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回顾、反思与展望

学习型城市发展, 与城市的发展历程与诉求紧密相关, 学习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不同的城市在文化构成、文明传统以及社会结构等方面上呈现出不同特点。广州作为华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其经济、社会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学习型社会建设也取得了许多成绩。从2006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到2016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重要文件都对学习型社会建设提出了发展目标。十多年以来, 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采取了哪些举措, 取得了哪些成绩, 还存在哪些不足, 以及下一步努力改进的方向是本文试图回答的几个问题。

一、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回顾:愿景与措施

(一) 政府明确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愿景

城市发展、社会治理、幸福社区建设与学习型社会建设关系紧密。广州市政府在学习型社会建设方面, 具有较强的政治意愿。从2006年开始的十一五城市的发展规划, 到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试点项目实施方案, 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广州创建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念。如《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引导市民树立知识创造财富、学习提升价值的观念, 使终身学习成为城市风尚和价值取向” (李训贵, 2015) ;又如为建设“幸福广州”, 创新社会管理, 2012年广州市委、市政府做出“12338”战略部署, 将“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作为城市发展、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又如在《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试点项目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按照“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终身学习理念, 围绕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学习型社会的发展要求, 以建立“整合联动、购买服务、开放学习”三大机制为根本, 以落实“动员、协调、组织、实施”四大功能为依托, 以推进“构建组织、整合资源、优化环境、开展活动、推广经验”五大环节为重点, 以构建“一核双网” (核心为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联席会议, 双网为数字化学习网和社区教育网) 学习型社会架构为支撑, 搭建各类教育培训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探索运用“双网”的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雷忠良, 2013) 。

(二) 创新学习型社会的治理机制

1. 多元主体参与模式

学习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宏大的工程, 需要多部门、多机构的共同参与, 是多元发展的状态 (诺曼·朗沃斯, 苑大勇2017) 。为整合多方资源, 广州市采取了诸多保障机制。首先, 积极推进广州社区学院、广州市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广州市数字化服务指导中心、广州市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基地等机构建设。这些机构的成立与运作, 为广州市学习型社会建设实施与推进提供了重要保障, 整合了高职院校、广播电视大学的资源优势, 推进了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步伐与力度。同时, 提供经费和人员保障, 每年给予广州市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广州市数字化服务指导中心、广州市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基地等部门专项经费资助, 确保学习型社会建设有效推进。同时对人员配备给予了明确规定, 为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有效推进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 也鼓励与激发中小学教师进社区的积极性, 广州市教育局、文明办、民政局联合发文《关于印发广州市扎实推进教师进社区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穗教发[2011]53号) 。最后, 搭建平台, 成立广州市社区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 把国内省市相关政府部门、区县领导、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社会组织等各界代表联系在一起, 整合各方资源, 共同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

2. 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政府购买服务 (Purchase of Services) 源于西方国家, 是一项社会福利制度,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践, 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 对社会服务与社会治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广州市政府为更好推进社区治理, 通过建立购买服务机制配置社会服务。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自2009年以来, 广州市由试点探索到推广应用“政府出资购买、社会组织承办、全程跟踪评估”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 全力打造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开展长者、儿童青少年、残障人士、外来务工人员、义工等服务, 其中包括教育与学习服务 (李训贵, 2015) , 目前, 全市共建立了家庭综合服务中心188个, 服务范围覆盖了广州市各个街道。广州市政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吸纳了更多的社会资源与力量参与社区建设与教育服务, 极大方便了社区居民接受学习与服务的渠道及途径, 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 有效推进了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

3. 多维协同科研引领模式

广州学习型社会积累了丰富的实践, 也在探索多主体、多层次、多目标的多维协同科研引领模式。广州社区学院成立“社区教育研究中心”, 以中心为主体, 整合了知名专家学者、高校、科研机构、职业院校、党校、电大、社会力量等多主体的优势资源, 探索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模式与路径。为进一步借鉴整合其他单位优势资源, 广州市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委托国内知名学者承担广州市社区教育研究项目, 从多个不同的视角, 探索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和社区教育建设的路径与方法, 借鉴与整合更多优势资源为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同时在广州社区学院组建科研团队, 承担多种研究项目。先后承担并完成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广州社区教育发展研究》、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心城市社区教育创新发展研究》等近40项课题, 承担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研究任务;还制定了《学习型社会评估指标体系》《社区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社区教育机构建设标准》《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标准》《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标准》等系列评估指标体系。

(三) 创新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单元

学习型组织是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基本单元, 广州市分别在政府、企事业单位、社区等组织单元的层面培育共建学习型组织。企业、学校、家庭、社区都成为学习型社会创建的关键。在企业中, 通过座谈、现场观摩等方式向员工宣传建设学习型企业的意义与方法, 将终身学习的理念灌输给每一个员工, 取得了显著成效, 同时利用信息化手段, 建设广州职工教育网, 建立职工文化教育网络平台, 通过广州职工教育网推动远程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通用能力课程等的学习。在学校, 通过举办专家讲座、开设教师论坛、进行主题学习等方式, 探索学习型学校建设, 并研制了教师学习型组织建设标准。以“书香羊城”为契机, 广州市妇联发出“阅读进家庭”的倡议, 创建“书香之家、和谐家庭”, 让终身学习、毕生阅读成为全体家庭的一种习惯和风尚。在社区, 借助广州社区学院的国学资源优势, 在荔湾区景区管理中心、广州十三行国际旅行社构建荔枝湾国学社区, 以岭南文化和西关文化为窗口, 让社区居民亲身体验西关本土文化, 感受岭南文化的魅力, 打造了国学社区的特色品牌。

