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讚的是誰?

羅生靈衣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近日有網友提問,記得上學讀此詩時,老師說這裡的“龍城飛將”是指漢將軍李廣,聯想到另一首詩“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也是說的李廣。但是後來讀史發現,李廣老打敗仗,怎麼還會如此誇他?

對於“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讚的是誰,歷來是有爭議的。目前主要有兩種意見:

1、此處讚的是飛將軍李廣。作為西漢抗匈名將,李廣在對匈奴作戰中立下大功,此後連年戍邊。在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等地任太守。漢武帝時駐守右北平,匈奴稱他為“漢之飛將軍”,這是“龍城飛將”為李廣的最好說明。

李廣有射殺“射鵰手”經歷,數次匈奴圍困,都憑精湛射術死裡逃生。“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也是對他射術的註解。雖最終因迷路,未完成戰略任務而自殺,但李廣威名遠播大漠,“龍城飛將”中的“飛將”是指他的箭術,並非指他的戰績。

2、此處讚的是大將軍衛青。在漢匈持續百年大戰中,漢武帝時期的衛青,首戰也是成名戰就是奇襲龍城。匈奴的龍城本是祭天之城,《漢書》記載,“五月大會龍城,祭其先、天地、鬼神”。衛青攻打匈奴宗教聖地,對匈奴一族的震懾力巨大。

衛青一生對匈奴作戰七戰七捷,收復河朔、河套,橫掃匈奴王廷,戰績遠非李廣能比。衛青打破了匈奴不可戰勝的神話,龍城之城則是漢軍對匈奴作戰由戰略防禦,向戰略進攻的轉折點。“龍城飛將”中的“飛將”是特指衛青用兵如飛一般神速。

兩方所持意見都有所依。但是龍城飛將只有一個,李廣、衛青究竟是誰?

1、“漢之飛將軍”稱號,並不足以說明李廣就是“龍城飛將”。為何?因為在歷史上,“飛將”並非固定特指某人。打開史書,叫“飛將”的人有很多,除了李廣,還有呂布、單雄信、李克用、向寶……

這些飛將或用兵神速,或箭術高超。由此可知,“飛將”並非李廣專有,只是漢朝對匈奴作戰的“飛將”是李廣。最重的是,縱觀李廣戍邊和作戰經歷,他從沒有到過龍城。又何來他是“龍城飛將”一說呢?

2、“龍城飛將”的名號只有一人可擔:衛青。《史記》載,前130年,衛青以車騎將軍身份兵出上谷,“青至蘢城,斬首虜數百”。蘢城即龍城,在今內蒙古境內。匈奴“皆事龍神”,祭天神的地方因此被稱為“龍城”。

衛青是四路漢軍中唯一有斬獲的,原因就是他革新戰法,與公孫敖、李廣、公孫賀這些老將完全不同。用兵出其不意,機動靈活,飛神般打擊龍城的匈奴。衛青也是史料中,確切記載到過龍城的漢將軍。難道這個經歷還不能證明衛青是“龍城飛將”嗎?

自司馬遷開始,歷代文人多認為騎奴出身;姐姐得寵於皇帝才成為將軍;死後幾被滅門的衛青不值後世效仿,長久以來對衛青多有貶抑。而出身名門;身有傲骨;人格獨自的李廣才是後世楷模,因此對他多有褒揚。這是“龍城飛將”被錯認李廣的潛在原因。

其實,在漢匈百年大戰中,無論是衛青還是李廣,都立下了不世之功。作為一個英雄群體,所有捐軀的漢軍將士都配得上“龍城飛將”的稱號。


指動濟南

詩句裡"龍城飛將″讚的就是衛青和李廣。

衛青抗擊匈奴第一仗就搗毀了匈奴聖地龍城,斬七百餘首。詩裡用龍城代指衛青。

飛將軍是李廣傳奇軍事經歷贏得的美名。

你問題描述裡說李廣老打敗仗,"飛將″不是指李廣。

非也!非也!

