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数学研究水平也不如欧美?

高立钦

因为数学有关的研究工作大多是比较抽象的研究,不需要在现实世界里有太多的建设,所以确实不怎么花钱,对比工科的一些项目动辄几千万、几个亿的经费开支,基础数学的研究经费多的也就几百万,一般是雇人干活儿,没什么设备开销。

但是正是因为这是基础研究、非常抽象,所以导致两个问题:

1,数学研究对人的要求极高。

数学想要研究的好,必须要这个人天赋异禀还又能够喜爱数学、沉得下心,偏偏这种人是万中无一,要想在短期之内找到这些人,唯一的办法就是海选+优待,因此对于饭都吃不饱的国家,除非有什么特别的原因,一般不会这么干。比如说沙俄/前苏联在数学上的高成就,就是建立在广泛的选拔和优越的待遇上。

2,很难把人多力量大的优势发挥出来、实现弯道超车。

数学的研究只能够一点一点积累。如果说一些工业领域可以通过大量的投资来获得短时间内的跨越,那么数学真的只能够是一点一点的来,十个人一起研究一个问题不一定比一个人研究这个问题效率更高,花1000万在这个问题上跟花100万也没有什么大区别,所以中国想弯道超车不太容易。

3,传承性极强。

一个数学大师给你讲数学,跟一个普通人给你讲数学是两码事,所以好的老师会带出更好的学生,这样慢慢前进。像那些数学强国,基本上都不是几年之内突然发展起来的,往前追溯,都要追溯到好几个世纪前,而中国真的缺少世界顶尖的数学家,我们熟悉的陈景润、华罗庚,都只是在国内比较出名,而放到国际上还是不能做到最顶尖,世界数学最高荣誉菲尔兹奖,目前只有两个华人拿到过,分别是丘成桐和陶哲轩,非常不幸的,这两个人一个是从小在香港长大,后入籍到美国,另一个则是从小在美国长大,所以中国缺少顶尖的数学团队和相应的传承。

最后一点,还是科研人员的待遇问题。虽然说即便是在美国也有数学研究人员待遇相对较低的问题,但是人家好歹绝对值是足够的,在中国因为数学产出较难,所以投入相对较少、人员待遇相对较差。

不过随着中国国力的逐渐变强,基础学科的发展一定会逐渐跟上的——比如说现在自然基金这种科研基金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大,但是由于以上的那些原因,数学研究水平上升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SilentTurbine

这个问题很好,其实,数学虽然不需要买仪器做实验,中国人也确实聪明,但中国数学落后与欧美,其实还是与经济有关的。

中国的数学教授其实还是很穷的,平均工资也就1个月1万,美国的数学教授的工资至少是中国教授的4倍以上。因此,中国的数学教授其实在内心深处有一种焦虑,那就是无法合理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也就做不出好的研究。很多人觉得数学研究不需要什么钱,但实际上数学家需要钱,如果一个数学家只有1万元一个月的工资,其实他的内心深处是自卑的,既然自卑了,那怎么可能成为全世界数一数二的人才?没有钱,读书人都只能沦落到孔乙己的命运,数学家也有家庭要养,1个月1万其实是不够的。

当然了,现在数学学科里也有 一些杰出人才计划,比如青年千人什么的,钱还是多的,一下子可能能拿到100多万,工资也高,但为什么中国数学还是没有涌现杰出的数学家?最近北京大学引进了一批数学大师级的年轻人,比如许晨阳,而且他前几天得到了未来科学奖的100万美元,按理说他的钱应该是够了,但他打算明年就去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研究数学了。为什么?这说明钱只是一方面的因素,另外的因素可能在于中国没有还没有形成一流数学家一起成长的环境,这个环境其实还不够好。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中国的大学与研究所的气场不对,真正做学问的人可能留不下来。

这里面,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其实只出过1个数学宗师(得了数学三大最高奖的人),那就是丘成桐,而且他还是香港的,多数时间在哈佛带学生,他在中国国内虽然参与办了很多研究所,但暂时还没有再造另一个丘成桐。主要原因还是国内数学研究的还需要时间,现在可能刚崛起,还需要10年。


作家张轩中

这个问题问的,好像中国的学术研究水平应该赶上欧美似的。为什么要用一个“也”字?

其实中国的几乎所有的基础理论研究水平都不如欧美,可能只有个别项目在物理方面和欧美水平差不多。

用“也”字大概是觉得数学研究不需要尖端设备不需要昂贵试验物品,只要笔和纸就可以,也就是说,在数学基础研究上我们和欧美的起点是一样的,所以要问为何数学“也”不如欧美?

