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的兵权接班人若是魏延,他会做的比姜维更成功吗?

想不到AI18科技

  诸葛亮,字孔明,他是汉末三国时期的顶尖谋士之一,也是刘备势力发展的规划者。不过术业有专攻,终刘备一世,他都几乎没有单独领兵,成为一方统帅。到了刘备去世之后,他才先平定了南中叛乱,又五度率军北伐,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以及“推演八阵图,咸得其要”的成果。抛开其他不谈,单说北伐一事。他一直怀有北定中原的理想,并为此而奋斗,一直到病逝于五丈原。说到此处,我们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那就是,既然他如此执著于此事,为什么临终前没有将魏延选定为接班人,反而让姜维继承了他的衣钵呢?

  要知道,魏延是荆州人氏,在入川之前战便已投奔了刘备,而且表现非常卓越——先是屡立功勋,被提拔为牙门将军,之后一跃成为了汉中太守。由此,我们不难得知,魏延资历较深,能力也有过人之外,除此之外他还非常有魄力,曾提出过子午谷奇谋,对北伐也非常执著,曾在诸葛亮去世之后,直言:“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司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死废天下之事邪?”

  一、诸葛亮与魏延的北伐理念不和

  诸葛亮和魏延虽然都有北定中原的决心,但是诸葛亮的北伐建立在求稳的基础上,他不敢也不能拿整个蜀汉去赌。可是魏延不一样,魏延虽然更有魄力,却也敢于犯险,如果依他之见,蜀汉入主中原的机会更大,却也很容易迅速灭亡。正是因为这样,诸葛亮虽然倚重他的骁勇,却不采纳他的谋略,更不敢让他成为自己的接班人。

  二、姜维的用兵理念符合诸葛亮的心思

  熟读汉末三国史,我们不难得知,诸葛亮虽然不任人唯亲,但是想要得到他的重用,必须得到他的认可,例如曾“好论军计”的马谡。姜维也是一个受到他认可的人,《三国志·姜维传》记载,诸葛亮曾在写给蒋琬等人的书信中提到,“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并称赞姜维为“凉州上士也”。姜维既然能够得到他的认可,自然在用兵理念等事务上,与他的想法一致,成为他的接班人,理所当然。

  三、诸葛亮害怕皇权受到威胁

  蜀汉的五虎将相继去世之后,魏延成为了军方第一人,而且此人刚愎自用,且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再加上他骁勇善战,善养士卒,一旦萌生反心,恐怕无人能制。而姜维不一样,姜维只是一个降将,就算心怀不轨,也很难找到支持者,不会对蜀汉政权产生巨大的威胁。

  四、他不想蜀汉穷兵黩武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诸葛亮如此选择,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不想让蜀汉穷兵黩武。毕竟自公元228年开始,到公元234年,7年的时间里他出兵五次,已经对蜀汉的士卒和战略物资造成了极大的消耗,接下来需要的是休养生息。如果他选择魏延做接班人,却只能使蜀汉陷入无休止的战争。另外,他的接班人并不直接是姜维,他与姜维之间,还有蒋琬、董允、费祎,纵使姜维与魏延一样,对北伐充满了执念,他想率军出征,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攀上高位,不像魏延一样毫无阻拦。这一点从“(姜维)每欲兴兵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的记载,便可以看出。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诸葛亮一生以北定中原为目标,临终前却没有将这一事业,托付给同样抱有此志的魏延,反而选择了降将姜维做自己的接班人,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而他的出发点,则是为了保护蜀汉的根基,避免蜀汉因伐魏而亡。只可惜他机关算尽,蜀汉却还是没有逃脱穷兵黩武的结局。


图说三国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首先来看看魏延是个什么人。

魏延给人的感觉好像是这人是个谜。为什么是个谜呢?因为在我们心中,至少有三种魏延的形象。

(魏延的连环画形象)

第一种形象,是刘备眼里的魏延。魏延是刘备的爱将,刘备进四川帮助刘璋打张鲁的时候,魏延就一直跟随。后来刘备和刘璋关系决裂,帮助刘备收拾刘璋时,魏延也立下了汗马功劳。那时候,刘备就封魏延为牙门将军。要知道,赵云一生也就是只封一个牙门将军,而魏延出道就是牙门将军。这还没完,219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的时候,还让魏延当汉中太守。刘备回成都后,汉中是抵御北面曹操的最重要的城市。当时很多人都觉得应该张飞当,张飞自己也想当。但是刘备却给了魏延。不但给了魏延,还封魏延为都亭侯。

