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种观点?

北斗导航


一,因人施教。好老师就是让全班学生学好基本知识,然后因人施教,让学生自由发挥,鼓励各显其能。古代的私熟学校、50年代前的学校教学基本都这样。但目前学校的老师大多数做不到,只能满堂灌,练考卷,为高考。

二,承认差异。人的发展不是说从小在班里是学习尖子,长大就一定有出息。必须改革当今的高考系统,让学校回归教育的本来。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要让孩子们自由发挥,选修课程。不能把考试好的学生都集中招到名校去,然后比拼考北大、清华的数量。靠考试尖子多、考取名牌大学多来赚取名校牌子,这样名校还是不要为好。

三,教书育人,重点是育人。现在育人的好老师太少了。凡是学生一辈子都喜欢、想念的老师,这位老师一定是育人大师,而不是试卷押题高手!


东之水32552593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果单从理论上来看,它是成立的,而如果联系实际,作为一种教育评价标准,其科学性、合理性就值得商榷了。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现在经常被有关领导作为一种教育评价标准,成为指责教师工作的“名言”。

许多老师也常常为此而困惑:学生教不好,只是老师单方面的原因?加班加点的为差生补课,还是毫无进步,教学方法有问题?为此烦恼不已,甚至心理压力很大。

老教育家提出这句名言是有特定的条件或环境的,至今我们也不能说它是错的,但什么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如果教育是万能的,学生都教好了,还制定那么多法律做什么?还要公检法做什么?


如果从这一理论出发考查每一位老师,那么所有老师都是“不会教的老师”,因为没有哪个老师的所有学生都能达到优秀。


所谓“教好”学生是相对的——只要他比昨天有进步,就是“教好”;“教好”学生又是一个过程,有时需要几年的时间。不是说哪位“名师”上了一节课、谈了一次话,就能把一个很差的学生“教好”——变成一个很优秀的学生了。因而也不能说今天没把某个学生“教好”,你就成了“不会教的老师”了。

  

这句话明显的存在以下几个错误:

1、与教育客观规律不符

学生的成长是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是家庭教育、学校培养、社会影响特别是孩子自身的资质与努力的结果。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

教育的成功依赖于学校、社会、家庭的有机结合。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学校教育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影响教育效果的负面因素。家庭的变异对孩子的成长往往不利;社会的黄、赌、毒及其它不良现象更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把所有的教育责任全推给老师,显然违背教育规律。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最多占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分别是学生所受到的非学校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生自己的自我教育。教师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2、违背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同一个班的学生,接受的教育信息应该是一样的,但结果大不相同,原因何在?除接受能力、智力水平的客观差异外,起主要作用的就是内因,是学生自己,老师的教育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化才能发挥作用。学生自己不想学,老师再用心教都没有用。

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过分强调了外因的影响,忽视了内因的决定性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对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的理想化。


3、有明显的逻辑性错误

这句话的前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并不正确,结论肯定不正确。照“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观点推理,可进一步推出:“没有不会教的老师,只有不会管的校长”;


“没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会治的医生”,“没有管不好的社会,只有不会管的警察”原来病人治不好是医生不会治无能,社会上有杀人,盗窃,诈骗等案件是因为警察不会管,道路经常有违章也是不会管的交警的责任?

4、“好”的标准是什么?

品德好是好,学习好是好,身体好是好,具有审美的意识和能力是好,爱劳动也是好,究竟是按照哪一点来衡量教师所做的工作是好还是不好呢?

不同的学生及其家长对老师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学生追求的目标也应该是不同的。学生及其家长要求教师把学生教好,最强调的是学习,其次是品德。

而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的是品德教育,即做人的教育,其次才是传授知识。


如果仅以学习成绩论英雄,那在广泛实施选拔性考试的今天就产生不了“会教”的老师,因为这种选拔性考试制度决定了始终有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即便中国教育的祖师爷孔子也算不上“会教”的老师,因为他“三千弟子”只有“七十二贤人”,优秀率才2.4%!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所有学生,不放弃任何学生,这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而要达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个目标,需要家长、社会、学校、老师共同努力。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有书共读

写在前面的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种观点,很多网友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但是,只有一线教师才能深刻体会到这句话的真正内涵。



这句话为什么能够引起大家的热议?因为这句话在教育教学中没有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同。包括我,我至今也一直对这句话有过耿耿于怀的想法。刚好,今天借这个问题,说说我的看法。

一,想要弄明白“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是不是普遍的真理,就要好好的去了解说这句话的陈鹤琴先生的生平经历。