李廣一生未封候,沒有得到漢朝軍功體系認可。(漢軍人封候條件斬敵首兩千,自身損失不大),但李廣在守衛邊疆時,也是取得過不少小勝的,有些也很傳奇。這些不但為他在漢贏得了美名,也為他在匈奴裡贏得了威名。

武帝派李廣守東邊,匈奴就跑西邊去搶,不敢來東;

把李廣派西邊,西邊馬上平安了,匈又跑東邊搶去了。

還有一點,李廣很忠誠,也有執著,抗擊匈奴的意志非常堅定,可以說是漢打擊匈奴一面高高飄揚的旗幟。

正因為這些,後世對李廣的評價是很高的。這些人包括了文人階層和最高統治者

唐德宗時將李廣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

宋徽宗時追尊李廣為懷柔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中國歷史上打仗的將領那麼多,能進這72人名單可是不容易的。

據說後世李唐王朝,就是李廣後人所建。

你的問題就回答到這吧。(哎呀,我為什要手長的回答這個問題呢?太費時了)

好吧,即然都寫了,再為李廣將軍多說一句:李老將軍"千古英名在″,我輩"豈可濁忠魂″。

最後放些介紹李廣文字,手機寫字慢,就直接複製了!

將門出身,才氣無雙

李廣的先祖李信是秦朝名將,曾率軍擊敗燕太子丹。李廣家族世代接受僕射這一官職。他們老家在槐裡,後遷徙到成紀。李廣家世代傳習射箭。

公元前166年(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大舉入侵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從軍抗擊匈奴,因為精通騎馬射箭,斬殺匈奴首級很多,被任為漢中郎。李廣曾經隨從皇帝出行,有衝鋒陷陣抵禦敵寇和與猛獸搏鬥的事,因而漢文帝說:“可惜呀,你沒遇到時機,假如讓你生在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不在話下!”漢景帝即位後,李廣任隴西都尉,又改任騎郎將。

鎮守邊塞,力戰而名

吳楚七國之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隨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叛軍軍旗,立了大功,以此名聲顯揚。但因梁王授下授給他將軍印,還師後,沒有給予封賞。調為上谷太守,天天與匈奴交戰。典屬國公孫昆邪哭著對漢景帝說:“李廣的才氣,天下無雙,他自負,屢次與敵虜肉搏,恐怕會失去他。”於是調他為上郡太守。後來轉任邊郡太守,曾為陵西、雁門、代郡、雲中太守,都因奮力作戰而出名。

匈奴大舉入侵上郡時,漢景帝派親近的宦官跟隨李廣整訓士兵,抗擊匈奴。一次,這位宦官帶了幾十名騎兵,縱馬馳騁,遇到三個匈奴人,與他們交戰。那三個人轉身射箭,傷了宦官,那幾十名騎兵也被射殺將盡。

宦官跑到李廣跟前,李廣說:“這一定是射鵰的人。”李廣於是帶一百名騎兵,急追這三個人。那三個人沒有馬,徒步行走,走了幾十裡。李廣命令騎兵散開,從左右兩面包抄,並親自射擊那三人,結果射死二人,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射鵰的人。

待捆綁好俘虜上馬,望見匈奴有數幹騎兵。他們看見李廣,以為是誘敵的騎兵,都吃一驚,上山佈陣。李廣的一百騎兵也非常恐慌,想奔馳轉回。

李廣說:“我們離大軍幾十裡,現在以一百騎兵這樣逃跑,匈奴一追趕射擊馬上就全完了。現在我們若留下,匈奴一定以為我們是為大軍來誘敵,必然不敢來襲擊我們。”李廣命令騎兵說:“前進!”進到約離匈奴陣地二里許停了下來,又下令說:“都下馬解鞍!”他的騎兵說:“敵人多而且離得近,如果有緊急情況,怎麼辦?”李廣說:“那些敵人以為我們會走,現在都解鞍就表示不走,可以使敵人更加堅持認為我們是來誘敵的錯誤判斷。”於是匈奴騎兵就沒敢襲擊。有個騎白馬的匈奴將軍出陣監護他的兵卒,李廣上馬與十幾名騎兵奔馳前去射殺了這個匈奴白馬將軍,然後又返回到他的騎兵中間,解下馬鞍,命令士兵把馬放開,隨便躺臥。這時剛好天黑,匈奴兵始終覺得很奇怪,不敢出擊。夜半時,匈奴兵還以為漢軍有伏兵在旁邊準備夜間襲擊他們,而全部撤走了。天亮,李廣回到大軍駐地。大軍不知李廣在哪裡,所以沒有派兵去接應。


