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未清初的改服易制算不算中華民族文化的空前浩刧?

牧羊人38241019

對中華民族來說,確實是一場巨大的浩劫。因為,傳承千年的漢家衣冠和漢家髮式,因此而消亡。廣大漢人表文化淪為與滿人一樣,失去了民族特色。



平心而論,滿清前期衣冠髮式,醜得要命,處處彰顯出滿清文化的落後與野蠻。但後來經過發展和演變,勉強改了過來,但與唐宋明等時期的服飾相比,還是醜。

醜倒是次要,滿清推行削髮易服,其根本就在於鎮壓漢人,就在於強行同化漢族,以便更好的控制華夏。在此過程中,滿清對反抗的漢人進行瘋狂的屠殺。



在一次次屠殺和血洗過後,漢人淪為失去抗爭能力的順民、愚民。作為主體民族的漢族徹底失去了主心骨和革命性,同時也喪失了前進的力量。因此,也讓中華民族陷入了倒退。

所以,削髮易服不得不說是中華民族的一場文化的浩劫!


這些歷史要讀

算是浩劫,但絕非“空前”。

  • 其次,滿清的“剃髮”、“下跪”、“易服”——很多很多,實在不知道該怎麼回答才能不被滿遺們圍攻,我覺得可以比較一下明末清朝在外國人眼中的區別:

  • ……一個砂漏時辰過去,僅僅數數往上航行的船,就有三百艘,那麼多的船都滿載貨物,便利旅客,簡直是奇蹟……有些船隻供人休閒娛樂……

  • ……所有的省都不乏長壽和愉快的人,可以看見許多精力旺盛和健壯的老人……

  • ……他們的住房因設計良好而便於住宿,整潔舒適……他們在各地,即使小村鎮,都有充足的肉食,全年最常食用的是豬肉,牛肉去骨售賣,他們的鹿肉很少,也不怎麼愛吃它……

其實還有很多,比如明末的富庶,明末的人口眾多,明末的溫良禮讓,明末商人的守時與狡猾,明朝對於先進武器的積極態度,對於西方几何學和自然科學的熱忱……這些記載都出自於明末的葡萄牙耶穌教教士曾德昭之手,可謂非常詳盡,細緻入微,所以李申說明朝人不需要搞什麼“師夷長技以制夷”,因為明朝從來沒有學會乾隆的“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互通有無”。另外,西班牙人門多薩的《中華大帝國史》也有近似的記錄。

但是到了康乾盛世時,西方人對滿清的描述就只剩下貧窮和厭惡了,我們可以看看英國人馬嘎爾尼訪華時的記載,那時候的中國完全就是野蠻和落後的典型了。

明儒王廷相、王夫之提出文化多元論,認為世界上可能有比華夏更早的文明存世——而此時的歐洲正因為中國的歷史超出了《聖經》的記載爭論不休。並且,當時的儒家是用華夷之辨來說明野蠻和文明的區別,而非民族的區別,如王夫之就指出,夷人也有其文明,這顯然是依據於孔子的“天子失官,學在四夷”一說。

王夫之還準確預見到中國將來必然會陷入到野蠻之中,夷人本身有文明,但如果中國被滿清征服,則必陷於野蠻。





王夫之曾有過一個華夷之辨,他說


肥嘟嘟的小不理

如果說清朝有什麼達到頂峰,那就近乎瘋狂的剃髮易服了,“剃髮易服”稱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空前浩劫,毫不為過。公元1644年,漢奸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滿清八旗進入中原,逐步擊敗消滅了各路諸侯,成為中華大地的統治者。



為了鞏固統治,滿清八旗下發了“剃髮令”和“易服令”,要求漢人按照滿族的服飾穿著,改剃滿人的髮型,也就是醜陋的金錢鼠尾。“剃髮易服令”在漢人中引起軒然大波。自古就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說法。滿清八旗的剃髮易服令,意圖從精神上對中華民族進行閹割、禁錮,以鞏固其統治。


剃髮易服令在中華大地引起了廣泛的反抗。滿清八旗毫無妥協,他們喊著“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口號,用殺戮逼迫人民剃髮易服,大量有血性、有骨氣的漢人被屠殺,剩下有反抗精神的人或遁入空門,或逃亡海外。

大量普通百姓不得不屈從於清朝的屠殺和高壓政策,剃髮易服。從此“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的華夏成為滿清八旗的獵場,華夏大地再看不到服章之美,再沒有禮儀之大。