张飞和赵云都是刘备身边最重要的人,而张飞还是刘备的好兄弟,但是刘备却把北面抵御曹操的最重要的城市给了魏延,就像他把东面抵御东吴的最重要的城市荆州给了关羽一样。可想而知,魏延在刘备心中有多么重要。

第二种形象,是诸葛亮眼中的魏延。刘备去世,诸葛亮前后进行了五次北伐战争。这五次北伐战争,魏延都参加了。在这五次战争中,魏延都给诸葛亮提过一个建议,就是让诸葛亮给他一万人,他按照当年韩信的路线,和诸葛亮分两路人马向魏国进攻,他认为两面夹击才能取得胜利。但是,诸葛亮一次也没有给过他,一次也没有采纳过他的意见。这让他心中颇多怨气。同时,由于诸葛亮对他的否定,让他在全军上下的形象越来越差,又和包括杨仪在内的同事关系越搞越不好。后来诸葛亮去世的时候,魏延不执行诸葛亮撤军的遗命,继续带军北上。但是没人听他的,士兵们纷纷离开他,投奔杨仪。他只好自己和儿子一起逃走。后来被杨仪下令,马岱带兵追上,以叛国罪杀了他。

(魏延的游戏形象)

第三种形象是《三国演义》的形象。《三国演义》中的魏延是一个有反骨的人。他在第一站就杀掉了他的主公、长沙太守韩玄,与黄忠的忠勇形象有天壤之别。后来刘备去世。诸葛亮掌权的时候,他一直想反,鉴于诸葛亮坐镇,不敢有大动作。等诸葛亮一去世,他立马造反。好在诸葛亮早就安排好了锦囊妙计,授意马岱把他杀掉。

这三种形象中,哪一种形象才是最接近于魏延的本来面目呢?

《三国演义》中的魏延形象就不说了,那是文学形象。咱们直接说剩下的两种。我觉得,刘备眼中的魏延形象,应该是最接近于历史真实的。魏延能征善战,性格直爽,嫉恶如仇。是一个上上之选的将领。那么,问题在于,诸葛亮为什么屡次不用他的计策,对他不予重用呢?我觉得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诸葛亮这个人用兵很谨慎。“诸葛一生唯谨慎”嘛,诸葛亮是个不错的政治家,但并非一个不错的军事家。用兵之道,在于出奇制胜。而诸葛亮唯一不愿做的,就是出奇制胜。因为他觉得太冒险,他怕冒险带来失败。所以他不同意魏延的建议。二是诸葛亮作为蜀国丞相,三军统帅,他需要一言九鼎。而魏延多次反对他的意见,所以他打压魏延,以树立自己的权威。三是诸葛亮既然确定了姜维是接班人,怕姜维镇不住魏延,肯定要故意打压。

(魏延的影视形象)

现在我们来回答问题。如果诸葛亮死后,蜀国把军队交给魏延,而不是姜维,北伐能不能成功呢?我觉得还是比较难。其一,魏延的形象已经被诸葛亮破坏得很厉害,他在军队中肯定不会有权威。从最后所有士兵都离开他,就可以看出来。其二,魏延性格太直,不能团结大家,这让他缺乏起码的人气。诸葛亮是一个很好的团队领袖,他有很好的包容力亲和力。魏延却没有,所以大家不可能依附他。其三,诸葛亮很谨慎,不太好;魏延爱冒险,也不太好。他那样打仗,只有两个结果,要么就出奇大捷,要么就全军覆没,而全军覆没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其四,诸葛亮五次北伐,已经把国力耗散得差不多了,魏延如果接招,他接到的将是一个烂摊子。用这副烂摊子,显然是打不败魏国的。

所有这些,都说明他接班不会比姜维好,只会比姜维坏。既然姜维都不能成功,魏延自然也不可能成功。


张生全精彩历史

现在的三国有三个吹的最厉害的,有刘禅,郭嘉和魏延。

魏延的主要战绩是在建兴六年击退了进犯的郭淮,剩下的主要战绩就是在诸葛亮的指挥下获得的。而这些战绩却成了诸葛亮没本事,魏延自己获得的,岂不是可笑。

至于魏延在汉中为什么能守得住,一看就能明白,因为魏延单独领兵只和魏国的郭淮打了一仗!而郭淮也并不是精心准备而来的,因为魏国得到了一个重要消息,那就是诸葛亮在南征!所以匆匆忙忙来了一趟,可惜没准备好,被魏延击退。

