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赞的是谁?

罗生灵衣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近日有网友提问,记得上学读此诗时,老师说这里的“龙城飞将”是指汉将军李广,联想到另一首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也是说的李广。但是后来读史发现,李广老打败仗,怎么还会如此夸他?

对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赞的是谁,历来是有争议的。目前主要有两种意见:

1、此处赞的是飞将军李广。作为西汉抗匈名将,李广在对匈奴作战中立下大功,此后连年戍边。在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地任太守。汉武帝时驻守右北平,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这是“龙城飞将”为李广的最好说明。

李广有射杀“射雕手”经历,数次匈奴围困,都凭精湛射术死里逃生。“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也是对他射术的注解。虽最终因迷路,未完成战略任务而自杀,但李广威名远播大漠,“龙城飞将”中的“飞将”是指他的箭术,并非指他的战绩。

2、此处赞的是大将军卫青。在汉匈持续百年大战中,汉武帝时期的卫青,首战也是成名战就是奇袭龙城。匈奴的龙城本是祭天之城,《汉书》记载,“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卫青攻打匈奴宗教圣地,对匈奴一族的震慑力巨大。

卫青一生对匈奴作战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横扫匈奴王廷,战绩远非李广能比。卫青打破了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龙城之城则是汉军对匈奴作战由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的转折点。“龙城飞将”中的“飞将”是特指卫青用兵如飞一般神速。

两方所持意见都有所依。但是龙城飞将只有一个,李广、卫青究竟是谁?

1、“汉之飞将军”称号,并不足以说明李广就是“龙城飞将”。为何?因为在历史上,“飞将”并非固定特指某人。打开史书,叫“飞将”的人有很多,除了李广,还有吕布、单雄信、李克用、向宝……

这些飞将或用兵神速,或箭术高超。由此可知,“飞将”并非李广专有,只是汉朝对匈奴作战的“飞将”是李广。最重的是,纵观李广戍边和作战经历,他从没有到过龙城。又何来他是“龙城飞将”一说呢?

2、“龙城飞将”的名号只有一人可担:卫青。《史记》载,前130年,卫青以车骑将军身份兵出上谷,“青至茏城,斩首虏数百”。茏城即龙城,在今内蒙古境内。匈奴“皆事龙神”,祭天神的地方因此被称为“龙城”。

卫青是四路汉军中唯一有斩获的,原因就是他革新战法,与公孙敖、李广、公孙贺这些老将完全不同。用兵出其不意,机动灵活,飞神般打击龙城的匈奴。卫青也是史料中,确切记载到过龙城的汉将军。难道这个经历还不能证明卫青是“龙城飞将”吗?

自司马迁开始,历代文人多认为骑奴出身;姐姐得宠于皇帝才成为将军;死后几被灭门的卫青不值后世效仿,长久以来对卫青多有贬抑。而出身名门;身有傲骨;人格独自的李广才是后世楷模,因此对他多有褒扬。这是“龙城飞将”被错认李广的潜在原因。

其实,在汉匈百年大战中,无论是卫青还是李广,都立下了不世之功。作为一个英雄群体,所有捐躯的汉军将士都配得上“龙城飞将”的称号。


指动济南

诗句里"龙城飞将″赞的就是卫青和李广。

卫青抗击匈奴第一仗就捣毁了匈奴圣地龙城,斩七百余首。诗里用龙城代指卫青。

飞将军是李广传奇军事经历赢得的美名。

你问题描述里说李广老打败仗,"飞将″不是指李广。

非也!非也!

李广一生未封候,没有得到汉朝军功体系认可。(汉军人封候条件斩敌首两千,自身损失不大),但李广在守卫边疆时,也是取得过不少小胜的,有些也很传奇。这些不但为他在汉赢得了美名,也为他在匈奴里赢得了威名。

武帝派李广守东边,匈奴就跑西边去抢,不敢来东;

把李广派西边,西边马上平安了,匈又跑东边抢去了。

还有一点,李广很忠诚,也有执着,抗击匈奴的意志非常坚定,可以说是汉打击匈奴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正因为这些,后世对李广的评价是很高的。这些人包括了文人阶层和最高统治者

唐德宗时将李广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

宋徽宗时追尊李广为怀柔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中国历史上打仗的将领那么多,能进这72人名单可是不容易的。

据说后世李唐王朝,就是李广后人所建。

你的问题就回答到这吧。(哎呀,我为什要手长的回答这个问题呢?太费时了)

好吧,即然都写了,再为李广将军多说一句:李老将军"千古英名在″,我辈"岂可浊忠魂″。

最后放些介绍李广文字,手机写字慢,就直接复制了!