讓颶風吹

說的就是李廣,不是其他人。

歷史上確實有很多人因為李廣經常打敗仗而懷疑他,甚至,把這個“飛將軍”頭銜掛在衛青等人身上。但歷史上這個龍城飛將軍確實就是指的李廣這個人。不是別人。

李廣在和匈奴的有記錄的大戰中,幾乎沒有贏過。但這並不妨礙李廣戍邊的功勞。也不妨礙李廣有效抵抗匈奴入侵的作用。說實話,換個其他人,那麼長的邊境,那麼多年,說不定邊陲小鎮在不在都不一定。

我舉個例子大家就能理解,倆人打架,一強一弱,弱小身材的人雖然打不過大個子,但並不屈服,大個子也就揍一頓並佔不到太多便宜。

李廣就屬於屢敗屢戰絕不屈服那種小無賴耍流氓,歷史記載,李廣治軍過於寬鬆,甚至不願列隊,不要跑操,不值班,大家隨意,看起來很混亂……就好像散落在草原上的狼群……一旦打起來,士兵們又勇猛異常,不畏犧牲!

這種土匪式管理,適合小規模⚔️械鬥,真的不適合大規模陣地戰。這可能也是李廣凡是遇到大仗都失敗的原因。

邊界問題絕大多數是小摩擦,這也是漢天子徹一直都任用李廣戍邊的原因。皇帝其實也是知人善用。所以一直到最後都沒有給他升職加薪。

有些人天生就不是幹大事的人,有些人天生就是治安+居委會,李廣最大的貢獻就是在他管轄期間的邊境並沒有出什麼出格的事。他自己就是邊痞,根本不怕匈奴三五成群的隊伍。

對戍邊官兵來說,邊境無事就是最大的貢獻。

像霍去病那樣的打勝仗需要機會和能力,李牧打匈奴一等就是二十年,而李廣並沒有李牧的城府和才能。所以,縱使李廣沒有什麼大的戰功,基本和平的邊境,就是貢獻,就是勝利,這個飛將軍也不全是虛名。


終南高揚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人面對雄壯的“漢時關”和淒冷的明月,觸景生情,馳思古今,巧妙地引出了秦漢至唐戰爭頻繁,邊患不斷。與冷月互映的是凝固的戍邊將士的血,月光撫摸的是戍邊將士丟下的白骨。表達了渴望和平安寧生活的心願。“但使龍城飛將在”是對漢名將李廣的讚頌,也蘊含著對朝庭用人不當,邊帥無能的不滿。“不叫胡馬度陰山”一句,一個英武勇猛的大將軍形象越然紙上。


李廣,西漢名將,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武將世家,先祖李信是秦朝將軍,曾率秦軍擊敗燕太子丹。據史料記載,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入侵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弟身份從軍,抗擊匈奴,因精騎射,斬殺匈奴頗多,被任命為中郎將。景帝時,任隴西都尉,後又改任騎郎將。


吳楚七國之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跟隨太尉周亞夫平吳楚叛軍。昌邑之戰,李廣陷陣奪旗,名聲大震。又任上谷太守,與匈奴交戰。後調任為上郡太守。後來轉任邊郡太守,歷任陵西、雁門、代郡、雲中太守,皆因作戰奮勇而威名邊塞,被匈奴稱為飛將軍。武帝時調未央宮禁衛軍任職。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武帝派李廣、公孫敖、公孫賀、衛青四人率軍分別從雁門、雲中、代郡、上谷四個方面同時出擊匈奴。因匈奴兵多,李廣兵敗被俘,逃回後被朝庭議罪,閒居數年。後來因為匈奴入侵遼西郡,殺死遼西太守,並打敗鎮守漁陽的韓安國,武帝任命李廣為右北平太守。李廣駐守右北平期間,匈奴敬畏李廣的威名,多年未入侵騷擾遼西。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發動漠北之戰,由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精騎由定襄、代郡出發,跨大漠遠征匈奴本部,經請求,李廣被任命為前將軍。在衛青與單于的決戰中,李广部因迷路而遲誤,單于遁逃,李廣含羞自殺。