陈先生一生都是很优秀的,他的家庭环境也很不错。最重要的是,他更多的时候是作为教授和专家等角色存在。教授和专家善于搞理论研究,“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学生”就是他所有理论中的重要的一条。如果按照他说的话,这是属于纯理论上的说法。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却完全是在残酷教育生涯中挣扎,自然对这种“高大上”的教育理论产生抵触的心理。陈先生在他的长子出生时,将其作为实验与研究儿童心理的对象,对其从出生起的身心发展进行连续跟踪观察和记录,并作系统研究。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几个能做得到?只能说,他过他的天堂路,说他的专家才能说的话,我们走我们的地狱之路,忍受现实教育的残酷。

二,从最纯的教教育目的去思考问题。

陈先生被誉为“中国现代幼教之父”,自然是专家级别的人物。专家的想法纯理论的说法,很多时候坐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理论都不能经受住现实的考验。如果从最单纯的教育目的去思考的话,他说的话没错。任何一个学生都可以教得好,可是他没有说“任何一个学生都能考试得好”。但是,对于老师就不一样了。老师的教也有两种“教育和教学”,现在的应试教育,我们主要是搞教学,教育方面还有所欠缺。不过,这不是我们造成的,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因此,这里我们又跟陈先生产生了思想隔阂,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对陈先生没好感也很正常。

三,结合现实教育现状,乃至国家教育的最终目的的角度去考虑。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至少,在大多数乡村学校的状况是如此。现在我们国家的城市化已经有点水平,城市的教育也比乡村好很多。乡村的教育虽然得到一定重视,但是远远不够。想要弄清楚“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有没有毛病,就需要结合目前教育现状乃至国家的教育目的的高层次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就目前来说,这句话很不受一线老师欢迎,因为教育体制也限制了这句话的最大的影响力的发挥。如果这句话真的很有这里,那就不是一句教育名言而已,早已经会写进各种教育规章中,现实中完全不可能,这也就说明这句话也只能是一些专家们拿来当做“装点门面的理论”罢了。

希望广大一线教师们也不要太纠结于这句只能“挂在墙壁上供人膜拜的理论”,老老实实的像老黄牛一样拉着犁往前走,遇到“教育难题”要懂得避开,不要到最后累死了牛不算,还把自己吃饭的工具“犁”给搞坏了,得不偿失!谢谢大家!


孖无悔观教育

看过一些职业教师的回答,只能说道德败坏,世风日下。教育资源的紧缺是客观事实,但是这不是教师推卸责任的借口。从孔老夫子那会传下来的教育的最根本的真谛是什么——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现在教育资源紧张,一个中小学老师可能带好几十个学生,带不过来,但是这是教师课堂不讲,课后开辅导班的理由?这是教师推卸责任,让家长批改作业的理由?家长把自己孩子交到学校,交到教师手里,是一份信任,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可以因为学生笨,把人家孩子当臭狗屎看?现在是个金钱的社会,教师工资不高,想赚点外快可以理解,但是请对得起教师两个字,对得起自己的良知,如果还有的话。

只所以这么愤慨,是因为个人跟教师这个行业关系比较密切,一方面,做过培训机构讲师,另外一方面,女朋友是做中学课外辅导的。

从做讲师的角度讲,虽然没有职称,没有资质,但是自问比学校的正式教师责任心要高的多。人的一生比做河流的话,一辈子可能只有几处非常关键的拐点。学生有好有坏,但是学生年龄毕竟年轻,他们的世界观不成熟,而教师虽然职业普通,可是他们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行为,却可能成为改变一个学生一生的推手,这个改变,可能有好的,也可能有坏的,作为教师,怎么能理直气壮的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是错的。作为教师,反驳的时候,摸着你自己的胸口说,你尽到心了吗?学生笨,学的慢,你对这个学生多下功夫了吗?学生学习就是不行,你在学生的性格方面施加好的影响了吗,所有的这些,都是可能影响一名学生一辈子的事情,作为教师怎么能可耻到给一名学生定标签,下结论的程度。

