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教学名师陈伟光:构筑农村孩子的科学乐园

还没关注?

福建省教学名师陈伟光:构筑农村孩子的科学乐园

快来点这里

福建省教学名师陈伟光:构筑农村孩子的科学乐园

导语

福建省教学名师陈伟光:构筑农村孩子的科学乐园

Q1

黄星(以下简称“黄”):陈老师,您好!祝贺您团队的研究成果《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农村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探索》荣获2017年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您早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是什么令您有了转入科学教育,从事科学启蒙的想法?从语文到科学,您是如何顺利实现不同学科领域的转换?

陈伟光(以下简称“陈”):谢谢。科学启蒙教育,是我儿时的梦想。还记得小学二年级时,我的同桌上学途中溺亡,村民说是水鬼找替身,懵懂的我怀疑这种说法,总觉得需要用科学点亮人们心里的一盏灯。初中时,几个亲戚因不健康、不科学的生活方式患上重病,让我更觉得科学也是可以“治病救人”的。到了读师范时,我选修自然科学教育课程,知道了陶行知厉行小学科学教育的呼吁。1994年工作后,我来到农村小学任教,根据学校安排教过语文等课程10余年。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农村孩子甚至分不清韭菜与葱,作文空洞没有内容,有一些学生越学越没有兴趣、越来越没有好奇心,甚至逃学。一些家长只看重笔试分数,忽视实践创新……常年教毕业班语文的我,虽然受到学生、家长和学校的信赖,教学成绩也不错,但是面对学生总好像缺了些什么。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回想自己的过往经历,我觉得学生的发展不仅需要语文、数学,也需要其他学科,尤其是科学知识。于是,我向学校主动提出从事专职科学启蒙教育的想法,经过几年的争取和学校的支持,我于2005年走上了科学专职的路子,这一干就是十多年。

强调听说读写,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学科与强调动手实践和理性思维的科学教育有着天然的区别。但无论什么学科,教育的对象始终是孩子。不同学科之间其实也有共通的理。因此,我根据过往的教学经验,围绕科学教育的两个关键点,创新实践和科学思维,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是上好科学课,二是开展好科技活动。不管是课内的科学课,还是课外的科技实践创新活动,我都跟写作教学的要求一样,让学生亲身经历、用心体验,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几年摸索下来,我觉得学科间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般无法跨越,反倒是可以互相渗透。这也是我后来推动科学与其他学科相互融通的出发点。

Q2

黄:在城市学校坚持开展科技创新教学实践尚属不易,您和您的团队却在农村学校开创出一片新天地。回首来路,您对于农村地区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有何体悟?

陈:我校地处山区农村,科技创新教育起步时,可以说是一穷二白:既无相关师资、设备,更无相关做法、经验。但是,我们没有泄气,农村也有自身优势。就地取材,挖掘农村现有资源,就是上策a。我们努力搭设活动平台,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身边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可爱珍贵。2009年春,我乡一个村庄遭红火蚁入侵,数百亩农田蚁巢密布,农作物、家禽牲畜、村民受到伤害,引起恐慌。我们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调查入侵的红火蚁,了解其入侵途径、危害,探究红火蚁的生活、繁殖习性,实践防治方法……许多学生多年后回忆说,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活动,从中学会了很多调查研究方法。这说明,只要善于发掘,广袤的农村地区就是一片天然的实验场。

Q3

黄:确实,农村地区有我们意想不到的资源优势。不过要实现资源的有效发掘利用,光靠您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吧?

陈:对!我们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推进课程教学和课外活动,师资是关键保障。目前,项目的师资主要依靠科技辅导员志愿者,人数维持在5~10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在这个团队里,我是专职科学教师,负责活动的策划、监督,其余成员主要为兼职科学教师、班主任及对科技创新教育有兴趣的其他教师,主要负责执行方案、准备器材、指导学生、拍照摄像、收集材料等工作。在每次活动之前,我们都会召开碰头会,做好分工,使每个人都明确各自的工作。

具体而言,这个团队的特点有:自愿参加,纯公益;有时需要自掏腰包,购买活动器材;课余时间活动学校不计工作量,也没有报酬。尽管这样,还是有本校及外校教师主动申请加入我们。我想,这主要是源自科技创新教育的独特魅力吧。

Q4

黄:今年秋季以来,随着小学科学新课标的颁布,科学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从小学一年级起始开设,足见科学启蒙的重要性。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科学课又往往为人所忽视。对此,您是怎么看的?科学课在教育实践中的不受重视是否给项目推进带来一些问题?

陈: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体现了它的综合国力、竞争潜力以及国际地位。而今天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将决定明天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和国家前途。这问题已引起美、英、法、日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重视,他们不惜巨资加强科学教育。今年以来,教育部颁布修订版科学课标,科学课重回一年级,被列为与语数学科同等重要的基础性课程。这些举措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教育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新课标的颁布,对于一线科学教育工作者是一个巨大的鼓舞。我们坚信,新课标一定会带来新作为、新气象!

不过,就现状来看,当前人们对于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这也给我们的项目推进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一是“不被重视”。科学课及科技活动历来是不受重视的,尤其是在应试氛围浓厚的农村学校。“教好语数学科就好了”,是人们普遍的认识。对于旁人的不屑、不解、不支持,我们不解释、不等待、不放弃,把科技创新教育当成“自己的事业”默默做好,把学生的收获与成长作为我们的目标。彷徨的时候,我们就读一读陶行知厉行小学科学教育的呼吁,振作精神,迎难而上。其二是教育资源的开发。科技创新,没有现成的教材,也没有现成方案,做什么,怎么做,是我们每次活动最突出的问题。对此,我们没有裹足不前,而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和乡土资源出发,因地制宜,因时而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开展主题科技创新活动。有时,碰上新问题,教师也不知道,我们就走在学生前头,好好恶补一通。

Q5

黄: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学生频频获奖,科学素养稳步提升。在您看来,这其中的关键要素是什么?成绩面前,对于未来,您是否有进一步的思考和设想呢?

陈: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公民科学素养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公民科学精神比较欠缺,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发展滞后。对此,我以为学校教育的革新应注重以下几个要素:一是强化科学教育意识,开齐、开好科学课。科学课是定位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缺了科学课,就谈不上素质教育。目前我省的科学教师多为兼任。语数学科教学任务多、压力大,挪用科学课是常事,而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广泛,又需要不少时间、精力的投入。因此,配齐、配强科学专任教师队伍,保障实验探究条件,落实课程实效,是推进科技创新教育的先决条件。二是强化实践创新环节。科学教育强调动手实践,亲身体验。为此,教师应围绕核心素养发展相关要求,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重视实验教学,挖掘身边资源,努力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同时辅以参观、访问、讲座、社会调查、实验、探究等形式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欲望。三是搭设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赛事展示活动。除了校内定期开展的科技活动,我们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家、省、市级科技创新大赛及其他科技活动,以赛促学。这是展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绝佳机会。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科学探究和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既培养了动手兴趣,又增强了自信,更有助于科学精神及动手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实践与探索,以跨学科学习、项目研究、问题解决为导向,细化、实化、深化、强化科技创新活动,构建系统化的农村科技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浓厚校园科技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实践创新能力。

原文刊载于《福建教育》总第1143期

排版:林小晶

在这里,打开教育生活

鼓屏16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