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賺錢的工具到生產資料,從農業機械屬性變遷談行業變革

十年前的“三夏”,筆者跟隨某公司的服務人員到田間採訪,用戶反覆向筆者強調,之所以願意購買這家公司的產品,原因很簡單,性價比高。

這個“性價比”體現在哪裡呢?價格不是最低,但故障不是最多;效率不是最高,但服務從不拖後腿。用跨區作業機手的話說,就是“能掙錢,回本快”。

從賺錢的工具到生產資料,從農業機械屬性變遷談行業變革

十年前,農業機械作為直接賺錢的工具,機手唯一的競爭對手是時間和天氣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農業機械作為賺錢的工具,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現在的很多農業機械的屬性,還依然是賺錢的工具。

所以,誰能給機手帶來更多的收益,誰的市場就會好。

那時候,只要有農機,就能賺錢。因為保有量小,機器幾乎是幹不完的活,機手唯一的競爭對手是時間和天氣。

從賺錢的工具到生產資料,從農業機械屬性變遷談行業變革

三年前,用戶更看重收割機的作業效果,掙錢難了,回本週期長了

三年前的“三夏”,筆者再次到田間採訪,這次用戶反覆向筆者強調的還是性價比。只不過,這個“性價比”和此前已經發生變化。

用戶提出的除了產品質量和效率外,更加看重效果。比如收割機的含雜率、損失率以及破碎率等指標。原因很簡單,由於機器的保有量增加,跨區作業的競爭加劇,作業範圍變小,即便長距離跨區作業,也都形成了熟人關係。

這時候的農業機械,依然是賺錢的工具,只不過賺錢更難了,回本週期更長了。

回本週期長,是因為作業費用沒有上漲,但跨區作業成本不斷上升;賺錢更難,是因為競爭激烈,作業量減少,有點活還要幹得漂亮,不然很難保證收入。

這個時候,很多原來的老機手,開始轉向倒賣機器,還有一部分成了老闆,手裡幾臺車,僱幾個機手,組成跨區作業隊,也能掙到不少錢。只不過,和單打獨鬥遇到差不多同樣的問題,賺錢難,回本週期長。

從賺錢的工具到生產資料,從農業機械屬性變遷談行業變革

一年多以前,出現了土地託管,農業機械變成了間接賺錢的工具,用戶對效果的要求更加明顯

後來,逐漸有人退出。也有人嘗試去找新的方法,這時候開始出現在當地組建合作社,託管土地。

也就是一年多以前,筆者到湖北某地走訪,當地的合作社向筆者介紹土地託管的好處,總結起來無非是能夠保證作業量,託管費用和風險能夠和一家一戶共同分擔,這也是此前筆者見到的最有效的土地流轉模式。

這個時候,用戶對農業機械的需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對效果的要求明顯加強。

此前用戶對農業機械的效果要求,在於競爭上的加劇。而新的土地託管模式則更看重糧食的產出效率。只有糧食產出效率提高了,合作社才能掙錢,才能保證收益。

筆者稱之為農業機械變成了間接賺錢的工具,更傾向於生產資料的本質屬性。但糧食價格的走低,促使農業機械越來越接近其生產資料的本質。

從賺錢的工具到生產資料,從農業機械屬性變遷談行業變革

現在,一些優秀的合作社將農業機械作為了生產資料,作為保障優質糧食生產的工具

大約一個多月以前,筆者再次去優秀合作社調研的時候,發現有些地區對農業機械的要求已經發生了本質的變化。

某合作社,將農業機械作為保障優質糧食生產的工具,也就是生產資料。用戶說法很簡單,只有保證生產出優質的糧食,才能加工成好的商品,賺更多的錢,更健康地運轉合作社。

他們甚至提出免費提供農機的方案,用價值產出去償還農業機械的購買費用。

農業機械的本質是生產資料,但在最近十幾年裡,更多呈現的賺錢工具的屬性。農業機械屬性的變遷,也預示著行業的變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