唐“大曆十才子”之一的盧綸名篇《塞下曲》中著名的小詩,“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說的就是李廣駐守右北平時疑虎射石的故事,即——博虎射石。


司馬遷稱讚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桃李有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實,雖然不會說話,但仍然能吸引很多人來到樹下賞花嘗果,以至於樹下會走出一條小路來。比喻一個人做了好事,不用張揚,人們也會記住他。只要能做到身教,為人誠懇、真摯,就會感動別人,就會有感召力而深得人心。


李廣一生,多任守邊將軍,英勇善戰,歷經漢景帝、武帝,戰功顯赫,對部下也很謙虛和藹,漢文帝和匈奴單于,都很敬佩他,但未能戰死疆場,也未善終,而是含羞被迫自殺,許多部下和不相識的人都為他而感悲痛、落淚,也讓後世人為他感動而嘆息。


燕北林叢

西晉末年,匈奴少數民族大舉入侵中原,狂肆殺害漢人,野蠻惡性的他能給華夏民族帶來空前浩劫!千千萬萬的漢族人民逐漸銳減,整個華夏民族幾乎將要被滅族!



此時,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的飛將軍李廣站了出來,李廣將軍英勇善戰,李廣將軍偉大光榮的完成了使命,匈奴落荒而逃回遼國,收復了一座又一座城池!

這僅僅是個人觀點,個人看法而已!如果有不同想法的話可以在評論裡表達出來!


王者沖沖衝

當然是衛青,《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記載:元光五年,青為車騎將軍,擊匈奴,出上谷;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出雲中;大中大夫公孫敖為騎將軍,出代郡;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出雁門:軍各萬騎。青至蘢城,斬首虜數百。騎將軍敖亡七千騎;衛尉李廣為虜所得,得脫歸:皆當斬,贖為庶人。賀亦無功。

衛青奇襲龍城雖然只斬獲七百,但是卻打破了在當時盛行的匈奴不可戰勝的神話,揭開了匈奴反擊戰的序幕。之後衛青七戰七捷,收復河套、河朔等地區,為大漢王朝開疆拓土做出巨大貢獻

另外, 2003版初中語文教科書中有對“龍城飛將”做出註釋:“龍城”指奇襲龍城的名將衛青,而“飛將”則指威名赫赫的飛將軍李廣。“龍城飛將”並不只一人,實指李衛,更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


一葉飛塵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中的龍城飛將指的是李廣。

補充:

這兩句詩出自唐朝詩人王昌齡的《出塞》。原文如下: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2.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禦敵鏖戰萬里徵人未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王昌齡,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屬陝西)人。開元十五年(727年)進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晚年貶龍標(今湖南黔陽)尉。因安史亂後還鄉,道出亳州,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擅長七絕,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也有憤慨時政及刻畫宮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昌齡集》。


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莫過如此

飛將軍指的應該是李廣,顯示了他高強的武藝,匈奴人也稱李廣為飛將軍。但李廣沒有到過龍城,也沒有不叫胡馬度陰山的戰績。曾經奇襲龍城的當然是衛青,而且陰山也和衛青有關。

比如高適有兩句詩,李廣從來先士卒,衛青未肯學孫吳。不肯學孫吳的是霍去病,並非衛青,明顯搞錯了。

到了宋朝印刷術普及,詩人的學識大大提高。比如辛棄疾常以引用典故為能,不但引用的多,而且比較偏。


新疆曹子建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裡頌揚的到底是李廣還是衛青,歷來爭議很大,淺談一下我的看法。



我傾向詩人王昌齡寫詩的時候,歌頌的是李廣,原因如下:

一、大唐李氏開國後,一向自認是李耳——李信——李廣這一譜系的後人,對李廣也尊崇有加,比如唐德宗時就把李廣等六十四人供奉在武成王廟裡,尊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其實看看這六十四個名將,李廣的入選是有點難以服眾的。所以作為唐代詩人的王昌齡,耳濡目染,更崇拜李廣,這很好理解。

二、李廣出生名將世家,數十年守邊關,但始終時運不濟,命運多舛,難以封侯,白髮蒼蒼最後一次出證卻迷路失期,自刎而死。可以說李廣的一生充滿了悲情色彩,這很容易引起文人的共鳴和同情,特別是懷才不遇的文人,所以才要“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感嘆。

三、古代文人大多不喜歡衛青。衛青是私生子,最初為奴僕,經平陽公主被漢武帝賞識後,作為近臣隨侍漢武帝。元光六年,漢武帝第一次北伐匈奴時,從未有戰功的衛青居然被漢武帝認命為四路主將之一。後衛青屢建奇功,升為大將軍,其姐衛子夫也當上了皇后。私生子、家奴、近臣和外戚,這樣的標籤貼在衛青身上,歷代的酸文人能有好感才怪。所以哪怕衛青功在千秋,歷代文人卻少有歌頌衛青的作品,冷言酸語倒是不少。

四、李廣人稱飛將軍,數十年守邊關抵擋匈奴,卓有成效,勞苦功高。

綜上所述,我認為王昌齡寫這首詩時,歌頌的是李廣。

但是,作為後人,當我想到這首詩時,我歌頌的是衛青。有人會說這不是耍滑頭嘛?其實這好解釋,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每個人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各不相同,能引起自己共鳴就行。

比較一下李廣和衛青。

李廣被稱名將實在有點勉強,除去守邊關的經歷,每次出征,經常全軍覆沒,甚至隻身被俘,或者迷路誤事。可見李廣的軍事能力是難堪大任的。

而衛青,生於卑賤,第一次出征,在包括李廣在內的其餘三路大軍大敗的時候,居然直搗龍城這個匈奴的祭天聖地,大勝而歸。衛青這次直搗龍城意義非凡,一掃漢朝自漢高祖以來對匈奴的恐懼,從此也拉開了漢朝對匈奴由守轉攻的大幕。此後衛青曾七戰七捷,大破匈奴,收復了大片的土地。

在戰法上,衛青也居功至偉。匈奴出征,倚仗草原騎兵優勢,來去如風,以劫掠為主,漢朝應付起來很被動,如李廣這些老將就屢屢吃大虧。衛青獨樹一幟,以騎兵對騎兵,以戰養戰,不僅大獲成功,重要的是為後來的漢匈全面戰爭提供了正確的思路。後來的霍去病等就是對衛青的繼承和發揚。

所以,當我們後人渴望能有保家衛國,外辱強敵的名將的時候,我們渴望的是衛青這樣的人。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讀之,我頌揚的是衛青!


別名拈花

王昌齡的《出塞》氣勢恢宏,流傳甚廣,短短二十八字不僅生動刻畫了詩人大氣磅礴的報國之心,還有典故藏在裡頭。

那就是“龍城飛將”。毫無疑問,王昌齡這裡指的是衛青衛大將軍。漢武帝元光六年,衛青、公孫敖、公孫賀、李廣奉武帝之命,各率一萬騎兵出擊匈奴。

結果公孫敖、李廣慘敗,公孫賀無功而返。只有初出茅廬的衛青敢於冒險,深入匈奴腹地龍城,斬殺七百餘人,並且全身而退,獲得大捷。此後,衛青步步高昇,多次領兵出征匈奴,每戰必勝,將匈奴人逐出了河套地區,被迫向更北的荒漠遷徙,以躲避漢軍的追殺。


當然還有另一種說法,認為“龍城飛將”指的是李廣。我認為這說法不值一駁。李廣,的確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可李廣打了一輩子仗,能拿的出手的只是防禦戰以及小股部隊的遭遇戰。在這類戰爭中,憑著他過人的膽量和高超的武藝,李廣確實還不錯。可大規模的進攻作戰就不是他的強項了,不僅老吃敗仗,還被俘過,龍城在哪他都搞不明白,怎能擔得起“龍城飛將”四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