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偷袭珍珠港时,3艘航母为何碰巧不在港内?

9eN7y_sky

有很多人喜欢把珍珠港事件归为美国的阴谋和苦肉计,最多的论据就是这个所谓3艘航空母舰都出港。

但是现在一切的所谓证据都是基于现代的理论去反驳的,是一种开了上帝视角的质疑。

先来聊一聊航母,既然说到了3艘航母出港,那么我们看看这3艘航母当时到底在哪:

萨拉托加号(cv3):萨拉托加号正在美国本土圣迭戈港进行检修,珍珠港事件次日接到命令开始向珍珠港进发。

列克星顿号(cv2):列克星顿号航母12月5日从珍珠港出发与第12特混舰队/机动团12向中途岛运送飞机,12月13日返回珍珠港。

企业号(cv6):企业号是最阴差阳错的一艘,因为他差点也被空袭了,而且是日本空袭过程中发起了反击但是失败。这也是下面论证的一个要点,企业号航空母舰1941年11月28日出港向威克岛运送飞机。在返回过程中在公海遇到强风暴,原计划12月6日回港结果推迟了。在这个过程中与日本联合舰队发生了冲突。

首先我们说一下企业号,企业号在当天由于风浪推迟了返回珍珠港。在空袭珍珠港期间企业号多次排除SBD轰炸机和F4F战斗机进行搜索企图反击,但是失败,多架飞机被击落。如果故意美国让航母出港避免被炸,那么为何又要让企业号在返回去发起反击白白送死呢?

其次,都知道航母是舰队的核心,但是那是空袭珍珠港之后的事情。珍珠港之前世界海军仍然还是以战列舰为核心,如果美国想要保存一部分实力,那么应该也是把战列舰故意调出港而不是航空母舰。

再就是,有人说美国政府已经提前知道日本偷袭珍珠港,那么为了配合从上到下做戏,需要美国数量非常庞大的人知道真相才能演好这场戏,那么既然这么多人已经知道了怎么能保证实施计划期间不被日本间谍识破?

更有人说那些被攻击的战列舰只用了2个月就全部完成修复。实际上,亚利桑那号直接被炸碎沉没、俄克拉荷马号1943年被打捞上来直接报废、加利福尼亚号1942年被打捞1944年才重新返回舰队、内达华号1943年5月才完成修复返回舰队,剩下的就不说了,

总之那个2个月就完成修复已经被反驳了。

所以,3艘航母不在珍珠港就是个巧合而已,不要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待当时的情况。


雏菊西瓜Peterpan

当时太平洋舰队,共有三艘航空母舰,分别是列克星敦号(CV-2)、萨拉托加号(CV-3)和企业号(CV-6)。

在日军偷袭珍珠港时,这三艘航母的具体位置如下:

列克星敦号

1941年,列克星敦号主要在夏威夷进行演习。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时,她正在海上航行,准备将战斗机运送到中途岛。当得知珍珠港遭到日军偷袭后,列克星敦号立即派出侦察机搜索日军,并与企业号航空母舰一起前往瓦胡岛(珍珠港所在岛屿)西南海域守备,在12月13日返回珍珠港。

萨拉托加号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时,萨拉托加号正在圣迭戈港。第二天,她成为了新组建的第一航空母舰战队的旗舰,该战队由列克星敦号和企业号组成。

企业号

企业号可以说是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一艘航母。1941年12月6日,企业号在公海遇到强烈风浪,使航程有所延误。次日(13月7日)早上6时15分,舰队指挥官哈尔西将军先派出企业号搭载的两架SBD轰炸机前往珍珠港的福特岛机场,以运送有关增援威克岛的机密信息。到6点37分时,企业号又派出16架SBD轰炸机为舰队进行海面侦察。此时企业号在珍珠港所在地瓦胡岛以西,大概200海里。

8时20分,企业号最早派出的两架SBD轰炸飞抵瓦胡岛,飞行员发现珍珠港上空满布防空炮火,而机场上空又有多架“陆军航空队”的飞机盘旋。正当两机疑惑的时候,多架零式战斗机突然出现并开始攻击。两机在看到零式机翼上的图案时,才明白珍珠港遭到日本空袭。最后两机成功摆脱零式战斗机攻击,躲过地面友军密集的防空火炮,降落到福特岛机场。不久第二批起飞的余下的16架SBD轰炸机也抵达珍珠港,并有13架成功降落。

在企业号上,哈尔西于8时接到珍珠港的警报,警报称港口遭到日军空袭。企业号随即派出F4F战斗机戒备,并且等待对日本舰队的侦察报告。7日下午,哈尔西收到了发现日本航母及登陆舰的错误情报,并派出舰上的轰炸机前往攻击,最终什么也没有发现。在天黑后,这些轰炸机安全返航。


鼎盛军事

为何碰巧不在港内?一直有二种说法,如果非苦肉计的话来讲:当时美国海军一共才五艘现役的航母,而三艘是在珍珠港。分别是“列克星顿”号(CV-2),“萨拉托加”号(CV-3),“企业”号(CV-6)。属于太平洋舰队的3艘航母,而当时“萨拉托加”号正在本土船厂进行大修,“列克星顿”号三天前也就是12月5日刚刚出海,去给中途岛运送飞机,“企业”号则是在11月28日出海为威克岛运送飞机,按计划应该在12月7日也就是日军偷袭的前一天返回珍珠港,让航母编队的官兵能够享受一下周日休假的福利。只是因为在海上遭遇了风暴,所以返回珍珠港的行程才被延误了,在偷袭结束后的中午才刚刚回到珍珠港。