如果是这个意思,那么答案大概就在于科研体制了。一旦涉及到体制,这种答案就说不清了。

但另外一个角度看,中国自古以来数学一直都不是强项,甚至不如邻国的印度。或许和中国人缺乏逻辑思维习惯有关。

到了现代,一些主要的数学研究成果都出自欧美日(对,日本数学很厉害),中国从来没有跟上过国际水平,个别华人出些成果也都是在欧美获得的,所以只能用体制来解释了。


听我说完好吧

这与中国的国情现实和传统有关。现实是,数学研究虽然相对用到的开发费用虽然较低,但顶级数学理论发展的现代已经非常复杂。涉及到的相关科学极其广博精深。要想有所突破,需要深度

掌握很多前沿知识。这就注定要求研究者有一个非常合适的环境来搞研究。一是研究者衣食无忧,即较高的收入。二是要有一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相对简单的工作氛围,专心致志,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而国内从事数学这一类基础研究者一般收入普遍不是很高,很难吸引到大批有兴趣的高智商的人(这从每年那些国际奥数金牌获得者最终没几个把数学研究作为职业可得到佐证),同时现实环境也造成即使从事数学研究的人无法真正静下心来心无旁骛地搞研究。当然要想有所成就也就困难了。再加上数学是基础科学,即使有研究成果也不会对经济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在政府层面一向就不够重视,客观上也制约了成果的产生。所以最终就体现了我们的数学研究水平不如西方发达回家。


cyy88

众所周知,诺贝尔奖项是没有数学奖的,而国际上数学方面的最高奖项则是菲尔兹奖。菲尔兹奖是授予四十岁以下的的数学家的,每四年颁奖一次,每次不超过4人。很遗憾,中国籍的数学奖还没有一人获得该奖项。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的数学研究水平确实不如欧美。

另一方面,中国在国际奥赛上面几乎每年都获得很好成绩,另外国内每年大量的奥赛,应该从中可以选出不少数学家种子。但是,国人热衷于奥赛,大多是基于功利性,很多在奥赛获得好成绩的选手,后来几乎都不从事数学研究工作,只是把奥赛作为一个跳板,敲门砖。

另一方面,现代数学发展已经成了一个非常严密的体系,很多研究方向成了一个学派一起研究,很少单打独斗。虽然研究数学的成本比较低,靠纸笔和电脑基本就够了,但是,国内还没有形成一些良好的交流机制。另外,学习数学除了足够的天赋外,还需要沉下心来。但是,国内数学研究者待遇总体不高,有这个天赋的人就不一定会选择数学研究。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数学的总要性也越来越高。国家将加大在基础学科领域的研究,另外,像达摩院等研究院也加大相关研究的投入。可以预计,中国在数学方面将会有急速的提高。


文行老师

因为大多数有能力,有条件的中国人不是选择做明星就是选择做官了,还有一些富二代,它们追求的是玩乐,开豪车,三五天换个女友,最后剩下的就是那些徘徊在生存边沿, 被房贷奴役着踹不过气的工薪阶层。研究数学的人也有,只不过基本上像陈景润那种沟通都有问题的人,语文,英语等其他课程都不及格的,也根本没有上升的渠道。所以说,中国人除了99乘法表背的比人家欧美国家好外,数学上就处于人家欧美国家臀部的高度。


xyxhl

数学研究看起来是数学家一个人的事情,其实和其它许多事情一样,需要氛围,需要群体水平,需要广泛的基础。因为和其它事情一样,数学家们也需要交流,需要互相启发,需要互相激发灵感,而所有这一些,我们国家暂时还不如国外的环境,而这就直接导致我们的数学水平不如欧美,甚至不如俄罗斯。就如同乒乓球水平,我们就比别国高出很多,原因就是我们有广泛的基础,良好的交流(高手如云,教练水平高),良好的氛围。数学和乒乓球是一个道理,尽管我们也可以出陈景润(比如瑞典的瓦尔德内尔),但是总体水平还是不行,这种情况下,高水平人才暂时也留不住(就像德国的波尔也要来我们这里打中国的乒超),这需要一个过程,有时候也不是钱的问题。


zcjing

如果有人家小孩有数学天赋,而这样的家庭又有能力与条件创造一个让小孩长大后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挣着较高的人民币,那又有多少人愿意自己的小孩从事枯燥的数学研究工作中?另外,中国人不缺少聪明的人,不缺少有天赋的人,更不缺少的是:凡是具有开拓性的工作、吃苦的工作、创造性的工作、能挣得国家荣誉与民族自豪感的各种各样、各行各业的工作,都应该由其它人(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中的)来完成,自己只负责动动嘴或动动手指敲键盘,指出与批评,然后评判,但是自己就是不去做。作为中国人,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同时也应该在各行各业中作出贡献,把所在行业做成最顶尖的,而不是每天只评判:为什么中国航天不如美国?为什么工业不如德国?为什么汽车发动机不如日本?


Jungle20168542397

不许质疑、不容独立见解的大环境扼杀了中国人创新性。不独数学,其它学科哪又有几个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家?人口占全球的五分之一,GDP也居世界第二了,可科技上获得诺贝尔奖的呢?别说建国时间不长!中华民国在大陆多长,又有几年安稳的日子?可就是在战乱中仍能培养出后来获诺奖的学者!学问的问题好像是学校的问题,是教育的问题,其实根子是体制问题,是顽固保守、自圆其说还是开放开明、开拓创新的问题。


九万白云

数学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历史悠久的数学难题的解决,通常都是一件会需要较长的时间去完成的事情。而基础数学期刊的审稿和发表既难又慢,即使中了影响因子也不是很高,引用也上不去,所谓的H指数也高不了。对国内考核方式来说有百害而无一益。我国目前的状态是科研人员要疲于奔命去完成每年的考核指标,像怀尔斯那样很多年专心致志做一个难题,只会让自己降职甚至失业,即使做出来了,发表了,也就是算一篇文章,影响因子还没有做热门应用的研究人员发的那些文章高。这样的情况下,除了凤毛麟角的对自己有严格要求,而且不计较收入的人才会去做这些事情。当然也不可能有大量的影响整个人类的科研成果出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