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中途岛》和几年前的《珍珠港》,两部片子比较,大家怎么看?

d盘文档


很高兴回答这个有意义的问题。

《决战中途岛》和《珍珠港》都是表现二战期间太平洋战争的电影大片,各有所长,都为经典。

若要比较,就看我们用什么标准、从什么角度来比较了。

若从一般观众的观赏习惯来比较,《珍珠港》似乎更讨巧,更适宜人们对于爱情故事的喜好。

《珍珠港》的编导者很巧妙地在珍珠港这一重大战争事件中,虚构并融合了一个三角恋爱的故事,也确实如泣如诉,男女主人公也都很养眼。所以在世界和中国都取得很好的票房。

但从尊重历史真实,从创作者的良知和严谨态度上比较,我以为《决战中途岛》要胜上一筹。

在战争题材不被投资人看好,投资纷纷流向科幻、猎奇、爱情片之时,《决战中途岛》的导演罗兰·艾默里奇顽强地自己筹资,用了不如《珍珠港》、不如他曾拍摄过的诸多电影的资金,实现他做了15年的战争梦,完成了一部浩大的战争巨片。

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做事的良知,是很值我国电影人、乃至文化人效仿和学习的。

罗兰·艾默里奇作为成就了《后天》、《惊天危机》等灾难片、并取得好票房的导演,熟稔市场,了解观众,也会虚构讨巧的故事。但是德国人的严谨使他更尊重历史。为此他花费了5年时间,进行了大量的采访与研究,对中途岛战争的来龙去脉烂熟于胸。表现在《决战中途岛》一片中则是中途岛开战前较大篇幅的介绍。

它可能会引起一些观众的不耐烦,但对我们了解为什么要打中途岛之战、此战的重要意义等问题有很大帮助。

还如他在人物的选择与表现上,都依据历史的真实,都有原型,这就是片尾所罗列的一大串人物说明。

这种“戴着枷锁跳舞”的创作方式,自然无法虚构出讨巧观众的人物与故事,但它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逝去的将士的怀念,是大海情怀,而不是小桥流水。

按说,中国是二战时期的主战场,但我们为什么至今难以拍出与中华民族曾经的命运相匹配的、与世界战争大片比肩的电影呢?为什么总是徘徊在“抗战神剧”的狭隘圈子里呢?

恐怕还是要从良知、严谨、情怀等做事的原则上找原因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决战中途岛》就不仅仅是与《珍珠港》等电影比较的问题,它在电影本身的价值、电影之外的社会效应,都值得我们反思,也给中国电影人带来有益的启迪。

至于此片在场景的震撼、镜头的凌厉上,都有比《珍珠港》的高明之处,就不赘言了。


大树作笔


10月8日,首日上映《决战中途岛》时,就走进了杭州的影院,作为军迷当然不愿错失这部年度战争题材大片了,观影以后的第一感觉就是,从纯军事角度考虑,片中战争场面的恢弘、独特、火爆,视觉特效带来的强烈冲击,岂是数年前的《珍珠港》所能比拟的,两者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

《决战中途岛》中事无巨细地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开始,包括珊瑚海海战、轰炸东京等情节,再到中途岛大海战,遂成了流水账式的故事叙述结构,白开水似的节奏,在渴望片中撒点胡椒粉、玩点所谓永恒爱情的观众眼中,此片似乎就不受待见了。

在这些观众眼中,同为二战题材美日海军大战的好莱坞大片《珍珠港》,因为掺和了三角恋爱关系,这等扯不清道不明的狗血情节,加上片中的帅哥和美女,此片确实获得到了全球观众的热烈追捧。

毫无疑问,《决战中途岛》片中演员阵容中,无论男女主角还是配角,绝对没有《珍珠港》中本·阿弗莱克、乔什·哈奈特、凯特·贝金赛尔等帅哥和美女养眼,战争大片+帅哥美女的噱头,自然让票房收入高企了。

因此,从纯军事角度观赏这两部电影,无疑《决战中途岛》打飞机、打航母,来得更为火爆,特别是片中男主角驾驶俯冲轰炸机向航母投弹时,非常惊心动魄,令军迷热血沸腾,感觉大为过瘾,有身临其境之感,得益于好莱坞电脑特技制作的精良和匪夷所思。