从这些情况来看,3艘航母不在港,“萨拉托加”号回到本土大修是早就规划好的,不可能是为了避免袭击才安排的。“列克星顿”号和“企业”号给中途岛和威克岛运送飞机也不是临时安排的,是美军为了应对太平洋上越来越浓郁的战争阴云而进行加强战备的措施,而且“企业”号本来计划12月7日回来欢度周末的,至少“企业”号不在港内完全不是刻意安排,而是意外。所以3艘航母都不在港,还是巧合的可能更大。何况当时海战来讲还没有完全认识到航空母舰才是主宰战场的关键,思维仍然部分停留在大舰巨炮上,战列舰还是“拳头”和主角的。



如果是苦肉计的话:有人认为美国人本来想让日本人击伤几艘舰艇,为美国参战找借口理由的。因为当时美国人已经大概知道偷袭并估算了日本偷袭的各种情况。由于珍珠港的水深问题,鱼雷会沉底。日本要是不能使用鱼雷的话,仅靠空袭是完全摧毁不了珍珠港的舰队的。为了让日本人放心偷袭,美国人把仅有的三艘航母调离了珍珠港。因为他们知道,有航母在的话,日本人会对偷袭有顾虑(但是岸基航空兵也有)航母上的飞机会随时起飞去迎战入侵者。美国也没想到日本人竟然解决了鱼雷触底的问题。本来想演一场苦肉计,没想到被日本人重创,吃了大苦大亏。后者观点就是珍珠港是美国人上演的一场演砸了的苦肉计。就像今天有人说911事件一样是美国人的苦肉计一样。



按正常来讲,虽然说巨人觉得矮子不会惹自己,但一般也都会初级戒备。而当时珍珠港的雷达也明明看到机群来,偏偏大意,太多巧合。所以说为何刚巧不在港内,一种可能就是真的就是这么巧,一种便是一切都是处心积虑…只能说:天佑美利坚!


李三万的三万里

回答这个问题最好是看下一下相关的电影资料,里面有很详细的介绍。
不过,目前一种说法和推论比较引人关注,那就是珍珠港的恐袭和之后的一些剧本都是罗斯福策划的苦肉计,因为在珊瑚海海战后,美国对于扩大参战规模的热情不大,还持中立观望的模式,担心将自己完全卷入战争。
原因如下:
在日军袭击珍珠港的过程中,美军展现出来的完全就是做好万全准备的样子。比如,在海战的时候,美军以几乎不可能的速度快速打捞上来了被击沉的军舰,甚至在短时间里还对军舰进行了改装,使得这些军舰不仅没有丧失战斗力,反而变得更加厉害了。而这样的速度放在一个没有任何防备被袭击的国家上是完全不可能的。包括材料,设计图,工程师,这些都是需要提前做准备的。
由此可见,美国并非是被打的措手不及,反而是对自己的伤亡有明确的控制。再比如,在日本发动袭击的那一个月里,美国再夏威夷的红十字会一直都处于紧张的状态中,没有丝毫的放松。而当战争发生的时候,这些紧急集合的医护人员以及早就准备好的战略物资可以说是在抢救伤员,最大程度减少伤亡方面做了很大的贡献。
这些所有的疑点都被集中到了一起,那就是罗斯福已经提前知道了日本人的计划:
日本在策划偷袭珍珠港时美国已经破解了日军的电报密码,并得知了日本将在1941年12月偷袭珍珠港,美国情报部门也将破解的电报交给了罗斯福但罗斯福只说了3个字"知道了",日本偷袭珍珠港是为了打掉美国的太平洋舰队,而且最终的目标就是击沉港内所有的美军航母。

但三艘航母,列克星敦号刚好在海上演习,而萨拉托加号还在圣迭戈。企业号正担负运输舰载机的任务,因此都躲过了恐袭。

不过,到现在为止,事情的真相都没有人能够知道。

龙起

应该是一出演砸了的苦肉计,依托珍珠港的地理优势以及港内水深浅的特点,把抗打击能力最强的战列舰放在珍珠港,相对脆弱的巡洋舰及航空母舰派出港外,而且做一些应急的救援准备,谁承想日军解决了新型穿甲弹以及浅水鱼雷的关键技术问题,的确把美军打疼了、打惨了,只是南云忠一这个昏瓜,放弃了第三攻击波,没有打击珍珠港的储油设施、修造船船坞,否则美军将在两年之内无法有效利用珍珠港作为前进基地,进而丧失在太平洋上的战役主动权!


红箭10A

这个已经被证实了,完全是美国政府当时的“小阴谋”。

二战需要美国参展,美国政府也想参展,但是美国的国内舆论压力很大,都不愿意参战,怎么办?

所以来了一个将计就计,欲擒故纵的策略。

美国当然知道航母在战争中的战略和战术地位,所以必须要有效保护起来,但是又不能不给小日本一些“甜枣儿”,所以,他们选择了“丢车保帅”的办法,保存了太平洋舰队的中坚力量。

这下子好了,小日本虽然没有毁掉航母,但是毕竟也算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让小日本获得了暂时的“心满意足”,没有继续穷追猛打,为美国政府赢得了时间空间;同时,珍珠港事件激起了全美抗日浪潮,为美国政府赢得了民众支持。

罗斯福这招确实牛逼!


销售新客

反正就是凑巧,比如911时世贸大厦里就没死一个犹太人,这也是凑巧;刺杀肯尼迪几个有关的几个嫌疑人也都凑巧遭遇意外。

在美国人那里凑巧的事情很多。比如最先推演珍珠港遭遇航母空袭的是美国人、雷达兵发现日军机群凑巧被上面误判了、航母凑巧不在港口、日本宣战书凑巧送晚上2小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