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的數學研究水平也不如歐美?

高立欽

因為數學有關的研究工作大多是比較抽象的研究,不需要在現實世界裡有太多的建設,所以確實不怎麼花錢,對比工科的一些項目動輒幾千萬、幾個億的經費開支,基礎數學的研究經費多的也就幾百萬,一般是僱人幹活兒,沒什麼設備開銷。

但是正是因為這是基礎研究、非常抽象,所以導致兩個問題:

1,數學研究對人的要求極高。

數學想要研究的好,必須要這個人天賦異稟還又能夠喜愛數學、沉得下心,偏偏這種人是萬中無一,要想在短期之內找到這些人,唯一的辦法就是海選+優待,因此對於飯都吃不飽的國家,除非有什麼特別的原因,一般不會這麼幹。比如說沙俄/前蘇聯在數學上的高成就,就是建立在廣泛的選拔和優越的待遇上。

2,很難把人多力量大的優勢發揮出來、實現彎道超車。

數學的研究只能夠一點一點積累。如果說一些工業領域可以通過大量的投資來獲得短時間內的跨越,那麼數學真的只能夠是一點一點的來,十個人一起研究一個問題不一定比一個人研究這個問題效率更高,花1000萬在這個問題上跟花100萬也沒有什麼大區別,所以中國想彎道超車不太容易。

3,傳承性極強。

一個數學大師給你講數學,跟一個普通人給你講數學是兩碼事,所以好的老師會帶出更好的學生,這樣慢慢前進。像那些數學強國,基本上都不是幾年之內突然發展起來的,往前追溯,都要追溯到好幾個世紀前,而中國真的缺少世界頂尖的數學家,我們熟悉的陳景潤、華羅庚,都只是在國內比較出名,而放到國際上還是不能做到最頂尖,世界數學最高榮譽菲爾茲獎,目前只有兩個華人拿到過,分別是丘成桐和陶哲軒,非常不幸的,這兩個人一個是從小在香港長大,後入籍到美國,另一個則是從小在美國長大,所以中國缺少頂尖的數學團隊和相應的傳承。

最後一點,還是科研人員的待遇問題。雖然說即便是在美國也有數學研究人員待遇相對較低的問題,但是人家好歹絕對值是足夠的,在中國因為數學產出較難,所以投入相對較少、人員待遇相對較差。

不過隨著中國國力的逐漸變強,基礎學科的發展一定會逐漸跟上的——比如說現在自然基金這種科研基金的資助力度越來越大,但是由於以上的那些原因,數學研究水平上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SilentTurbine

這個問題很好,其實,數學雖然不需要買儀器做實驗,中國人也確實聰明,但中國數學落後與歐美,其實還是與經濟有關的。

中國的數學教授其實還是很窮的,平均工資也就1個月1萬,美國的數學教授的工資至少是中國教授的4倍以上。因此,中國的數學教授其實在內心深處有一種焦慮,那就是無法合理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也就做不出好的研究。很多人覺得數學研究不需要什麼錢,但實際上數學家需要錢,如果一個數學家只有1萬元一個月的工資,其實他的內心深處是自卑的,既然自卑了,那怎麼可能成為全世界數一數二的人才?沒有錢,讀書人都只能淪落到孔乙己的命運,數學家也有家庭要養,1個月1萬其實是不夠的。

當然了,現在數學學科裡也有 一些傑出人才計劃,比如青年千人什麼的,錢還是多的,一下子可能能拿到100多萬,工資也高,但為什麼中國數學還是沒有湧現傑出的數學家?最近北京大學引進了一批數學大師級的年輕人,比如許晨陽,而且他前幾天得到了未來科學獎的100萬美元,按理說他的錢應該是夠了,但他打算明年就去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研究數學了。為什麼?這說明錢只是一方面的因素,另外的因素可能在於中國沒有還沒有形成一流數學家一起成長的環境,這個環境其實還不夠好。主要的原因可能還是中國的大學與研究所的氣場不對,真正做學問的人可能留不下來。

這裡面,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其實只出過1個數學宗師(得了數學三大最高獎的人),那就是丘成桐,而且他還是香港的,多數時間在哈佛帶學生,他在中國國內雖然參與辦了很多研究所,但暫時還沒有再造另一個丘成桐。主要原因還是國內數學研究的還需要時間,現在可能剛崛起,還需要10年。


作家張軒中

這個問題問的,好像中國的學術研究水平應該趕上歐美似的。為什麼要用一個“也”字?

其實中國的幾乎所有的基礎理論研究水平都不如歐美,可能只有個別項目在物理方面和歐美水平差不多。

用“也”字大概是覺得數學研究不需要尖端設備不需要昂貴試驗物品,只要筆和紙就可以,也就是說,在數學基礎研究上我們和歐美的起點是一樣的,所以要問為何數學“也”不如歐美?

