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漢人在哪些方面受到蒙古文化的影響?

Caroline佳鑫

文化的交流總是雙向的。然而在漢族中心史觀的影響下,大家往往著眼於其他民族的漢化,而往往忽略漢文化也在潛移默化地發生改變。自忽必烈1271年建立元朝到1368元惠宗北逃、明朝建立,蒙古人在中原統治歷時近九十八載。在這期間,元代漢人不同程度上受到蒙古文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語言文字、名字、婚俗和服飾上。


蒙古人將居住在當時中國境內的人分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漢人,包括契丹、女真和原來金統治下的漢人;第四等是南人,指南宋統治下的漢人和西南各民族人民。本文所要探討的漢人是廣義上的漢人,包括北方漢人以及南人。


語言和名字


元代漢人受到蒙古文化的影響首先表現在學習蒙古語言文字上。在蒙古征服漢地之後,一批漢地豪強武裝頭目和文人士大夫紛紛降附蒙古。出於與蒙古貴族交往的需要,這些人逐漸主動學會了蒙古語。例如,北上入藩府的“秀才”趙璧,曾經用蒙古語翻譯《大學衍義》,在馬上為忽必烈講述漢學。忽必烈稱讚他“漢人乃能為國語深細如此”。


至元六年(1269),忽必烈委託帝師八思巴創制蒙古新字,頒行天下。同年七月,下令立諸路蒙古字學,不少人通過官學來學習蒙古新字,並且以此來進入仕途。對此,《事林廣記》中也記載“蒙古之學,設為專門。初學能復熟此編,亦可以為入仕之捷徑雲”。

(八思巴文字)


蒙古語還潛移默化地滲透到了元代漢人市井勾欄的戲劇之中。現存元明戲劇中的蒙古語詞彙多達200多個,如“衚衕”(水井)、“曲律”(駙馬)、“茶迭兒”(廬帳)等。元代蒙古語已經逐漸融入了世俗俚語和戲劇演唱,庶民百姓也對其耳熟能詳。蒙古語還改變了漢語的語法、詞彙。蒙古語是官方語言,所以漢譯蒙硬譯文體大量流行。像“你誰根底學文書來“、”每日和漢兒學生每一處學文書來的上頭”,這些語句因為參雜了蒙古語法和詞彙,今人已經很難理解。

(勾欄)


在元朝,為了追求更好的仕進,不少漢人將名字直接改成蒙古名字或者在漢姓後邊加上蒙古名字。有趣的是,後者將名字蒙漢合璧,例如像“劉伯顏”、“李忙古歹”、“李闊闊不花”、“郭也先不花”。反映出他們既想要崇尚蒙古俗,又想要保留漢俗的複雜心理。


婚姻與服飾


蒙元政權建立後,向全國南北頒佈“小娘根底(在),阿嫂根底(在),收者”的詔令,容許漢人實行收繼婚。於是,潛移默化之中,漢人收繼婚現象有所增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情況大多發生於因財力無力娶妻的漢人貧苦之家,並不普遍。除收繼婚外,在蒙漢聯姻影響下,蒙漢文化習俗的交融更加明顯。


在服飾方面,《明實錄》裡曾說到,蒙元“悉以胡俗變易中國之制,世庶鹹辮髮椎髻,深襜胡俗。衣窄則為袴褶袖服,婦女衣窄袖短衣,下服裙裳,無復中國衣冠之舊”。那麼,問題來了。元代衣裳胡化真的如此嚴重麼?其實,元朝並沒有強制推行服飾的胡化政策,而是“南北士服,各從其便”。但是也有上層為求仕進而“辮髮短衣”,而且在長期共同生活之下,漢服也受到了胡服的影響,短衣褲裝束在民眾之中也是十分流行。



最後需要注意的是,元代漢人受到蒙古文化的影響是有地域差異的,北方漢人明顯要比南人受到蒙古文化影響程度深。蒙古文化對於漢文化的影響雖然達不到“悉以胡俗變易中國之制”的地步,但是仍在社會生活、制度建構方面產生重要影響。這種影響正是與忽必烈既吸收漢法又堅持蒙古本位的政策密切相關。


參考文獻:

李治安:《元代漢人受蒙古文化影響考述》,《歷史研究》2009年第1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