至于为什么魏延镇守汉中没人来攻打呢?难道他的面子和威望特别大?不是,因为魏国根本没心思来打汉中。刘备夺取汉中之后,关羽立马闹荆州,接着攻樊城水淹七军,然后曹操身死,曹丕登基,曹丕还得忙着抚平魏地的各方势力,哪有时间打汉中。

现在的人深受演义的毒害,以为诸葛亮故意打压魏延,纯粹没有读过史书。仔细读读三国志就能明白,刘备活着,魏延虽然镇守汉中,但是他旁边还有骠骑将军马超和阆中太守车骑将军张飞,这二位爷都是中央高层,而且都带有假节,随时可以指挥和斩杀大将!魏延守的位置很重要,可是他的官职是什么?是镇北将军!四镇之一,四镇上面是四征,四征上面是前后左右四将军,再上面是卫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大将军。看看魏延和张飞马超差了多少。这就好比现在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加上集团军总司令和师长的级别。

然后,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魏延在诸葛亮的提拔下成了什么?先是提拔成征南将军,这个比较搞笑,因为魏延并没有南征,给这个纯粹是给个升官的理由。然后马上封侯,南郑侯。再接着马上升,一直升到丞相府司马,这可是国防部长啊,和杨仪的丞相府长史(国务院办公厅主任)不是一个档次的。

至于不能用子午谷计谋,这纯粹是军事分歧,和打压有必然联系吗?且

勇猛过人,又性

矜高

,当时皆避下之。唯

杨仪

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这是三国志原文。如果没有诸葛亮,大家早就弄死魏延了。人家杨仪不鸟你,你就恨死人家,就你这性格,谁能受的了啊。

诸葛亮临死前安排费祎来调节二者的关系,这是非常美妙的,因为只有费祎才能调解,别人都不行。费祎传原文,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用者,祎匡救之力也。

可是诸葛亮死后呢,魏延根本不鸟费祎,所以逼迫费祎站到了杨仪一边

同样是撤军,杨仪先撤,魏延作为先锋在前线最后撤,有什么问题吗?没有!魏延居然走小道提前站住了位置不让杨仪的部队通过,想要强行收编了这支部队。我想问问,朝廷任命的指挥官诸葛亮刚死,魏延就要夺取这支部队的指挥权,经过中央的同意了吗?这不是造反是什么??魏延的士兵一看魏延做事出格了就分散逃跑,不跟魏延混了,所以魏延才会单枪匹马被大部队抓住杀掉了。

再有,魏延在蜀汉已经是国防部长了,还要所有部队的兵权干什么?如果他投降魏国,呵呵,魏国会给他这个级别的官职吗?所以他的目标肯定不止国防部长这个级别,去魏国,魏国给不了。只能拿着蜀汉的兵权要挟刘禅一把。


沧龄

一、亮明观点:如果是魏延掌握蜀汉兵权,结局可能要比姜维更加糟糕!

首先,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深受刘备器重。相对于姜维,魏延资历更老,战功和经验都更加丰富。备入川时魏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再加上魏延的子午谷计谋,不少朋友认为魏延领兵的话,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但是,魏延却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

二、史料记载,魏延性格是“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而性格决定了魏延最终的命运

不过,在笔者看来,如果魏延掌握蜀国的兵权,结局可能更糟糕。理由如下:相对于姜维,魏延最大的问题在于性格,他的性格是“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根据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记载,魏延不仅和诸葛亮的手下杨仪爆发过冲突,而且其自大的性格,促使其和诸葛亮之间都发生过争执。在关羽、张飞、赵云等蜀汉第一代武将相继去世后,魏延越来越目中无人,这促使他得罪了太多了蜀汉同僚。而这,最终导致魏延众叛亲离,并被马岱斩杀。换而言之,性格决定了魏延的最终命运。

三、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失败的可能性远远高于其成功的概率

值得注意的是,魏延根本没叛蜀投魏之心,以叛逆罪诛杀魏延是冤枉的。换而言之,魏延对蜀汉是忠心的,其被杀主要是自己不听诸葛亮的遗命,加上得罪人太多所致,这点很多资料基本已证实,而且之后没几年蜀汉后主也为魏延平反了。但是,对于魏延来说,其指挥才能和谋略并没有比姜维高多少。针对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在笔者看来,魏延想要带领5000千兵马偷袭长安,一方面要保证中途不被魏国发现,另一方面要迫使守卫长安的将领的投降。由此,魏延子午谷奇谋几乎难以成功。

