物。在中國古代,最早人們買什麼就稱買什麼,並沒有“買東西”這個詞兒。


可是隨著購買的物品越來越豐富,別人問你買什麼,答:買布、買米、買肉、買筆、買酒……說起來既彆扭又不方便,特別是做生意的。慢慢的"買東西"這個簡便回答廣泛傳開,據說有幾個說法。


一、方位說:


1、與張騫出使西域有關


漢武帝時期張騫奉命出使西域,第一次帶領百人隊伍經歷千難萬險,歷時十三年才三人得返。二次出使西域時,張騫率領300人組成的使團,每人備兩匹馬,帶牛羊萬頭,金帛貨物價值“數千鉅萬”,由此開拓了“絲綢之路"。


在“絲綢之路”上,從大漢買了貨物賣給西域,回來時又買了西域的東西賣給大漢,漢在東,西域在西,時間一久,人們就把這種買東賣給西,買西賣給東的做法,叫做買東西、賣東西。


2、長安洛陽東西二都說


唐代大量商品都聚集在長安和洛陽,而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洛陽和長安在東和西兩個方向上,因此當時也叫西都長安、東都洛陽。


將洛陽的物品販到長安去賣,回頭時再把長安的物品販到洛陽去賣,即是說買東都的物品賣到西都,交易西都的物品再賣到東都,久而久之,“東西”就成為貨物的代名詞。



3、長安東西二市說


在唐朝京都長安,有“東市”和“西市”兩大市場。“東市”的位置在今天西安城外的東南方位,在今西安交通大學一帶,“西市”在今勞動南路一帶。


東市靠近皇宮,不僅是達官顯貴的聚集地,也是文人墨客、各地來趕考的學子們的聚集地,因此,“東市”主要服務對象以達官貴人和文人為主,可以說賣的奢侈品、文化用品居多。


而西市則距皇宮三內較遠,周圍多平民百姓住宅,市場經營的商品,多是日常生活品。“西市”不僅是大眾平民市場,更是包含大量西域、日本、韓國等國際客商在內的國際性大市場。


唐代“西市”佔地1600多畝,建築面積100萬平方米,有220多個行業,固定商鋪4萬多家,被譽為“金市”,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商貿中心。


由於古長安東西兩市是當時最重要的國際性交易市場和時尚娛樂中心。兩市商貿繁榮,人們購物多去這兩處,時而買東,時而買西,時間久了,“買東西”一詞也就成了人們購物的說辭。


二、五行說


中國古代哲學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係。金、木、水、火、土合稱五行,指五種構成物質的基本元素。


東方屬木,代表一切植物,如花草、樹木、蔬菜、莊稼等;西方屬金,代表一切金屬礦物;南方屬火;北方屬水;中方屬土。由於水、土和火是最常見的物質或現象,被古人忽視。


而木(植物)和金(金屬礦物)則代表一切有用物質,受到人們重視。於是,人們就把代表"木"和"金"的兩個方向聯在一起,組成一個詞——"東西",用它代表世界上的所有物體。


此外,通常用來罵人的話“不是東西”也是緣於五行說,說某人不是東西那就是南北啊,也就是罵這個人像水火一樣無情無義。你看古人罵起人來高明吧?不帶一個髒字,卻罵得這麼狠。



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為什麼說‘借東西’,來自一個傳說。當年孔子周遊列國,一日下午走到古皋國(今巢湖市柘皋鎮)國勝橋村,孔子見幾個孩子在玩耍,就問他們到柘皋還有多遠,一個孩子說不遠了,孔子又問天黑前能到嗎,那孩子說:“走的慢就能到,走的快就不能到”,孔子覺得這孩子不懂事,不知啥快啥慢,就讓他的弟子推著裝滿書的車子快走,但那時的路崎嶇不平,沒走多遠,車子翻了,車把摔壞了,孔子一下明白了那孩子為什麼說走快了就不得到的意思了。孔子就讓他弟子回去找剛才的那個小孩,說找他“借個東西”,其弟子不知何意,孔子說你就這樣說就行了,弟子回去找到那個小孩,找他“借東西”,小孩說:東為金,西為木,你們一定是車壞了,要斧子和木棍。等弟子拿了斧子和做車把的木棍來了,孔子嘆到:真乃我師也。這就是孔子有個七歲之師的來歷,而以後“借東西”的說法也就流傳到現在。

買東西大概也是來自這裡,借換成了買。


怕瓦落地155478062

東西”二字在現代漢語詞典裡的解釋是“泛指各種具體或抽象的事物”.但買東西一詞則通常是對具體物體的總稱。

  在中國古代,最早人們買什麼就稱買什麼,並沒有“買東西”這個詞兒。據說,買東西的叫法源自宋代理學家朱熹,他覺得買什麼說起來既感到彆扭又不方便。

  有一次,他去拜訪好朋友盛溫如,適逢盛手挎籃子上街。朱問:“此刻你欲何往?”盛答:“上街買東西。”“買東西?”朱熹很奇怪,又問:“那麼南北也可以買嗎?”盛曰:“不可,我這籃子只裝得金類木類,水類火類是裝不得的。”

  朱熹聽罷連連點頭。他想,古代的木金水火土“五行”與東西南北中“五方”是一一對應的,東方屬木、西方是金,屬金屬木的物質用籃子能夠裝下;南方屬火,北方屬水,水火之類籃子當然無法去盛。因此,他提出將買什麼統稱為“買東西”.不過,這種說法開始不僅不為人們接受,而且還覺得有些可笑,但由於這個代稱確實方便,漸漸沿用成習。