(四) 推进岭南特色的学习型社会内涵建设

营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氛围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与标准。广州市通过开展系列活动, 打造品牌项目, 营造了全民终身学习的氛围, 极大满足了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需求, 如从2006年开始, 广州市就开展了“书香羊城”活动, 该活动旨在使市民养成爱好阅读的好习惯, 在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家庭、连队等各个领域展开“书香”系列活动等, 同时, 创办了“羊城学堂”、“广州讲坛”和“羊城书展”, 让更多的市民共享广州市的学习教育资源 (刘楚佳, 孟源北, 2010) 。又如在白云、越秀、南沙、从化、花都等多个区建有广州市职业技能教育基地, 大力培养实用高技能人才, 满足因产业结构升级企业员工接受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的需要, 促进产城融合 (叶忠海, 2014) 。再如越秀、番禺、海珠、荔湾、南沙等区将广府文化传承与社区教育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 打造若干个具有广府文化特色的精品社区, 成为广府文化传承的重要空间载体。

二、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反思:创新与不足

(一) 广州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创新之处

1. 融合创新管理体制

学习型城市的创建越来越多元, 需要搭建平台进行资源整合, 管理机制也要进行充分创新。创新的管理机制成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 2009年广州市政府在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加挂“广州社区学院”的牌子;2012年, 依靠学校教育资源优势, 分别在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和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加挂“广州数字化学习服务指导中心”和“广州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的牌子, 同时在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加挂“广州市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基地”的牌子;2012建成社区教育三级网络, 设立社区教育专项经费, 为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特别是借助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优势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 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创新多元主体参与的机制

学习型社会建设特点与受众对象决定了其多元性与复杂性, 为更好地整合与调动更多的社会性学习资源 (蒋亦璐, 2017) , 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调动了高校、职业院校、党校、团校、成人文化学校、社会组织 (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文化促进会、志愿者协会等) 参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形成了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格局。为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学习型社会建设, 广州市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 通过竞标优化资源配置与服务成效, 提高学习型社会建设效果的最优化, 形成了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同时, 借助职业院校的资源优势, 形成职教社教联动发展的模式, 创新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机制与模式 (朱涛, 2014) 。

3. 打造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广州模式

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与北京、上海相比, 虽有一定的差距, 但广州学习型社会近年来也取得了诸多的成效, 形成了具有广州特色的建设模式, 即自下而上的建设模式。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借助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取得一定进展后, 体制建设与机制创新以及社区教育三级网络体系的建设, 为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进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在国家、省社区教育示范区和实验区建设的推动下, 各区、街镇、社区学习型社会建设逐渐规范化, 基层学习型社会建设取得的成效推进了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步伐与节奏。寄望于未来, 广州市体制机制以及政策法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 进一步加快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步伐。

(二) 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存在的不足

1. 统筹和协调力度有待加强

学习型社会建设是一项牵涉面广、社会参与主体多、实践性强、协调难度大的综合性事业, 需要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 需要相关单位和部门、各区、街镇、村 (居) 的支持和配合 (王明臣, 2015) 。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需要政府层面加大对全市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 加强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 建立健全学习型社会的组织实施架构和工作体系, 建立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长效机制。

2. 地方法规和政策推进滞后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推进是一项长期工程, 需要有关的政策指引和制度保障。国内许多先进省市已出台了地方法规, 如上海市、福建省、太原市均已经出台地方《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或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 广州市在这方面已明显滞后。

3. 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队伍建设是确保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之一, 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过程中, 管理人员、专职队伍、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步伐与要求相差较远,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推进力度与效果。

三、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展望:努力方向

展望未来, 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任重道远, 需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和省市相关文件要求,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在体制机制、政策法规、队伍建设等方面作出进一步的努力, 服务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 为广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 完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联动机制

(二) 健全学习型社会的法规保障

政策法规是有效推进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保障, 广州应尽快制定《广州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或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意见, 在机制体制完善、资源整合、队伍建设、经费保障、激励机制、学分互认等方面出台操作性较强的政策指引, 进一步研制机构设置、课程开发、教学服务、运作流程、评价考核等办学标准, 为广州建设学习型社会保驾护航。

(三) 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人力、社区及智力资源

队伍建设是建设学习型社会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广州市应依据学习型社会建设需要, 打造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队伍, 培育一支既有一定实践经验, 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团队, 服务、指导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培训一批熟悉学习型社会和社区教育基本知识的志愿者队伍与兼职队伍。同时, 不断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与继续教育, 完善自身终身学习的同时, 不断提升综合素养, 紧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 加快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步伐。

基金:2017年广州市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社区教育项目高职学院推进社区教育发展:内涵、模式与趋势研究 (2017SQJY001) 部分研究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