当然,如果从非军迷的观影角度来看,肯定是《珍珠港》更加引人眼球了,从艺术的角度而言,情节的跌宕起伏等,《决战中途岛》也要逊色于《珍珠港》。

《决战中途岛》似乎是流水式的军事纪录片,与故事片的讲故事,以故事中的人物、情节、事态发展等打动观众,似乎还差得很远,这方面编辑包括导演对观众观片的心理需似乎揣摩不够。

与《珍珠港》在艺术特质上相比较,《决战中途岛》要失分许多,但《决战中途岛》也绝非一无是处,至少是一本非常爽的军事大片,尤其是俯冲轰炸机俯冲投弹炸航空母舰的桥段,真的让人过目难忘,非常来劲,令人血脉膨胀。


国平军史


这些天一个人的日子有些无聊,又拿出《珍珠港》来打发三个小时被雨水淹没的时间。

谁都知道我爱《珍珠港》,谁都知道我对《珍珠港》百看不厌。

我不管在那些所谓的影评人对它是贬是褒,我不是专业人士,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看电影的人。只要是触动观众心灵的、能引发观众深思的就是好片。《珍珠港》它确实是部商业片,但又有几部商业片能让人这么震撼,能让那么多人一遍又一遍地去重复感受。

罗斯福总统不让你震撼?杜立特将军不让你钦佩?那个黑人水手多利·米勒不让你感动?当杜立特将军清清楚楚地告诉被挑选出的空军士兵,“奇袭东京”计划是冒着生命的危险,那一排士兵毫不犹豫地迈出的坚定地一步,那个特写,那铿锵有力的脚步声没震到你的心上?那十六架轰炸机成功地从航母起飞,那电影中的气氛没让你感同身受?就是这部电影,让我第一次了解了罗斯福总统,并且从此成为我的偶像。

再说日军方面。这部电影只是为了弘扬美国人民的爱国情感,没有必要重新勾起日美两国的矛盾,对日军方面的描述也并不是单纯的丑化。当然,作为商业片,为了打入日本市场也要求必须这么做。但是这样的处理并没有引起观看者的不舒服,总比那些中国的很多作品里把日军当傻子写强很多,那样描述反而会被认为你当年被一个傻子国家打的爬不起来不觉得自己很丢脸么?片中那个日本士兵给写家信的那个片段很真实。日军也是人,也有感情,他们忠于自己的国家接受上级的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他们又有浓重的武士道精神,更是要求自身必须为国家奉献生命。当然,想南京大屠杀、细菌战那类惨无人道的行为不在之列。还有一个很感人的地方就是,一个日本士兵在轰炸珍珠港时看到小孩子在玩耍,打手势告诉他们要蹲下,防止伤害到无辜的儿童。





GaoYan小帆


昨天刚看过决战中途岛,说实话,看后很失望,和珍珠港相比,差距太大。

主要槽点:故事平铺直叙,但都是蜻蜓点水,演员的表演僵硬,呆板,穿插的各种细节贴合度不高。

都说特效很燃,可偷袭珍珠港的场面,除了火大烟浓,细节比珍珠港差太远。

3D没有也就算了,冲着杜比音效去的,可杜比厅里的音效,除了声音大,根本就听不出任何特别的效果。

这部电影,愧对这个名字,最多6分。


淮洪夕照


《珍珠港》是一场屈辱,《决战中途岛》则是一场反击!

《珍珠港》根本算不上一场战役!作为美国人最为耻辱过去而载入史册,影片开头伴随着汉斯季默那震撼心灵的音乐,一抹夕阳下的黄昏景象,一架飞机在空中的一角飞翔,这个镜头已经把整部影片基调和元素站出来,战争、回忆。雷夫丹尼和伊芙琳的爱恨交织也在这战争中慢慢体现人性的生死离别和命运的捉弄。 看完这部电影,我并不为这两男追一女的情节感到瞠目结舌,这样的故事题材在世界电影都有身影,不必纠结,但是我会想,美国人对于爱情的奉献和施舍如此的深明大义,不顾道德和心灵上的谴责。

 

但影片的精明之处用在战争的场景弥补了整部电影关于爱情刻画的缺陷,这三个小时的观影过程中并没有给我无聊与狗血的感情戏,相反并没有影响爱情对整个战争戏份的格格不入。大概西方国家这种价值观和世界观过于伟大,我还是有些不理解和不适应总之电影就是电影没有必要去纠结和现实世纪有多少出路,只要能带给我们感动就是最好。

 