四、魏延一旦行使子午谷奇谋,很可能有去无回,从而加快蜀汉的灭亡进程

最后,进一步来说,在蜀汉和魏国常年对战的背景下,魏国肯定会在交战的附近地区设立哨卡,防止蜀军突然袭击,也即魏延很可能就会被中途发现。再加上没有后勤补给的深入敌人腹地,想要迫使对方投降,更是难上加难。如果诸葛亮死后,魏延掌握蜀汉的兵马并行使子午谷奇谋,很可能有去无回。换而言之,蜀汉的兵权由魏延掌管,可能要比姜维更加糟糕,甚至导致蜀汉的更早灭亡。而在姜维等人的支持下,蜀汉在诸葛亮去世后依然长存了三十年,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

文/情怀历史


情怀历史

不会,历史上的魏延其实是诸葛亮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但魏延在诸葛亮的派系中人缘很差。魏延出身荆州,是刘备、诸葛亮征发部曲从军时招募的,因为战功才被提拔。诸葛亮也可以算是魏延的老首长,“建兴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八年......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大家不要以为魏延从汉中太守被诸葛亮任命为丞相司马、空头凉州刺史就是贬官。当时蜀汉官员中能在诸葛亮丞相府兼职都是被重用的前奏,费祎、蒋琬都是直接从丞相长史升迁为总理级的尚书令,所以魏延丞相司马的兼职是进入了升官快车道。凉州刺史的职权大于汉中太守,虽然是空头的,也意味着只要是北伐在凉州取得的地盘都归魏延管理。建兴8年诸葛亮因为魏延击败郭淮的战功封魏延为征西大将军(蜀汉军衔第三级),假符节,进封南郑侯(县侯,汉中的治所就是南郑)。相比于刘备时代,诸葛亮在官职和爵位上都大大提高了魏延,他的官职连升两级,爵位也从亭侯升到了县侯,变成了诸葛亮麾下第一人。

魏延最大的问题在于性格,他的性格是“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魏延不光和杨仪在开会时动了刀,在建兴10年还被车骑将军、刘备的同宗刘琰好一顿数落。魏延的出身在东汉末年可谓低微,但他为人非常高傲,自信到自大的地步。魏延自认为正确的事情就顽固的坚持,甚至和诸葛亮发生过争执。诸葛亮死后,魏延以诸葛亮军事继承人自居,这才闹出了杨仪和魏延火拼的事件。在这一事件中魏延遭到了多位同僚的打击,比如王平,“文盲大兵”王平让魏延士卒离散;马岱更是亲自砍下了魏延的头颅。在后方董允和蒋琬也在争执中偏向杨仪,费祎也坑了魏延一把,“蜀汉四相”(诸葛亮、董允、蒋琬、费祎并称四相)中的三个看魏延不顺眼(我们就不说演义中的诸葛亮了),他不败才是没天理。魏延墙倒众人推被杀后,还落下了投敌的骂名。因此魏延主持北伐大业真的很悬,他的群众基础太差。

姜维的问题是加入蜀汉集团太晚,他是228年加入蜀汉,诸葛亮去世时他只在蜀汉军中呆了6年。诸葛亮从来就没把他当成继承人,蒋琬、费祎等人才是诸葛亮的继承人和弟子。姜维是凉州人士,和荆州派诸位大佬并不亲密,得不到他们的全力支持。到了蜀汉末年,姜维却突破了体制,成了蜀汉军事一把手。

从两人的机遇上看,两人都是边缘人。姜维综合实力要高于魏延,毕竟姜维能艰难地的夹缝中变成了蜀汉末年的巨头,没有弄到人人皆曰可杀的地步。


冷兵器研究所



能肯定的有几点:

1,魏延根本没叛蜀投魏之心,以叛逆罪诛杀魏延是冤枉的。这点很多资料基本已证实,而且之后没几年刘禅政权也为魏延平反了。

2,魏延跟诸葛亮矛盾不小,主要是在战略上有分歧,另外也不排除两人私人过节也不小。

3,诛杀魏延的杨仪不算个好人,之后结局可以看出此人心胸较为狭窄。

4,魏延在诸葛亮死后无论军功,官职,资历可以说是蜀军第一。没有了诸葛亮蜀国内很难有人再压制的了魏延。

5,魏延对蜀汉的忠心绝对没问题,能力也很强,但同时性格也较为偏激。蜀汉后期大将们没落的差不多后,魏延同时也开始狂傲。

以上述分析来看,杀魏延对蜀汉政权来说也有其道理的地方,主要就是对于蜀汉朝政的稳定有用。如果魏延不死,很可能出现一个强势把持朝政的权臣。当然,冤杀也是肯定的,而且诛杀魏延后让本来就人才匮乏的蜀汉政权更加严峻,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更加削弱了蜀汉的国力。

  姜维和魏延谁厉害

  姜维,出生于公元202年,字伯约,是如今甘肃省甘谷东南人,是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以及军事统帅。姜维原本是魏国的将领,之后投降蜀国,然后成为了凉州刺史以及大将军,深得刘备与诸葛亮的信任。

  魏延,出生年份不详,字文长,是如今河南省信阳市狮河区三里店人,与姜维一样,是三国时期蜀国著名将领以及军事统帅。魏延是刘备入主荆州,而后进军湖南长沙攸县时投降于刘备的降将。之后英勇作战,屡立战功,深受刘备的信信任。而在刘备成为汉中王之后,不仅将汉中交给了魏延管理,让魏延成为的汉中太守,还加封魏延为镇远将军。

  自古以来,很多人都将姜维与魏延进行对比,从而评判出姜维和魏延到底是谁比较厉害。虽然姜维与魏延两人都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及作战,但是在谋略却有很大不同。

  姜维不仅仅是一员武将,更多时候也发挥着一个文官的作用。而诸葛亮之所以喜欢姜维,就是因为姜维不仅有胆量,更加足智多谋。甚至到了最后,诸葛亮更是倾尽全力想要培养姜维,让姜维继承自己的意愿,帮助蜀国一统天下。

  魏延作为一名军士将领,他的军事才能是所有人都认可的,而魏延在谋略上也不差。魏延在跟随诸葛亮征战的过程当中,就提出过著名的“子午谷奇谋”,在三国历史上,从力量对比来看,魏蜀吴三方,蜀汉的实力最小,人口不到百万,士兵更是只用10多万。与人口超过500万 ,军队50万的魏国来说,简直是以卵击石,螳臂当车。因此,后世评价,蜀汉要想取胜,必须使用奇招,出奇兵。而就此认为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唯一可行的战略,也是灭掉曹魏统一天下唯一可行的办法。因此,后来诸葛亮失败后,很多人更是就此认为诸葛亮心胸狭隘,没有采纳魏延的计谋,以至于失去了唯一战胜曹魏的机会,功亏一篑。但是真的是如此么,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真的有实现的可能么?

我们暂且不论,先看走子午谷的下场。在明朝末年,第一代闯王高迎祥,打算出奇兵,走子午谷直接插入关中腹地。因此,其带了5万人急行军,花了15天时间,但是快到谷口的时候,却被孙传庭带领的大明最后的残余,打的是全军覆没,高迎祥更是被俘虏,惨死刀下。那么问题来了,为啥走子午谷会这样呢?

其实,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要取胜那是要有条件的,最关键的是两条:一是,突然性,也就是说魏延带5000军队丝毫不被发现,即使行走十几天也不被发现,其实这第一点基本不可能,因为当时曹魏在子午谷沿线就有哨所。

二是,偶然性,也就是说即使军队到了城下,这位守城的还必须是个贪生怕死的人,看到魏延兵临城下,立刻逃跑闪人。否则一旦他要坚守待援,这么点人都不够塞牙缝的。而当时的魏军守将夏侯楙(máo)即使无能,但是看到魏延区区5000人,长途奔袭,凭借自身城大池深,想必不会第一时间想到要弃城逃跑,因为根本没必要。

因此,两个先决条件其实都不成立,子午谷奇谋能实现的可能性很小。在1944年,毛主席评价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时就说了五个字“此计太悬危”,可谓一针见血,道出了真相。以当时蜀汉的情况,处于弱势,也只有以优势兵力稳扎稳打,一城一池的去夺,才是上策。如果用子午谷,估计一旦兵败,可能连后路都没用了。

 姜维与魏延二人,无论是军事才能,还是战略规划,可以说都相差不多。但是,在为臣忠诚这方面,相比姜维,魏延却有所不及。这也是后人为什么多称赞姜维,批判魏延的原因所在。