  此外,通常用來罵人的話“不是東西”也是緣於五行五方,說某人不是東西那就是南北啊,亦即是說這個人像水火一樣無情無義。


旅行中國

東,日+木。日:核心的,目標;木:枝幹一體,完整的;故,“東”字的造字本義是:目標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完整。即,重要的、貴重的、整個的、大東西。日出,太陽越來越大,越來越完整,越來越重要,故“東”代表“日出之東方”。

西,小點+網。網:被遮擋、掩藏的;故,“西”字的造字本義是:被網擋住的,逐漸被遮擋的。即,越來越小、越來越不完整、不重要的小東西。日落,太陽越來越小,逐漸被完全遮擋,故“西”代表“日落之西方”。

所以,古人造字“東”“西”,本義是在講:萬物消長的原理。以整體需求為核心,則日益長大;以自我個體為中心,則必然寸步難行、逐漸消失不見。

我們看,上街買買買,包括大的、整個的、貴重的“東”,也包括小的、不起眼的、價值便宜的“西”,所以,買東西就代表買任何物品。

“南”字的造字本義是:陽光普照,萬物發展的越來越好,即越匹配越好。引申為“向陽面,南面”。

“北”字的造字本義是:自我小人必然彼此背離,即互相違背。引申為“陰暗面,北面”。

所以,古人造字“南”“北”,本意是在講:萬物向背的原理。互相匹配,則向;互相離心,則背。


老慢


浦東宋仲基

因為地理位置中國的房子大多是坐北朝南,因此形成的街道多為東西走向,道南的房為了不影響道北的房子採光,故爾街道設置的比較寬廣,稱之謂街。而東西兩戶互不影響採光,所以只要不影響進出,為了節約土地故而南北道路較窄,南方稱之弄堂,北方叫作衚衕。由於買賣交易需要較寬的地方。南北衚衕太窄不宜擺攤設點,於是將攤位設在東西走向的寬闊街面上,所以又稱為街市。所以如果有人問去哪兒買,當然就得回答去東西街。東邊買來西邊買,所以簡稱叫買東西。如果你去南北買什麼也買不到,因為南北走向的衚衕沒人設攤。

南北衚衕不能設攤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衚衕窄。其二,因為大風都是南北刮,南北的衚衕春天南風多起風沙,冬天北風多刺骨寒。而東西走向的街面,路兩邊有房屋遮擋,既阻風沙又擋寒流。其三,坐北朝南的房,一般情況大門口朝東或朝西,即便是衚衕寬敞,也不適宜擺攤設點影響兩邊住戶的出入。

所以就有了買東西而不買南北之說。

個人觀點,學識粗淺,若有不是,歡迎指正。


人伴賢良品德高啊

為什麼說是"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呢?其實這一種說法最早應該可以追溯到西漢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命令張騫出使西域,當時張騫揹負的就是打通西域商路以及替漢武帝搜尋合適的可以充當戰馬的優良馬種。張騫出使的時候在大漢的地域買了很多商品要去西域各國換取特產等。等張騫迴歸的時候又帶了很多西域的特產。由於張騫在東方大漢採購貨物,在西域賣掉又買了西域的貨物,這種買東賣西的方式,很多人就可以稱為買賣東西。後來又演變成買東西

來涵蓋。


第二張說法是從南宋興起,道家的陰陽五行八卦上來定義的。話說一次南宋文人學者朱熹在街市上看見他的好友盛溫如提著一個竹簍,便問他你去什麼地方,為什麼提著竹簍?盛溫如告訴朱熹說去買東西。朱熹又問,何謂買東西,難道不可以說買南北麼?盛溫如就回答道,東方屬木,西方屬金,凡是屬於金和木的我就用竹簍來裝。南方屬火,北方屬水,水火之類這個竹簍就裝不了了。所以只能買東西,不能買南北。(備註:道家講究五行對應方位是,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


至於方位名詞"東西"是如果演變成物體名稱的,南開大學教授楊琳從文獻記載中發現,提出一種解釋,那就是表達物體"東西"是從方位"東西"演變而來。因為辨識方向是基本常識,從秦朝開始就用"不知東西"來形容處於未開化的野蠻族群,剛出生孩子,或者智商有障礙的人群。這種用法講多了,就容易把"東西"和"簡單事物"劃歸於等同。

感謝閱讀。歡迎留言探討。喜歡的朋友請關注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主要有一下幾個原因。



一、與易經和陰陽五行有關。

在後天八卦的排序中,東方屬震,其五行屬木;西方屬兌,五行屬金;南方屬離,五行屬火;北方屬坎,五行屬水。

關於這個說法,有這麼一則故事。

說的是有一次,南宋的哲學家朱熹在街上遇到了他的好友盛溫如,盛溫如提著一個竹籃子,朱熹就問:“你上哪去?”

盛溫如答曰:“去買東西。”

朱熹又追問道:“難道就不能說買南北嗎?”

盛溫如解釋說:“東方屬木,西方屬金,只要是屬金類、木類的東西,我這個籃子就能裝;而南方屬火,北方屬水,凡是水火之類的物什,這個籃子就裝不得。所以只能說是買東西,不能是買南北。”

所以這就是說“買東西”的一個說法。

二、與歷史上的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歷史事件有關。

西漢時期,張騫奉命出使西域。他去往西域時,帶去了我國的東西賣給西方的人。同時他回來時,又從西方買來東西賣給我國的人。時間長了,人們就把這種“從東方買了賣給西方、再從西方買了賣給東方”的行為叫做買東西、賣東西。

這也是關於“買東西”的又一說法。

三、與歷史上的市場位置有關。

在東漢時期,商賈們集中在東京洛陽和西京長安的東西二市進行交易。因此人們也就要到東京、西京的東西二市購置物品,時間一長,“東西”就成為了物品的代名詞了。

這是關於“買東西”的又一說法。

道聽途說,出錯之處,望請指正,不勝感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