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傳旨在監管16萬億美元資管新規將推遲公佈

網傳旨在監管16萬億美元資管新規將推遲公佈

4月18日,鳳凰網財經消息,據媒體報道,有知情人士透露,中國已推遲公佈旨在監管16萬億美元資產管理行業的新規。

據瞭解,這項新規是指盛傳已久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簡稱“指導意見”)。據悉,早在2017年11月17日,央行等五部委聯合發佈《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下文簡稱“意見稿”),以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統一同類資產管理產品監管標準。

《意見稿》在明確禁止資金池業務、提出“三單”(單獨管理、單獨建賬、單獨核算)管理要求的基礎上,要求金融機構加強產品久期管理,規定封閉式資管產品最短期限不得低於90天,根據產品期限設定管理費率,產品期限越長,年化管理費率越低,以此糾正資管產品過於短期化傾向,切實減少和消除資金來源端和資產端的期限錯配和流動性風險。《意見稿》還明確提出了打破剛性兌付監管要求,經認定存在剛性兌付的行為,將予以處罰,非存款類持牌金融機構發生剛性兌付的,認定為違規經營、超範圍經營,由相關金融監督管理部門進行糾正,並實施罰款等行政處罰。

另外在針對非金融機構違法違規開展資管業務的亂象,《意見稿》也按照“未經批准不得從事金融業務,金融業務必須接受金融監管”的理念,明確提出除國家另有規定外,非金融機構不得發行、銷售資管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意見稿發佈已接近半年時間,指導意見依然沒有正式公佈,而相關消息卻一直被釋放。今年4月初,證券日報消息稱,指導意見已獲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釋放了從嚴監管的強烈信號。首創證券研發部總經理王劍輝表示,資管新規審議通過將於近日正式對外公佈。預計資管新規仍然會聚焦在限制剛性兌付、資金池、多層嵌套方面,最大程度消除監管套利空間,促進資產管理業務規範發展。

前華夏銀行金融市場部產品經理羅祉琦表示,此次資管新規將“資產管理業務”界定為:銀行、信託、證券、基金、期貨、保險資產管理機構等金融機構接受投資者委託,對受託的投資者財產進行投資和管理的金融服務。同時加強了非金融機構的持牌准入,對其發行資管產品採取了史無前例的嚴格管控。以“一行兩會”為首的金融監管機構頒佈了一系列新規,將16000多家已登記私募投資機構、互聯網金融公司、融資擔保公司等類金融機構納入了大資管監管框架。

此前21世紀經濟報道也曾報道稱,關於資管新規的下發時間,爭取“兩會前後”的說法較為普遍。而資管新規過渡期,可能延長半年至2019年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