金山万丈

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性。

翻看三国志中魏延的一生,以219年升任汉中都督为真正的发达,以230年打破郭淮和费耀后升任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为顶点。

魏延的一生,成就他的人是刘备。魏延可以说说蜀国第二梯队中的代表性人物。即便不得善终,但一千多年来,人们还是在追念魏延的奇谋勇略。


先来看看问题的题干,我觉得题干中的两句话,几乎一个也不会成立。

第一,魏延一定不会是接班人。第二,魏延不会成功,即便比姜维成功点,但也多不了太多。魏延很可能防御有方、作战有方,但更可能分庭抗礼、尾大不掉,甚至臣强主弱。

想要成为接班人,不只是能力强就可以的,魏延的能力也是比较出来的,魏延在汉中太守任前,也未见太大业绩,尤其没有夺人眼目的业绩,很多战例多跟黄忠一起扫荡小县城而已,只是资深人士。接班人的选定,还需要有一定的人脉或者说口碑的。诸葛选定接班人,怎么不在意自己的参谋团队的意见?诸葛团队中费祎、董允、蒋琬、杨仪、王平的意见很可能对诸葛的影响最大。

可是魏延在这些人的心目中是什么印象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极恶,人人都避其锋”。身为重臣,跟杨仪水火不容,举刀相向。还总得需要费祎和诸葛前去调停,诸葛及其文人团队绝不会选择这么危险的武将做接班人,否则,一旦形势失控,极难控制。

从结果来看,至少蜀汉阵营当中,一些有分量的人,魏延要么得罪了个遍,要么就是人们对他比较反感。魏延跟大名士刘巴不和,跟刘备阵营中仅次于李严的刘琰不和,即便是普通小官的三国志作者陈寿也认为魏延只是武勇而已。从武将的角度看,马岱斩杀魏延未曾动什么恻隐之心,王平大骂魏延的不义之举也是慷慨激昂。

试想一个在朝廷里面都没朋友的魏延,如何做接班人呢,怎么做接班人,光杆司令,不得人心,纵然一身本领也只能是越来越孤独,越来越孤芳自赏乃至认为所有人都想害“朕”。

魏延,徒有其名,只能一介武夫,没有政治头脑,更没有筹谋之道,只知道空发牢骚,摆老资格,于事无补,眼高手低,做一个武人很不错,做一个政治接班人取祸之道。

没有政治头脑不要做领导,否则性命不保。干好本职工作,不要心比天高,孤芳自高。


文艺骨干

看了上面的几个回答,感觉虽然大家都再说是按照三国志来讲,却还是受小说影响太深。魏延是个什么水平,我们分析分析看看就知道了。

豪言壮志

在《三国志 卷四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里面对魏延的描述开篇就是“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这也就是说,魏延是很有能力的,并且得到了刘备的充分认可,对于刘备的用人模式,往往只用极度信任之人,因此魏延可以说是刘备集团的大红人,可以相信的内部成员。随后刘备问魏延怎么镇守汉中,魏延的回答也是很大气“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这话可不敢乱说,毕竟当时刚刚占据汉中,关羽还未出兵樊城,曹操的大军很多还是压在雍州的,因此作为汉中守将,眼里可是很大的,魏延能够顶此压力,足以说明他个人实力的强大。


善战良将,心性孤傲

230年,魏延出兵西入羌中,魏国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魏延大战于阳溪,魏延大败郭淮。季汉诸将对魏延的评价也是“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在诸葛亮北伐期间,魏延立功无数,多少有点自我膨胀。对于诸葛亮的稳扎稳打,魏延认为不是办法,建议领一万多人走子午谷打长安,和诸葛亮对雍州形成夹击之势。就算不成功也能重创魏军,吓他们一跳。当然,孔明打仗谨慎,没有采纳,今天倒是落下很多人都口舌,事实上仔细分析一下,如果你是诸葛亮,蜀汉就十万兵,拿出十分之一赌博万一都赔了要多少年才能补充回来,估计想到这你也不敢赌,这就是人在多高的平台就会想多少事。



