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澧故事:和渣——我那難忘的童年

港起和渣,估計好多人都漸漸淡忘了,不過年齡大點的像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人應該還記憶猶新。每每年關的時候,大多數人家都做豆腐,人們把黃豆洗淨後,放在石磨裡磨,再將磨好的黃豆汁放在賬布里過濾。過濾後的黃豆渣就是和渣了。

臨澧故事:和渣——我那難忘的童年

和渣營養豐富,也是愛好美食朋友們的一道菜譜。記得童年時,鄉里鄉親辦紅白喜事,由於家裡的餐具不夠用,都會到鄰居或鄉里討些鍋碗瓢盆什麼的。喜事辦完後,都會在鍋裡放些煮熟了的和渣,加上一些肉湯殘菜之類的大雜膾,來還給人家表示感謝。

如果把這和渣大雜膾放在火爐上煮,裡面加些青菜蘿蔔之類的東西,那味道真的美的沒法形容,清香可口,讓人回味無窮。還有就是將和渣揉成團做成粑粑,放在陽光下曬幾天,然後掛在火房燻臘,吃時用爐子煮加些鹽,肉,蔥,青菜,那味道妙不可言,更是上好的美味佳餚。

和渣是一道素食,而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能很大一部分人很少七了,特別是些年輕的朋友們。

港起和渣,又勾起了我的一些往事,記得我五歲那年,正是大集體時期,家家戶戶靠掙工分七飯,勞力多的,掙的工分多,年底分的糧食也多,那個時候,我家三個人,媽媽早已過世,姐姐七歲,一家人全靠爸爸一人出工掙工分。後來姐姐早晚給隊裡放牛,每天記兩分工,後來我們家經常青黃不接,一開春我們家就沒糧了,常常是七了上餐沒下餐,有時七光蘿蔔,加上又沒油,七了肚子不舒服。

一天家裡的米缸沒一粒米了,蘿蔔之類的雜糧也乾乾淨淨,姐姐燒一大鍋水,爸爸天不亮就拿著袋子出門借米,像討米一樣,從村頭到村尾一天早跑了十多里地,直到太陽到了正午爸爸才回家,手裡拿著空空如也的袋子一陣嘆氣。那時年幼的我不懂事,對姐姐說:“姐,我好餓”。

一家人肚子餓得咕咕響,望著鍋裡滾開花的開水欲哭無淚,望著爸爸快哭的臉,姐姐束手無策,也沉默不語。

這時,大媽見快中午了,我們一家還沒吃早飯,便叫姐姐拿瓢去她家裝點和渣來七,姐姐便機靈的拿了個家裡最大的瓢去大娘家。姐姐裝了滿滿的一大飄和渣,放在鍋裡煮並加了些鹽,不一會兒,鍋裡的和渣滾開了,一股香味撲鼻而來,餓極了的我流滿嘴口水,姐姐拿出三個碗,我說:“我要大碗”,姐姐盛了一碗給我,我像餓久了的老虎,大口大口吃。好幾次給噎住了,爸爸見我這副相,大聲呵斥,慢點吃不行嗎,又沒人搶你的碗。實在餓急了,什麼是狼吞虎嚥,風捲殘雲,這時的我就是這個樣子。一瓢和渣抵擋了我們一家人的飢餓,那一頓晚了的飯,是我們一生中吃得最香的一餐飯,也是我們一生中最難忘的一頓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