反观《决战中途岛》,对于不了解历史背景的观众,不是太友好,整片只给观众时间表,并没有把整个过程缝合起来,最最最不应该的就是双方开战时侦察机互相寻找对方,仅相当于谁先发现谁占绝对优势的紧张感,以及日军方面各种操作失误导致航母殉爆的原因细节叙述不清。双方空袭交换攻击叙述不清,甚至有可能造成一些观众都不知道谁在打谁,只是一群飞机乱飞。最后最后这位导演,无畏轰炸机和日本战斗机比大锤动作你是认真的?对比76年版中途岛大量堆积当红明星,使用历史真实镜头当做特效,而最后口碑并不是很好。本片如出一辙,大批堆积明星,大量特效强夺故事完整性,所以最多就是个军宅爆米花吐槽电影,女观众肯定看的一头雾水。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对这两部电影的一些看法!




影视倒映机


说下这部,《决战中途岛》,作为一部战争电影,跟大家想象的不太一样,而且有一处难得一见的场面。

先来说电影本身,小弟称之为“战争科普电影”,这是有别于传统战争片的一种存在。

在我们印象里战争电影是什么样子?基本大家能联想经典战争电影就是《拯救大兵瑞恩》《兵临城下》《硫磺岛来信》《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乃至前不久的《血战钢锯岭》这些作品。

多数经典战争片给我的感觉就是通过渲染场面惨烈和角色深度刻画来达到“挖掘人性+反思战争”的目的,这个没有问题,不再多言。

但另一种战争片就比较少见了,就是《决战中途岛》的这样式儿。

我们可以称之为主旋律战争片,但这是相对于老美,对于中国观众而言“什么旋律”跟我们无关,在我们眼里本片除了电影奇观作用之外,恐怕就是“科普”功能了。

因为这部电影从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到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这6个月内的故事都给你讲了一个遍。

GIF

从美国人被日军揍得灰头土脸开始,到美国人发愤图强准备雪耻,一帮头秃的学霸整天窝在小屋里研究日本密码,期间还穿插了轰炸东京,珊瑚岛海战,以及约克城号3天被修复的奇迹(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最后还是沉了)等等,最后美国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以少胜多,成为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

说白了就是广撒网,群戏视角,事无巨细的战史都有展现。最终给人的感觉就是,用电影的手法拍了一部“纪录片”。

《决战中途岛》就是这样,是一部连小白都能看得懂的外国战争故事,哪怕你对这段历史完全不了解也没有关系,电影把这段往事说得清楚明白。而且所有出场的角色,都是真实历史人物。

PS,电影之后我还查了一下,就连尼克·乔纳斯饰演的那位角色,打下日本自杀轰炸机,最后被俘让人沉水里那位,都有真实记载,企业号二等机械兵布鲁诺·盖多(电影有改动,史料记载他是被绑在装满水的油桶里溺入海中的,电影里改为了铁锚)。

历史学家们,乃至部分军迷绝对会对该片嗤之以鼻,因为电影描述的内容就跟小学课外读物一样,毫无深度,平铺直述。

当然这样的叙述方式,也导致什么残酷战争的渲染、反思战争、刻画人性等,统统欠奉。说白了,就是把历史课一节课的内容拍了一遍。

对了,《决战中途岛》还是PG-13级——家长指导,血腥惨烈场面那是不可能有的。

但话又说回来,这部电影其实也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台阶,毫无门槛,面向大众,这是本片的定位,噱头就是场面了。

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拍过《独立日》《2012》的导演,最擅长大场面,但叙事水平一般,通常是平铺直叙,也谈不上深度了,完全是“感官系”的导演,这一点在《2012》里就能看出。

GIF

所以这也是这位很会玩大场面的导演,出道这么多年来一直不碰战争片的原因,我们常见那些战争片的特色他玩不转。

但《决战中途岛》恰好是这样的类型的战争电影。故事平铺,起承转合粗糙的不行,角色也一般。只是到了关键环节就直接上大场面了。

《决战中途岛》这样的战争科普类电影,并不是独特的,1970年美日合拍的那部《虎!虎!虎!》也是这样类型,就是对大事件的描述。

而且不错的一点就是意识形态,相对比较中立,敌我双方都有刻画,可见“宣传”不是主要目的。

PS,当然不能完全没有“意识形态”,还是有所偏向性的,比如本片大部分内容都是按照主流历史史料拍得,包括鱼雷换炸弹,命运5分钟等等,但并没有强化这些内容,而是聚焦于飞行员的无畏。

