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霆電燈廠(現熔斷器廠)舊址——遼寧首次確認工業遺產之一

楊宇霆電燈廠(現熔斷器廠)舊址——遼寧首次確認工業遺產之一

興建了電燈廠(現熔斷器廠),為法庫的經濟文化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1927年完工。電燈廠的建設不僅僅是給這座小山城增添了光亮,對糧谷加工、手工業生產、教育文化發展也起著推動作用。

儘管受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和束縛,民族工業發展十分艱難,但奉天大亨鐵工廠等一大批頗具實力的民族工商企業仍不斷湧現。民族工業歷經曲折,頑強生長,遼寧地區終於成為我國民族工業的搖籃之一。

瀋陽市法庫縣法庫鎮曉東街,專程踏訪一處有著80多年曆史的工業遺產———楊宇霆電燈廠舊址。

這個‘電燈廠’不是‘生產電燈泡兒的廠子’,而是一座發電廠。該廠是楊宇霆為自己家鄉興建的,曾經為縣城照明帶來方便,而且對糧谷加工、手工業發展也起到過推動作用,有很高的文物保護價值。

從院外的汙水和牆根下瘋長的雜草可以看出,這是一處年久失修的大院。儘管院內的建築造型非常漂亮,但4棟廠房卻早已門窗破損,外牆面久被風蝕,並有多處牆磚殘缺。這處工業遺產的保護現狀不容樂觀。

據瞭解,楊宇霆電燈廠是1925年由時任奉軍總參議的楊宇霆集資興建的; 1925年楊宇霆與法庫在外地的資本家和仕宦恩錫三、張靄如、李香齋等人集資現大洋32萬元開始修建的,佔地約30畝,1927年3月建成後,成立電燈有限股份公司,設董事會。1931年“***”事變後,日偽統治者將法庫電燈廠劃歸偽滿洲電業株式會社,廠名改為滿電鐵嶺營業所法庫出張所。1945年“九三”勝利後,電燈廠的發電機被破壞,1946年修復後繼續發電。後因處於戰亂,加上燃料不足和發電機經常出現故障,不久就停業了。1948年2月,法庫解放後,遼北電業局接管了法庫電燈廠,改名為電業局,同年12月開始發電;1949年除供城內居民照明用電外,動力電戶增加18戶,年發電量25萬度;1956年電業局改名為發電廠;1959年瀋陽市將其改為熔斷器廠;1995年熔斷器廠停產,廠長賈洪林的主要工作就是留守看房。

如今,那些老家屬房早就變成危房沒人敢住了,一些破損得不太嚴重的廠房被租出去了。租房者中有收廢品的、修車的、幹工程的、加工零活的、批發礦泉水的和做服裝的。

楊宇霆電燈廠舊址---遼寧首次確認160餘處工業遺產之一

工業遺產是人類文明的物化歷史,是不可再生的。它在一定程度上見證了中國國有企業成長的歷史。保護好這些遺產,就是保存這段成長的歷史。

有共和國“工業長子”響亮稱號的遼寧,在此次的“三普”工作中,也首次將工業遺產列入文物普查範圍。

經過全省“三普”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全省各地相繼確認登記了160多處工業遺產。它們門類齊全、形式多樣,幾乎遍佈遼寧大地。這160多處工業遺產,印證了遼寧悠久的工業歷史,也為老工業基地勾勒出了一張成長之初的面孔。

工業遺產首次納入文物普查

與前兩次全國文物普查有所不同,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在類別範圍上有了更進一步的擴展。工業遺產、鄉土建築、文化線路等曾被忽略了的項目都進入了普查之列。這既說明我國的文物保護範圍正在不斷擴展,保護對象日益廣泛,也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文化遺產是一個內涵十分深刻並且還在不斷髮展豐富的概念。

“工業遺產”是指具有歷史、社會、建築和科技、審美價值的近現代工業文化遺存,包括企業的廠房、車間、辦公室及相關的場地、設備、水電等。

保護工業遺產活動最早起始於英國,早在19世紀末英國就出現了“工業考古學”,該學科強調對工業革命與發展時期的遺址、遺物加以記錄和保存。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速,到20世紀70年代形成了較為完整的保護理念。1973年,第一屆國際工業紀念物大會召開,從而開始引起各國對工業遺產的關注。2006年4月18日,國際古蹟遺址日的主題定為“保護工業遺產”。它成為了世界共同關注的課題。

近年來,隨著我國文物保護基本理論的完善及國際文化遺產保護交流的增多,文物部門和學術界的保護理念也在不斷深化,認識更加全面。將工業遺產等新的品類納入文物保護範疇,予以認定登記,對於及時搶救、保護這些文化遺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提起“新中國的裝備部”、“東方魯爾”、共和國的“工業長子”等響亮的稱號,人們自然而然地將目光聚焦到遼寧。“三普”中,工業遺產首次進入文物普查範圍,業內人士自然對遼寧有了更多的期待。

果然,經過全省“三普”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全省各地相繼確認登記了160多處工業遺產。它們數量眾多、門類齊全,幾乎遍佈遼寧大地,印證了遼寧悠久的工業歷史,也為老工業基地勾勒出了一張成長之初的面孔。

  我省部分城市主要工業遺產如下:

瀋陽市(13處):奉天紡紗廠辦公樓舊址、瀋陽鑄造廠大型一(翻砂)車間、鐵西工人村歷史建築群、北陵水源地舊址、大亨鐵工廠、肇新窯業公司辦公樓、楊宇霆電燈廠舊址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