如果是這個意思,那麼答案大概就在於科研體制了。一旦涉及到體制,這種答案就說不清了。

但另外一個角度看,中國自古以來數學一直都不是強項,甚至不如鄰國的印度。或許和中國人缺乏邏輯思維習慣有關。

到了現代,一些主要的數學研究成果都出自歐美日(對,日本數學很厲害),中國從來沒有跟上過國際水平,個別華人出些成果也都是在歐美獲得的,所以只能用體制來解釋了。


聽我說完好吧

這與中國的國情現實和傳統有關。現實是,數學研究雖然相對用到的開發費用雖然較低,但頂級數學理論發展的現代已經非常複雜。涉及到的相關科學極其廣博精深。要想有所突破,需要深度

掌握很多前沿知識。這就註定要求研究者有一個非常合適的環境來搞研究。一是研究者衣食無憂,即較高的收入。二是要有一種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相對簡單的工作氛圍,專心致志,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工作態度。而國內從事數學這一類基礎研究者一般收入普遍不是很高,很難吸引到大批有興趣的高智商的人(這從每年那些國際奧數金牌獲得者最終沒幾個把數學研究作為職業可得到佐證),同時現實環境也造成即使從事數學研究的人無法真正靜下心來心無旁騖地搞研究。當然要想有所成就也就困難了。再加上數學是基礎科學,即使有研究成果也不會對經濟產生立竿見影的影響,在政府層面一向就不夠重視,客觀上也制約了成果的產生。所以最終就體現了我們的數學研究水平不如西方發達回家。


cyy88

眾所周知,諾貝爾獎項是沒有數學獎的,而國際上數學方面的最高獎項則是菲爾茲獎。菲爾茲獎是授予四十歲以下的的數學家的,每四年頒獎一次,每次不超過4人。很遺憾,中國籍的數學獎還沒有一人獲得該獎項。從這裡可以看出,中國的數學研究水平確實不如歐美。

另一方面,中國在國際奧賽上面幾乎每年都獲得很好成績,另外國內每年大量的奧賽,應該從中可以選出不少數學家種子。但是,國人熱衷於奧賽,大多是基於功利性,很多在奧賽獲得好成績的選手,後來幾乎都不從事數學研究工作,只是把奧賽作為一個跳板,敲門磚。

另一方面,現代數學發展已經成了一個非常嚴密的體系,很多研究方向成了一個學派一起研究,很少單打獨鬥。雖然研究數學的成本比較低,靠紙筆和電腦基本就夠了,但是,國內還沒有形成一些良好的交流機制。另外,學習數學除了足夠的天賦外,還需要沉下心來。但是,國內數學研究者待遇總體不高,有這個天賦的人就不一定會選擇數學研究。

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發展,數學的總要性也越來越高。國家將加大在基礎學科領域的研究,另外,像達摩院等研究院也加大相關研究的投入。可以預計,中國在數學方面將會有急速的提高。


文行老師

因為大多數有能力,有條件的中國人不是選擇做明星就是選擇做官了,還有一些富二代,它們追求的是玩樂,開豪車,三五天換個女友,最後剩下的就是那些徘徊在生存邊沿, 被房貸奴役著踹不過氣的工薪階層。研究數學的人也有,只不過基本上像陳景潤那種溝通都有問題的人,語文,英語等其他課程都不及格的,也根本沒有上升的渠道。所以說,中國人除了99乘法表背的比人家歐美國家好外,數學上就處於人家歐美國家臀部的高度。


xyxhl

數學研究看起來是數學家一個人的事情,其實和其它許多事情一樣,需要氛圍,需要群體水平,需要廣泛的基礎。因為和其它事情一樣,數學家們也需要交流,需要互相啟發,需要互相激發靈感,而所有這一些,我們國家暫時還不如國外的環境,而這就直接導致我們的數學水平不如歐美,甚至不如俄羅斯。就如同乒乓球水平,我們就比別國高出很多,原因就是我們有廣泛的基礎,良好的交流(高手如雲,教練水平高),良好的氛圍。數學和乒乓球是一個道理,儘管我們也可以出陳景潤(比如瑞典的瓦爾德內爾),但是總體水平還是不行,這種情況下,高水平人才暫時也留不住(就像德國的波爾也要來我們這裡打中國的乒超),這需要一個過程,有時候也不是錢的問題。


zcjing

如果有人家小孩有數學天賦,而這樣的家庭又有能力與條件創造一個讓小孩長大後能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掙著較高的人民幣,那又有多少人願意自己的小孩從事枯燥的數學研究工作中?另外,中國人不缺少聰明的人,不缺少有天賦的人,更不缺少的是:凡是具有開拓性的工作、吃苦的工作、創造性的工作、能掙得國家榮譽與民族自豪感的各種各樣、各行各業的工作,都應該由其它人(這個國家和這個民族中的)來完成,自己只負責動動嘴或動動手指敲鍵盤,指出與批評,然後評判,但是自己就是不去做。作為中國人,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同時也應該在各行各業中作出貢獻,把所在行業做成最頂尖的,而不是每天只評判:為什麼中國航天不如美國?為什麼工業不如德國?為什麼汽車發動機不如日本?


Jungle20168542397

不許質疑、不容獨立見解的大環境扼殺了中國人創新性。不獨數學,其它學科哪又有幾個在世界上有影響力的大家?人口占全球的五分之一,GDP也居世界第二了,可科技上獲得諾貝爾獎的呢?別說建國時間不長!中華民國在大陸多長,又有幾年安穩的日子?可就是在戰亂中仍能培養出後來獲諾獎的學者!學問的問題好像是學校的問題,是教育的問題,其實根子是體制問題,是頑固保守、自圓其說還是開放開明、開拓創新的問題。


九萬白雲

數學問題的解決,特別是歷史悠久的數學難題的解決,通常都是一件會需要較長的時間去完成的事情。而基礎數學期刊的審稿和發表既難又慢,即使中了影響因子也不是很高,引用也上不去,所謂的H指數也高不了。對國內考核方式來說有百害而無一益。我國目前的狀態是科研人員要疲於奔命去完成每年的考核指標,像懷爾斯那樣很多年專心致志做一個難題,只會讓自己降職甚至失業,即使做出來了,發表了,也就是算一篇文章,影響因子還沒有做熱門應用的研究人員發的那些文章高。這樣的情況下,除了鳳毛麟角的對自己有嚴格要求,而且不計較收入的人才會去做這些事情。當然也不可能有大量的影響整個人類的科研成果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