还有“抗日奇侠”南云忠一,电影里表现的还是相对客观。

所以一说战争片,有的观众觉得不想看,包括女观众觉得血腥残忍,也怕看不懂。没事,这部电影绝对没有问题,没有门槛,完全可以当娱乐片看,就看狂轰滥炸就行了。

GIF

PS,比如我这种伪军迷,我一直错觉珍珠港和中途岛之间隔了很长时间,结果看完电影才认识到,原来只有6个月,日本刚把美国背刺了,没过多久就让人家给揍了。

什么?认不清角色,没事,本片的几位主演都是熟脸,漫威的反派、DC的反派、速激的反派。。。

可见本片的选角还是煞费苦心,关键是竟然跟原型挺像,尤其伍迪哈里森饰演的尼米兹。

关于电影的部分,到此为止,下面说说电影里难得一见的场面,相信很多喜欢军事的朋友,都是冲着这一处来的:

人类战争史上最危险也是最华丽的战术:俯冲轰炸!

GIF

从上往下加速俯冲投弹,这种如今早已被淘汰的奇观战术,就像游隼猎食一样,从天而降一头扎下去,根本刹不住车,谁知道最后怼在什么上面,绝对是玩命。这才是《决战中途岛》最大的看点!!

投弹的艺术

在那个没有雷达、制导,只能扔“铁饼”的二战,扔炸弹绝对是一门学问。

GIF

咱不说B-29这种配备轰炸瞄准具的专业轰炸机,单说可以挂载炸弹的单引擎战斗机(比如零式战机就可以挂炸弹),如何瞄准目标?

因为飞机高速飞行时,投掷炸弹会由于具有惯性,在下落过程中难以命中目标。所以有一种专门的投掷机动,就是下滑轰炸的方式,建立一条角度较小的俯冲航线,机头对准目标朝下俯冲,目标套入瞄准具,可以提高精度。

但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战机速度太快,俯冲角度比较小,投弹精度并不高,能不能命中还是随缘(如下图)。

在这种基础上,英国人就发明了一种更夸张的战术就是俯冲轰炸。在一战的时候就被英国皇家空军采用。后来被广泛运用,直到产生了专门的俯冲轰炸机。

这种战机的机身是特殊设计的。首先飞行速度不高装甲很厚能够承受部分炮火,其次能承受大角度俯冲和拉起的过载,还有俯冲减速板,所以俯冲角度可以更大。

俯冲角度有多大,电影中有所展示,可以达到70-80°大角度,俯冲航线接近垂直!

此时,只要把目标进入瞄准具,保持俯冲角度和航向,到达一定高度可以投弹!这种可以在保证精度的情况下,还能保证速度!不知道要比B-29这些大轰炸机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投弹结束,马上拉升飞机,拉得起来就是孙猴子,拉不起来就是猴孙子。

这种投弹方式的精度,别说军舰了,连小小的坦克都能打,而且打得都是对方最薄弱的“脑袋顶”,炸弹的威力辅助以加速度,什么装甲也扛不住。

《决战中途岛》里贝斯特就是用这种战术,用炸弹把赤城号航母的甲板给砸穿了,炸弹砸到第二层才爆炸,引爆了弹药库,一发入魂。

“耶利哥号角”

电影中,贝斯特他们驾驶的是著名的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而且有个细节,投弹的时候有专门的投弹辅助器,向前把炸弹甩出去,为的是要把炸弹朝外甩出螺旋桨旋转半径,否则扔个炸弹把自己螺旋桨打掉了,那就乐子大了,真成了倒栽葱。

二战中最著名的俯冲轰炸机,就是德国的ju-87“斯图卡”,这玩意空战菜的一逼,专门为了俯冲轰炸设计,最高可达600km/h的俯冲速度,快赶上喷气式飞机的速度了。而且投弹精度高,据说牛逼的飞行员能把炸弹扔人家烟囱里。

德国闪电战打得漂亮就靠这玩意,不仅能把波兰人吓尿,苏联人也肝颤,德军王牌飞行员汉斯乌里希曾驾驶“斯图卡”摧毁了500多辆苏军坦克。而且斯图卡俯冲的声音被称为“耶利哥号角”,能给对方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位说了,这么个投弹方式,不被打下来吗?而且飞行员能受得了?

