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洞裤是怎么来的?

痴念_189635127

“破洞裤”在现行的生活中并不陌生,尤其在大都市里的年轻人,几乎是日常生活的基本标配。不过,往前推十年或二十年,“破洞裤”显然就是非主流。说好听一些是“玩时尚”,说不好听就是“搞叛逆”。

不过,父母一代还好,自己不喜欢或不接受,但也不会太反对自己的孩子穿。爷爷奶奶就不一样,他(她)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穿“破洞裤”是为彰显个性表达时尚,而是朴素的认为孩子们穿的时间长“磨破的”。于此,作为“针线活”较好的奶奶们就总会给孙女“缝补”。

这种时候不免让孙女尴尬,但同时也成为年轻一代较为独特的“幸福自嘲”。而这样的话题,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冒出,多半以“奶奶心疼孙女穿破洞裤”展开讨论。孙女们一边膜拜奶奶的“针线活”好,一边发誓以后见奶奶不敢再穿“破洞裤”。

话题的论调,虽然是以“奶奶心疼孙女穿破洞裤”开启,可实际上奶奶的“针线活”越好,反倒是让人感到心疼。她们经历过物质较为匮乏的时代,缝缝补补对于她们而言,几乎是一种常态。在她们的眼里,衣物多半是用来蔽体和保暖的,至于表达个性的作用,她们基本上不会理解。甚至,会觉得那是一种败家的表现。

在某种层面上,“衣不蔽体”是用来指代生活贫苦。所以,对于“破洞裤”也称“乞丐服”。在衣物较为匮乏的时代里,很多时候只有衣服实在破到补不成的程度,人们才会选择买新衣服。甚至,在二十年前,普通家庭的小孩子,都或多或少穿过哥哥姐姐的衣服。坦白讲,那个时候的人们,第一需求就是衣服能穿或保暖,其次才会讲究一下美观和风格。

而这些,对于物质丰腴,衣物不缺的“年轻一代”而言,几乎是感受不到的。过去的婴孩衣物,多是大人不穿的衣服整改的,可现在的孩子们就不一样,有专门的婴孩衣物品牌,甚至从价格上讲,单价也并不比成年人的衣物便宜。

所以,成长起来的这一代孩子,衣物的第一需求就是美观和风格,其次才是保暖或蔽体。而他(她)们或许才是真正理解“破洞裤”的一代人,“破洞裤”进入中国也有二三十年,但真正被主流接受,也就近十年的事情。

我们都知道,“破洞裤”主要指割破的牛仔裤,这种衣物风格是美国人发明的,当时的目的也不是为表达时尚,而是为对抗主流的潮水。衣品需求者,也多是上层社会反叛的牛仔。不过,如今的“破洞裤”穿着者,就算在美国也跟这些文化背景没多大关系。

而对于中国的“破洞裤”群体,“破洞裤”就是舶来品,里面虽然夹杂着一点小小叛逆,但早已不是主要目的。对他们而言,就是为好看和表达时尚。而这也再次实证一点,只有吃饱穿暖才可能出现时尚和态度。否则,所谓的时尚和态度,也只是仰望和幻想。

奶奶看到孙女的“破洞裤”心疼,那是一种经验性的补偿,与其说是心疼孙女,倒不如是复盘自己过往的苦难,而这也正是奶奶更值得心疼的地方。她们那一代人物质较为匮乏,所谓的爱惜粮食,节俭衣物,都是被动的品质,因为太缺乏所以真是不敢浪费。

而现在的年轻人,对于节俭的认知,多半停留在言传,而对于真正的物质匮乏,几乎是没有感觉的。甚至,对于奶奶缝补“破洞牛仔裤”的认知,最初会感觉奶奶们“很愚昧,没见识”。但慢慢的才发现,奶奶们只知道朴素的爱和生活,对于把衣服弄破来表达态度的方式,她们几乎是不知道,也不可能理解。

我们不得不承认,历史不仅可以决定一代人的命运,同时也能决定一代人的穿衣态度。人们习惯于用十年来分代,实际上是有一定道理的。十年的跨度对于人而言,有太多不同和可能,尤其在超速发展的时代里,更是如此。

十年前70后诟病80后,如今80后同样诟病90后,再过几年90后也会诟病00后,如此类推,每一代人都会被诟病,同时也会诟病下一代人。而这种诟病的使然,实则是因为经验不同,所以不理解,就只好用自己的方式去看待他(她)人。

于此,我们也就能理解,虽然都是“心疼”,但奶奶的心疼是爱和苦难的映射,孙女的心疼却是对奶奶那一代人的敬畏和回望。人终究是经验塑造的产物,所以依赖于经验,也终究难以超越经验,“破洞裤”多少年一直没变,但意义却早已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