将门出身,才气无双

李广的先祖李信是秦朝名将,曾率军击败燕太子丹。李广家族世代接受仆射这一官职。他们老家在槐里,后迁徙到成纪。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

公元前166年(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斩杀匈奴首级很多,被任为汉中郎。李广曾经随从皇帝出行,有冲锋陷阵抵御敌寇和与猛兽搏斗的事,因而汉文帝说:“可惜呀,你没遇到时机,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不在话下!”汉景帝即位后,李广任陇西都尉,又改任骑郎将。

镇守边塞,力战而名

吴楚七国之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叛军军旗,立了大功,以此名声显扬。但因梁王授下授给他将军印,还师后,没有给予封赏。调为上谷太守,天天与匈奴交战。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汉景帝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负,屡次与敌虏肉搏,恐怕会失去他。”于是调他为上郡太守。后来转任边郡太守,曾为陵西、雁门、代郡、云中太守,都因奋力作战而出名。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时,汉景帝派亲近的宦官跟随李广整训士兵,抗击匈奴。一次,这位宦官带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与他们交战。那三个人转身射箭,伤了宦官,那几十名骑兵也被射杀将尽。

宦官跑到李广跟前,李广说:“这一定是射雕的人。”李广于是带一百名骑兵,急追这三个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行走,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骑兵散开,从左右两面包抄,并亲自射击那三人,结果射死二人,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射雕的人。

待捆绑好俘虏上马,望见匈奴有数干骑兵。他们看见李广,以为是诱敌的骑兵,都吃一惊,上山布阵。李广的一百骑兵也非常恐慌,想奔驰转回。

李广说:“我们离大军几十里,现在以一百骑兵这样逃跑,匈奴一追赶射击马上就全完了。现在我们若留下,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为大军来诱敌,必然不敢来袭击我们。”李广命令骑兵说:“前进!”进到约离匈奴阵地二里许停了下来,又下令说:“都下马解鞍!”他的骑兵说:“敌人多而且离得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以为我们会走,现在都解鞍就表示不走,可以使敌人更加坚持认为我们是来诱敌的错误判断。”于是匈奴骑兵就没敢袭击。有个骑白马的匈奴将军出阵监护他的兵卒,李广上马与十几名骑兵奔驰前去射杀了这个匈奴白马将军,然后又返回到他的骑兵中间,解下马鞍,命令士兵把马放开,随便躺卧。这时刚好天黑,匈奴兵始终觉得很奇怪,不敢出击。夜半时,匈奴兵还以为汉军有伏兵在旁边准备夜间袭击他们,而全部撤走了。天亮,李广回到大军驻地。大军不知李广在哪里,所以没有派兵去接应。


让飓风吹

说的就是李广,不是其他人。

历史上确实有很多人因为李广经常打败仗而怀疑他,甚至,把这个“飞将军”头衔挂在卫青等人身上。但历史上这个龙城飞将军确实就是指的李广这个人。不是别人。

李广在和匈奴的有记录的大战中,几乎没有赢过。但这并不妨碍李广戍边的功劳。也不妨碍李广有效抵抗匈奴入侵的作用。说实话,换个其他人,那么长的边境,那么多年,说不定边陲小镇在不在都不一定。

我举个例子大家就能理解,俩人打架,一强一弱,弱小身材的人虽然打不过大个子,但并不屈服,大个子也就揍一顿并占不到太多便宜。

李广就属于屡败屡战绝不屈服那种小无赖耍流氓,历史记载,李广治军过于宽松,甚至不愿列队,不要跑操,不值班,大家随意,看起来很混乱……就好像散落在草原上的狼群……一旦打起来,士兵们又勇猛异常,不畏牺牲!