作为培训讲师接触到太多二流 三流大学的教师,不乏教授。虽然不能一竿子全打死,但是二本一下大学学生,进大学四年,每个班除了几名认真学习的,其他四分之三以上的学生四年都干啥了?一进学校人手一个笔记本,然后玩四年的游戏,交个女朋友,就这样人生最美好的四年,就这么过去,四年学了什么东西呢?连专业课都不会,然后到毕业,找不到工作,找培训机构培训职业技能。家长特别是农村家长,四年要话将近十万块钱,送孩子念大学,如果不上重点,普通的二流三流大学,就混个这,我时常想,这些大学的教授,老师,校长,就不怕死了以后下油锅吗。大学四年,正好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一个人完全成熟的四年,而全国不在少数的这样的学校,每年花国家的钱,收家长的钱,然后把一个高中的时候充满朝气,热情向上的学生,培养成死气沉沉,不求上进的庸才。不客气的说,有些教师,教授,校长就是国家 民族 家长甚至学生的刽子手,是罪人。

中小学又怎么样,中学课辅的师资,除了一两名全职的老师,其余的教师,都是学校的老师兼职的,一节课好几百的课时费,兼职教师还挑挑拣拣。这样的客观事实下,有些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让家长批改,他哪儿来的时间改?也难怪有些职业教师看到这个题目跟猫被踩了尾巴一样,跳出来了。课外辅导的时候,听见那个辅导老师跟家长说这个孩子就是教不好了?

那些反驳这个问题的教师,能带良知吗?你可以去做校外辅导,但是班上的学生起码尽到心。

不说了,好教师有,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但是最多的还是普通的学校,二流三流的大学,普通人家的孩子,这里面,不少的人,斯文败类


深空深处

据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上个世纪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说,但也有人查阅了陈先生所有的著作,都没有找到。但不管怎么样,也不管是谁说的,这句话是中国教育界最有名的话之一也是最受争议的一句话之一了。

如何看待这句话,我以为,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个是正面分析这句话的时代意义,一句话是从反面分析其片面性。

一,从正面上来说,这句话警醒教师高度关注其职业的重要性,也就是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我们知道,在孩子成长的旅途上,教师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我不能说是最重要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意思就是说学生都有向“好”的方面发展的愿望,也就说说,每个人心里都驻守着一个高度道德化的自我,用弗洛伊德的观点来说,就是“超我”。既然内心深处有个“超我”,那么,人人就都有一颗向善、向上的心,而这个向善、向上的心,绝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激发。

教师,就应该就是激发向善、向上的心重要条件——

如果你认为你的学生想学好的愿望都没有,那你会想法设法把他们教好吗?

其次,“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从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技巧上来说的

。这句话的侧重点是要说明教育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只有你相信你的学生都想学好,你才会千方百计,激趣也好,活动也罢,训练也可,要不然,我们就不用来学习什么教育心理学啦、教材教法啦,等到学生优秀到了老师说一说就懂的地步的时候,教师这个职业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难道你的知识水平比计算机厉害??

二,从反面上说,这句话忽视了教育的综合性,将教育责任完全转嫁给了教师

但这句话也有其局限性。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这句话夸大了教师的教育作用

我们知道,教育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家庭教育——重在习惯和个性的养成;社会教育——重在价值观的形成;学校教育——重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与训练。现在各个学校都会提倡“教书育人”,其实质是将本应由家庭和社会的部分承担起来了,事实上,家庭与社会的影响却又无处不在,所以,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专家提出了一个观点:5+2=0,意思就是说在学校几天的教育教学,回到家里,置身社会之中,很快就什么都忘记了。

其次,这句话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我们都应该清楚,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外在和内在两个因素,在学生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教师只是外在因素,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而学生自身属于内在因素,才是决定性的因素。这句话的核心意思,其实就是将教师的作用无限夸大,犯了主客观倒置的错误。

比如,前段时间,有四位在课堂上喝酒聚餐的学生(我一般都叫孩子的,但这几人,我叫不出——学生是身份,孩子是饱含感情的),你说,是教师能教好的吗?当然,这几个还算是比较极端的!有没有更极端的呢?我想,我没见过并不代表就没有!不然,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少年犯?为什么要用法律的手段来惩治未成年人犯罪?那几个把教师绑架杀害的学生呢?

所以,不能排除有绝对教不好的学生存在!但正如前面所分析的一样,作为教师,你岂能先入为主判断那个学生教得好那个学生教不好?

总之,我们看待这类的教育名言,要多个角度去分析,不能盲听盲从。更希望社会各界特别是家长和主管部门,不要动辄用这句话来批评教师,不然,你岂不是也是“本末倒置”是非不分了?