而滿清八旗為鞏固統治,對華夏大地進行的也不僅僅是剃髮易服,他們試圖從根本上閹割中華民族的血性和歷史文化。

他們篡改歷史文化古籍,乾隆組織人編纂篡改的四庫全書,堪稱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大的文化浩劫,大量孤本、善本、歷史文物古籍被篡改銷燬;發動了堪稱最喪心病狂的的文字獄,以“寧可錯殺3000,絕不放過一個”的瘋狂態度,瘋狂屠殺著對清朝不滿甚至僅僅可能不滿的文人;恢復了奴隸制,漢人只是二等公民,八旗不事生產,如寄生蟲般被供養;大臣面對皇帝,只能口稱奴才,磕頭不止;種種愚民、專制措施,幾乎達到了封建王朝的巔峰。


正是這種文化、精神上的閹割,使中華民族變得麻木不仁,而在滿清晚期,清廷的瘋狂賣國行為,更是將中華民族由巔峰,徹底墜入深淵。


鳶飛九天2018

滿清政府頒佈的“剃髮易服”的政策,要求漢人必須改穿滿裝,並按照滿族人的髮型剃髮。這早在滿洲還沒有入關的時候,皇太極已經要求治下的漢族人這樣進行了:“凡漢人官民男女,穿戴要全照滿洲式樣……有效他國衣冠、束髮、裹足者,重治其罪。”

葛兆光先生的《大明衣冠今何在》中記錄了乾隆年間朝鮮人洪大容隨朝鮮使臣出使清朝,到達北京後,正月初一日盛裝朝拜皇帝。朝拜之後,走出午門,許多人圍著朝鮮使節團觀看,這時“有兩官人亦具披肩品帽戴數珠, 觀良久不去”,洪大容覺得很詫異,便上前詢問:“ 老爺熟看我們何意?”這兩人笑容可掬地回答:“看貴國人物與衣冠。”洪大容追問道:“ 我們衣冠比老爺如何?”兩人都笑而不答。這兩個人是翰林檢討官,一個叫昊湘,一個叫彭冠。

朝鮮使臣穿著朝鮮正式衣冠,其實就是被滿清滅掉的明朝衣服。

他們成了滿清帝國首都的一道異樣風景,朝鮮使者常常被好奇地圍觀,不止是這兩個翰林檢討,另一個李姓太常寺少卿也曾經來問:“貴處衣服,是遵何代之制?”

而另一個叫周應文的讀書人,更好奇地問:“貴處衣冠可是箕子遺制否?”短短百年間,神州陸沉之前的舊朝衣冠,已經無人認識了,甚至是鑽研學術的翰林之人都不識得。

另一位順治年間朝鮮使臣鄭太和到清朝,在宴會上,一位曹姓漢人官員,看到朝鮮使臣的衣冠,竟然“凝淚滿眶”。同樣在順治年間,麟坪大君李㴭一路從山海關行來,路上行人看到他所穿著的漢族衣冠,有痛哭出來的。他到北京後,京師的人看到他的服飾,也都“無不含淚”。在

一片辮髮胡服中, 穿著大明衣冠的朝鮮使者每次出現, 好像都會引起一種故國離黍之思。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朝鮮人閔鎮遠隨同大使樸弼成出使清朝,經過遼東新城的時候,閔鎮遠發現,“觀光胡人有垂涕者曰:吾之祖先亦曾著如此衣冠矣。”進人山海關以後,他又發現,“居民多漢人,風俗與關外有異,見吾輩行,多有豔慕起敬者。”一位讀書人甚至還向他借衣服穿戴一番,穿上明朝衣冠後這位讀書人歡喜雀躍,閔鎮遠便問他:“服此服, 樂乎?”對稱:“此吾祖所曾著者,豈不樂乎。仍語諸婢曰:每念剃頭之痛,直欲無生雲矣。”


魚兒讀書會擺尾

易服沒什麼好說的。

“改正朔,易服色”,是每個君主專制王朝都會做的,沒有哪個王朝會沿用前朝的服制,而且易服在清初沒人反對,因為所有人都認為易服是很正常的事。

更何況易服色,針對的僅僅是官員、軍隊的公務服裝,對日常的衣著和平民的服裝都沒有影響。畢竟清朝是政府,不是慈善機構,不會每人發一套衣服。

至於剃髮更有意思。清初僅僅是統一戰爭時期強制剃髮,不過根據“別順逆”一點來看,剃髮也是政治正確。等到進入康熙朝後天下太平,就不在強制執行剃髮政策,老百姓或者知識分子不給朝廷幹活不剃髮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羊城夜市圖》局部賞析,如果不說明這是郎世寧畫的肯定都以為是明朝的夜生活。