这种土匪式管理,适合小规模⚔️械斗,真的不适合大规模阵地战。这可能也是李广凡是遇到大仗都失败的原因。

边界问题绝大多数是小摩擦,这也是汉天子彻一直都任用李广戍边的原因。皇帝其实也是知人善用。所以一直到最后都没有给他升职加薪。

有些人天生就不是干大事的人,有些人天生就是治安+居委会,李广最大的贡献就是在他管辖期间的边境并没有出什么出格的事。他自己就是边痞,根本不怕匈奴三五成群的队伍。

对戍边官兵来说,边境无事就是最大的贡献。

像霍去病那样的打胜仗需要机会和能力,李牧打匈奴一等就是二十年,而李广并没有李牧的城府和才能。所以,纵使李广没有什么大的战功,基本和平的边境,就是贡献,就是胜利,这个飞将军也不全是虚名。


终南高扬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人面对雄壮的“汉时关”和凄冷的明月,触景生情,驰思古今,巧妙地引出了秦汉至唐战争频繁,边患不断。与冷月互映的是凝固的戍边将士的血,月光抚摸的是戍边将士丢下的白骨。表达了渴望和平安宁生活的心愿。“但使龙城飞将在”是对汉名将李广的赞颂,也蕴含着对朝庭用人不当,边帅无能的不满。“不叫胡马度阴山”一句,一个英武勇猛的大将军形象越然纸上。


李广,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人。武将世家,先祖李信是秦朝将军,曾率秦军击败燕太子丹。据史料记载,汉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精骑射,斩杀匈奴颇多,被任命为中郎将。景帝时,任陇西都尉,后又改任骑郎将。


吴楚七国之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平吴楚叛军。昌邑之战,李广陷阵夺旗,名声大震。又任上谷太守,与匈奴交战。后调任为上郡太守。后来转任边郡太守,历任陵西、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因作战奋勇而威名边塞,被匈奴称为飞将军。武帝时调未央宫禁卫军任职。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武帝派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卫青四人率军分别从雁门、云中、代郡、上谷四个方面同时出击匈奴。因匈奴兵多,李广兵败被俘,逃回后被朝庭议罪,闲居数年。后来因为匈奴入侵辽西郡,杀死辽西太守,并打败镇守渔阳的韩安国,武帝任命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驻守右北平期间,匈奴敬畏李广的威名,多年未入侵骚扰辽西。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由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精骑由定襄、代郡出发,跨大漠远征匈奴本部,经请求,李广被任命为前将军。在卫青与单于的决战中,李广部因迷路而迟误,单于遁逃,李广含羞自杀。


唐“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卢纶名篇《塞下曲》中著名的小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说的就是李广驻守右北平时疑虎射石的故事,即——博虎射石。


司马迁称赞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桃李有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不会说话,但仍然能吸引很多人来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于树下会走出一条小路来。比喻一个人做了好事,不用张扬,人们也会记住他。只要能做到身教,为人诚恳、真挚,就会感动别人,就会有感召力而深得人心。


李广一生,多任守边将军,英勇善战,历经汉景帝、武帝,战功显赫,对部下也很谦虚和蔼,汉文帝和匈奴单于,都很敬佩他,但未能战死疆场,也未善终,而是含羞被迫自杀,许多部下和不相识的人都为他而感悲痛、落泪,也让后世人为他感动而叹息。


燕北林丛

西晋末年,匈奴少数民族大举入侵中原,狂肆杀害汉人,野蛮恶性的他能给华夏民族带来空前浩劫!千千万万的汉族人民逐渐锐减,整个华夏民族几乎将要被灭族!



此时,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飞将军李广站了出来,李广将军英勇善战,李广将军伟大光荣的完成了使命,匈奴落荒而逃回辽国,收复了一座又一座城池!

这仅仅是个人观点,个人看法而已!如果有不同想法的话可以在评论里表达出来!


王者冲冲冲

当然是卫青,《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元光五年,青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出云中;大中大夫公孙敖为骑将军,出代郡;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军各万骑。青至茏城,斩首虏数百。骑将军敖亡七千骑;卫尉李广为虏所得,得脱归:皆当斩,赎为庶人。贺亦无功。

卫青奇袭龙城虽然只斩获七百,但是却打破了在当时盛行的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揭开了匈奴反击战的序幕。之后卫青七战七捷,收复河套、河朔等地区,为大汉王朝开疆拓土做出巨大贡献

另外, 2003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有对“龙城飞将”做出注释:“龙城”指奇袭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一叶飞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龙城飞将指的是李广。

补充:

这两句诗出自唐朝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原文如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属陕西)人。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莫过如此

飞将军指的应该是李广,显示了他高强的武艺,匈奴人也称李广为飞将军。但李广没有到过龙城,也没有不叫胡马度阴山的战绩。曾经奇袭龙城的当然是卫青,而且阴山也和卫青有关。