三水三心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陈鹤琴说的。陈鹤琴(1892—1982)是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我国近代幼儿教育事业奠基人。他的《家庭教育》一书,自己30多年前曾读过,他提出培养现代中国人应要有健全的身体、有建设的能力、有创造的能力、要能够合作、要乐于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他提出了儿童教育的若干教学原则,他特别强调家庭教育的作用,强调家长和老师的以身作则,等等。

当年在做老师时,老师们也讨论过这句话,也争论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老师还是学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的问题,虽然有分歧,但也有共识。这句话对老师而言,是对老师最大的激励和鞭策,老师的为人师表,就应该做最大努力,真正起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以高尚的情操影响学生,以渊博的学识教育启发学生,以真善美来感召学生。虽然老师的学历和文化水平不同,教育教学经验不同,但尽最大的努力爱岗敬业,不误人子弟,就对得起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个称号。基于此共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确实是激励老师的名言和座右铭。

但是,把这个名言拆开来看,结合所面对的师生的现实,理想和现实之间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事实上,既有不会教的老师,也有教不好的学生。

以老师而言,什么时候老师都能达到高水平呢?很难有个准确的答案,因为过去达不到,今天达不到,何时达到不知道。老师的能力和水平也是有差异的,不可能都成为名师,不可能都成为特级教师。学校也是这样,城乡的差异、地区的差异,学校条件的差距不是三六九等,恐怕要分出很多等级。同样,就重点学校而言,可以说集中了很多优秀老师,但谁又敢说重点学校的老师都具备名师、特级教师的水平?所以,好与水平高都是相对、相比较而言的。

教不好的学生什么时候都会存在,因为人的智力、家庭背景、所处的环境等是有很大差别的。孔圣人的水平高,这点绝大多数人都承认,他的教学水平如何呢?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算得出来这个百分比吗?有现在的高考升学率高吗?为什么不是弟子三千,贤人三千?因为人的知识水平、理解认识能力等各方面因素是有差异的。理性的老师都知道,有些学生确实教不好,只能是有进步,有提高,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一个神奇的大脑。

所以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对老师而言,就是起激励鼓劲的作用,相当于老师的宏伟目标和远大理想,而绝不是评判老师的标准,以此来批评教育、诋毁教师,就完全跑偏了,那些都是“教不好的学生”们干的事。

有何不同意见欢迎探讨。


趣话历史那些事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作为从教的一种教育情怀,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教师把其作为一种教育目的来说,也是可以的。教师可以随时纠正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偏颇,关照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目的,在激励教师爱岗敬业同时,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存在某些标准化的困惑,也会违背教育的规律。 人作为教育的产品,衡量是很复杂的,人的成长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家庭的因素、社会何的因素、学校的因素等等。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到底是小学阶段、中学阶段还是大学阶段,或者是在社会上起到决定性作用?这是很难有具体标准的。 一个学生或许在学校期间,勤奋学习,尊重师长,一旦他考上重点大学,突然发生变异,比如有吸毒、嫖娼等行为,他是教好的学生还是没教好的学生?考上一本的是教好的学生吗?考上高职的就没教好?

学生作为被教育者,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一对一进行教育是不可能的。受教育者是有差异,只要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不同特质,就是合格教师标准之一。过于强化“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放大学校的教育功能。实际上,一个学生成长,家庭环境往往具有决定性因素。 所以,对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教育名言,我认为得辩证分析。


大智若

这句话我真不敢苟同,因为自己高中上学时候经常逃课,考前一搏,最后也考的不错。高中了还不会说普通话,直到大学去了遥远的地方,逼的自己说话现在国语说的都不带口音的。这些可以用来写切身感受。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早由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后来在教育界广为流传,成为无数教师为之奋斗的座右铭。而现阶段一些学校部门,家长将这句话奉为至理名言,将孩子的教育与成长归因于教师,其在促进教师发展的过程中也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理解这句话需要放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加以展开,立场明确才能立意深远,才能立足发展。

从教育者来讲,它更多的是指教育者严于律己,静待花开的一种教育信念,有利于促进教育者发展。要求教育者时刻做到钻研教学,因材施教,对学生负责:此外,何为教好,何为教不好,本身没有一个绝对的判断标准,需要教育者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反思总结,从而提高自身教师水平。然而,对于教育者而言,也需要明确在教学中不是“会教”的老师是教学的主体,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学生本人才是促进自身发展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主导的作用。因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有一定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夸大了教师的作用。