清末關中大儒牛兆濂,一輩子束髮古裝,並以清室遺民的身份自居。

清末法部大臣沈家本燕居像,因為清帝退位憂憤而終。

清代武官鄭之材。

這是清末一位高級太監的燕居像。


以清室孤臣遺老自居的夏震武,也是一輩子束髮古裝,他的兒女也是這樣。



《康熙耕織圖》部分

《康熙南巡圖卷》河工部分。



清初部分士大夫畫像。

由此可見,清朝的剃髮易服影響並不大,不過很有意思的就是剃個頭換套衣服是如何造成所謂的文化浩劫的。

而且清朝都是傳統中國的巔峰,用梁啟超先生的話來說,清代是“中國的文藝復興”。

所以我就納悶哪裡浩劫了。


北洋海軍陸戰隊

土地被佔,皇帝被殺,社稷宗廟被毀,叫亡國;文字、服裝、頭髮被更換,文化被滅,謂亡天下。顧炎武曾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知 保天下 然後知保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 保天下 ,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顧炎武實際上是在說,明朝亡於李自成,易性改號,是亡國,只關乎肉食者的利益;而滿清入主,剃頭改制,率獸食人,是亡天下,即使卑賤的匹夫也要奮起反抗。亭林所說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本意是號召全民反清,恢復漢民族的統治地位。

中華民族二次亡天下:一次宋亡於蒙元;一次明亡於清,以古人角度,已經表明了其對文化文明滅絕的悲痛:

思想家黃宗羲與王夫之都認為,宋朝的覆滅不可跟其他王朝的更迭相提並論。黃宗羲說:“夫古今之變,至秦而一盡, 至元而又一盡,經此二盡之後,古聖王之所 惻隱愛人而經營者蕩然無具。”王夫之說:"二 漢、唐之亡,皆自亡也。宋亡,則舉堯舜以來道法相傳之天下而亡之也。”宋朝 之亡,不僅僅是一個王朝的覆滅,更是一次超越了一般性改朝換代的歷史性巨大變故。用那個時代的話語來說,叫作“亡天下",用今天的話語來說,不妨稱為“文明的中斷”。


菸酒閣大學士

是的,漢族的屈辱史、血淚史,從此漢族從肉體到精神成為奴隸。比北宋亡於金,南宋亡於蒙更甚。不瞭解這段歷史,就不會理解現在的漢服復興運動,這是對這段歷史的自下而上的反動。元滅時,明政權自上而下地光復了以漢服為代表的漢文化,並走出了自己的輝煌之路。但清亡時,很遺憾,因為辛亥革命的不徹底,和西方文明的強勢入侵,國家救亡持續一百多年,以漢服和漢家禮儀為代表的漢文化始終沒有從政府層面恢復。直至今日,這種記憶終於自下而上開始艱難甦醒。


君子達觀

簡單地說,北方少數民族服飾和髮型很簡單實用,所以就有了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從出土文物來看,散發披肩,是匈奴(還有待考證),像是唐朝樂隊。前面兒剃頭,是契丹族(我們山西,河北過年時候,貼的小胖娃娃的年畫)。後面扎多個小辮兒,可以看胡必烈的髮型。在這裡我真的看過很多介紹後來的旗袍,馬褂,也是為了人家漁獵民族生活方面,其實原型比趙家班演員更醜。歷史原因,不在多重複,漢家衣冠被滿奴醜服取代,最逗的就是2008年奧運會,張藝謀拍宣傳片兒時,居然用滿清服飾代漢家衣冠。滿清殭屍被林正英收了。心中無形的辮子,滿清的文字獄和無知,只有靠我們一代的清除掉,其實我們丟掉了不單是漢服,還有最美的語言和自尊自愛。


用戶騏驥

首先清朝的制度都是繼承明朝的 像滿遺說 改正朔,易服色”,是每個君主專制王朝都會做的,沒有哪個王朝會沿用前朝的服制,而且易服在清初沒人反對,因為所有人都認為易服是很正常的事。 為何只有清朝才有的衣冠冢 清朝政府不允許漢服在民間存在 百姓只能把漢服埋葬起來 可見當時的剃髮易服 多麼嚴厲


言不由黑

這個問題應該兩方面看,如果按照題目所說的範疇就不是,因為明清時代的改服易制也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應該算是中華文化的一個更新過程,是一種文化傾向壓倒另一種傾向的現象,算不上什麼浩劫,頂多就是一種顛覆。如果像一些人認為的那樣,正宗的中國文化就是漢族文化來說,那就算是浩劫了——落後就要捱打嘛!但是,這畢竟是我們中華文化內部的革命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