比如高适有两句诗,李广从来先士卒,卫青未肯学孙吴。不肯学孙吴的是霍去病,并非卫青,明显搞错了。

到了宋朝印刷术普及,诗人的学识大大提高。比如辛弃疾常以引用典故为能,不但引用的多,而且比较偏。


新疆曹子建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里颂扬的到底是李广还是卫青,历来争议很大,浅谈一下我的看法。



我倾向诗人王昌龄写诗的时候,歌颂的是李广,原因如下:

一、大唐李氏开国后,一向自认是李耳——李信——李广这一谱系的后人,对李广也尊崇有加,比如唐德宗时就把李广等六十四人供奉在武成王庙里,尊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其实看看这六十四个名将,李广的入选是有点难以服众的。所以作为唐代诗人的王昌龄,耳濡目染,更崇拜李广,这很好理解。

二、李广出生名将世家,数十年守边关,但始终时运不济,命运多舛,难以封侯,白发苍苍最后一次出证却迷路失期,自刎而死。可以说李广的一生充满了悲情色彩,这很容易引起文人的共鸣和同情,特别是怀才不遇的文人,所以才要“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感叹。

三、古代文人大多不喜欢卫青。卫青是私生子,最初为奴仆,经平阳公主被汉武帝赏识后,作为近臣随侍汉武帝。元光六年,汉武帝第一次北伐匈奴时,从未有战功的卫青居然被汉武帝认命为四路主将之一。后卫青屡建奇功,升为大将军,其姐卫子夫也当上了皇后。私生子、家奴、近臣和外戚,这样的标签贴在卫青身上,历代的酸文人能有好感才怪。所以哪怕卫青功在千秋,历代文人却少有歌颂卫青的作品,冷言酸语倒是不少。

四、李广人称飞将军,数十年守边关抵挡匈奴,卓有成效,劳苦功高。

综上所述,我认为王昌龄写这首诗时,歌颂的是李广。

但是,作为后人,当我想到这首诗时,我歌颂的是卫青。有人会说这不是耍滑头嘛?其实这好解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各不相同,能引起自己共鸣就行。

比较一下李广和卫青。

李广被称名将实在有点勉强,除去守边关的经历,每次出征,经常全军覆没,甚至只身被俘,或者迷路误事。可见李广的军事能力是难堪大任的。

而卫青,生于卑贱,第一次出征,在包括李广在内的其余三路大军大败的时候,居然直捣龙城这个匈奴的祭天圣地,大胜而归。卫青这次直捣龙城意义非凡,一扫汉朝自汉高祖以来对匈奴的恐惧,从此也拉开了汉朝对匈奴由守转攻的大幕。此后卫青曾七战七捷,大破匈奴,收复了大片的土地。

在战法上,卫青也居功至伟。匈奴出征,倚仗草原骑兵优势,来去如风,以劫掠为主,汉朝应付起来很被动,如李广这些老将就屡屡吃大亏。卫青独树一帜,以骑兵对骑兵,以战养战,不仅大获成功,重要的是为后来的汉匈全面战争提供了正确的思路。后来的霍去病等就是对卫青的继承和发扬。

所以,当我们后人渴望能有保家卫国,外辱强敌的名将的时候,我们渴望的是卫青这样的人。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读之,我颂扬的是卫青!


别名拈花

王昌龄的《出塞》气势恢宏,流传甚广,短短二十八字不仅生动刻画了诗人大气磅礴的报国之心,还有典故藏在里头。

那就是“龙城飞将”。毫无疑问,王昌龄这里指的是卫青卫大将军。汉武帝元光六年,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奉武帝之命,各率一万骑兵出击匈奴。

结果公孙敖、李广惨败,公孙贺无功而返。只有初出茅庐的卫青敢于冒险,深入匈奴腹地龙城,斩杀七百余人,并且全身而退,获得大捷。此后,卫青步步高升,多次领兵出征匈奴,每战必胜,将匈奴人逐出了河套地区,被迫向更北的荒漠迁徙,以躲避汉军的追杀。


当然还有另一种说法,认为“龙城飞将”指的是李广。我认为这说法不值一驳。李广,的确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可李广打了一辈子仗,能拿的出手的只是防御战以及小股部队的遭遇战。在这类战争中,凭着他过人的胆量和高超的武艺,李广确实还不错。可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就不是他的强项了,不仅老吃败仗,还被俘过,龙城在哪他都搞不明白,怎能担得起“龙城飞将”四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