问得好,这种投弹方式,除了一头栽地上外,真不容易被打下来,因为你的正上方才是漏洞。

就拿中途岛海战举例,早期二战军舰的防空火炮,其布置和射界都是给鱼雷机准备的。

GIF

GIF

谁家炮火很少往脑袋顶上打,就算能打到,也是一个及其别扭的仰角。

想要收拾俯冲轰炸机,多数靠协防交叉火力。但当时的战场上,又不止俯冲轰炸机一种,比如贝斯特的好基友林赛,他是开鱼雷机的。

当时的战场上就是这两种飞机协作,林赛带着鱼雷机“佯攻”,负责吸引对方防空炮火。

最终鱼雷一发也没命中,还把命搭上了

(其实个人感觉,这帮鱼雷也是倒霉,当天战术应该是互相打掩护,鱼雷炸和炸弹炸配合,结果俯冲轰炸机和护航的战斗机都跟丢了,鱼雷机先到了战场,导致身边连个打配合的都没有,全部送了人头)。

这样一来,鱼雷机反倒把对方的零式战机吸引到了低空,给后来才到的俯冲轰炸机清扫了空域,后者在火力网中找空隙钻进去,一头扎下去,投弹爆炸。

GIF

投弹成功之后,那就倒霉了。

因为俯冲轰炸机太笨重,飞得慢且弹尽粮绝,俯冲拉起的时候既没有高度又没有速度,基本就是当靶子,对方战机和炮火随时可以欺负,所以这个时才是俯冲轰炸机最难的时候。

那么高的加速度、全凭头铁,所以轰炸机的名字叫“无畏式”。

GIF

所以二战后期,俯冲轰炸机就不行了,包括德国“斯图卡”都被英国空军欺负的转移去了北非战场,后来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这种玩命的战术也消失了。

综上,这才是《决战中途岛》最大的看点。

PS。想象一下当年《珍珠港》的投弹方式,还记得那个著名的情节吗,也是炸弹砸穿亚利桑那号的甲板,引爆弹药库。这种投弹方式,叫水平轰炸,而且是97式鱼雷机投放的800公斤大炸弹。但拍得很外行,鱼雷机投炸弹一般是编队飞行,而且弹道效果也不是这样,所以这片是水平轰炸的方式投了一颗俯冲轰炸的炸弹,这是不专业的地方 ( 评论中有朋友误解了,我不是说投弹方式不专业,而是拍得不专业,我没说清楚,造成了歧义,抱歉 )

当然话又说回来,《珍珠港》的空战戏份则完爆这片。。。

GIF

所以不管怎样,这应该是第一次在电影中如此详尽的展示了俯冲轰炸这种战术(1976年那部《中途岛之役》效果一般),且异常华丽,把这种战术的危险和奇观效果真的体现出来。

PS,说起《中途岛之役》,该片最为可取的地方就是引用了大量纪录片镜头,就是当年约翰·福特在战场上拍得中途岛战役纪录片。

没错,电影里那位被扫射的拍电影老头,就是约翰·福特,这是也是真事,福特导演为此还拿下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当时好莱坞还有其他导演上战场拍摄的,被称为“五虎将”,Netflix推出的纪录片系列《五人归来:好莱坞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说的这部分典故。

或许电影不免夸张,或者该片也跟大家想象的战争片不一样,但不要紧,俯冲轰炸真的是肉眼可见的刺激,第一人称视角。





影視急先锋


《珍珠港》在场景和特效方面无人能及地真实呈现了战争场面,细节更是引人入胜,并充分展现了小人物与时代的面貌。《决战中途岛》在各方面都要稍微逊色点,感觉两个小时候不足够完整呈现整部电影,还没看够就完了。


我向往的美好生活


恰巧上周去看了,就遇到你的问题。下面是我拍的一段影片内容。
决战中途岛总的来说还是很精彩的,把战争场面描绘的也够壮丽。但是本人还是更喜欢珍珠港,可能是先入为主的原因吧,还有就是珍珠港对感情的描述更细腻一些。每个人的爱好都不同,当然决战中途岛还是很值得去看的。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42d80000f534fd7509c8\

行走在养娃路上的学霸


中途岛太一般了,我只给6分。影片虽然长。但是开头从珍珠港和轰炸东京算,最后中途岛也就30分钟,全是轰炸航母的情节,特效也一般!著名的AF 和换弹命令也是一笔带过。像白开水一样没味道,像记叙文一样从头说到尾,没什么跌宕起伏。除了最后红霞航母有点看点,别的啥也没有


火药世界


这次的中途岛新片全片里没有出现一个黑人的身影,全是白人和日本人,有点怪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