对于学校领导和家长而言,应该明确,不能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教师。这句名言更多表明的是一种教育信念和责任。将之作为一种教育规律则有失偏颇。教育发展有教育发展的规律,学生成长有学生成长的规律。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对孩子的发展影响深远,而学校环境是孩子的社会,是孩子成长成功历练的舞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这句话如果用于家长和学校对教师的严要求,想必就应该大打折扣了。如果家长持有这种思想是对孩子教育责任的推卸,如果学校领导持这种思想是对教师的一种指责,是没有掌握教育规律的一种体现。
最后,对于学生而言,倘若学生信了,那是对学生的一种误导,如果“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成立,是不是代表“只要是会教的学老师,一定会教出好的学生”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而其中的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因素,倘若学生一味的信任教师,可以说是对其批判性思维的泯灭,是对其创新能力的迫害。 唯成绩论英雄的时代早已过去,“好学生”的标准也早已发生了变化,我想对于教育者而言,“教是为了不教”,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不断去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为学生将来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对于学生而严,纵然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但不能无条件的亲近和信任,需要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力,需要在成长过程中培养自身独立之人格和自由之思想。对于家长而言,唯有家校师生团结合作起来,才能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形成合力,做到智往一出聚,力往一处使,让学生在家校师生共创的阳光下沐浴,健康成才。


骨科李建龙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据说出自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不过现在不知道老先生还承认不承他的观点。这个理论由于被管理者和家长用歪了,这句话已经被老师们深恶痛绝!有的老师开玩笑说:如果自己有了钱,一定得出一百万追杀说这话的专家!真的是个玩笑,千万不要上纲上线!只是因为自己的教学经历,被这句话折磨后宣泄自己的怨气!没有人真的去追杀!😂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太不现实了,如果这样说那可以延伸到好多行业。比如医学我们可以说:没有治不好的病人只有不会治的医生!那样就不会再有人死掉了!在社会治安方面,我们可以说:没有管不好的社会,只有不会管的警察!说这话你觉得可笑了吧!原来病人治不好是医生不会治无能,社会上有杀人,盗窃,诈骗等案件是因为警察不会管,道路经常有违章也是不会管的警察的责任!这样说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但是医学界公安界没有专家这样说!其他人也觉得可笑了吧!


特级教师李镇西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果这是教师的自励,我对这样的教师表达十二分的崇敬;如果有人以此苛求教师,我对这样的苛求者表示十二万分的鄙夷!不但是李特级这样说我想所有的教师都有资格这样反击!

其实,这句话提出的时候本意应该是任何学生都有他自己的长处,他学习方面不行但是他体育是强项,他学习不行但是他爱好美术,美术有天赋,他……是这样的理解,我们要发现学生的长处找准适应他发展的方向!譬如一块石头,是美玉的材料我们可以做成和氏璧,不是的还可以铺路也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社会做贡献!著名的舟舟就是这样的他的音乐天赋展现出来了,但是你让他学语文学数学恐怕你教不会他!都是都是有用之才!


可惜这么好的理论却被歪嘴和尚念歪了经!一刀切,断章取义,认为所有的学生都可以什么都好。难怪老师们愤怒!

我是松高寻鹤,从事教育多年,同时我也是一名家长,希望能得到您的关注,让我们一起谈谈教育的话题,一起享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快乐!


松高寻鹤

我是一名家长,曾经我也认同这样的观点。其实这是错误的理念,是家长把自身的家庭教育责任转嫁给学校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2.对于教育而言,真正让孩子成人,家庭才是最主要的教育承担者。家长的观念对孩子的未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才是教育最大的弱点!很多孩子犯错了,家长以一个“我自己都不舍得打,你做老师的能打?!”的态度对待孩子,这样的孩子能成才?

3.社会观念的改变,让教育进一步迷失。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无限制的“上纲上线”。缺乏了教育基本的威严,犯错就要打就该受罚的教育思路。老师成了神一样的职业,却没有神一样的存在感。没有地位,没有社会荣誉感。本末倒置,只有学生打老师,没有老师敢打敢骂学生。


4.无良媒体的推波助澜,让本来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的老师,成为了和医生一样的高危职业。老师不再是默默无闻,或许一个不小心,孩子的手机会让老师成为万夫所指。

5.教育机构的缺乏应有的担当。老师正当的履行教育责任,在被家长或者媒体质疑后,教育机构选择了“是非不分”,息事宁人的做法,退而求其次,满足家长的非分要求,将老师教育的正当性置于脑后。若遇到不依不挠的家长,老师的饭碗难保。老师的职业缺乏了最基本的保护,整天提心吊胆的工作。

孩子的教育是家长,老师,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就是伪命题!在没有一个公平的教育环境,没有法制维护教育工作者尊严的时候,用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老师神一样的存在。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天方夜谭?是不是一种心理上的扭曲呢?



如果认同作者观点请赞👍并“关注”,未来我们会有更多的共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