当然,魏延的膨胀不止在顶撞领导上,因为自己功劳多,所以为人处事方面可能就有些牛逼轰轰的。通常诸将也就是对他敬而远之。但是刺头杨仪就跟他不对付,俩人一见面就跟打鸡血了一样。闹得江东的孙权都说这俩就是俩胡闹孩子。杨仪呢,诸葛亮是比较信任的,但也就是比较,在诸葛亮即将病逝的时候,他嘱咐杨仪、费祎、姜维撤兵之事,特意说明魏延断后,不听话就把他留着,对没错,没说魏延造反,没说杀他,就是把他留下。对待魏延,诸葛亮看的很透,一个任性的能干孩子。后来费祎摸魏延的口风,魏延说的是丞相挂了送回去就好了,兵留下继续跟魏国打(任性),让我听杨仪的安排门都没有。明白了,魏延之前的话是任性,后面才是重点,

打死不听杨仪的,就是说费祎来肯定是告诉了魏延丞相死了,杨仪指挥。魏延听到杨仪做指挥,打死也不干。于是提前南下烧栈道,之后就是两人对骂,都上奏表,然后魏延的兵觉得魏延理亏,就都散了,魏延看情况不对,就往汉中跑,杨仪追上去让马岱杀了魏延,还踩着魏延的头说“庸奴!复能作恶不?”还杀了魏延三族。注意,诸葛亮的意思是别管魏延,杨仪却背道而驰,不但杀了魏延,还杀了他三族,这就很过分了。而后来政府弄明白魏延北上是干嘛呢?去汉中,不是降魏。去汉中干嘛?第一,刘备当年让他镇守这。第二,北伐要经过这。之所以这么想,就是因为魏延认定了自己是诸葛亮军事上的接班人。这也不是他自己这么想。书中原文“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后来杨仪不得重用,也是说了这么一句话更能证明魏延的清白,原文翻译出来就是“以前丞相去世时,我如果举兵前就魏氏,今日处世怎会落魄到这种田地呢!真是令人追悔莫及。”如此看来,魏延死的冤。

这样分析完,我们能发现,魏延有将才,而且是个良将,但是做不了大帅,心气太高,傲气颇重,而且有点小心眼。如果他接替诸葛亮带兵,虽然资历能力服众,但是想和姜维一样运筹帷幄,恐怕是不行。


火器工坊

魏延肯定做的比姜维更差劲。

打仗不仅是军事指挥一方面,跟政治、经济、后勤都有关系。魏延有个大缺点,就是为人高傲、跟所有人关系都极其差劲。他跟诸葛亮的首席幕僚杨仪还有仇。

以前刘备、诸葛亮在的时候,还能管住他,帮他缓解与他人的关系。刘备、诸葛亮都死了以后,就没有人可以镇住他了,魏延无疑会更加飞扬跋扈。群臣都会抵制他,没有人能够帮他缓解这种人际压力。



可以看一下历史上,诸葛死了以后,魏延和杨仪马上就闹翻了。两人都向朝廷告状,说对方谋反。杨仪也不是善茬,但群臣就统一认定是魏延在谋反。戴了谋反的帽子之后,魏延的部下就一哄而散了,被王平轻松击败。魏延也是蒙冤而死。

魏延的性格太傲太跋扈,人际关系、政治素养太差,让他独当一面去执掌蜀国军权,绝对会毁了蜀国。


国史拾遗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的,本人不才,借用头条问答说说我的看法。

我觉得诸葛亮选择姜维做为兵权接班人是正确的,如果选魏延后必生乱。

首先说,诸葛亮选择姜维并不是姜维多能打,而是看中姜维的综合能力,姜维在谋略方面可以说得到了诸葛亮真传,另外姜维在军中威信很高,上下都很信服他。而魏延不行,魏延当时论资历要比姜维老,论战功魏延从归降刘备时起南征北战立功无数,从这方面讲,姜维是比不是上魏延的。可魏延的毛病也很多,用今天说法可能是魏延的情商不太高,魏延经常顶撞诸葛亮,而且和同僚关系也不好,如果让魏延接兵权,可能上下都不服。

设想一下,如果让魏延接兵权,帐下众将肯定不服,时间长了很可能和姜维等火拼,那蜀国内乱必将大伤元气,这一点诸葛亮可能考虑到了。

最重要的一点是魏延勇猛有余但谋略不足,在战场上遇到司马懿魏延不是对手。

综上所述,诸葛亮没选魏延也算明智,诸葛亮临终前设计除魏延可以说是为姜维结兵权扫清障碍,姜维在蜀汉后期忠心耿耿苦苦支撑也算对得起诸葛亮的苦心栽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