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是如何研究記憶的?

我來說一下比較熟悉的對

顏色的視覺記憶吧。

其實考察記憶的邏輯很簡單,大家在生活中都深有體會。以背單詞為例,你在前一天看了一個單詞,第二天嘗試回憶的時候就是在測試自己是否形成了對這個單詞的記憶,可能你能成功地拼寫出這個單詞(這是“回憶”),抑或你無法成功拼寫,但是你能從一堆單詞中認出你昨天看到的那個(這是“再認”)。

心理學家研究記憶的思路也是類似的,先給被試呈現一個記憶項,然後移除,經過一段時間後看看被試是不是能準確地再認/回憶。這些記憶項可以是數字,面孔、特定頻率的音調,還有我要說的顏色

心理學是如何研究記憶的?

上圖是一個對色調的工作記憶研究中的流程展示。左(a):給被試呈現一個色塊,900毫秒的延遲之後被試需要在這個色環中指出哪一位置的顏色最接近剛才呈現過的色塊。而右邊呢,其實是去掉了記憶過程,在色塊一直可見的情況下直接讓被試選擇最接近的顏色。所以這兩個任務的區別在於左邊考察對於顏色的記憶,而右邊是對顏色的知覺。

這個範式被稱為連續延遲估計任務(continuous delayed estimation task),研究者通過比較被試在反應階段選擇的色調與實際色調的誤差(error)來研究被試對色調的記憶準確性。除了在反應階段呈現色環,也有在反應階段呈現若干個色塊,讓被試選擇其中一個。這都取決於研究者的實驗目的,比如我自己現在在做的研究就是一個多選一的任務。

顏色記憶的特別之處不在於它是如何被研究的,而且我們是如何記憶顏色本身。在看回答的你現在可以試一下自己是如何記憶顏色的,先看上圖左邊的顏色塊,然後閉上眼睛一會,再在腦海裡回憶一下這個色塊,你的大腦是如何去記憶它的呢?

雖然顏色是一個視覺刺激,但我們發現大腦會不自覺地用名字去給這個顏色貼標籤(labelling),比如“橙色”,來幫助我們更好地記憶。然而我們大腦中的顏色標籤數量是有限的,“橙色”這個標籤下對應著無數不同的橙色, 靠近紅色的橙色、靠近綠色的橙色、很正宗的橙色,所以要準確記憶也需要你的視覺編碼,完全依賴“橙色”這個標籤是遠遠不夠的。

Bae et al.(2015)等人的研究發現,對顏色的記憶是向該顏色的中心例子(很正宗的橙色)靠近的,可以用dual content model(想不出合適的翻譯)去描述,也就是說,結合該顏色的類別標籤(content 1)和刺激特異的視覺編碼(content 2)來記憶一個特定的顏色。Souza和Skóra(2017)的研究顯示,這種對於顏色類別標籤的利用並不會損害工作記憶中的視覺編碼,相反,它增強了視覺信息的質量和數量。換句話說,這種類別標籤可以幫助減少工作記憶表徵噪音和不確定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